吳昆
武術,在中國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是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武術對增強人的體質、鍛煉人的意志,起著良好的作用。
古代人講究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藝,要樣樣精通,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對手,都能立于不敗之地。
天橋的十大武將分別是:
1.耍飛叉的譚俊川
譚俊川是一位年齡60多歲的老將。耍飛又時手腳并用,飛叉旋轉自如,他拿手的絕技是抬胳膊,把旋轉的飛叉直立臂上,再移到掌上,飛叉能自顧自轉,嘩嘩作響。
如今,在一些廟會上,也能見到耍飛叉的,據(jù)說多是譚俊川的后人,或譚俊川的門徒,由此看來,耍飛叉也是后繼有人了。
2.耍雙叉的宦六
宦六是耍雙叉的,雙叉繞身飛,纏頭過腦。他和他的徒弟相金子、小于子站在3層高桌上,對扔對接,花樣翻新。
如今,有許多雜技團都有這一項目,兩人或多人,使棍棒互扔互接,加上創(chuàng)新的動作,使得這項藝技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3.大刀張——張寶忠
張寶忠是天橋本地人,出身于武術、雜技世家,祖孫三代都是習武的,各有各的絕活,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其父張玉山,人稱“彈子張”,是一位武術高手。清代在皇宮當差,后又闖蕩江湖多年,武藝高強,尤其是打彈弓,絕技在握、出神入化。
張玉山有兩兒一女,大兒子張寶慶、二兒子張寶忠都是耍大刀的,那口大刀,小的重90公斤,大的重100公斤。張寶忠哥兒倆都能舞刀劈砍,可見這哥兒倆的力氣有多大!有時候哥兒倆對打,單刀破花槍,花槍破三節(jié)棍(也叫梢子棍),空手奪刀,功夫嫻熟。
據(jù)說,耍大刀是朝廷武狀元考試的一個項目,那時是舉刀(相當現(xiàn)在舉重),后來流傳到民間變成了舞刀。
大刀張的妹妹張綺娥,從4歲就跟著父親和兄長練拳腳和各種兵器,練得一身好功夫,常以刀槍棍棒給張寶忠助陣。
大刀張的媳婦,也是練軟功夫的,是“神彈弓”的著名藝人,夫妻二人常表演舉刀拉弓、展弓飛彈之絕技。
大刀張的兒子張少杰更是絕技在身,不僅能舞大刀,而且力開七張硬弓,一張弓500多公斤,力開七弓,力氣堪比力舉千斤鼎的項羽。
4.拐子頂磚
北京有句歇后語: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這個頂磚的拐子則不然,他是光練不說。在天橋頂磚賣藝十多年,沒說過一句話,因此人們誰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實姓,更不知道他是何方人士。
表演頂磚前,先把一紙地告壓在地上,地告上寫到:拐子頂磚,靠天吃飯,善人慈悲,功夫難練。無論是炎炎烈日,還是三九寒冬,每日必到,赤膊上陣、雙膝跪地,把大方磚一塊接一塊地頂在頭上,直到夠不著為止,差不多有20塊左右,重100余公斤。隨后,雙手合十,似在誦經,跪在地上一動不動、一聲不吭。
等賺夠了一天的飯錢,伸手把大方磚一塊接一塊地取下來,再看拐子的頭頂,壓出一個拳頭大的凹痕。
5.甩頭孟傻子——孟承永
甩頭本是一種兒童玩具,用一根繩子拴一個砍包(用布做的布包),掄著玩。后來發(fā)展成一種武器,用一根丈余長的繩子,拴一個標頭,掄起來用以防身。熟能生巧,練熟了之后說打哪兒就打哪兒,不偏不倚。
孟傻子玩甩頭,花樣百出——在地上畫一個人頭,打地上的人頭,說打眼睛就不能打著鼻子,一定要打得精確。每天孟傻子帶著他的兩個兒子來天橋賣藝,既能掙錢,又哄了孩子,一舉兩得。后來,他的門徒朱國全三兄弟,號稱朱氏三杰,繼承了孟傻子的絕活。
6.以掌擊石的傻二愣
傻二愣名叫邵永順,他是練硬氣功的,也練鐵砂掌。他是天橋第三撥兒八大怪之一沈三的師弟,整天傻呵呵地憨笑,所以人稱“傻二愣”。他身材魁梧,四方大臉,兩道濃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臉膛黑里透著紅,為人樸實憨厚,力氣過人。
傻二愣表演有4招:
以掌擊石:首先拿一塊大石頭,先用鐵錘砸兩下,辨認真假,然后讓觀眾畫上記號,他再把石頭按在板凳上,只聽一聲大叫:“開!”掌落石斷。用鐵錘砸不斷,傻二愣卻用手掌把石頭切成兩截。
胸口壓石:他仰躺在地上,讓人抬來大磨盤,壓在他胸口上,一塊接一塊往上摞,一共摞了7塊,要是一般人很有可能被壓扁了,可是傻二愣面不改色,沒事人一樣。
以胸擊石:只見他脫下上衣,袒胸露腹,手拿大石頭,猛擊胸部,石頭碎成多塊,他的胸部安然無恙。
身背石磨,一個150公斤重的大磨盤,他拴繩子套在脖子上,背起就走,繞場地一周。
他的這4招,與前面寫過的老藝人傻王的三指斷、胸部擊石、身背磨盤有相似之處。二人的功夫,難分高下,同為武術名將。
7.尖矛頂喉
尖矛頂喉是一種氣功,表演時運氣于喉。矛尖頂在喉頭處,另一端固定在另一處,用力向前,矛桿彎成弧形,喉嚨絲毫無損。有時二人對頂,矛桿也要彎成弧形,才算尖矛頂喉成功。
這種氣功技藝已流傳至今,表演者多在廟會上表演尖矛頂喉。
8.丹田吸碗
開始時,丹田吸碗用的是瓷碗,把瓷碗扣在丹田部位,用丹田的氣力,把瓷碗吸住,讓觀眾拔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拔不下來。
后來改成用銅碗,碗足拴一銅環(huán),環(huán)上吊一托盤,把銅碗吸住以后,讓一個小孩坐在托盤上,銅碗不掉,表演成功。一位中醫(yī)大夫曾這樣解釋丹田吸碗:如同拔火罐,火罐扣在皮肉上,吸住了,吸的勁頭很大,不會起罐的人,硬往下搬,就怎么也搬不下來。這個原理與丹田吸碗是相同的。
9.耍石擔的關玉和
關玉和,年約40歲,身材瘦小,他有硬功,也有軟功(縮身功)。
表演時,仰躺在地上,豎起手腳,托頂四副200公斤重石擔,或用雙臂托舉一副200公斤重的石擔,石擔上再疊摞五六個人,力舉千斤,毫不費力。
縮身功是鉆木羅圈,把八九個木羅圈擺在桌上,他一躍便鉆過去,木羅圈不動。
鉆圈技術已流傳至今,一些雜技團均有鉆圈表演。
10.耍中幡、摔跤的寶三——寶善林。
寶善林是天橋八大怪之_王小辮的門徒。繼承了耍中幡技藝,他既能耍中幡,又是摔跤能手,曾與沈三角力,兩人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如今,天橋中幡和摔跤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編輯·劉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