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蘇軾晚年心靈世界探微
——兼談蘇軾對漢傳觀音文化的貢獻

2017-11-13 12:09袁桂娥劉繼增
中國蘇軾研究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觀世音天竺觀音

◇袁桂娥 劉繼增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我國,兩千多年來,在我國最廣大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核心之一是菩薩信仰,常提到的有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其中觀音菩薩信仰流傳最為廣泛。觀音信仰是所有菩薩信仰中漢化最徹底的一種,也是整個印度佛教乃至所有外來文化中國化的代表。觀音漢化進程是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接受和改造的過程,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進程,蘇軾在這一進程中做出了獨特貢獻,有其重要的思想文化史意義。

一、蘇軾對觀音崇拜的認(rèn)知和接受過程

蘇軾幼年時深受儒學(xué)家風(fēng)的熏陶,《嘉祐集》卷十三《族譜后錄》下篇引語:“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極于孝,與兄弟篤于愛,與朋友篤于信,鄉(xiāng)閭之人無親疏皆愛敬之。”蘇軾八歲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學(xué)校教育,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師,致使受道教影響很深,直到晚年謫居海南時,在給茅山道士劉宜翁的信中仍說:“軾齠齔好道,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一落世網(wǎng),不能自逭。然未嘗一念忘此心也”。蘇軾早年受儒、道影響較大,但佛禪作為歷史文化存在,且其父母也都較為虔信,這必然會對其思想產(chǎn)生影響。蘇軾對觀音文化的接受經(jīng)歷了好奇和疑惑、體驗與實踐、經(jīng)典融通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好奇和疑惑。蘇軾于至和二年首次瞻拜千手千眼觀音像所產(chǎn)生的觀感是蘇軾對觀音崇拜好奇和疑惑階段的顯著標(biāo)志。觀音千手千眼像隨著唐貞觀年間沙門智通與天竺僧共譯佛典《千臂千眼經(jīng)》傳入中國,亦為千手眼觀音法像之肇始。至和二年,二十歲的蘇軾隨父親蘇洵游學(xué)至成都,到大慈寺游覽并瞻拜千手千眼觀音像。大慈寺又名大圣慈寺,位于今天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相傳始建于魏晉,極盛于唐宋,被譽為“震旦第一叢林”。唐武德五年春,玄奘在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學(xué)律,次年泛舟三峽,取道荊州至長安,踏上赴印度取經(jīng)的途程。大慈寺也是玄奘西行取經(jīng)的起點。魏晉間,印度僧人寶掌禪師“入蜀禮普賢,留大慈”,為成都大慈寺創(chuàng)建之始。唐天寶十五年,玄宗幸蜀,見大慈寺僧人英干在成都街頭施粥濟民和為國祈福,深受感動,命重修此寺,并御書“大圣慈寺”額。至宋時成為蜀中規(guī)模最大的佛寺。

元豐四年,蘇軾貶黃期間作《成都大悲閣記》,憶起當(dāng)年在大圣慈寺大悲圓通閣觀音像前發(fā)生的好奇和疑惑,那種感受仍歷歷在心:

昔吾嘗觀于此,吾頭發(fā)不可勝數(shù),而身毛孔亦不可勝數(shù)。牽一發(fā)而頭為之動,撥一毛而身為之變,然則發(fā)皆吾頭,而毛孔皆吾身也。彼皆吾頭而不能為頭之用,彼皆吾身而不能具身之智,則物有以亂之矣。吾將使世人左手運斤,而右手執(zhí)削,目數(shù)飛雁而耳節(jié)鳴鼓,首肯傍人而足識梯級,雖有智者,有所不暇矣,而況千手異執(zhí)而千目各視乎?

初識觀音,蘇軾認(rèn)為觀音菩薩“千手異執(zhí)而千目異視”是不可思議的。依據(jù)俗情常理乃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顧首而不能顧尾,當(dāng)一個人手足耳目全部派上用場時,即使再聰明,也必然“有所不暇矣”,何況觀音像還是千手千目,那就更應(yīng)接不暇。由此而派生出成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治平三年,蘇軾丁父憂回川時,作《中和勝相院記》,也完全是以局外之人談佛事,更多的是不解和疑惑:“吾嘗究其語矣,大抵務(wù)為不可知,設(shè)械以應(yīng)敵,匿形以備敗,窘則推墮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見輒反覆折困之,度其所從遁,而逆閉其途。往往面頸發(fā)赤,然業(yè)已為是道,勢不得以惡聲相反,則笑曰:‘是外道魔人也?!嶂谏?,慢侮不信如此?!敝詾橹饔?,主要是因為主持惟度“器宇落落可愛,渾厚人也。能言唐末、五代事傳記所不載者,因是與之游,甚熟,惟簡則其同門友也”,“其為人精敏過人,事佛齊眾,謹(jǐn)嚴(yán)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愛,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從官文武七十五人”。蘇軾完全以儒家“奮厲有當(dāng)世志”的進取意識看待寺僧的活動,認(rèn)為能夠“攝衣升坐,問答自若”的長老必是大苦大成:“佛之道難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學(xué)之,皆入山林,踐荊棘蛇虺,袒裸雪霜?;騽l割屠膾,燔燒烹煮,以肉飼虎豹鳥烏蚊蚋,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年而后成。其不能此者,猶棄絕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實,晝?nèi)樟ψ?,以給薪水糞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師如生。務(wù)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詳無數(shù)。終身念之,寢食見之,如是,僅可以稱沙門比丘。雖名為不耕而食,然其勞苦卑辱,則過于農(nóng)工遠(yuǎn)矣。計其利害,非僥幸小民之所樂?!?/p>

以上記述可見,這一階段蘇軾對佛教觀音崇拜并沒有更多的切身體驗和認(rèn)知。

第二階段:體驗與實踐。蘇軾兩度任職杭州,其間親身經(jīng)歷的與天竺靈感觀音寺相關(guān)的事件,對其心靈世界觸動很大。熙寧四年,蘇軾因與新黨不和,自請外調(diào)杭州,心中不免有些落寞悵然之感,是年七月赴杭,十二月到任。這一時期是蘇軾與佛禪關(guān)系密切的一個高峰期。宋時吳越寺廟倍于九國,蘇軾頻繁拜訪金山寺、甘露寺、報恩寺、孤山寺、靈隱寺、明慶寺、吉祥寺、天竺靈感觀音寺、六和寺、開元寺、苦竹寺、法喜寺、凈土寺、梵天寺等,并與禪僧寶覺、圓通、惠勤、惠思、清順、齊安、惠覺、辯才、海月等交往頻繁,心靈會通。熙寧五年四月,蘇軾游靈隱寺內(nèi)天竺靈感觀音院。關(guān)于天竺靈感觀音院,《咸淳臨安志》卷八十載:后晉天福四年僧人道翊結(jié)廬山中,看見一段發(fā)光的奇木,帶回后命刻工孔仁謙雕刻成觀音像。后會僧勛從洛陽持古佛舍利來,因納之頂間,妙相具足。嘉祐七年辯才法師曾主持寺務(wù)。治平中郡守蔡襄表其異事上之,賜“靈感觀音院”額。蘇軾寫《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后山雨浪浪。農(nóng)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薄鞍滓孪扇恕奔戎杆吹降挠^音菩薩像,也暗喻對當(dāng)時官員的不滿,可見對觀音崇拜的態(tài)度和情感還是比較復(fù)雜的。其后發(fā)生的與天竺靈感觀音寺觀音應(yīng)化故事相關(guān)的事,使蘇軾對觀音崇拜有了新的體會和認(rèn)識。

一是蘇軾次子蘇迨,熙寧三年由續(xù)妻王閏之生于京都開封,至熙寧六年已經(jīng)四歲還體弱不能走路,此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請?zhí)祗渺`感觀音寺的辯才法師為蘇迨“摩頂”。辯才法師十歲立志說法度人,十六歲落發(fā)受具足戒,十八歲上杭州天竺靈感觀音寺,二十五歲被恩賜紫衣、法號,后退居龍井寺,開山種茶,品茗悟性,秦觀、黃庭堅等許多文人學(xué)士和官宦前往拜訪。蘇軾初倅杭任職便訪辯才,辯才為蘇迨“摩頂”,使之能起行并追逐“奔鹿”。蘇軾大喜過望,作詩《贈上天竺辯才師》。詩中有云:

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四歲不知行,抱負(fù)煩背腹。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乃知戒律中,妙用謝羈束。何必言法華,徉狂啖魚肉。

經(jīng)歷這件事,蘇軾對觀音崇拜有了新的體驗,于是買度牒為蘇迨在觀音像前剃度,取“竺僧”之名。蘇軾《與辯才禪師六首(其二)》有載:

某向與兒子竺僧名迨于觀音前剃落,權(quán)寄緇褐,去歲明堂恩,已奏授承務(wù)郎,謹(jǐn)與買得度牒一道,以贖此子。今附趙君赍納,取老師意,剃度一人,仍告于觀音前,略祝愿過。悚息!悚息!

驚異于辯才法師祈觀音之靈驗,蘇軾在《訥齋記》中對辯才其人其事詳細(xì)記述,還寫有《辯才大師真贊》《祭龍井辯才文》等詩文,可見其影響至深。

另外一件事是天竺靈感觀音寺祈雨祈晴。天竺觀音信仰是宋代以來江浙一帶流行的極具地方特色的信仰方式,主要特點是把觀音當(dāng)成世俗社會消災(zāi)除難、預(yù)測吉兇禍福的神仙,且簡便易行有親和力。熙寧六年七月初三立秋,蘇軾受知府委托到天竺靈感觀音寺禱雨,夜宿靈隱寺,夜深不寐,起視天象,星河皎潔,全無雨意,不免深感失望,作《立秋日禱雨,宿靈隱寺,同周徐二令》:“百重堆案掣身閑,一葉秋聲對榻眠。床下雪霜侵戶月,枕中琴筑落階泉。崎嶇世味嘗應(yīng)遍,寂寞山棲老漸便。唯有憫農(nóng)心尚在,起占云漢更茫然?!弊鳌抖\雨天竺觀音文》:“我大菩薩,為世導(dǎo)師,救危難于三涂,化清涼于五濁。比者官吏不德,刑政失中。故此驕陽,害我天物。具官某,上承府檄,傍採民言。供奉安輿,愿登法座。伏愿江海貢潤,龍?zhí)鞎2紴槿罩?,適副一邦之望”。熙寧六年七月五日,蘇軾從海寧長安鎮(zhèn)回杭州途中,前去佛日山下凈慧寺看望道榮長老,兩人談禪習(xí)經(jīng),蘇軾撰《靈感觀音偈并引》。離開杭州知密州后,寫《與靈隱知和尚一首》:“久留錢塘,寢食湖山間。時陪道論,多所開發(fā)。至于靈山道人,似有前緣。既別經(jīng)歲,寤寐見之,蓋心境已熟,不能遽忘也。及余簿來,并天竺處,得道俗手書近百余通,皆有勤勤相念之意。又皆云杭民亦未見忘。無狀何以致此,蓋緣業(yè)未斷故耶?會當(dāng)求湖、明一郡,留連數(shù)月,以盡平生之懷。即日法履何似,尚縻僧職,雖不愜素尚,然勉為法眾,何處不可作佛事。某到此粗遣,已百余日,吏民漸相信,盜賊獄訟頗衰,且不煩念及。未間,慎愛為禱?!边@里既有佛禪意會,而更多則是人間情緣和家國情懷。元祐四年蘇軾再度知杭州,時杭州所轄數(shù)郡大雨不止,蘇軾連折奏請朝廷救助,同時在天竺寺觀音像前主持舉行禱觀音祈晴儀式,作《禱觀音祈晴祝文》,雨住天晴,蘇軾又主持謝觀音儀式,作《謝觀音晴祝文》。

蘇軾經(jīng)歷的觀音應(yīng)驗靈感故事對其觸動很大。宋以前觀音救苦救難較少與國事聯(lián)系在一起,觀音崇拜同國家的聯(lián)系也就較為疏遠(yuǎn),官方舉行的祭祀活動中觀音也不占顯著位置。北宋始把觀音禱謝列為官辦慶典儀式。蘇軾在天竺靈感觀音寺多次舉辦觀音祈雨祈晴儀式,率先通過觀音祈雨祈晴造化邦國眾生,拓展觀音菩薩神力的新領(lǐng)域。南宋時杭州變成都城,地位的變化導(dǎo)致對全國影響的擴大。孝宗三上天竺寺,并主持佛事活動,通過天竺寺觀音祈晴祈雨,為國祈福。其舉動使南宋官方觀音崇拜達到高潮,進而推動民間觀音崇拜繼續(xù)升溫。事實上宋初排佛傾向較突出。高僧贊寧曾入翰林院、史館,得賜紫衣及“通慧大師”號,被人認(rèn)為是“媚世”之徒,但他“援儒入佛”,在當(dāng)朝社會找到立身之處,開北宋佛教史先河,推動了儒佛合流的文化進程。其后佛教理論家契嵩更為助力。對佛教的重視與儒道釋合流的文化發(fā)展歷程有關(guān)。比如蘇軾在杭州挖渠引水改善民生,民用沛然,便頌佛以祝。

蘇軾崇佛論佛是受儒家思想支配的。《鹽官大悲閣記》本是熙寧八年應(yīng)杭州鹽官縣安國寺僧人居則之請而寫,旨在頌贊居則,但重點還在談為學(xué)之道,從酒食制作技藝談到為學(xué),指出相同材料下技藝和實踐導(dǎo)致結(jié)果迥異,引孔子“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之語,倡導(dǎo)踏實嚴(yán)謹(jǐn)?shù)膶W(xué)風(fēng)。又指出:“豈惟吾學(xué)者,至于為佛者亦然。齋戒持律,講誦其書,而崇飾塔廟,此佛之所以日夜教人者也。而其徒或者以為齋戒持律不如無心,講誦其書不如無言,崇飾塔廟不如無為。其中無心,其口無言,其身無為,則飽食而嬉而已,是為大以欺佛者也。”最后贊頌居則縮衣節(jié)口三十余年,銖積寸累,篤志守節(jié),持律終身,造千眼觀世音像。蘇軾援佛入儒,推動了儒釋融合和觀音文化中國化。

第三階段:經(jīng)典融通。進入經(jīng)典融通階段的標(biāo)志就是對觀音經(jīng)典和形象的闡釋。以蘇軾為代表的居士的大量出現(xiàn),加快了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信仰的形成和塑造。蘇軾認(rèn)為千手千眼觀音像蘊藏的佛理在于,世間凡俗之人都是“有心者”,有心則有思,有妄想和執(zhí)念,就無法應(yīng)萬物之變;“無心者”不然,他們無妄想、無執(zhí)念,物至則應(yīng)之、物變則隨之,故能“隨其所當(dāng)應(yīng),無不得其當(dāng)”。蘇軾在《成都大悲閣記》中對“無心”做了詳細(xì)描述:

吾觀世間人,兩目兩手臂。物至不能應(yīng),狂惑失所措。其有欲應(yīng)者,顛倒作思慮。思慮非真實,無異無手目。菩薩千手目,與一手目同。物至心亦至,曾不作思慮。隨其所當(dāng)應(yīng),無不得其當(dāng)。引弓挾白羽,劍盾諸械器,經(jīng)卷及香花,孟水青楊枝,珊瑚大寶炬,白拂朱藤杖,所遇無不執(zhí),所執(zhí)無有疑。緣何得無疑,以我無心故。若猶有心者,千手當(dāng)千心。一人而千心,內(nèi)自相攫攘,何暇能應(yīng)物。千手無一心,手手得其處?;状蟊穑付纫磺斜?。皆證無心法,皆具千手目。

該文寫于被貶黃州時期,因大悲閣主持惟簡派弟子到黃探望,寫此文。蘇軾先是感慨早年對千手眼觀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疑慮,再是宦海沉浮二十年后對觀音無心無礙的頌贊。

蘇軾謫居嶺南時,作《改觀音經(jīng)》?!队^音經(jīng)》即《法華經(jīng)·觀世音普門品》,是經(jīng)為蘇軾所熟讀。《改觀音經(jīng)》中說:“《觀音經(jīng)》云:‘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東坡居士曰:‘觀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咀,念觀音之力,而使還著于本人,則豈觀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兩家總沒事?!碧K軾認(rèn)為“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這種因果報應(yīng),終究有人受到傷害,與大慈大悲神力無邊的觀音菩薩不符,不如“念彼觀音力,兩家總沒事”。經(jīng)這么一改,更符合觀音菩薩慈悲普度的精神,實是化用儒家仁與善的觀念對佛教經(jīng)典的重新闡釋。

元符三年,蘇軾自海南北歸途中作《書贈邵道士》,對觀世音能以“一身”而化為“八萬四千身”做了形象的理解和闡釋:“耳如芭蕉,心如蓮花,百節(jié)疏通,萬竅玲瓏。來時一,去時八萬四千,此義出《楞嚴(yán)》,世未有知之者也”?!岸睘榱?,是觀世音由聞而覺的工具。此一根若能與湛然之心相通,其他諸根自然會解脫。這就是佛教《楞嚴(yán)經(jīng)》所言“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蘇軾把“耳”比作芭蕉,把“心”比作蓮花,主要取其“疏通”“玲瓏”之義,也就是“六根通透”的含義。蘇軾看來,邵道士修煉得其精要,如同學(xué)佛悟法,達到六根通透、幻化無窮之力,佛、道相通。

建中靖國元年,蘇軾作《觀世音菩薩頌》,最終體現(xiàn)其儒釋道圓融合一的思想意蘊。

二、蘇軾兩過金陵崇因寺及《觀世音菩薩頌》誕生前后

紹圣元年,年已五十九歲的蘇軾遠(yuǎn)謫惠州,途中路經(jīng)金陵(今江蘇南京)。在金陵期間,晤鐘山法泉佛慧禪師,蘇軾問:“如何是智海之燈?”法泉說偈:“腳下曹溪去路通,登堂無復(fù)問幡風(fēng)?!碧K軾有詩《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風(fēng),得鐘山泉公書,寄詩為謝》:“電眸虎齒霹靂舌,為余吹散千峰云。南行萬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畫蔣山圖,為作泉公喚居士。”期間還有一件事,其子迨、過及邁遵母遺命所共畫阿彌陀佛像奉安金陵清涼寺,蘇軾作《阿彌陀佛贊》,并作《贈清涼寺和長老》。在金陵,禱于崇因禪院觀世音菩薩。崇因寺在金陵城南十二里,始建于劉宋,長老宗襲自以衣缽造觀世音像,極相好之妙。此時蘇軾深感人生未卜,虔誠地在觀音像前祈告:“吾北歸當(dāng)復(fù)過此,而為之頌”。蘇軾此間拜悟禪師、作詩對偈、奉佛作贊,實是為自己未知的嶺南生活做心理調(diào)適,同時也是祈愿能夠平安歸來。

紹圣二年秋,杭州天竺僧凈慧、徑山長老維琳等默禱于佛,令蘇軾急還中州,蘇軾在《與參寥子二十二首》第十九簡有載。蘇軾后于建中靖國元年北還,五月一日舟至金陵,復(fù)至崇因院,兌現(xiàn)承諾,遂作《觀世音菩薩頌》?!队^世音菩薩頌》前“小引”中云“建中靖國元年五月日,自海南歸至金陵。乃作頌”。宗襲長老遂勒石立碑,以光寺之美譽和觀音的神力。

崇寧五年,蘇軾的生前好友李之儀移居金陵,為已故妻子踏勘墓地,來到崇因寺。李之儀親見蘇軾撰寫的《觀世音菩薩頌》碑,親聞此碑躲過崇寧二年朝廷“天下碑碣牓額,系東坡書撰者,一律除毀”大浩劫的神奇經(jīng)歷,因欽長老之約,作《跋東坡觀音贊》:

余將卜葬亡妻,愛金陵山水之勝,覬得卜以成所志,或傳南城有其地,遂訪焉。早飯于崇因,其長老欽,余二十年之舊也。謂余曰:子胡不禱于吾觀音大士。余即如之。既作禮,欽曰:東坡南遷,嘗禱而應(yīng),遂頌之。前人為刻石,后有詔,所在東坡文皆毀棄,前人不敢違。余問石所在。曰:幾碎矣。索之力,乃得于庫中米廩后,塵土深數(shù)寸,稍曳出加湔洗,而燦然如未嘗毀者,蓋是石先刻馬祖、龐居士像,用其余刻頌,像已斷裂而頌獨完,相與贊嘆曰:大士妙智力,其驗無所不見!欽曰:毀之人固在也。呼出問焉:方毀時惟恐其不碎,用巨斧擊數(shù)下,應(yīng)斧斷裂矣。因指示,輒大驚,曰:今安得如是,不覺禮十余拜,而復(fù)歸故處。恭惟大士之靈,豈獨堅信心于人,遂此示現(xiàn),殆與吾東坡疇昔作大緣事,故相感如是。欽邀余記其事,余亦幸其有應(yīng)于得卜,于是乎書。

在儒釋對話頻繁的大氛圍中,蘇軾親身體驗觀音應(yīng)化故事及其頌贊亦被禪僧津津樂道,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宋代社會儒釋融合的歷史文化現(xiàn)狀,從中也看出蘇軾所做貢獻。

元符二年,與蘇軾、錢穆公、王仲至并稱“元祐四友”的蔣之奇(穎叔)出知汝州,據(jù)宋朱弁《曲洧舊聞》云:蔣穎叔守汝日,應(yīng)香山僧懷晝之請,取唐律師弟子義常所書天神言大悲之事,潤色為傳。蔣之奇把道宣律師“天神對話”潤色成《香山大悲菩薩傳》,“嵩岳之南二百余里,有三山并列,其中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此文于元符三年由北宋大書法家蔡京書丹刊刻成碑,立于今平頂山香山寺觀音大士塔下券洞內(nèi),亦稱《蔡京碑》或《大悲菩薩傳碑》?!断闵酱蟊兴_傳》不僅生動具體地敘述了觀音菩薩應(yīng)化的故事,而且是學(xué)界普遍認(rèn)同的最早固化漢化觀音女性形象的文本,同時也是觀音信仰民間化、世俗化進而中國化的明證。蔣之奇與蘇軾素有交往,唱和詩文不下十首。兩年后的建中靖國元年五月,蘇軾作《觀世音菩薩頌》,六月,與蘇轍簡托后事“即死,葬我嵩山下”,七月,病逝于常州,次年,后人遵囑將他葬在與觀音證道地香山寺相鄰的嵩山南麓小峨眉山的箕形山坳里。蘇轍《再祭亡嫂王氏文》曰:“塋兆東南,精舍在焉,有佛與僧?!碧K軾落葬不久,僧友參廖趕到葬地為蘇軾做佛事并撫慰守墓的蘇過。蘇過在《送參廖道人南歸敘》中云:壬午歲秋八月,來自香山,見余上瑞。

三、《觀世音菩薩頌》:解讀蘇軾晚年心靈世界的“窗口”

蘇軾貶謫黃州期間自號“東坡居士”,標(biāo)志著他加入佛教居士行列。作為中高層士大夫“居士”的喜佛、學(xué)佛、研佛,成為促進佛教發(fā)展繁榮的重要支柱和生力軍。同樣是推動儒釋融合,贊寧、契嵩和很多居士是站在佛教立場,促使佛教自覺融入主流價值觀以拓展生存空間,促使佛教“儒學(xué)化”。契嵩是北宋“援儒入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鐔津文集》二十卷傳世,其名作《輔教編》首先提出“孝為戒先”的命題,觀點最終為朝廷接受而賜入《大藏》。而蘇軾雖飽經(jīng)仕途坎坷和人生苦難,卻始終站在儒家立場上“援佛入儒”、融合各家,尋求心靈世界的平衡點,引導(dǎo)觀音等信仰與主流價值觀相適應(yīng)。一百多字的《觀世音菩薩頌》對此有完整體現(xiàn),成為我們得以管窺他晚年心靈世界的“窗口”,也是蘇軾乃至宋代儒釋道圓融合一的明證。全文如下:

慈近乎仁,悲近乎義。忍近乎勇,憂近乎智。四者似之,而卒非是。有大圓覺,平等無二。無冤故仁,無親故義。無人故勇,無我故智。彼四雖近,有作有止。此四本無,有取無匱。有二長者,皆樂檀施。其一大富,千金日費。其一甚貧,百錢而已。我說二人,等無有異。吁觀世音,凈圣大士。遍滿空界,挈攜天地。大解脫力,非我敢議。若其四無,我亦如此。

除《觀世音菩薩頌》,蘇軾還有大量涉及觀音的詩文,如《四菩薩閣記》《觀音贊》《靜安縣君繡觀音贊》《無名和尚觀音偈》《應(yīng)夢觀音贊》《觀音閣》《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等。他把儒家價值觀“仁、義、勇、智”和觀音菩薩的“慈、悲、忍、憂”相比附,站在“大圓覺”“平等無二”層面,提出了認(rèn)知觀音經(jīng)典的“無冤故仁,無親故義。無人故勇,無我故智”的“四無”觀,既豐富了儒家價值觀的內(nèi)涵,又調(diào)和了儒、佛兩家價值觀的矛盾,為觀音信仰提供了新的立論基礎(chǔ),成為北宋“援佛入儒”的代表。

蘇軾學(xué)佛非為出生死,而為尋求視外物如浮云的清凈心。在其寫于紹圣二年的《虔州崇慶禪院新經(jīng)藏記》中明確說:“吾非學(xué)佛者,不知其所自入,獨聞之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蛴兴冀孕耙玻茞和鵁o思,則土木也,云何能使有思而無邪,無思而非土木乎!嗚呼,吾老矣,安得數(shù)年之暇,托于佛僧之宇,盡發(fā)其書,以無所思心會如來意,庶幾于無所得故而得者?!币浴盁o思”解釋“思無邪”并非逃避現(xiàn)實,而是追求“以無所思心會如來意”“以無所得故而得”的人生狀態(tài)。蘇軾始終在追求一種坦蕩無私、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

如果《觀世音菩薩頌》是管窺飽經(jīng)滄桑的蘇軾晚年心靈世界的“放大鏡”,那么撰此文兩個月后的“臨終問答”史料則為人們提供了“顯微鏡”,也更進一步證實蘇軾對儒家核心價值的堅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短K詩總案》卷四十五載:“二十八日,將屬纊,聞觀已離,琳叩耳大聲曰:‘端明宜勿忘?!唬骸鞣讲粺o,但個里著力不得?!X世雄曰:‘至此更須著力?!鹪唬骸床?。’語遂絕。”蘇軾一生光明磊落、寵辱不驚、無懼無悔,嶺海艱苦生活超然面對,臨終也不寄希望于未知的極樂世界,而能湛然而逝。

蘇軾一生喜佛,與禪僧多有交往,對禪理禪趣也頗多感悟和闡釋。從《觀世音菩薩頌》可以看出,蘇軾直到生命終結(jié)都是儒家文化的堅定維護者,但他善采各家之長以豐富自己的精神和人格世界。蘇軾對觀音崇拜的體驗和闡釋豐富了漢傳觀音文化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藏,推動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我們今天挖掘、整理和認(rèn)知觀音文化,引導(dǎo)其與核心價值觀相適應(yīng)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1]李利安《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山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第4期。

[2]孔凡禮《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版。

[3]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

[4]《漢語成語詞典》,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

[5]孔凡禮點?!短K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

[6]汪圣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周裕鍇《“六根互用”與宋代文人的生活、審美及文學(xué)表現(xiàn)——兼論其對“通感”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1年第6期。

[8](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四川大學(xué)古籍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第27冊,線裝書局2004年版。

[9](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quán)點校《老學(xué)庵筆記》,中華書局1979年版。

[10](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六,中華書局2002年版。

[11]蔣宗許、舒大剛《蘇過詩文編年箋注》卷八,中華書局2012年版。

[12]顏沖《宋代居士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影響》,《江西社會科學(xué)》2013年第3期。

[13](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巴蜀書社1985年版。

猜你喜歡
觀世音天竺觀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觀音坐像
觀世音
漢風(fēng)古韻、觀音祈福
觀音送子圖
第一祈禱詞
學(xué)學(xué)白居易送還天竺石
建信金融租賃通過天竺綜保區(qū)引進的首架飛機順利完成交付
與佛無緣
天竺綜保區(qū)成功引進兩家飛機租賃類企業(yè)
天竺之殤
武汉市| 会同县| 天峻县| 绍兴县| 伊春市| 和田县| 深水埗区| 岐山县| 锡林浩特市| 嘉荫县| 娱乐| 灵丘县| 盐亭县| 都安| 阿巴嘎旗| 福建省| 邵武市| 垫江县| 北碚区| 古浪县| 沈阳市| 宜昌市| 阜宁县| 南开区| 镇雄县| 京山县| 金华市| 依安县| 廊坊市| 韩城市| 宣恩县| 安义县| 昔阳县| 正安县| 岢岚县| 天柱县| 七台河市| 梁平县| 定结县| 罗定市|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