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河
【導語】
和農(nóng)民詩人余秀華一樣,2017年4月,在北京做育兒嫂的湖北44歲農(nóng)婦范雨素,因為自傳小說《我是范雨素》一夜成名。一夜之間,上億人不僅集體打開《我是范雨素》,甚至都急于打開所有與范雨素這個人相關的一切,急于看個究竟。兩家出版社連夜約請出書,媒體圍追堵截采訪她本人和家人。贊美質(zhì)疑,同聲喧嘩。有文化人認定她文字平平,不過因為苦難而獲激賞,甚至刻薄為城里人缺少“農(nóng)家樂”。范雨素事件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不同甚至截然對立的評述,其實折射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各種價值觀的喧嘩與騷動。
【選文一】
當代中國文學的新動向
——我看范雨素文學作品走紅現(xiàn)象
近日,一篇名為《我是范雨素》自傳體小說作品突然刷爆朋友圈,受到網(wǎng)民的熱捧,在微信端迅速收獲“10萬+”的閱讀量,并且引起了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等主流媒體正面關注。無可否認,范雨素成為“網(wǎng)紅”,或有網(wǎng)絡一部分“非正常消費”群體;三百萬的點擊閱讀量,是不是有背后推手的營銷,也未可知。不過,作品中三代女性艱辛生存狀態(tài)確實觸動了閱讀者內(nèi)心最軟的情感區(qū)。因此,有主流媒體登高望遠,力圖從政治上對范雨素熱給予引導:“我們卻不能因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個體遭遇、社會問題。從農(nóng)民工子女就學到農(nóng)民征地補償,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公義的到來,也能在實現(xiàn)文學社會價值的同時,展現(xiàn)人文精神的另一個向度?!边@當然是對的。但是,這篇評論稱《我是范雨素》為文章,竊以為是對作者、作品的輕視,流露出評論者的精英心理暗疾。這就是自傳體小說!我們不應吝嗇。昨天已有記者調(diào)查說作品有虛構(gòu)成分。
我想,文學作品反映(傳統(tǒng)文學概念定義用“揭示、揭露或者說暴露”詞匯,如今似乎不合時宜)社會問題,作家或者文學作品就盡了本分,解決這些問題那是社會政治家的事。就范雨素走紅這一文學現(xiàn)象,從純文學角度解讀更契合實際。她就一草根,反映出她所在的社會層次的生存狀態(tài),最接近生活的真相。對范雨素作品我不想說太多,我要說的是范雨素走紅事件折射的文學現(xiàn)象。說石破驚天可能太大了,蝴蝶效應吧,盛宴過后是否對當下文學有所反思、有所推動,這才是事件的正效應。
范雨素的走紅有人戲謔“非正常走紅”,我很不以為然;兩年前農(nóng)民詩人余秀華走紅也有類似聲音。巧合的是,和余秀華一樣,作者范雨素也是一位農(nóng)民,也是湖北省省籍;區(qū)別僅在于,前者是一位詩人,后者以紀實文學見長。兩位農(nóng)民作家在間隔一年多的時間里相繼走紅,聯(lián)系到打工文學、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絕不是一個孤立事件;我倒以為偶然中有必然,它折射出當代中國文學的新動向。兩位農(nóng)民作家前后走紅,是不是中國文學轉(zhuǎn)型的標志性界碑(里程碑),先不妄下結(jié)論,讓其后中國文學發(fā)展現(xiàn)實說話。范雨素的走紅,從當代文學及其受眾層面來看,有以下幾點不能不說。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中國從物質(zhì)短缺發(fā)展到物質(zhì)充盈、產(chǎn)能過剩,人們在酒足飯飽之后,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卻變得越來越淡薄。社會最大的中產(chǎn)階層衣食住行與生產(chǎn)、科技水平距離已經(jīng)有限,人們那種不顧一切追逐物質(zhì)滿足的欲望漸顯退潮;“吃飯以外的精神欲望”重新燃起,文化、精神需求開始上升;新新市民淹沒已久的鄉(xiāng)土情懷在富裕的日子里滋長開來。于是,文學真善美重出江湖。事實上,中央北京文藝座談會、中產(chǎn)階層、邁進小康階段的社會思潮,都有一種希冀、一種渴望,存在一個中國當代文學轉(zhuǎn)型的期待。范雨素作品走紅,反映出了這種期待。
范雨素作品走紅是一個可喜現(xiàn)象,她標志著網(wǎng)絡受眾閱讀偏好的轉(zhuǎn)型。文學史告訴我們,讀者是推動文學走向的根本力量。范雨素走紅現(xiàn)象證明,網(wǎng)絡文學靈異、歷史戲說(穿越、關公戰(zhàn)秦瓊式胡編亂造)、武俠題材作品、雞湯(心靈雞湯、情感雞湯、偽勵志雞湯文字)日漸式微,網(wǎng)絡受眾開始反思和轉(zhuǎn)型,《我是范雨素》走紅正是對流行已久的娛樂式、快餐式文化的反動。
全民寫作是對文學高高在上、作家精英化的突圍,改變了當代作家隊伍的成分,也必然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刻影響。范雨素就對固化的中國文學現(xiàn)狀就產(chǎn)生了深刻疑問:“我不舒服,我不喜歡那種作家,以高高在上的筆法寫底層……他真的比我們高貴嗎?”精英作家有一種寫作優(yōu)越感,詩歌的歐化(蹩腳翻譯造成的歐美詩歌生澀的語言被誤作語言創(chuàng)新的標準推崇至極),文學語言的“雞湯化”(精英化,反語法結(jié)構(gòu)的句式),開始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反之,鄉(xiāng)土敘事、山藥蛋派重新受到閱讀者的青睞。印刷文學評獎被專業(yè)作家操持在廟堂之上,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賞,很少顧及俗世眾生喜歡不喜歡;網(wǎng)絡文學被一代嬉皮士把玩在電腦、手機平臺,以娛樂性為最高準則,用錢雇推手和水軍上點擊率,絕少顧及作品內(nèi)容質(zhì)量。
群眾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網(wǎng)絡的普及,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欣賞有條件從小眾走向大眾,文學也不是那么遙不可及,展現(xiàn)出一片“人民大地,文學無疆”的文學新景象;這其中,網(wǎng)絡文學正在成為新世紀中國文學的新的有生力量。印刷文學和網(wǎng)絡文學呈現(xiàn)相向靠攏趨勢。此前,印刷文學只是精英群體的游樂場,而網(wǎng)絡文學被非主流和邊緣化。
文學作品內(nèi)容開始更多地關注底層,關注蕓蕓眾生(現(xiàn)在叫“草根”)的生存狀態(tài)。自傳體小說《我是范雨素》作品不長,寫了母親、我和女兒三代女性,時間跨度六十年,敘述的都是鄉(xiāng)村中國底層民眾親身經(jīng)歷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社會生態(tài),三代女人直面現(xiàn)實,從不把生活的不如意歸結(jié)于他人他事身上,不卑不亢,盡力而為,默默前行。這就是中國絕大多數(shù)底層民眾的生活態(tài)度。莫言、閻連科寫不出這樣的人物和生活;他們筆下的鄉(xiāng)村基本上是一個想象的、過去式的鄉(xiāng)村,本身已與當下中國的鄉(xiāng)村相去甚遠,沒有范雨素寫得真實可信?!段沂欠队晁亍肥且粋€以樸拙寫實的敘事贏得讀者的作品,對精英敘事是一個挑戰(zhàn)。有作家、評論家給予很高的評價,指閱讀《我是范雨素》會聯(lián)想起蕭紅的作品,認為小說“有史詩的味道”?!段沂欠队晁亍纺艽騽娱喿x者,說明內(nèi)容決定著文學的生命力,也揭示了文學只有關注廣大底層眾生,才能贏得廣大讀者。endprint
保留對于文學的熱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文學,用文學的方式寫出自己的故事,對當下的中國來說非常重要。
[解讀]人人都有用文學講述好“自己的故事”情趣、思想和行動,才能真切講出中國故事,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文學僅僅成為少數(shù)所謂“文化人”啟蒙大眾的“象牙”,也就只能鎖在象牙塔里了。而且,獨自翹著象牙的“文化人”,顏值也真的沒有他們期望的風騷獨領。盼望越來越多的“余秀華”們、“范雨素”們,拿起筆表達自己的真生活、真感情。走“打工者”自己的表達路,讓“文化人”去說吧。
文章的重心落在論述范雨素們走紅的原因及啟迪,首先是“衣食足而好文學”的時代經(jīng)濟基礎;其次是因網(wǎng)絡發(fā)達而生成的網(wǎng)絡版大眾文學,對精英文學、紙質(zhì)文學的沖擊,表明文學真正由“小眾”走向大眾的時代趨勢。在此基礎上,呼吁文學應真正地走向大眾化,抒寫真生活。
【選文二】
從范雨素想到沈從文
李泓冰
育兒嫂范雨素的自述,把自己的生命形容為“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她把苦難寫得不動聲色,夾著一分冷嘲、兩分幽默、三分溫暖,甚至充盈著某種俯視眾生的高貴氣息。讓人想起簡愛,但又沒有簡愛那種讀書人的憤世、清高甚至矯情,她順從著看得通透的命運——8平米合租房,一面冬天迎納陽光的玻璃窗,就能讓她“幸?!?。
一夜之間,上億人集體打開“這本書”,且急于卒讀。贊美、撥弄、質(zhì)疑,蜂擁而至。有文化人認定她文字平平,不過因為苦難而獲激賞,甚至刻薄為城里人缺少“農(nóng)家樂”……
這是大時代的一則小故事。眼下,熱度再高的人或事,至多各領風騷三五天,范雨素也會很快走出大眾視野。然而,對社會寬容度,對吃瓜群眾文明程度等等,她命運的走向,或是某種意味深長的測評。
命運正在試圖重新“裝訂”這位44歲的鄉(xiāng)村女性。
倘若,范雨素擁有這樣的新人生:繼續(xù)寫得風生水起,作品在知名文學刊物頻頻發(fā)表,北京大學聘她做中文系教授,甚至嫁入名門……好吧,文化人又要瞠目于這離奇的想象力了,有辱斯文么!
然而,從前有位叫沈從文的鄉(xiāng)下人,就是因了他奇俏生猛的文字,人生被如此這般重新裝訂了。
沈從文的學歷還不如初中生范雨素。他只讀過小學,看著衙門口掛著的人頭和“一串串耳朵”長大,當過若干年非正規(guī)的兵。也受過冷嘲,“這樣的人都能來西南聯(lián)大教書,真是沒眼光的人干的!”頭一次講課,怯場得十分鐘不能發(fā)一語,后來卻把臺下美而慧的女學生娶回了家,幫著撮和的,是胡適和巴金……
不倫不類了吧,那農(nóng)婦如何比得沈從文?可沈從文這段話,和范雨素頗相類:“我實在是個鄉(xiāng)下人。說鄉(xiāng)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在自貶,鄉(xiāng)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xiāng)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
他們的文字被喜愛,就是因為這“獨特的式樣”。從鄉(xiāng)野走來,在底層掙扎,卻以文字名世,至少這一點,兩人很像,都是中國文化史的異數(shù)。怎么看待這“異數(shù)”,是一桿秤。僅用“審苦”來解釋范雨素的走紅,實在低估了公眾智商。
五四以后,知識人總把啟蒙掛在嘴邊,一旦被“蒙”啟了,豈非挑戰(zhàn)了習以為常的優(yōu)越感?沈從文、范雨素們,不是“下基層”體驗生活的文人,他們自己就是生活本身,還沒有被文化熏走樣兒,還保有著原生態(tài)的、活跳跳的誠實——兩位鄉(xiāng)下人共同的執(zhí)拗,是不尊高頭講章,只信自己的眼睛,信自己活出來的感悟。
還是對鄉(xiāng)下人寬容些,別酸人家寫得好,更不要輕薄你不曾有的“苦難”。戰(zhàn)士作家高玉寶寫的故事,都進過小學教科書。假以時日,不要捧殺,也莫棒殺,娓娓道來的她,或能成為這個時代一行溫暖的注腳……
(選自“人民網(wǎng)”)
[解讀]我們不能把“平等”“包容”這些美好的理念,僅僅當成口號。
一個社會的包容度,是這個社會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許多年前,沈從文時代的“城鄉(xiāng)對立”,到了今天,似乎在骨子里還被“城市人”堅持著。他們也許在口頭上不得不承認部分“鄉(xiāng)下人”物質(zhì)財富層面的彎道超越,但內(nèi)里仍舊認為“鄉(xiāng)下人”精神層面的永遠落后。他們把鄉(xiāng)下人一切的物質(zhì)和精神創(chuàng)造,哪怕這創(chuàng)造浸透了鄉(xiāng)下人的辛酸和心酸,全都看成他們“審苦”的“農(nóng)家樂”?!俺鞘腥恕保瑵撘庾R中,還是傲慢地認定“公園游”高雅于“農(nóng)家樂”。
值得提醒“城市人”的,還是許多年前沈從文的話:“說鄉(xiāng)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在自貶,鄉(xiāng)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xiāng)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
全文由范雨素自然聯(lián)想到沈從文,聯(lián)想到高玉寶,對比論述中,呼吁寬容對待“鄉(xiāng)下人”用文學抒寫自己的生活。
【選文三】
消費范雨素,請手下留情
陳江
文字的魅力,語言的能量,經(jīng)由網(wǎng)絡作為載體,僅僅一天就創(chuàng)造了奇跡,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叫范雨素的女人,閃閃發(fā)亮。
這是一個苦女人,現(xiàn)年44歲,12歲時輟學,湖北襄陽人,目前在京城做家政女工。她原本只想掙點兒稿費盡可能擴充擴充自己的收入,然而她寫的《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之后,已經(jīng)有兩家出版社連夜打電話找她出書,為了接待來訪者,她不得不專門請了一天假。而之前,她不是一只枝頭的鳳凰,只是一個小時工,是一位單身母親,“三天兩頭不干了”,或許意味著家里要揭不開鍋了,畢竟出版書籍改變生活現(xiàn)在看來只是浮光泡影,而她也“不相信文字能改變生活,習慣了靠苦力謀生”,所以她希望這個事情盡快過去,讓自己能過回家政女工的生活。昨天的最新消息說,她已躲進了山中偏僻之地,不見任何人了。
可到了這個地步,恐怕由不得她了。她的萬字長文,開頭就寫道:“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痹醋韵饺乇扰d手法開頭,勢如破竹,迅速突破10W+閱讀量。很多讀者含淚讀完長文,在評論區(qū)紛紛留言,不吝贊美:“思想性和文學性俱佳的好作品,底層留存的詩意?!边€有不少人驚嘆,范雨素寫作是“老天爺賞飯吃”,落筆成文,活脫脫的天賦黨。endprint
毫無疑問,范雨素是有天賦和才華的,她輟學,四處流浪,不幸的婚姻,北漂做育兒嫂……人生經(jīng)歷坎坷,但并不狗血。她的母親和兄弟姐妹,一樁樁一件件,所有的人生際遇,都是底層農(nóng)民的生活樣本。目睹社會不公,遭受白眼和譏諷,生活步步艱辛,她沒有認命,在遠離喧囂的城中村,她追尋自己的文學夢,靈魂在筆端的一刻是自由的,這種質(zhì)樸的自由打動人心,使我們在讀著她不動聲色的文字時,望見了自己的影子,心頭忽然地一熱。
小人物質(zhì)樸和堅忍品格被放大,詩和遠方似乎從未如此近過??墒抢ьD的生活呢?范雨素的文字活著,而且感動了很多人,可是她的現(xiàn)實如此沉重,仍然封閉自己,說自己是一個底層的弱者,篤信命運,“我不相信文字可以改變生活”。這何嘗不是一個生于農(nóng)村的打工者的切身之痛!她深深地知道,在另一階層人的眼里,他們是不一樣的存在,麻雀終究還是麻雀,是不能和老鷹一樣傲視長空的。
現(xiàn)在,輿論紛紛把范雨素和余秀華放在一起比對,美其名曰“詩有余秀華,文有范雨素”。是啊,原來只發(fā)現(xiàn)余秀華一個農(nóng)村底層出身而有文學特長的中年女人,現(xiàn)在有了范雨素,就說她是“余秀華第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比較,缺少尊重,況且本身就不是一樣的體裁,好比“北喬峰,南慕容”,雖然慕容會的武功多,然而功夫高低與喬峰是完全無法比較的,雙方強在不同的方面。只是輿論消費需要的一個話題設置,這恰恰泄露出,范雨素成了一個貼上了“底層”標簽的人物,如果沒有了這個標簽,我們將會在評判范雨素的文學和詩意時多給出多少的感情分?
范雨素的自傳寫得好,這是一個事實。但實際上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心里已經(jīng)有了一個預期。她12歲輟學,現(xiàn)在是一個育兒嫂,以為她至多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的水平。誰知道她文筆老到,人物真實鮮活,情節(jié)鋪陳得不著痕跡,居然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另一方面,我們對她所在的底層生活不熟悉,使我們有一種探究的心理,范雨素的故事,滿足了我們站在此岸對彼岸的想象。我們瘋狂為她描述的生活點贊,卻并不代表有人愿意過她的生活。我們對文學的態(tài)度其實是輕薄的消費行為,和我們輕薄的贊賞如出一轍。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本書。在范雨素的內(nèi)心,“所謂的高層,底層都是同一個靈魂?!彼x了很多書,應該是一個內(nèi)心富庶的人。如果這一次,因文字帶來的喧嘩和騷動,可以改變她的命運,過上物質(zhì)豐裕精神富足更有尊嚴的生活,我們祝福她,畢竟這不是壞事,她終于能夠振翅高飛,鷹擊長空了。
(選自2017年04月27日《錢江晚報》)
[解讀]對范雨素進行反復的追捧采訪,是某些媒體人獵奇心使然!獵奇什么?獵奇范雨素的“底層”身份!在某些媒體人的內(nèi)心深處,還是潛藏著這樣一個心理:一個農(nóng)婦,一個育兒嫂,竟然還“舞文弄墨”?
全文議論的視角是獨特的,從人們把范雨素事件當成一個消費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人們的消費心理,首先是人們消費之初,就人為地把消費對象貼上一個“底層”標簽,以高層窺探驚奇底層的心理,“探究”范雨素和她的生活,從而使自己對文學的輕薄態(tài)度暴露無遺。其次是非要整出所謂“詩有余秀華,文有范雨素”的新聞話題,從而滿足輿論需求的心理。
【選文四】
范雨素的啟迪:人生唯一的
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
舒圣祥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這句話出自一篇題為《我是范雨素》的10萬+文章。作者就是范雨素,出身湖北襄陽農(nóng)村的44歲大姐,只有初中文化,在北京做育兒嫂。文章火了以后,三家出版社來找她,然而,她不相信寫作這件事能改變她的生活。
一篇文章成為一個話題,在微信這個神奇的平臺,已經(jīng)是多次出現(xiàn)了。從咪蒙的《致賤人》,到羅爾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從羅玉鳳的《求祝福,求鼓勵》,到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作為一個寫字的人,我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你寫不出名堂來,是因為你的無能。在這個信息傳播幾乎零成本的時代,好的東西是一定能夠出來的,哪怕你只是一個育兒嫂。
讀完《我是范雨素》,有一種感覺,就是完全明白了王小波說的,什么叫做一個有趣的人。再不幸的生活,再悲催的命運,也可以寫得很輕松,寫得很有趣;讀者讀到的是幽默,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樂觀,感動的力量絲毫不減,反而更足。相比苦哈哈地傾訴,樂呵呵地呈現(xiàn)更能打動人心。這也許正是這篇文章能夠迅速刷屏并且收獲如潮好評的關鍵所在。
盡管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但你仍可在幸福與不幸中做出選擇。范雨素和她的母親,生活中備受不如意的青睞,但你看不到自暴自棄,看不到自艾自憐,不如意被一次又一次地揍扁,趕了出去,幸??偸俏ㄒ贿x擇,不幸從未獲施雨露。
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強者,總能沖破命運的牢籠,不會在任何困境中浪費生命;這樣的人不會散發(fā)死人的味道,對他人來說永遠都是一枚笑果,從不稀罕任何人的眼淚。
真有牢不可破的牢籠嗎?真有擺脫不掉的噩夢嗎?是不是被人煩了,就可以去煩人?是不是總感覺自己最不幸,在不幸中品來品去過完一生?我相信,范雨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此评尾豢善频睦位\與擺脫不掉的噩夢,只是你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想得還不夠多而已,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哪怕最后真的不行,至少你試過,至少你笑過,而不是整天掛張哭臉,逢人就哀嘆自己的不幸,自我困守牢籠,還毀壞別人的情緒。
王小波說,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初看這句話,講得似乎有點絕對,很多人確實非常不幸,或者運氣太差。但是仔細想想,至少對科學家來說,肯定是這樣的。你要真牛,你就弄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出來,問題是你不能,那你就不能怪別的,只能怪自己無能。再仔細想想,在所有的領域,大概都是這樣。無論你出身怎樣,無論你遭遇什么,你都可以在你的世界里,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更體面更有價值,你不能,那就是你的無能。
范雨素的故事,讓我更加堅信了這一點: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如果你打定主意要樂觀地生活,不讓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家伙,更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麻煩,你一定可以做到。做一個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裝訂再拙劣的書,也不會不忍卒讀。endprint
(選自2017年04月26日“人民網(wǎng)—觀點頻道”)
[解讀]沒法讓自己過上體面的物質(zhì)生活,甚至窮得衣食無著,是無能嗎?是的。但人生最大的無能,卻不是這一點,而是在窮困面前的自怨自艾。仰頭笑著戲謔窮鬼,然后低頭實干踢走窮鬼,這才是人生的能耐。這樣的人,即使窮困,也是受人尊敬的人。
【選文五】
感謝那些心懷文學的人
張鐵
文學是有限向著無限的眺望,保留對文學的熱愛,也就保留了人文精神時代轉(zhuǎn)譯的可能。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p>
一篇題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這樣的句子開頭。誰是范雨素?一個大城市中的育兒嫂,一個城中村里的文學愛好者,一個嘗過命運的苦酒與甘霖的女人。近日,她的一篇自述,以質(zhì)樸的表達、真摯的情感,收獲了很多人的贊嘆和眼淚。
文學是什么?對于范雨素,這或許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訴說,以此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夢想。正如她所說,當育兒嫂很忙,但“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文學可謂“精神欲望的滿足”。其實,還有更多普通人,也同樣以文學為棲身之所:在湖北鄉(xiāng)間的田埂與小院之間,詩人余秀華寫下自己濃烈的情感;在廣東城鎮(zhèn)的廠房與流水線之間,《我的詩篇》記錄下勞動者“骨頭里的江河”……他們通過文學感受個人狀態(tài)、反省生活意義、思考社會問題,完成對于自身的療愈乃至救贖。
當今時代,文學似乎有些遙不可及。全民娛樂抹平了個人興趣,快速消費讓功利取代了癡迷,無用之事、無事之人難有容身之地。生活越發(fā)同質(zhì)同構(gòu),社會也難免變得扁平。有人說,相比過去,我們身邊少了些“奇人”。菜場擺攤的農(nóng)婦們,張口能進行八音合唱;鄉(xiāng)村小學的教師,深研魏晉南北朝史,這樣大隱于市的傳奇,已經(jīng)鮮少能見。舉目盡是水泥鋼鐵的叢林,青春消磨在擁擠的地鐵,隔成小間的辦公桌、高低起伏的股指線,拿起手機看同樣的故事、躺在沙發(fā)上做同樣的夢。
然而,這些“民間語文”的創(chuàng)造者,卻未嘗不是我們身邊的異質(zhì)之人。寫得好或者不好,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個育兒嫂以自己的文字讓我們看到:即便在飛機轟鳴而過的出租房里,也還能找到不同尋常的人、遇到不同尋常的事。她提供的與其說是文學,是真摯帶來的感動,不如說是文學印于書本、行于網(wǎng)絡之外的鮮活形態(tài),是生命與社會仍然存在無限可能性的驚奇??梢哉f,這些普通的文學愛好者,在以語言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之時,也給予扁平化的時代以深度。
在更大層面上,這些心懷文學的人們,也讓人思考科技蒸蒸日上之時,人文精神回歸與重塑的問題??傆腥梭@呼奇點將至,比如,人工智能給人的主體性帶來沖擊——在圍棋這樣充滿精神性的游戲中,人類最杰出的頭腦也可能敗下陣來。然而,海灘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的故事。當我們歌而嘆、詠而思之時,未嘗不是在以獨一無二的訴說,定義著自己也定義著整體意義上的人類。我們的身體、行為,社會的倫理、精神,都可能因為科技而改變,但每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卻難以替代,這種豐富的異質(zhì)性,可謂不易的人文之基。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但也正是這樣的有限性,標注了人獨特的存在。所謂文學,說得玄一點,就是有限向著無限的眺望,就是短暫在聆聽永恒。這樣的眺望與聆聽,構(gòu)成了對意義的追求,也構(gòu)成意義本身。科技與商業(yè),是理性主義的典型代表;而文學和藝術,則是人文精神的理想樣本。保留對于文學的熱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文學,或許也就保留與創(chuàng)造了人文精神在這個時代轉(zhuǎn)譯的可能。
是的,因為好看,《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現(xiàn)出文字表達、文學書寫對于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與力量。但我們卻不能因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個體遭遇、社會問題。從農(nóng)民工子女就學到農(nóng)民征地補償,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公義的到來,也就能在實現(xiàn)文學社會價值的同時,展現(xiàn)人文精神的另一個向度。
(選自2017年04月26日《人民日報》)
[解讀]為什么要“感謝那些心懷文學的人”?因為文學能給予扁平化的時代以深度,因為文學始終給人以正能量,因為文學人能使我們這個追求物質(zhì)同質(zhì)化的時代,有了新鮮的異質(zhì)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因為文學人使人們以有限眺望無限、以短暫聆聽永恒,有了可能性。
[作者通聯(lián):北京中國教科院豐臺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