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書華
一代底層現(xiàn)代青年的漂泊與茫然——浦歌小說簡論
◎傅書華
截至目前,浦歌在各處刊發(fā)的小說并不多,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一嘴泥土》及中篇《孤獨是條狂叫的狗》、短篇《狗皮》等十余個中短篇小說,但卻以其鮮明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創(chuàng)作實績,成為山西最具創(chuàng)作實力創(chuàng)作潛力的新銳作家之一,值得我們給以更多關注。
浦歌小說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總有一個出身貧困農家后又在地方高校讀中文系,狂熱閱讀西方現(xiàn)代哲學、文學的青年形象。這青年高校畢業(yè)后,在現(xiàn)代都市沒有立足之地,重返鄉(xiāng)下亦身心漂泊,無以為家。他眼中的世界是扭曲的,或者說,浦歌小說中的外在世界總是躁動的,扭曲的,世俗的,難以為既有理性所解釋的,或者是不合社會常規(guī)的。這樣的青年,不是我們曾經熟悉的覺醒的個人、啟蒙者、熱血青年、革命戰(zhàn)士,年輕的一代,也不是被生硬套用的西方的零余者、時代英雄、多余的人、局外人,這是一種新的人物形象,正是這樣的青年形象,正是這青年所感受的外部世界,以及這青年形象在自我敘述時的脆弱、漂移,成了中國歷史轉型期的文化密碼,并因此構成了浦歌小說的意義。
浦歌小說中那青年主人公,總是來自于落后、愚昧、貧困的鄉(xiāng)村,這鄉(xiāng)村,給讀者留下印象的,永遠是《一嘴泥土》中那被社會所拋棄的不通電的“溝里”,是《圣騾》中在“枯燥的田地里干活、流汗和挨罵,尤其是在惡毒的太陽下,我們像油鍋里的肉一樣被煎著,一動不動的空氣似乎很快就會像油鍋上面的空氣般哧啦一聲燒灼起來”,是《狗皮》中那充斥全文字里行間的“腳臭味與汗腥味”……讓你感到壓抑、窒息、沉重、痛苦,讓你急欲掙脫、逃離。所以,作者在書寫這樣的鄉(xiāng)村生活時,總是寫青年主人公及其父輩,是那么期盼地離開,無論是《一嘴泥土》中父親那洗得褪盡了顏色磨得不能再薄但卻仍然不愿脫下的中山裝,還是《圣騾》中父親那“悸動過的小小的翅膀”,就都是這心愿的形象寫照。而在通過讀書、在城里打工逃離之后,盡管在城里也是在困窘中掙扎,盡管在城里也是在無望中承受,但卻在對鄉(xiāng)村的虛幻回望中,或者在實際地被迫返回鄉(xiāng)村時,不因時間、距離、記憶、不如意現(xiàn)實等等的過濾與淘洗,而讓鄉(xiāng)村生活的底片略顯溫馨,而是“濤聲依舊”。于其中,那化入血肉深入骨髓的對鄉(xiāng)村落后、愚昧、貧困的生命記憶,令人觸目驚心,也粉碎或鎖閉了現(xiàn)代社會在不如意時回望歷史時所奏響的鄉(xiāng)村牧歌。
在以倫理關系來結構社會關系的傳統(tǒng)中國,研究人倫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讀書人所讀之書的主要內容,也因此使讀書人獲得了相當?shù)纳鐣匚慌c社會尊重,也因此成為了逃離底層逃離鄉(xiāng)村的有效手段。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也。而書中也確有“顏如玉”,從才子落難佳人相救、到右派知青,美人伴隨,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神話”,這樣的美夢,國人是做了一代又一代,而女性的選擇,即時代選擇的風向標晴雨表是也。然到了浦歌筆下的青年一代,中國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時代變遷社會轉型,誠如杰姆遜所言:“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之后社會機器卻完全是以純經濟的方式來組織,其他的一切都和經濟有關,都受經濟的制約”。在經濟的支配下,建筑在原有的以倫理關系為基礎的傳統(tǒng)讀書人的優(yōu)勢不再,以此試圖從社會底層、傳統(tǒng)鄉(xiāng)村走向上層都市的途徑不再,所以,浦歌筆下的青年主人公,盡管勤奮讀書亦不乏才氣,卻在以倫理為武器而與經濟金錢相爭斗中,敗下陣來,終于在現(xiàn)代都市中失去了優(yōu)勢,甚至幾無立足之地。漂泊近乎宿命,亦與女孩子無緣,雖然仍是落難才子角色,雖然仍是來自底層的讀書上進之人。
同時,對上述底層與鄉(xiāng)村的厭棄,導致浦歌小說中青年主人公對于西方現(xiàn)代人文思潮的追捧。他們總是對西方現(xiàn)代人文經典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破舊的尿素袋子里,成袋子裝的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是《尤里西斯》《百年孤獨》《喧嘩與騷動》,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等等。對西方現(xiàn)代人文經典的生吞活剝,再加以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的不如人意,加劇了浦歌小說中青年主人公生命的躁動及這躁動中對現(xiàn)實的茫然與不滿。這種茫然與不滿,更集中地體現(xiàn)在浦歌的中短篇小說中。譬如《孤獨》描寫的是從校門出來走向社會的新一代人的生存困境、面對社會現(xiàn)實的茫然失措、精神上的躁動不安,這或許是在社會轉型期,面對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典型“癥候”。在《孤獨》中,作者寫步入社會不久的小說主人公“我”為了短暫地逃離逼仄而又卑瑣的生活困境,與女朋友茫然地漫游于喧鬧的現(xiàn)代街市:現(xiàn)代街市的五光十色,拉二胡的乞丐,珠寶、時裝的誘惑,基本的食欲需求,對男女情愛的渴望,金錢缺乏的困窘等等,在無奈地對此的感受與經歷中,更映襯出主人公在面對現(xiàn)代街市的渺小、茫然與被排斥在外的異在性,而在無奈地感受與經歷了這些后,主人公就好像畫了一個圓圈,又回到了曾經試圖逃離的逼仄而又卑瑣的生活困境,與此同時,周圍的鄰居正在以敵視的態(tài)度窺視著他。讀這篇小說,讓人想到了魯迅先生的《在酒樓上》都是現(xiàn)代都市的漂泊者與畸零人,都是畫了一個圓圈似的絕望的出走與無奈的回歸,都是那種小小的希望被淹沒在了巨大的灰色之中。
真的,讀浦歌的小說,會讓你時時感受到中國五四時代、1930年代文學中所時時出現(xiàn)的譬如魯迅的《過客》、周作人的《烏篷船》、郁達夫的《沉淪》主人公的茫然漂泊的主題原型,譬如老舍《駱駝祥子》《月芽兒》、曹禺《雷雨》、朱自清《荷塘月色》主人公的出走與回歸的主題原型等等。譬如,在浦歌的《一嘴泥土》中,我們就看到了其主人公出走——回歸——再出走;在《合影留念》中看到了主人公的出走與回歸;而在《盲人摸象》《離那兒不遠有個養(yǎng)老院》中,字里行間都浸透著一種漂泊中的茫然感。當我們細細回味其中滋味時,我們也就不由得會感慨我們主人公的命運:僅僅從生存困境出發(fā),逃離鄉(xiāng)村與底層,仰仗著西方天外飛來的“經典”,我們的主人公又能走向何方呢?又能走多遠呢?又能有多少明確的路標與清晰的價值路向呢?而當我們的小說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置身于中國歷史性的社會轉型時,回望五四時代、1930年代中國的歷史性的社會轉型及那一時期的作者作品,他們是不是應該受到一些啟悟呢?
說來,浦歌小說中青年主人公的命運,還真是一語難以道盡呢。你看,他們雖然看起來十分躁動、消沉、茫然,雖然作者寫了他們許多行為的平庸、世俗、瑣屑,但是,當你認真深究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這些,還是來自于他們對現(xiàn)實的不認可,來自于他們對社會吞沒他們的抗議與反抗。所以,《一嘴泥土》中的主人公,在最淪落的時候,依然沒有放棄在萬分勞累疲憊之余,閱讀那些于他生存境況改觀無關的西方人文經典;所以,《某種回憶》的主人公,雖然生活平庸無聊,但在小說的結尾,卻“打開錄音機,挑選了巴赫的《圣母頌》,在交錯盤旋的聲音中,一剎那間,我的曾經穿著襤褸衣服的父母、我的兄弟,村莊、溝壑里我家小小的土屋,我躑躅在解放路上的某個黃昏等等所有的景象突然滑過我眼前,使我震驚,等最后出現(xiàn)那個放滿花盆的陽臺、安儀不斷微笑著向我揮手的情景時,我頓時覺得這揮手憑借月光下的教堂那奇瑰的一刻,向我顯現(xiàn)了奇跡,此刻,《圣母頌》的旋律像越來越神秘的花朵盛開在我心中,使我的心不斷顫栗,我的眼淚流了出來”。杰姆遜說:“只是在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出現(xiàn)之后,上層建筑的各層次才分離開來。宗教失去了其統(tǒng)治地位……這也和社會的‘世俗化’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資本主義是個世俗化的社會,沒有文化”。正因此,才形成了浦歌小說中青年主人公漂泊落魄的生存困境。但也同樣正因此,杰姆遜還認為:“宗教不僅成了革命的形式,而且造成了聲勢浩大的革命力量”。如果我們把宗教理解為對思想對精神的追求,那么,浦歌小說中青年主人公的命運,卻也體現(xiàn)了在“沒有文化”的時代,最初的對更新文化的不自覺的追求與追求中的困境。
或許,我對浦歌小說的如上解讀,并不符合浦歌本人的小說創(chuàng)作意圖,他可能更多地是從他的人生體驗出發(fā),而將自己對這體驗的理性理解,借助于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隱喻象征手法來加以表達,并由于這隱喻象征的多義性,試圖造成其小說意蘊的豐富性。但在我看來,浦歌小說在敘述上的有力處,在于他的細節(jié)的真實,而這細節(jié)的真實,來自于他已然化成自己生命血肉的對社會人生的體驗。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在浦歌小說中,比比皆是,茲不舉例了。要說的則是,浦歌把自己對這人生體驗的理解,運用西方現(xiàn)代小說隱喻象征的手法,在其中短篇小說中突出表現(xiàn)出來。譬如,《狗皮》中的“狗皮”,《圣騾》中“圣騾”及父親的“翅膀”,《看人家如何捕捉蟑螂》中的“蟑螂”,《叔叔的河岸》中“叔叔”將自己埋入河岸,《盲人摸象》中的“盲人”等等,因了這些隱喻象征的設置,導致了這些小說在情節(jié)上的人工化、非現(xiàn)實化,而在我看來,這種設置對小說本身具有的現(xiàn)實的力量與現(xiàn)實意蘊的豐富性,非但達不到提升的作用,反而是一種消解。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隱喻與象征,既來自于西方作家們對社會人生的感性體驗,同時又沒有讓感性與理性脫節(jié)。但是,浦歌對隱喻與象征的運用,卻更多地是主觀理性,我覺得,這是值得浦歌引起警覺的。這種對西方現(xiàn)代藝術手法借用與學習中的失誤,在向西方現(xiàn)代藝術學習時,屢屢出現(xiàn),特別是在浦歌這一代作家中,似乎不如此就顯示不出作品之深刻。浦歌的長篇《一嘴泥土》在這方面,因少有人為地將隱喻、象征外在強加于現(xiàn)實生活形態(tài)之中,所以全篇就顯得渾然一體,是更為成熟之作。當然,這或許是因為我這一代人偏愛現(xiàn)實主義文學所致,如是,需要反省的反倒是我的鑒賞口味了。
近年來,中國出現(xiàn)了一批與浦歌作為同代人的批評家,文學批評往往是同代人對同代人的批評,我期望聽到他們對浦歌小說的意見。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