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平
廣州現(xiàn)存的清代炮臺基本都是修建于晚清的西式炮臺,其建設工程是當時廣東防衛(wèi)工程中的頭號重點工程,每座炮臺造價都是天文數(shù)字,僅“臺工”就需4000兩白銀,其中安裝的進口大炮的裸價都要3萬兩白銀(苑書義:《張之洞全集》第4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工程必須是由兩廣總督親自督辦,但是由于晚清的廣州炮臺修建工期大多持續(xù)在20年以上,其間曾有多個兩廣總督,要分清是誰所為還是有一些難度。比如虎門上橫檔炮臺的東臺和大角炮臺中的振威、振定臺門樓匾額上都有“兩廣總督部堂張”的落款,這兩位姓張的總督是一個人嗎?光緒時期有張樹聲和張之洞相繼為兩廣總督,炮臺門樓上的落款是這二張中的哪一個呢?由此而來的更重要的問題是:還有許多門樓已毀的炮臺,其修建的具體年代也無從知曉、沒有成說。
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將虎門炮臺摧毀后的20年里,虎門幾無任何防守,咸同時名臣郭嵩燾曾對此有專門論述。這種狀況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始有改觀。同治末,在日軍入侵臺灣的壓力下,清廷要沿海各省加強海防,當時兩廣總督張兆棟計劃在珠江和虎門修筑4座炮臺,即今廣州車歪臺址上的大黃滘臺、二沙島上的中流砥柱臺和虎門的威遠臺、下橫檔臺。其中珠江上的2座炮臺先期開工,虎門這2座臺延期至光緒二年,在時任兩廣總督劉坤一的主持下才開工建設,時人有“廣東虎門等處各炮臺自光緒二年修復”之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明清皇宮虎門密檔》,人民出版社,2011年),工程于光緒六年(1880年)初步竣工。光緒六年正月初一日劉坤一等“由東路之中流砥柱前赴虎門之威遠、下橫檔,轉至西路之大黃滘各炮臺,逐一勘查。中流砥柱及大黃滘炮臺早經(jīng)竣事,現(xiàn)在興修藥局、兵房。該兩處炮臺口門過于寬大,臣坤一抵任之時,規(guī)模已具,擬難更改?;㈤T炮臺作法尚合,年內可以告成”。(同上)工程收尾在光緒七年(1881年)年底,由張樹聲主持完成。他在光緒八年三月十一日上《虎門省河修筑炮臺竣工籌辦情形》中說:“時虎門威遠、下橫檔兩臺惟圍墻、炮洞已經(jīng)蕆事……當經(jīng)派寄署水師提督吳全美、督同記名提督張海龍、廣西鎮(zhèn)安協(xié)副將梁正源修筑虎門威遠、下橫檔兩臺……閱時一年有余,規(guī)模粗畢。自去冬以來,已據(jù)陸續(xù)報竣。臣等復遍歷勘驗?!保ㄍ希?/p>
當時虎門及珠江上只有這幾座非常落后的舊式炮臺,張樹聲說此時的廣州防務“不特難與泰西各國相較,即比之北洋之大沽、北塘,南洋之長江、吳淞,亦相去遠甚”。(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三輯《張靖達公奏議》卷四,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改建新的西式炮臺已勢在必行。這批炮臺只有威遠臺保存至今,即今天的威遠月臺,其他3臺后均被拆除。
準軍將領出身的張樹聲曾在光緒五年到八年、九年到十年先后兩次出任兩廣總督。他在第一次任兩廣總督期間,于光緒七年、八年期間主持修筑了虎門第一批西式炮臺即威遠臺、下橫檔臺和定洋炮臺。他在光緒八年三月十一日的奏折中說:“威遠臺外及上層各添筑露天臺一座。下橫檔前后山腰添筑露天臺七座、扇面臺一座,皆安設最大新式洋炮,以便遠擊敵艦。此外最要之收藏子藥、總、分各庫房,以及守臺將官之房、兵勇之房,一律完固。復在威遠臺左鵝嘴地方,由紳士花翎銜蔡估珩報捐銀兩,仿照香港新式建造定洋炮臺一座,以為輔翼,此修竣虎門炮臺之情形也。”(《明清皇宮虎門密檔》)奏文中所說的最大新式洋炮即德國克虜伯和英國阿姆斯特朗海岸大炮。
這次所修筑的炮臺基本保存至今,也就是我們今天在這兩處所看到的西式炮臺。
光緒八年四月,因淮系首領李鴻章丁憂,張樹聲替代出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北上就任。光緒九年(1883年)夏,法國開始侵略越南北方,越南國王請援,形勢非常嚴峻,清廷令張樹聲回粵備戰(zhàn),于是他第二次出任兩廣總督。在此之前他早已聽說廣東方面要在虎門和珠江上新建炮臺。到粵后,才發(fā)現(xiàn)實際完全不同:“臣前在天津見前署督曾國荃抄咨六月十一日會奏密地預籌海防疏,備陳虎門之沙角、上橫檔、?。ㄆ眩┲奚?、飯?zhí)}牌等級處,黃埔常洲之白兔崗、白鶴山、魚珠、沙路等處均需增筑炮臺…一迨入粵境,行經(jīng)虎門,見沙角、上橫檔、?。ㄆ眩┲奚健?zhí)}牌均寂如也。過常洲黃埔,見白兔崗、白鶴山、魚珠、沙路亦寂如也。地方文武來迎,詢以各處修筑炮臺事,則茫無以應……中國海疆,粵東最難守御,各省武備,粵東最為空虛?!保ā敖袊妨蠀部钡诙嫞┰诋敃r中法戰(zhàn)爭的緊迫形勢下,他一到廣東,立即大力推動炮臺建設工程。在稍后趕到廣東的湘軍名將彭玉麟的協(xié)助下,到次年三月,工程基本竣工,“上年夏間奉命回粵,時以廣東防務深系宸廑,臣顧念時艱,不敢辭避,回任受事。八月于茲籌款于萬窘,增兵于各路;購大炮于德國,運水雷于英廠;筑臺壘于虎門、長洲、魚珠、沙路。無日不與撫臣及省中司道竭蹶經(jīng)營……竊念各處防營現(xiàn)已扎定,各臺炮位現(xiàn)已到齊,塞河水雷各事現(xiàn)已次第籌布?;㈤T外沙角、大角兩處亦經(jīng)兵部尚書臣彭玉麟撥派湘軍筑臺駐守…一統(tǒng)計廣東防務均已粗有規(guī)?!?。(同上)
廣州現(xiàn)存炮臺至此已基本建成,海防炮臺包括沙角、大角(含蒲洲)、上橫檔炮臺以及他上次主政兩廣時建成的威遠和下橫檔臺共五大西式炮臺群;江防炮臺包括長洲、魚珠、沙路臺共三大炮臺群。
張樹聲以后的兩任總督張之洞和李瀚章也都非常重視廣州炮臺的建設。在海防上,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張之洞于沙角環(huán)抱之處,倚山迤邐新筑臺4座;威遠舊臺后山半新筑臺3座;大角增臺2座;下橫檔島山頂增臺1座;上橫檔島添置巨炮一尊。在江防上,他在魚珠臺增建三臺,在沙路臺增建兩臺,均“采取西法,作露天臺式,以灰沙、洋泥層層舂筑……各臺于春初興工,六月告竣”。(《明清皇宮虎門密檔》)又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新建牛山炮臺。這些炮臺均保存至今,其中大角增加的兩座炮臺就是前面提到的振威和振定臺。
光緒十九年(1893年)李瀚章在虎門捕魚臺兩旁再添明臺二座:侖山、旃山之間擬添明臺一座,并準備鼻灣山炮臺移建于白鶴山中間岡阜。這樣就能使其“直對香港、澳門來路,較為得力”。(《明清皇宮虎門密檔》)
至此,我們再來看本文開始時提到的炮臺門樓匾額,由于上橫檔東臺門樓匾額落款是光緒十年,上面的“兩廣總督張”當然是張樹聲;大角振威、振定臺門樓匾額落款是光緒十一年,上面的“兩廣總督張”一定是張之洞。張之洞是在光緒十年閏五月二十日才接下兩廣總督大印,光緒十年已建成的炮臺當然是其前任所為了。
作者單位:廣州市虎門炮臺管理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