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山西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認真貫徹三維一體的教育模式,即專業(yè)教育、通識教育、完滿教育三維一體,作者在遵循通識教育理念的教學活動中,對我院音樂教學活動進行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通識教育 音樂教學實踐 發(fā)展對策
一、通識教育理念
哈佛大學將通識教育的具體概念定義為:通識教育是指對所有學生普遍進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陶冶,個性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務于專業(yè)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目的在于提高全體人的教育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即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智地判斷和正確辨別普遍價值的人。
臺灣學者黃俊杰先生在《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一書中認為,提升大學生本土文化素養(yǎng)、重建大學教育主體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深化大學通識教育。他在書中探討了深化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策略與方法,剖析了大學通識教育所面臨的非制度性危機,并論及了大學通識教育與社區(qū)大學建設、大學校長遴選的關系等,為大學通識教育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二、我院通識音樂教育的概況
我院在推行通識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選取《古典音樂入門》作為通識選修課程開設,這是一門關于古典音樂的基礎性課程,教學內容涵蓋了西方與中國的古典音樂知識與欣賞。通過課程中的教學活動,我們旨在讓學生了解古典音樂的基礎性知識,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掌握一定的音樂美學知識,提高和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操,理解、欣賞和感悟古典音樂的主要內容。其中,西方古典音樂包括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羅克時期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二十世紀音樂;中國古典音樂包括古典歌舞音樂、古典戲曲音樂及古典器樂音樂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學習古典音樂的歷史流變、音樂家以及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他們理解當今世界上客觀存在的多元音樂文化現象,把握世界不同地區(qū)、不同種族音樂的多樣性。
在學期末考查方式上,學院要求以提交論文的形式來完成。論文涉及的內容除課堂教學的相關章節(jié)外,要求學生欣賞相關古典音樂大師的不同作品并進行理解分析。學生們對古典音樂作品和創(chuàng)作者進行多層面分析,了解古典音樂作品的內涵,結合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理解,把掌握的音樂美學知識,運用于欣賞音樂作品的實踐活動中,從而達到提高和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的目的。
三、我院通識音樂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1、學習借鑒國外通識音樂教育的經驗
國外通識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經歷了長久的發(fā)展歷程,音樂教育思想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在音樂教育的各個方面也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國外,綜合性大學的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為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學院為學生開設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在內的多門課程,音樂課程是主要藝術課程。從所開設的課程來看,既有專業(yè)性較強的,也有音樂與其它專業(yè)學科交叉的,甚至包含多元文化課程。
我院在踐行通識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勇于開拓、大膽創(chuàng)新,力求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學習先進教育理念,不斷優(yōu)化課程設置,先后開設音樂類課程包括古典音樂與音樂劇等,在教育實踐中,努力學習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2、教學對象的特征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我院通識選修課程面對的學生主體為全院學生,這也就是說,教學對象為非音樂專業(yè)類學生,學生的學科背景不同,在課堂中會出現會計專業(yè)、市場營銷專業(yè)、動畫設計等等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由此可見,教學對象對音樂的熟悉程度參差不齊。
從目前教學實踐過程來看,我院學生基本音樂素養(yǎng)普遍欠缺,很多學生不認識樂譜,不能演奏至少一種樂器,不能根據樂曲打出拍子,雖然有些可以說出國歌的曲作者及詞作者,也能說出如貝多芬、莫扎特這樣的西方音樂家的名字,但能說出經典作品的很少,對戲曲有了解的則更少。例如,在教學中,當教師講授音樂經典片段如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時,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樂章開始的四個音“3331”,這個部分被我們喻為“命運的敲門聲”,從而被引用為此交響曲的標題。命運的主題貫穿全曲,讓聆聽者感受到一種命運的強大震撼,然而很多學生對這類音樂的興趣還只停留在“聽”的層面,還遠遠稱不上“欣賞”音樂。另外,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我們發(fā)現很多學生對古典音樂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學生愿意投入資金去觀看流行歌手的演唱會,但愿意去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的學生,仍然屈指可數。
3、教學過程的特征分析
從音樂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來看,學生們往往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興趣偏低,對趣味性較強的知識興趣偏高,配合程度也較高,互動性增強。如,當教師講到音樂中各類樂器的產生、發(fā)展以及現代結構時,學生的興趣明顯偏低;當教師講到樂器的特色及有關的演奏家時,學生的興趣則較高。此外,在熟悉的知識領域,學生們興趣較大,而對不熟悉的音樂領域,興趣便會減弱。如教師在講授貝多芬和莫扎特時,學生的興趣就遠高于舒伯特和圣一桑等其他作曲家;教師講授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時,學生的興趣又明顯高于《bE大調第三交響曲》。
四、對我院通識音樂教育的完善策略
1、精選內容,合理安排課程
在通識音樂教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選取的教育內容上要有合適的廣度和深度,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古典音樂的領域十分寬泛,我們每一人可能窮盡一生也無法學完古典音樂所有領域的知識,學生的欣賞需要老師的引領。在古典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還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所以,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我院通識課選修課的授課目標和對象來制定。
在內容設置上,應進行深入研究和優(yōu)化。課程的起始階段應有一些音樂術語及音樂基本理論的教授,以便于學生理解后期涉及到的相關術語,如音符、節(jié)奏、和弦、樂句、樂段、樂章的概念等。具體來說,在前期講授了樂章的概念,在后期講到貝多芬時,學生理解交響樂的構成就會更加容易。
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把音樂專業(yè)教育和音樂通識教育相互結合滲透,在2學分中讓學生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獲。我認為,在音樂課程設計上,教師應把理論、聆賞、技巧等多個方面結合起來講授;在課程形式上,則盡可能豐富多樣。
2、引導學生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
通識課程的質量好壞,最終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上,而學生的積極與主動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又是極為重要的。在通識音樂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地探索學習方法,也就是在音樂教學中,教授方法而不僅限于教授具體作品。音樂教育是一門“體驗”的教育,需要人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斷思考和感悟,各人由于知識結構和人生閱歷不盡相同,體驗也會各有不同,所以,音樂教師應讓學生掌握一種方法,去自我探索、多方存儲、相互借鑒、提升能力。音樂教師要不斷地去獲取更多的新知識,并把這些知識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
具體來說,針對古典音樂課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經典音樂或者觀看音樂家傳記等,根據課程內容及要求帶領學生到音樂會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及欣賞,在此過程中對學生講解相關知識,增強學生的感受力。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欣賞音樂會,去感受音樂會的排練過程,從一場音樂會的形成,感悟音樂內涵,達到提升審美的作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在一起討論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通過多種有效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熱情,為自己逐步提高的音樂素養(yǎng)而感到欣喜。
3、探索利用電子與網絡資源
教師要充分利用電子與網絡資源,使通識音樂教育在深度上和廣度上得以提升,這樣將使音樂教學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這種與以往相比更加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如何具體利用這些電子與網絡資源來推進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這也是教師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責任編輯:劉小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