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芙康
一個老編的批評段子
任芙康
爭鳴廣場
·主持人語·
《一個老編的批評段子》是一篇值得一讀的評論文章。這也是這個批評刊物老編三十余年編刊的重要心得,它以睿智的思維,幽默的語言,勾勒出一家著名批評刊物對文情世態(tài)的準確判斷,對批評文章作者的關懷呵護,也反映出一家批評刊物成長進步的時間軌跡。只言片語,有大智慧。辦批評刊物或寫批評文章,都可以從中受益。(冉隆中)
1.生命在于運動,進步在于活動。余編某刊二十八年,不曾挪窩。這既可看出任某一棵樹上吊死的忠貞,亦可窺見我別無他枝可棲的低能。二十八度春夏秋冬,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回想往事種種,令人百感交集,一時竟無言以敘。翻檢出一些說過的話,輯成一堆閑言碎語。雖不成體統(tǒng),倘若博人會意一笑,知曉并原諒我唯恐文壇寂寞的心性,廿八歲月實未虛度矣。
2.這個世上,可以有人坦言自己不太勇敢、不太聰明、不太富有、不太漂亮,但極不容易有人承認自己不太——真誠??梢?,人們的謙虛是有選擇和限度的……不少讀書人都有愛好,如若遭逢危難,事后搖筆記敘,往往或曰虎口余生,或曰狼爪脫險。與實情相去甚遠的渲染不在少數(shù),驚惶失措改造為鎮(zhèn)靜自若,呼救的哀嗚偽飾成沖鋒的吶喊。
3.夜半懷一顆歇息的心,默讀喜愛的書,不是需要忍受寂寞,而是已渾然忘我,充溢著的只是享受。奇書妙籍,焉能獨享?于是我們辟出《讀書手記》一欄,歡迎同道都來漫談。無論談鋒如何切入,只要識見獨具,話中有話,可啟迪他人之篇什,皆為上品。
4.一本刊物的欄目,如若設置之后固定不變,這刊物極易就辦“死”了。所以,我們的《稿約》中,打頭便是:“本刊的欄目,期待隨著多姿多彩的來稿而更為豐富。”各方賜稿,凡在文學范疇之內,愈是出其不意,愈是令我們?yōu)殡y于欄目的劃歸,愈是促使我們新辟專欄,愈是有助于體現(xiàn)刊物廣泛參與的生動氣象,便愈是我們盼望的優(yōu)等文章。
5.瀏覽時下報刊版面,“商榷”二字實已少見,應大力倡導商榷才是。自然,商榷也有變味的時候,尤其熟人之間。越是了然對方的底細,商榷者越能好整以暇,獨具只眼商榷出驚人水準。比方,鬧哄哄的文場上,有這么甲乙兩人,甲為寫手,乙系評家。甲每詩每文,乙無不悉心研讀,亦步亦趨,跟蹤挖掘出甲的深邃、忠誠、激情、智慧,并推崇至空前絕后的云端。此乃文壇常態(tài),自不足為奇也。然突遇風向有變,乙于轉舵中棄研讀改商榷,將甲的深邃商榷成淺薄,忠誠商榷成反骨,激情商榷成狂熱,智慧商榷成奸滑。此亦文場常態(tài),仍不足為奇矣。
6.不少讀者賜函相問:現(xiàn)時而今眼目下,三十六行行行面對市場,純文學刊物紛紛轉向,爾刊是否也會臨陣脫逃?轉向與否,實系價值判斷產物,本無雅俗高下區(qū)別。辦刊頗像做人,不怕雅,只怕裝雅;不畏俗,只怕偽俗。猶如甲為深山之清流,乙乃大洋之洪波,或曰這一方晨暉落日,那邊廂花香鳥語,只要見真性真情,遂各有喜人景致。凡可讀期刊,級別無論高低,規(guī)模不分大小,自會占得一席之地。即如本刊,有那喜言善談之士,在文學上尋些大大小小題目,七嘴八舌,說三道四。小刊與之相互引為知音,已久至八年。而今辦刊經費窘迫,仍擋不住情誼深深。故而,在盈耳的“轉向”聲中,焉能心猿意馬,說走就走呢?
7.本刊所棲辦公樓內,忽在幾個月里,氣象接連更新:房間出租,拱手引郎入室(貨郎也);公司掛牌,效法精衛(wèi)填海(商海也)。新鄰居絢麗猩紅的地毯,襯出早先的灰暗;白日里奏鳴的鏗鏘交響,來自樓中的歌廳……編輯部幾位同仁,雖須臾難離人間煙火,實因伎倆寥寥,別無所長,遂互勉互誡,勿患紅眼病癥。不浮不躁之中,又探討眾多讀者偏愛小刊,似乎不僅僅出于雅興。尋得如此寬慰,我等組稿讀稿,心理平衡;編稿校稿,頭腦安靜。可見環(huán)境氛圍,于人并無大礙。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自得其樂,妙哉妙哉。
8.通常說來,“文責自負”的規(guī)矩,已被廣為認可。因此,本刊對所有文稿,除技術性差誤外,一般不會擅動。但事實上,“文責自負”并不純粹,“福延”報刊的株連時有所見。又因刊物自身有其處世的角度及判斷稿件的標尺,編輯對文章局部欠妥帖、欠適宜之處,理所當然須予以刪削或潤飾。此點,敬希來稿者體諒。不過,如有不論何種情形,分毫不許觸動之華章,尚請寫家預先申明,以免事后徒添怨憤。
9.有人說,時下最熱的是炒股,最冷的是文學。其實也不盡然。若干年前,一個短篇小說,就可以攪起洪波巨浪,這固然算得文學繁榮的象征;而眼下文壇,已久違往日這般風光,卻絕不是文學敗落的佐證。因彼時此時,背景不同矣。如今人們的熱情,有了多渠道的釋放,孤立地說熱道冷,都易片面。一度全民熱衷文學,并非熱于文學本身,算不得文學的幸運??唇裉斓膶嶋H情形,不要說古典和現(xiàn)代名著,就是當代作家作品,出版即告馨的景觀,并不鮮見。眾所周知的陜西幾部長篇及“布老虎”叢書,無不如此。有此類捷報告慰,何須為文學悲觀?
10.古往今來,文人多怪(當然,不怪的也多)。此期《文人的怪》一文,所涉怪相,也算出神入化地弘揚了某類怪文人。怪文人言行舉止,異乎常情、常理,雖無章法可窺,但有規(guī)律可循——其怪里怪氣、怪模怪樣,不論多么走火入魔,無非兩種表現(xiàn)形式:自戀與自虐。期望喝彩,期望風光,于是他們自戀;風光無緣,喝彩無緣,于是他們自虐。文人之怪,素有真假之別。真怪者,連他自己都糊涂,所以怪得認真又執(zhí)著;假怪者,數(shù)他自己最清醒,所以怪得費力而做作。說起來,世上最難的是做人,做怪文人就尤其不易。他得超凡脫俗,怪出水準,令看客見怪生怪,怪而大驚,這是易如反掌的事么?而文壇的前進與成熟,離了形形色色怪文人的貢獻,還真無別的指望呢。
11.本刊選稿“六不”思路:不推敲人際關系,不苛求批評技法,不著眼作者地位,不體現(xiàn)編者好惡,不追隨整齊劃一,不青睞長文呆論。
12.誠如本刊之刊名,竭力于表達文壇民意,試圖告訴您一個相對真實的文壇。一切作家、作品,一切文學事件、文學現(xiàn)象,都可以一視同仁地成為本刊質疑、評點的對象。不論您是名人,還是非名人,只要您在文學的范疇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圓其說,本刊都將對您提供說三道四、顯才露智的版面。
13.李國文的文章,學識淵博,但絕不做高深莫測狀;滄桑老道,但絕不做德高望重狀;獎掖后進,但絕不做遷就逢迎狀;率真犀利,但絕不做勇士猛士狀。
14.在本刊做事多年,釀成的職業(yè)毛病是,對那些不計輕重,忽略尊卑,對作家作品“妄加評判”的文章,總是心存偏愛。一旦在稿堆里搜尋出一份“殺人放火”的稿子,心里便會升騰起淺薄的快意。在如此氛圍中浸淫日久,于頌揚之道已加倍陌生。
15.本刊從不強調文稿的獨家刊發(fā)。即是說,我們毫不反感同一稿件由作者另行他投。一稿多投,命中愈多,愈能“坐實”作者的勞動價值。拿歌星來說,多屬簡單勞動,詞是別人的,曲是別人的,嘴唇上下一碰,一歌多唱,大把進賬,卻無人挑剔,豈非咄咄怪事。
16.如果沒有“文革”的謝幕,沒有改革的興起,期刊界可以有類別各異的文學雜志,但絕不會有本刊。所以,在刊物的版面中,如果不為一個開放多元的文壇吶喊,或者彌漫著僵化、教條的空氣,甚至還蹦跳著恍如隔世的文字,從最低的標準講,辦刊人已無良知可言。自1985年問世,刊物如嬰兒新生,亮相非凡,又因童言無忌,頓時引人注目。某些好心的看客使用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替我們把脈,歪打正著地鞭策刊物漸行漸穩(wěn)。這些年來,雖屢有波瀾,終因時代已變,遂次次有驚無險。出于性格原因,推測刊物的未來,怕是難有脫胎換骨的一天了。
17.本刊把熱衷筆墨官司、欣賞不同聲音視作本分。但囿于學識,同時又因理論文評雜志甚多,我們以開門見山、刺刀見紅的路數(shù)混跡其間,難免淺薄、偏頗。不過,沒遮沒攔、沒輕沒重的表達方式,不敢說對文壇產生多大沖擊力,但至少吸引了文壇一些注意力。
18.有時以為批評真能凈化文苑,于是勇往直前,但往往適得其反,得罪眾多文壇宿將,乃至多年好友,給他們釀成心理厭惡和精神困擾。為此我們時覺不安,深為遺憾。但遺憾之后,迷途而不知返。20年光陰人事變遷,眼下,除我之外,編輯部成員已先后調離,本人會攜手新同事,效仿老同仁,秉承他們“懷熱心腸、坐冷板凳”之積習,繼續(xù)追求文以載道、文以載膽、文以載善、文以載趣,以不斷完善刊物自我。
19.對未來的期望是,批評者越來越多,被批評者的惱怒越來越少;郵局訂單越來越多,法院傳票越來越少。
20.我們本打算不再刊發(fā)牽涉余氏的文稿,因各方彼此的論點、論據(jù),均已翻不出新的花樣。但純因這篇“分析”風采獨異而不忍割舍。一位女性寫手,又是關乎如此剛性的論辯話題,竟然將文字調配到這般舉重若輕的狀態(tài)。竊以為,一些呆頭呆腦,言語枯澀的須眉文評家學有范文了。
21.一般情況下,跋涉于仕途的人,辛苦難與人道。他們往往如履薄冰、神情專注而無暇他顧。偶或舞文弄墨,要么是躊躇滿志,追隨整齊劃一的應景之辭;要么是心灰意冷,咀嚼失意落寞的幽怨之音;要么是附庸風雅,寄托閑情逸致的散淡之語;要么是循規(guī)蹈矩,舒緩謹言慎行的放松之術。官員之寫作,應以跳離上列四種狀態(tài)為最低追求。
22.刊物好比沙龍,來客眾多,如過江之鯽。但有意思的客人總嫌太少(并且是再多不嫌多)。我們尋覓撰稿人,常懷單相思,不論他是剝皮抽筋,還是隔靴搔癢;不論他是抱團策應,還是互不買賬;不論他是圖窮匕首見,還是溫良恭儉讓;不論他是正經在說話,還是故意來打岔……只要發(fā)現(xiàn)誰出語奇絕,就恨不得那人成為常來常往的回頭客。李美皆的文章,并非篇篇俱佳;就是好的篇章,也并非通篇都好。但數(shù)篇連著讀下來,就彰顯出了她高蹈鮮活的技能,我行我素的自信,遠離人云亦云的個性,無知(對文壇是非)者無畏的勇敢。
23.小小年紀,盡心見書心喜,成天捧讀古典詩文。她對唐詩宋詞的喜愛,絕然不同于常見孩童在家長教唆之下,為展露早慧而望天呆誦的表演,而是完全與年齡不符的一種口齒生香的癡迷。很快,盡心稚氣卻儒雅的可愛,盡心填詞又賦詩的高妙,盡心見賢而思齊的執(zhí)著,令京城文化圈驚羨、驚艷不已。亦讓為數(shù)不寡的國學大師、準大師們因這位妙齡女郎的出現(xiàn),復活起后繼有人的欣慰。
24.而今文學藝術繁榮昌盛,幾乎每鎮(zhèn)每縣每市每省皆成風水寶地,春筍般長出裝神弄鬼的泰斗、大師。稍稍繁華點的碼頭,甚至“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已掛果。一次電話聊天,世事洞明的何滿子老人笑言:老實跟你講,文化大師不論型號,都是“大師”本人策劃、利益團伙吹打出來的。古往今來,概莫能外。他還故作憂慮:大師滿天飛,我只擔心未來文藝史的墳場,裝不下這么多大塊頭。
25.這些年,就我目力所及,文本細讀的評論越來越少,甚至瀕于絕跡,導致生態(tài)失衡,忘乎所以的作家因此越來越多。我翻開一部長篇,在緊挨著的千把字里,遇到九個“笨蛋”;我翻開另一部長篇,在頭兩頁之內,撞見七個“歷史”。前者是為了體現(xiàn)作家的性格,后者是為了展示作品的深度。這兩部捉襟見肘的小說,都受到了熱捧。熱捧者正是那些慣用宏大敘事的評論家。小說區(qū)別于說書,不僅僅要故事,更要強調語言。評論家的文本細讀,往往應是對文學語言的評估。如果這種評估也能蔚然成風,上述成群結伙的“笨蛋”和“歷史”,早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26.說到自由寫作,不由自主,想起我的中學語文老師。老師是位詩人,在40多年前的巴蜀詩壇,無可爭議地占有一席之地。老師寫山山無猙獰,寫水水無兇險,寫人人無邪氣。在他的詩歌園子里,種著一點點老街古巷的幽暗,種著一點點山川原野的寂寥,種著一點點為人處事的良善,甚至種著一點點花前月下的纏綿??偠灾蠋煹脑?,離叫賣聲遠,離開山放炮遠,離心計遠,離床遠;既不像大躍進中的民歌那樣催人豪邁,也不像流沙河的《草木篇》那樣招人可疑?!拔母铩敝械睦蠋?,如驚弓之鳥,受盡凌辱。在一場冬日的批斗會上,脖領子里被人灌進一盆涼水,但他面對辱罵和耳光,卻平靜地說:“我寫不來赤色文章,只好做一個粉紅色的詩人。”
27.新時期以來,言路廣開,催生出文壇無數(shù)“對話錄”。只是泥沙俱下.多數(shù)討人厭煩。有的一味偏激,只顧凸顯個性;有的插科打諢,止于相互調情。而對話之應有貨色,諸如問題探討、理念交鋒、志趣對決等等,則幾近于無。有此前因,“二王”對話出籠之際,眾人并不看好,即便閃耀出“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的亮點,仍被疑為二人彼此心領神會的噱頭。及至讀過對話,學問一點點水落石出,價值一點點霧去山明,人們方明白何謂銅與金,何謂瑕與玉,何謂騾子與馬不一般。幸運的小王,出名早,得益于自己的早慧;揚名快,離不開前輩的幫忙。小王屬個案,自然也含著通理,旁人如果僅知羨慕或妒嫉,只會不得要領、徒添煩惱耳。
28.純粹文學意義的寫作,理應絕緣于錦衣玉食與呼朋引類,理應伴隨清苦與寂寞,但冉隆中刻意尋覓的訪談對象,大都過于清苦、過于寂寞了,直至處于赤貧如洗、無人理睬的境地。所以他要鳴不平,他要鼓與呼。他最終拿出的每份調查,無論素材,還是見識,皆區(qū)別于眾多名流偽善的“平民意識”,全是文學情懷,全是民族歌吟,全是底層故事,全是民間聲音。惆悵、壓抑與感傷,雖是彌漫冉文的基調,但結識知音的快活,山川原野的詩意,文學不滅的古訓,浸潤著他,在其步步艱辛的調查中,自有一腔飛揚的向往。
我同冉隆中,稿件交往,前后五年。時而有事,電話聯(lián)絡,始終未曾謀面。本刊封面上,登過他一顆頭像。一張尋常的臉,四分之一側仰著,鼻孔朝天。鼻孔朝天的人,通常都是很驕傲的人。而驕傲的人,又多數(shù)都是有名堂的人。我們的刊物,所倚重的就是那些驕傲的作者。寫手驕傲,才往往不同凡響,才可能人前說鬼話,鬼前說人話,叫人與鬼都驚詫莫名地嚇一跳,因為他們聽到了各自不喜歡的聲音。
29.胖子的敘述可靠,區(qū)別于“放洋三日,成書一冊”的淺薄之徒;他的觀照真切,迥異于久居域外,思維狹隘的偏激之輩。胖子啊胖子,我的好兄弟,早早結識,是咱的緣分;相見恨晚,是你的文章。你的文章是面鏡,映出半生苦樂。你的文章是桿秤,稱出做人質量。你的文章是把尺,量出為文氣象?!澳阏f美食,我想餃子。你說女人,我想賢惠。你說喝酒,我想高粱。你說吃肉,我想紅燒。你說中國窮,我想流淚。你說中國壞,我想抽你?!比绱司渥?,就是久居海外的胖子,自身人生的自白,細膩至極,同時又粗獷至極;深情至極,同時又簡潔至極。于你而言,大到魂牽夢繞的故國,細到其風物、掌故、軼聞,只要住過、去過,無不入眼入心,經久不忘。倘若忽略境界、情懷,用輕飄飄的“記憶超群”來夸你,無異混淆智者與凡夫,以為龍蛇之差別,只在長短和粗細。
30.眼下一些文壇名角,被延攬到高校做“教授”。此等人中,其實良莠不齊,有的壓根兒就不知大學為何物。沒有經年累月走過教室、閱覽室、寢室的三點一線,就等于缺乏最起碼的修煉。別看上得講臺,口若懸河,無非東拉西扯,言不及義。突兀的模樣,與釋疑解惑的身份相去甚遠。這樣對比著,更容易顯出嚴英秀的價值。她是學校自己栽種的一棵苗,經微風輕雨的沐浴,又服水土,大有根深葉茂的前程。一邊有學術研究的底蘊,一邊有形象思維的天資,于是做文學批評見犀利和準確,搞文學創(chuàng)作則書卷氣十足。學校自己投資、培養(yǎng)出如此學者型的作家,或可稱為作家型的學者,與引進的人才比較,多有差異,不光是神情的不同,更有神韻的不同。消費時代的大學,需要安分守己的學生,亦需要氣定神閑的教師。這樣才不會辜負占地越來越大的校園,在青春搖蕩的陽光世界中,營造出一片教學相長的氣象。
31.談及澳門人的讀書,已成一種習慣,不動聲色,融匯于日常,令人心向往之。想想內地許多城市,將“文化”之牌,打到翻云覆雨,甚而設定專事讀書的節(jié)日,每到某月某天,便聚攏一群不讀書的人,吹吹打打,神情激昂,喊些讀書的口號。如此“讀書”,早與讀書無關,只是一種表態(tài),一種景致,一種行為藝術??杀谟?,大家習以為常,已然見怪不怪。
32.十多年前,我曾在《光明日報》上寫過幾句話,說的是,積多年體驗,在身臨其境的這個文壇,高風亮節(jié)的人,虛懷若谷的人, 對批評喜聞樂見的人,很少很少,乃至鳳毛麟角。多年過去,整個文壇不僅未見長進,反有每況愈下之勢。一個個煞有介事的文壇頭目、文壇宿將、文壇新寵、博導碩導,一沾批評,便窘態(tài)畢露,無一不用小肚雞腸,無一不用狹隘偏執(zhí),無一不用自大自戀,來驗證我對文壇的認識。
33.文學批評不等同于珠寶鑒定。重點不負責核對生活中的事實,而主要著眼于核對文學中的道理。所以,鋒芒畢露與疏漏簡單的共處并存,就往往在所難免。拿《文學報》“新批評”來說,其瑕疵似乎是,在不該留余地的時候遲疑了,在應該留余地的時候吝嗇了。某些文章,分析不夠,顯露出企望一劍封喉的急躁;某些文章,口氣過大,顯露出妄加評判而不自知的浮淺;某些文章,欲言又止,顯露出想吃羊肉又怕惹上膻氣的膽怯。所以,盡管我把“新批評”當作芳鄰家的掌上明珠,喜愛至極,但如果有對“新批評”的批評,又愿意賜予《文學自由談》,我當促其第一時間出籠。
34.本刊在全然不知的時候,被核心期刊了,我們毫不在意;后來,又在預感之中,被非核心期刊了,我們同樣毫不在意。只是有些寫職稱論文的作者替我們惋惜,說是刊物減少了“影響因子”,這其實是他們?yōu)樽约和锵?。前些天,行業(yè)系統(tǒng)下發(fā)期刊情況調查表。表中有一欄:“是否中文核心期刊?!敝豁毺钜粋€字,“是”或者“否”,所以表格設計很小。我讓人寫上:“從無國家相關機構根據(jù)相關法規(guī)、條例頒布過所謂中文核心期刊。”這句話字數(shù)不少,大大逸出表格,想必也會大大出乎對方意料。我畫蛇添足,只是想給一些業(yè)務主管人士提個醒,應加強常識的提高,萬不可人云亦云,甚至助紂為虐地呼應那些擾亂學術秩序的不良團伙。我期望兄弟刊物能共同發(fā)出聲音,唾棄學術領域的裝神弄鬼,并努力阻止他們弄假成真。
35.傾斜與平衡,本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功課。姑且以女人為例,索性就說寫作的女人罷。她們的生活應當平衡,她們的精神則需傾斜。光有平衡,缺少傾斜,她就寫不動了;光有傾斜,而無平衡,她就寫不穩(wěn)了。
36.創(chuàng)作與評論的關系,實際就是寫家與評家的關系。但看今日文壇,二者眉來眼去,早已過從甚密??梢?,互動不難,難在對性質的判斷。其實判斷也很簡單,只要不纏繞理論,正面標準一目了然,無非就是遇風作浪,有理取鬧,雞蛋里挑骨頭,化玉帛為干戈,生怕文壇不亂;無非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既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錦上不添花,雪上偏加霜,討人厭來逗人嫌。總而言之,無非就是互相戧火,彼此找碴兒,不讓“百家爭鳴”這句老話,僅僅成為一條體現(xiàn)寬容的口號。
正是文壇長期病態(tài)的互動,將為數(shù)不少的寫手出息成貽笑大方的怪胎。常有新人一朝露頭閃光,便飄來多方寵愛,張嘴講話,被贊頌為口吐珠璣;提筆寫字,被推崇為錦繡文章。其自信、自尊,伴隨互相撫摸,扶搖瘋長。男性迅速成了老子,是無人敢摸的老虎屁股;女性迅速成了老娘,是無人敢碰的金枝玉葉。但如果哪天出門未看皇歷,迎面撞上不信邪的愣頭青,十個老子有十個心律失常,十個老娘有十個花容失色。順風順水的寫手,虛名越響,越脆弱。風聞質疑,如當頭一記悶棍,或者被敲昏,或者被敲傻,或者被敲瘋,之后三年五年,活在咬牙切齒中。文壇風水奇異,容易露臉,也容易現(xiàn)眼。你自覺身價不凡,俯視群雄之時,實際上開始走下坡路了;你自覺不可冒犯,聞過則怒之時,曾經的精明往往與智障殊途同歸,畫上等號;你自覺與你般配的名號只有大師、文豪、巨匠之時,其實你根本就入錯了行,混跡文壇只是一種人生的誤會。
37.黑河市文聯(lián)組織一撥文學作者到賓館見面。其中一位,叫王月梅的黑河電視臺記者,從書包里掏出一摞本刊,聲稱“今天專為任老師而來”。她從1993年開始訂閱我張羅的這本雜志,迄今已整整二十個年頭。厚愛至此,反令人心有不安。這些年我出門在外,凡碰見本刊的讀者,一定握手道謝;凡碰見本刊的訂戶,則一定擁抱致敬。但身前小王,乃女性訂戶,不便擁抱,遂手執(zhí)刊物,合影留念。
38.懸念對文學不消說了,亦是諸般藝術的支撐。上來就辟出一條岔路,讓人墜入興趣,往下的進展,難以推知,終局的模樣,更無跡可尋,這就叫引人入勝。單說眾多耳熟能詳?shù)奈鑴?,從皮到瓤,盡管了然于心,人們仍常看不厭,并自欺欺人地“不曉得”尾聲。除了著迷其音樂、布景,著迷其僅靠身體,便能無聲敘說世間的喜怒哀樂,發(fā)燒友們享受的(或曰緬懷的),一定還有經典行進過程中,那份非凡的懸念。敞開了說,琢磨藝術的人,輕忽懸念,便近似職業(yè)的誤會。無論編舞、編歌、編相聲、編雜技、編戲劇、編影視,甚至包括照相、畫畫、寫毛筆字,如果置懸念于不顧,便會以咫尺天涯的距離,表明閣下,可能入錯行了。
39.眼下文壇,興旺與墮落,交相輝映。區(qū)別只是,前者擁有一唱百和的歌手,后者匱乏說三道四的殺手。殺手稱謂,聽來礙耳,我不愿妄比陳歆耕。但在文學批評競相炫示學術、炫示客觀、炫示仁慈的對比下,好惡分明的殺手,個個真誠百倍。我因職業(yè)浸染,多年如一日,打心眼兒里喜愛殺手,常將與他們呼朋引類,引為人生快活。
40.本刊糾纏李國文寫稿,他躲不脫,便索性不躲,信譽又好,逐期供貨,不曾爽約。如此合作,單論歷時之久,古今中外,迄無先例。李老蟄居京城一隅,卻對文事了如指掌,下筆如勤勉的園丁,醉心于除草、松土,澆水、施肥,捉蟲、剪枝。諸如“中國文人,不用招呼,很容易地就蟻附于權力周圍;不用張羅,很迅速地就穈集于長官身邊”這類句子,套用郭德綱式的詢問,你是喜歡呢,還是喜歡呢,還是喜歡呢?
深功內藏的韓石山,被一些人不屑,稱作“文壇惡棍”。他自己并不在意,反而很享受。這可不叫臉皮厚,恰恰表明心眼兒寬。閱讀此文,又感覺老韓像某類歸案的疑犯,良知未泯,無須竹簽子、辣椒水伺候,供認樁樁劣跡,頗有一五一十、直筒倒豆子的伏罪之心。
通常的評家,臧否人與事,是將瞧不上的破罐子破摔。陳沖的法子相反,破罐子好摔。仿佛曉得自己邏輯性強,遂常有炫技表演,行文像織網(wǎng),兜來繞去地拴扣??此婆c君不相干,其實網(wǎng)中早有你。掌上之物經由不動聲色地把玩,末了,平伸出去,手一松,吧嗒一聲,破罐成碎片,不復有形矣。
李更于作家協(xié)會院里長大,記性不錯,知道不少文壇的花花草草。十幾歲即有稿費進賬,算得年輕的老江湖。小伙子論人說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不喜歡一邊打一邊揉。人家痛處既被揭破,對曲意搔癢并不領情。好比駕車肇事,將人撞成搖錢樹,與直接送進告別室,在人心叵測的情形下,哪種更省事?不消說,明白人都得不出糊涂的結論。
41.一段時日,韓石山動筆少了。后來知道,他去鬼門關出差一趟,有些耽擱。但凡有此奇遇,人多會變化。可這位韓某,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變了什么,竟看不出來。讀罷此篇《三流作家也可反證為大作家》,令人恍悟,“惡棍”之率性自然,更為變本加厲。
三十五年前,陳世旭憑借《小鎮(zhèn)上的將軍》,斬獲國獎,成為文壇贛軍首領。一些作家,寫過英雄,便以為自己也成好漢;一些演員,扮過領袖,便以為自己也成巨人。老陳清醒,紙上成功了一位將軍,而本人仍是生活中的士兵。故而回顧過往,言語安穩(wěn),不潤飾自我,不貶低他人。原來,無形之監(jiān)管,源于自己的靈魂。
此文所敘,系兩位成功作家,昔年四處碰壁,而最終峰回路轉的花絮。雖非辛酸血淚史,倒是寫手常見事。文壇乃社會一角,有時溫情,有時薄情,有時絕情。順當與否,既看你的天分,也看你的用心,還看你的運氣。
《高調歸來,小說已死》,文如其題,調門不低,卻靶子有點偏,效果不太好。一讀就來神兒的批評,前提是目標選得對。跟布老虎、紙老虎較勁兒,就好比背著客人爬峨眉,固然也掙錢,但費力不劃算。
42.《劉氏的“豆腐渣”》質疑的對象,曾頗具影響。據(jù)說當初毅然拂袖,異域謀生,也算得一位有個性的角色。多年過去,好馬大嚼回頭草,又是一番新模樣。有人嘆曰,制造“通吃”之話題,無非惦著另一份飯票。是耶非耶?歡迎爭鳴。
《終會升華到思想的層面》一文,內容“敏感”,關乎上流與下流,正經人是不屑言說的。韓石山從人類文化史下筆,有了理論色彩,有了學術味道,但依然難以證明作者是一個正經人,頂多表明他是一個正常人。
《蓋棺論定亦不遲》這類勸人向善的文章,乃老生常談,本刊其實不愿多用。十之八九,大師等同于騙子。凡欺世盜名得逞于一時者,途徑有三,自己吹出來,機構寵出來,眾生慣出來。大師都命硬,野火燒不盡,邪風吹又生;大師都命薄,夜來風雨聲,泡沫破多少?
美籍作家陳九的《不曾失戀懂女難》,“隨筆”寫紐約,出神且入化。久居之故,此君不光愛紐約,而且恨紐約。所以他說,失過戀的男人,才可能懂得女人。孫犁曾痛惜寫手的浮淺,諷為僅放洋數(shù)日,便如何如何。這亦旁證陳九的比喻,并非戲謔,至理良言矣。
43.編發(fā)《謝冕的名氣還能透支多久?》,本刊很猶豫,其緣由寫出來,至少千字文。又因為,“透支”的指摘,對謝先生未見得對癥,反而更像別的張三或李四。但透支學識,透支人品,透支虛名,在眼下文化圈,確已蔚然成風。站出幾個質疑皇帝新衣的傻小子,不是什么壞事情。
白燁出了一冊新書,輯入一批舊稿。怪我等孤陋寡聞,竟不知其中的《一份刊物與一種“謔評”》(寫于2005年)關涉本刊。偶然讀到,悅目之至。文中對本刊口味的定性,很是吻合我們素來的追逐。征得白同志同意,刊發(fā)于此,以求廣布。
狄青的文章叫人想起馮牧?!陡呱较碌幕ōh(huán)》一發(fā)表,馮牧叫個好,李存葆就火了;《燕兒窩之夜》一問世,馮牧點個頭,魏繼新就紅了。如此一言九鼎,莫說前無古人,至少后無來者。這些年來,頗有幾號兒評論家,鍥而不舍地裝馮牧,眼瞅著無一成功。天時、地利、學識、品性,甚而相貌、風度,缺一不靈,先賢已無法復制也。
中文系教授授課,高談闊論之際,恍覺滿堂茫然,遂不恥下問:知曉某文豪、某名著否?話音未落,響起韻律青春的和聲:不…知…道!講臺上的你,難免一時語塞,但也不必失落。學子知與不知,均不礙寒假過罷暑假來,校園年年出俊才。
44.報紙副刊命蹇時乖,常叫人心下戚戚。如今副刊文章的寫家、編輯、看客,表面自得其樂,實際是與時宜較勁兒。打開一份報紙,時政要聞、經典言論自是莊重無比,而能借別一種輕松,傳遞一點點社會良知的,玩味一點點大眾情趣的,往往是副刊。善待副刊的報章,苦心經營的編者,都理應受到致敬。
45.中國文學欲擠入國際市場,急功近利的手法都不管用。東方西方,亞洲非洲,各有各的生存習慣,各有各的思維邏輯,各有各的宗教境界,風馬牛本不相及的彼此,有時接納一下,遠非融合,頂多因為獵奇。當然,泱泱華夏,文學走出去,最終會是必然的。但我們應有不設定時間表的耐性,應有佛家隨緣的心態(tài),應有潤物細無聲的從容,甚至,應有一點點阿Q式的淡定。
中國文學的市場在那里?一般作家不說了,著作等身的作家不說了,各種版本的“文學史”辟出專章弘揚的作家也不說了,只說莫言。他的市場在哪里?在中國。諾獎獎金的數(shù)額是可計數(shù)的,幾本譯著的版稅是可計數(shù)的。而諾獎帶給他國內的紅利,種類之雜,力度之強,無論苦心經營修正成果,還是無心插柳歪打正著,都是難以計數(shù)的。已成文壇標桿的莫言,其真實的市場行情溫馨地告誡中國作家,萬不可心猿意馬,你們最靠得住的書刊市場,究竟在哪里?在中國。在寬敞的圖書大廈中,在狹小的實體書店里,在網(wǎng)購的鍵盤間,在物流的路途上,在黃皮膚讀者的書桌前或枕頭邊。
46、文壇因為他而誠實,文壇因為他而惆悵,文壇因為他而灑脫,文壇因為他而多樣。
(作者系資深文學評論刊物主編,多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
責任編輯:程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