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萌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弒父主題
丁 萌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偉大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描寫了一場發(fā)生在卡拉馬佐夫家庭中的弒父悲劇。本篇論文從四個方面來分析這場弒父的主題:大兒子德米特里是意愿上的弒父者,二子伊凡是精神上的弒父者,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是行動上的弒父者,而小兒子阿遼沙卻對父親十分尊敬,并極力想阻止這場悲劇。通過四兄弟間有無信仰在弒父上的不同表現(xiàn),陀思妥耶夫斯基表達了信仰對個人思想、家庭社會、倫理道德等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弒父 意愿 精神 行動 信仰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以深邃的哲學思想、深刻的心理探索與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華成為俄羅斯乃至世界上最具影響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探究人心理活動的作品,尤其是以犯罪為主題的著作,如《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犊ɡR佐夫兄弟》被視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者,該作品以弒父為主題展開情節(jié),描述了一場發(fā)生在卡拉馬佐夫家庭中的弒父悲劇。
弒父是西方文學中的常見母題,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神話,文學史中以弒父為主題的代表作品還有《俄狄浦斯王》、《哈姆萊特》等,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人們在面對弒父問題時的倫理困境與自我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該作品中綜合展現(xiàn)了意愿、精神、行動等不同層面上的弒父表現(xiàn),對文中人物的弒父心理與行進行了縝密探索,尤其對精神弒父的描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弒父”的超越之處在于由弒父問題上升到了精神信仰層面,通過對比四子在弒父上的不同表現(xiàn),揭示了信仰對人與社會的影響作用,這種對弒父主題的深化與創(chuàng)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雙重人格
德米特里是老卡拉馬佐夫的長子,在他身上存在著善與惡的雙重人格。
德米特里的善:渴望美,追求美的感受。他癡迷于詩,他用席勒的《歡樂頌》對阿遼沙表達自己的懺悔,他喜歡那些寫西莉茲與人的詩篇,他會在屈辱中唱起對上帝的贊美詩;有愛心。德米特里同情受苦受難的人們,他常對阿遼沙這樣說“今天這個世界上受苦的人是太多了,所遭的災難太多了!”知錯就改。在毆打了上尉后他意識到自己錯誤,讓阿遼沙代自己向上尉道歉并做出補償;感恩。兒時仆人格里戈里對自己關愛有加,德米特里一直把他當作精神上的父親。醫(yī)生幼時贈予他的一磅胡桃他也一直銘記在心??ń萘漳鹊娜ПR布他一直想要及時歸還。
同時,在他身上也存在惡的一面:性格沖動,不計后果。他多次在公告場合揚言殺死父親,他毆打并侮辱上尉,他在修道院里對自己的父親拳打腳踢;自私自利。在家庭中他一直與父親爭吵,只想要爭取自己的權益而不顧大局;放蕩、不負責任。他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一度整日紙醉金迷,放縱情欲,甚至在有婚約的前提下追求情人。
(二)弒父原因
父子之間激烈的矛盾的沖突推動德米特里的弒父意愿越來越強烈,這種弒父意愿的形成有三點原因:
一是財產糾葛。當初母親為父親的浪漫氣質所吸引而與其私奔,沒想到父親婚后花天酒地,為人也卑鄙下流,母親難以忍受離開了這個家庭。母親離開后,按法律程序德米特里會得到一份應有的財產,對于財產的數(shù)目德米特里不是很清楚。老卡拉馬佐夫控制著這筆財產,不想如數(shù)給予德米特里??ɡR佐夫利用德米特里對賬目的無知,在財產問題上欺騙他,平日虛偽地對他施以恩惠,到最后德米特里想要拿到這筆款項的時候,父親卻告訴他早已在平日的“恩惠”里用光用盡了,甚至還謊稱贈予德米特里的錢財早已超過了應得,讓他打下欠條歸還。他認為父親既沒有做到為人丈夫的職責,更沒有盡到為人父親的職責,而今對這種貪婪與無賴的行為更加憤怒。
二是情人爭奪。關于格魯申卡,老卡拉馬佐夫把她當成卡拉馬佐夫式情欲的目標,充滿了欲望與貪婪。德米特里則不同,他愛上格魯申卡有以下原因:其一,在于二人性格上的共同點。兩人在生活上都有點放蕩不羈,但對待愛情卻非常坦誠真摯。兩人都懂得知恩圖報,如一磅胡桃與一棵蔥的故事。兩人都給予了對方更多精神自由,沒有太大的精神壓力,這與卡捷琳娜婚約的束縛形成鮮明對比。其二,在于二人心靈上的契合。兩人都遭受著靈魂的痛苦——德米特里一直在思考圣母理想與所多瑪?shù)淖飷?,他擔憂孩子的苦難。格魯申卡因為不幸的遭遇對男性極端地憤恨,一根蔥的故事表明她也在想靈魂得救問題;其三在于二人相知相愛的過程。格魯申卡由最初的戲弄,到后來愛上德米特里,并愿意陪伴他去西伯利亞服苦役,這種無私的聯(lián)合見證了二人相知相愛的過程。德米特里這種對格魯申卡的愛純潔高尚,他珍惜自己與格魯申卡的愛情,他認為父親就是自私下流的惡魔,這種無邊的淫欲讓他憎恨無比,這種不顧倫理與兒子爭奪情人的舉動讓他難以忍受。
三是尊嚴喪失。德米特里是個重情義、講信用的人,他十分看重自己的尊嚴。在卡捷琳娜身上他失去了自我的尊嚴:卡捷琳娜在他曾經最無助的時候幫助了他,德米特里對其心存感激,他能感受到卡捷琳娜對自己的愛意,也想完成婚約與卡捷琳娜過上幸福生活,所以對自己私自挪用三千盧布悔不當初,卻沒有金錢歸還,偏在此時父親以三千盧布為誘餌刺激德米特里,在父親那里他早已失去了應有的尊嚴,被激怒的德米特里最終產生了弒父的意愿。
(三)信仰與救贖
當?shù)旅滋乩锒阍诤诎档牟輩怖餃蕚溽j釀犯罪的時候,他聽到了上帝的呼喚,開始搖擺不定。在擊傷格里戈里后他突然明白自己行為的魯莽與過失,決定放棄弒父這一可怕的行為。這場命案結束后,德米特里身上的信仰意識開始復蘇,幫助他痛改前非,開始虔誠信仰上帝。
德米特里之所以能痛改前非并走上拯救自己的道路,在于他身上信仰意識的復蘇。在實施犯罪前的那一刻,他聽到了上帝對自己良心的拷問。在審判的過程中,他開始明白自己犯下的罪過,愿意從心靈上接受上帝的洗滌,甘心為全人類背負起贖罪的十字架,由小我上升到了全人類。“德米特里注定要重新再生;他通過痛苦而被凈化;剛剛開始準備接受痛苦的他在自身中感覺到一個‘新人’,于是準備在那里,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在礦井里,從地底下唱‘贊美上帝的歌’?!闭沁@種信仰的力量幫助德米特里重生。
思想決定行為,是上帝與信仰帶德米特里走向新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思想都與人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與上帝的命運相關。思想決定命運?!睆s父這種意愿與思想的產生是可怕的,這種思想一經產生就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后果,這種行為嚴重地破壞了人類社會的倫理關系,但德米特里在信仰的幫助下避免了在弒父上不可挽回的惡果。思想決定行為,是信仰使他認清了自己,給他指明了道路,讓他重獲新生,完成了救贖。
(一)極端思想
伊凡是老卡拉馬佐夫的二兒子,他自幼聰穎,受教育程度較高,癡迷于紛繁復雜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深邃復雜的世界觀,也塑造了他的極端性格。
伊凡真摯的愛:伊凡是熱愛生活的。他珍重春天萌芽的帶著滋漿的嫩葉,珍重蔚藍的天,珍重一些人。伊凡心中十分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伊凡富有同情心,他非常愛孩子,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伊凡為阿遼沙列舉了種種兒童受苦受難的例子:土耳其軍官用刺刀玩弄婦女腹中嬰兒、老爺用樹條無情地打孩子、官宦人家的孩子遭遇了非人的虐待、將軍用狗把男孩撕成碎片……伊凡對這些殘忍行徑表現(xiàn)出極端的憤恨,對受苦受難的孩子十分同情與憐憫;伊凡渴望和諧?!霸谟钪娴淖詈蠼K局,在永恒的和諧到來的時刻,終將產生和出現(xiàn)某種極珍貴的東西,足以滿足一切,補償人們所犯的一切罪惡和所流的一切心血”(352),伊凡希望世界消除災難,贏來一個最終和諧的狀態(tài)。
同時,伊凡身上也存在著另一種極端性格:伊凡很自私,也很自我。他憎恨父親,也不滿德米特里,他知道這個家庭中的重重矛盾,只想自己一人遠離家庭,而不顧整個家的安危。他只關注自我價值,認定自己對教會與世俗權利關系的看法,認定自己對上帝與信仰的見解;伊凡很叛逆,否定一切,甚至走向了極端。他始終不能接受上帝的世界,即使知道上帝是存在的,也完全不能接受。在伊凡心里上帝是存在的,但不合理,他無法接受這個不合理的世界,無法接受上帝建立起來的秩序。他試圖建立起一個合理的世界,他創(chuàng)作出了“宗教大法官”,企圖用自我的力量構建一個新的世界,代價卻是犧牲全人類的自由,這種極端的反叛言論侵蝕了他的內心,使他形成了極端的性格。
(二)精神弒父
伊凡由愛向恨、由憎恨走向精神弒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最初,伊凡渴望愛,他的愛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讓他開始懷疑,逐漸走向否定。伊凡本身是熱愛生活的,也非常憐愛孩子,他渴望世界的和平安詳、人民擺脫苦難、社會達到永恒的和諧、俄羅斯民族能擁有誠摯的信仰,可他生在卡拉馬佐夫家庭中,在那個奔向自由的年代,他所接觸到的是丑惡的父親、混亂的家庭、膚淺的人民、對孩子殘忍的殺戮、青年人乃至俄羅斯民族信仰的迷失,他心中所有的理想破滅了。他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人們信仰上帝帶來的是永恒的災難?難道為了那份和諧要以犧牲孩子為代價?“所以我決不接受最高的和諧,這種和諧的價值還抵不上一個受苦孩子的眼淚”(366),伊凡只看到了苦難,這種愛的渴求與現(xiàn)實的殘忍蒙蔽了他,他錯誤地用自己“歐幾里得式”的思維給這個世界直接下了定義: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卻沒有創(chuàng)造出一個合理的世界。
正因此,這種質疑催生了他想要建立一個合理世界的強烈欲望,讓他一步步走向極端。宗教大法官是其內心最真實的獨白,伊凡設置了宗教大法官與上帝的對話,他想向世人證明你們所信仰的上帝無法帶來奇跡,你們所崇拜的信仰只能讓你們暴露于災難之中,而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有一位和上帝具有平等地位的大法官,他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世界,為這個混亂的世界重新建立起新的秩序,分給全人類以面包,承擔人民的苦難,會有一部分持有特權的“聰明人”擔起全人類的受苦受難的職責,成為你們重新崇拜的對象,“總還會有這么一個人,就像我口中的老宗教法官那樣,自己在沙漠中啃樹根,發(fā)著瘋勁,克制自己的肉體欲望,使自身成為自由和完美的人”(390),建立新的上帝,建立和諧完美的秩序,宗教大法官是伊凡極端幻想的產物,可他沒有看到,雖然宗教大法官愿意以悲天憫人的慈承擔全人類的苦難,但為建立起這個世界需要以犧牲人的自由意志為代價,需要把人類當作螻蟻一樣去分配使命,需要強迫人們產生新的信仰崇拜。剝奪人應有的自由與權力,去換取另一種所謂的幸福,在看似和諧的背后,儼然是另一場精神與肉體的“殺戮”。
最悖論的是,為建立這種秩序,那些有特權的“聰明人”可以為了所謂的崇高理想去犧牲一部分“螻蟻”,伊凡把自己憎恨的父親歸入了這部分人中,伊凡對父親的憎惡都埋在心里,他既討厭父親,也不滿德米特里的魯莽,在他所構建的和諧世界里,不允許像父親這般的惡人存在,所以伊凡已經拋棄了傳統(tǒng)的倫理價值觀,走向了“一切都可以做”的極端思想,也沒有在得知德米特里與斯麥爾佳科夫有弒父動機后有所行動,在精神世界中早已默許了弒父的發(fā)生,因此他也沒有在得知德米特里、斯麥爾佳科夫有弒父動機后有所行動,伊凡的這種精神弒父理論與行為是嚴重的反叛,為這場弒父悲劇埋下了禍根。
(三)個人主義的破產
伊凡的理論與思想令人畏懼,其完備縝密的思想體系、難以反駁的雄辯主義令人震驚,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此對精神弒父的分析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越了以往局限于倫理困境與自我思考的弒父主題。一個個體,縱使多么強大,也難以去抵抗強大的社會體系與倫理道德,更不要妄想用自我的精神世界否定上帝與信仰。
當伊凡的理論被貫徹從而發(fā)生弒父這樣的可怕事情時,當伊凡意識到弒父帶給他良心與道德的譴責時,當伊凡驗證了自己構建的大法官與上帝較量過程中的潰敗時,他意識到了這種無限自由的狂妄。伊凡最后發(fā)了瘋,這宣告了他個人極端主義理論的破產。
在俄羅斯大地上,在世界各個角落,上帝以及他的信仰早已生根,并“結出了許多麥子”,“如果有誰把基督的行為和道德學說看成是不完美的,那就請他至少說明一下,他們必須怎么形成完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斷定,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迄今為止都未曾有過這樣的證明,也沒有任何人能在道德行為上超過或哪怕達到基督的水平?!币练沧呦蛄俗晕业纳系?,走向自我世界的極端只會否定現(xiàn)世的一切包括倫理人常,發(fā)生弒父這樣的事情似乎也找到了合理的理論依據(jù),殊不知早已陷入極端的深淵,這種精神弒父更加令人畏懼。
(一)病態(tài)性格
根據(jù)傳聞,斯麥爾佳科夫是老卡拉馬佐夫與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瘋女人所生的私生子,雖然也是卡拉馬佐夫家的一分子,但由于私生子的身份,他既不能像其他三兄弟一樣有正當?shù)纳矸荩膊荒軓目ɡR佐夫的財產里分得半杯羹,甚至還要低聲下氣地面對主人們的吆五喝六,但他也向往著充滿陽光的溫暖生活,向往著有朝一日去法國,可這種愿望只能是空中樓閣,在這個家庭里他受盡了欺辱。
斯麥爾佳科夫的性格是病態(tài)的:殘忍。他讓伊留莎在面包里藏針頭,狗吃到后呻吟至死,這種行為十分冷酷殘忍,沒有一點同情心;自私自利。在卡拉馬佐夫家庭中,他不關心這個家庭,只關注自己的身份地位,自己所遭受到的屈辱,只想著有朝一日能遠離這個家庭;忘恩負義,沒有感恩之心。老卡拉馬佐夫雖然卑鄙下流,還是收養(yǎng)了斯麥爾佳科夫。格里戈里雖然態(tài)度粗暴,還是對其關愛有加,而在斯麥爾佳科夫心里只有無盡的恨,對他們的恩情置若罔聞;極端的思想與行為。他認定老卡拉馬佐夫是最大的罪人,他什么都不信,否定一切,一步步將自己的弒父動機付諸行動,他的思想與行動沒有畏懼,沒有底線,這種病態(tài)性格與極端的恨葬送了他。
(二)弒父原因
關于斯麥爾佳科夫為何選擇弒父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對自我存在的不認定。私生子的身份一直讓他難以啟齒,不僅是來自格里戈里與家庭、外界的蔑視,更多是來自于對自己身份的極其不認同,在其成長的歷程中他一直被周圍的朋友所鄙夷,家庭內他沒有地位,作為一個仆人任人使喚。在社會大眾眼里,他為輿論所唾棄,是別人取笑和玩弄的對象,所以斯麥爾佳科夫一直對自己身份有強烈的不認同感,所以他才愿意在娘胎里就死掉。這種自我與外界的不認可他認為都源于老卡拉馬佐夫,這種否定上升到生命存在的高度上,使得在弒父問題上他從沒有表現(xiàn)出害怕過,因為在他的心里充滿了對生命存在的不認可,這是自我喪失生命價值思想的蔓延。
二是對卡拉馬佐夫家庭的痛恨。他痛恨老卡拉馬佐夫,認為他是欲望的惡魔,沒有存活的價值;他嫉妒米卡,認為他行為浪蕩大家卻樂意與他交往,而他只是一個廚子、仆人,連受侮辱去提出決斗的權利都沒有;他贊同又嫉妒伊凡非凡的思想,一直與他親近就是為了為這場罪案找一個理論上的主謀;他憎恨這個家庭,卡拉馬佐夫的卑鄙與下流一直為他所憤恨。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他一直等待時機,最終抓住德米特里與父親的沖突,實施了弒父這一可怕的行為。
三是伊凡理論的誤導與教唆。斯麥爾佳科夫深受伊凡“什么都可以做”的誤導,在伊凡身上他找到了自己實施犯罪行為的理論支撐,或許可以說是借伊凡的理論來為自己編織犯罪的緣由。在伊凡極端否定的自我世界里,斯麥爾佳科夫轉變成了一個徹底的否定主義者,沒有道德,沒有上帝,沒有約束與管教,只有為所欲為的狂妄,他毫無猶豫地殺死了老卡拉馬佐夫,完成了行動上的弒父,成了最大的罪人。
(三)弒父與懲罰
弒父站在任何角度看都是令人發(fā)指的,斯麥爾佳科夫這個實際的弒父者必須背負起贖罪的字架。無論站在道德倫理還是宗教信仰上,麥斯爾佳科夫必須接受懲罰。斯麥爾佳科夫是個沒有信仰的人,伊凡陷于理論無法自拔,他卻把這理論拿過來當作自己的武器去實施了弒父的行動,當理論變?yōu)樾袆拥南葘?,當個人自由主義走向極端,就會發(fā)生類似弒父般可怕的事情?!叭俗呦颉杂伞牡缆肥加诮^對的個人主義,始于隔絕自己,始于反抗外在的世界秩序?!倍@里所說的“自由”是在信仰與上帝的指引下、在歷經苦難的考驗后所具備的大我,而不是絕對的個人自由主義。
“理論偏見與心靈初始的道德動機之間的內在分離,會導致良心的敗壞與蛻化變質?!比瞬粦摫蛔约旱睦碚撍`導,甚至毫不考慮后果般地去做出瘋狂的舉動,結果只能是接受懲罰。人也要有所敬畏,遵循社會倫理道德,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人要學會聽從上帝,而不是一味瀆神。斯麥爾佳科夫最后選擇了自殺,這是他個人自由主義思想的破產,弒父是反倫理、反道德的,也是對上帝的不尊重。陀思妥耶夫斯基沒有明確告訴讀者他自殺的原因,但即使沒有死亡也必定遭受更嚴重的懲罰,無論是法律上或是心理道德上的。
阿遼沙是老卡拉馬佐夫的小兒子,是本作品中塑造的最完美的人物形象,他單純善良,虔誠地信仰上帝,跟著佐西馬長老潛心在修道院里修行,以真善美的準則看待世界,本著包容與愛的態(tài)度對待這個殘缺不全的家庭。
阿遼沙對待父親不像哥哥們一樣只有仇恨,他接受了上帝的指引與洗禮,把所有的憤怒、激動等情緒都無聲無息地化解在自己的心里,對父親的作為從來沒有批評的傾向,反而總是本著尊敬的態(tài)度,連老卡拉馬佐夫見到他都會無比憐愛。阿遼沙身上帶著基督的影子,是愛讓他遠離恨。
阿遼沙對父親的愛與哥哥們的恨在弒父問題上反差如此明顯,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虔誠的信仰。阿遼沙從小就接受修道院的熏陶和長老以身作則式的教育,心中充滿了對上帝虔誠的敬仰,這份信仰讓他冷靜、克制,讓他學會用愛而不是用恨來對待這個世界,讓他學會包容、忍耐而不是沖動、為所欲為。這份愛讓他在這場弒父過程里不但沒有與哥哥們同流合污,還極力試圖去阻止悲劇的發(fā)生。在與德米特里的交談中,他預測到了哥哥可能會有弒父的動機并想努力阻止。在與伊凡交流中,他也曾被伊凡的理論誤導過,甚至喊出“槍斃”這般違反信仰寬容的話,但阿遼沙對信仰此虔誠,在短暫的迷茫后立即又堅定了自己的信仰。阿遼沙的思想與行為影響到了德米特里,讓他迷途知返。
二是積極接受苦難的入世生活方式?!巴铀纪滓蛩够鶑姆疵孀C明,假如沒有苦難作為考驗,人類的信本著仰不過是在利用上帝而不是信仰上帝。試想,我一有苦難,祈告上帝,上帝就給我快樂而不是苦難,這樣一來,我還是在信仰上帝嗎?我只不過在利用上帝好使自己快樂罷了。所以,為了真自由和真信仰,苦難的考驗是必須的?!卑⑦|沙正是如此,為了信仰愿意接受苦難的洗禮,他接受佐西馬長老的建議,積極入世,去塵世中接受苦難,升華身心。在弒父問題上這與伊凡形成了鮮明對比,伊凡因苦難否定世界,否定弒父的反倫理性,而阿遼沙認為沖突矛盾為人之常情,他尊重父親,想要化解家庭矛盾,阿廖沙因為現(xiàn)實的苦難而愛這個世界,他領悟到了真正的信仰,所以阿遼沙從未在“弒父”這個問題上做出過不合理的舉動。
一個心中有上帝的人走到哪里都會本著寬容與愛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他會少幾分沖動,少幾分不理性,少幾分欲望,少幾分否定。阿遼沙這種思想與性格在“弒父”問題上起到過緩和的作用,他身上這種信仰的力量感染了德米特里,讓德米特里在自我救贖的路上勇敢地背起了十字架。阿遼沙是現(xiàn)實社會里傳統(tǒng)倫理觀、價值觀與宗教信仰的調和者,他既遵循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尊敬自己的父親,又不愿同流合污,心中虔誠地信仰著上帝。阿遼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一個虔誠者,堅信唯有愛與信仰能改變人,改變這個世界。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弒父為主題,以信仰貫穿全文,通過一個家庭的悲劇來思考個體自由與倫理道德的之間的平衡問題,通過兄弟間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信仰對人的教導作用。當時俄羅斯社會正處于思想解放時期,人們在得到個性解放的同時,也感受到自由的力量。個體自由的過度膨脹就演變成伊凡唯我理論,人們拋棄了上帝的教導,對倫理道德置若罔聞,這場弒父悲劇是當時社會倫理秩序混亂的反映。弒父這種可怕的行為站在倫理關系的角度是必須否定的,而比這種行為更可怕的是支撐弒父者的理論與思想?!笆裁炊伎梢宰觥睂е铝藦s父的發(fā)生,聽從上帝的指引使德米特里完成了救贖,虔誠地追隨上帝讓阿遼沙永遠活在愛里,這就是信仰對人的教化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很難讀懂的作家,信仰的問題也困惑了他一生,“貫穿每個部分的主要問題——就是我一生都在有意和無意地為之痛苦的那個問題——上帝的存在”。但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很肯定地告訴我們:“基督以肉身降。臨塵世以及他的再臨是人類倫理道德存在的根本。”正是上帝為我們社會的倫理道德提供了依據(jù)。信仰對一個人的思想具有凈化與指引作用,思想決定行動。社會里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信仰與上帝來作為支撐起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上帝在自律的道路上給我們指明方向,不是為所欲為的自由,也不是自我肯定的“信仰”,而是像阿遼沙一樣,在上帝的懷抱里接受苦難的洗禮,用信仰點亮人生,用愛來包容世界。
注解【Notes】
①[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耿濟之譯,人民文學出版1981年版,第152頁。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頁碼,不再一一做注。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俄]羅贊諾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張百春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頁。
[2][俄]尼·別爾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耿海英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3][俄]尼·別爾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耿海英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頁。
[4][俄]尼·別爾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耿海英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頁。
[5][德]賴因哈德·勞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學——系統(tǒng)論述》,沈真譯,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頁。
[6]齊宏偉:《豐富的筵席》,團結出版社2015年版,第235頁。
[7][俄]羅贊諾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張百春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8]趙桂蓮:《漂泊的靈魂——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傳統(tǒng)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頁。
Tittle: Karamazov Brothers' Patricide Theme
Author: Ding Meng is from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Karamazov Brothers
is the great Russian criticism of realist writer Dostoevsky's masterpiece, describes the patricide tragedy in Karamazov's fami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me of the patricide from four aspects: the eldest son—Dmitry, is the patriarch of the will, the second son—Ivan, is the spiritual patriarch, the illegitimate son—Smyrkelkov, is action of the patriarch, and the little son A Liao Sha very respect his father, and tried to stop this tragedy. Through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four brothers in the patience of the father, Dostoevsky expressed the belief of personal thought, family society, ethics and s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patricide Intend Spirit Action faith
丁萌,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