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讀書目中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而我要說,人生只需“有字之書”。
歌德曾有言:“有讀書經驗的人用兩只眼睛看書,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東西,一只眼睛看到紙背后的東西?!睂Υx書問題,先賢早有預言。“無字之書”“心靈之書”早已刻在“有字之書”的背后,只待有經驗、有智慧之人前去尋覓。
在我的理解中,讀三本大書的觀點似乎顯得刻意與狹隘。其余兩本書早已融入“有字之書”的骨血,又為何要生生將其剝離,以顯示專業(yè)與高深?“因為我讀過書,油墨早已融入我的風骨”“一身才氣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飾”……這些雋永之句早已闡釋了“有字之書”對人的風骨和涵養(yǎng)的熏陶,又何須那看似高深實則無用的“無字之書”“心靈之書”?
究其原因,作家似乎過分強調了“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而忽略了“有字之書”背后的深刻意蘊。進一步討論,則更是國民性格與社會環(huán)境在“作祟”。中國人骨子里的精明讓我們忽略了“大智若愚”,更“強迫癥”般地一定要將概念完全厘清。掩藏在各種“定義”“概念”之下的其實是一種謬誤,其以反理性、反邏輯、反秩序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而社會環(huán)境更是其有力幫兇。各類“心靈雞湯”“成功的十大秘訣”“一百個生活智慧”等層出不窮。盲目地屈從人們的喜愛而不加以辨別的社會環(huán)境,會將我們的國家?guī)翁帲?/p>
韓少功在《另一片天空》中寫道:旅游“不過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嘗過的場景,再來一次殘渣咀嚼和舊貨收買”。讀書亦是如此,人生的智慧早已鐫刻于“有字”的經典之中,何以要舍棄有價值的“有字之書”而去追求無形的荒謬的“無字之書”“心靈之書”?
當然,我并非否認“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的重要性,只是它們早已融入了“有字之書”中,那么何以要舍棄我們易于親近的文化母體,反而盲目追求他人咀嚼過的殘渣?范雨素的命運的確將她定義得極為拙劣,可是,若非她幼時所讀“有字之書”的經歷,她也許早已淪為平庸中的一員;而周有光先生,他對學問的孜孜以求也使得他一生有光。
《烏合之眾》中有言,“群眾的意識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淹沒了”。當眾人一味沉浸于“三本大書論”,我們更應該擦亮雙眼,借有字之書品味人生百態(tài)。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薄坝凶种畷苯^非放在玻璃櫥窗里供人觀賞的文物,而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命脈。勿讓虛無之術成生活,且借有字之書品人生。
【評點】
作文考題指出:“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評說”,意味著可以認同、贊賞,也可商榷、否定。本文作者“反彈琵琶”,使筆下作文新意迭出。在該考生看來,“‘無字之書‘心靈之書早已刻在‘有字之書的背后,只待有經驗、有智慧之人前去尋覓”“其余兩本書早已融入‘有字之書的骨血,又為何要生生將其剝離,以顯示專業(yè)與高深”。當然,在確立己論的過程中,作者沒有一味“唱反調”,而是有分寸地表示“我并非否認‘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的重要性”,此類辯證思維也避免了論證觀點時走向極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