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我常常在想,我生活的這座城市,能成為我靈魂的皈依嗎?
——題記
張大春在《城邦暴力團》里以平和的驕傲寫道:“這是一座不存在于地圖的城市,沒有路牌會告訴你它在哪里,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形象存在于每一條道路每一片竹林,但你如是外來者,不經(jīng)指點,是找不到它的。”
這座城市是什么?如他描述,這是存在于真實城市之外的,一個文化的倒影。它由共同記憶凝練、歸納而成。
長輩說,共同記憶是城市的根和魂,我深然之。
城市是人的城市,所以共同記憶,是它所有居民曾共同生活的回憶。六朝古都記得歷史風云,草莽故鄉(xiāng)記得王侯將相,紅色圣地記得星星之火,新興城市記得熱情開放,更不用說,它的建筑、河湖、民歌、古俗。這些,是凝固的記憶。
但,以上種種,不只是記憶。正是在日復一日的記憶疊加中,城市市民如我,從中不自覺地抽象出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相近的行事觀念、相似的精神氣質(zhì)——共同記憶,凝成了城市的文化氣質(zhì)。
城市的文化氣質(zhì),是隨記憶的動態(tài)變化而不斷更新的,但無論記憶如何增刪,這種氣質(zhì)一經(jīng)形成就很難完全改變。
它的生命力與定力,反過來亦塑造了一群人、一座城。
如果說不同的城市是群星,散落在人類文明的星空上,那么文化就是它們永恒的光輝,使它們被看見、被矚目。群星的光輝投射在人類真實的原野上,使這里有了翡冷翠、那里有了威尼斯,即使漫長的歲月使一些城市如流星般劃過夜空,但文化,也是它們曾燦爛燃燒過的證明。
文化,亦為我們的靈魂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使我們終將背井離鄉(xiāng)、從一生唯一的城市出走;即使我們萍落于五湖四海、經(jīng)年風霜滿面,我們亦能相認,因為我們的靈魂深處,有一座城市的光芒。
我們需要城市的文化給我們這種烙印,因為我們需要確認人與故鄉(xiāng)的關系。而城市亦需要保存共同記憶,才能永存這份烙印的力量。但,作為一個普通的市民,我常常茫然,物質(zhì)文明的更新?lián)Q代是否正在撕裂、剝奪我們的共同記憶?
高樓大廈崛起了,而牌坊、民居、古鐘樓倒下了。冰冷的水泥覆蓋了視野,而溫暖的河流正消逝于我們的理想國。共同記憶的確需要現(xiàn)代文明的更新補充,但,那些古老的、美好的、純粹的精神文化象征——古音、民戲、舊民居……又怎能被無情拋棄?
不能一概否定,不能全盤拋棄??v然只是一個微小的城市個體,我仍相信,只有保存我們美好的共同記憶,才能保存我們的文化根基。城市,才不會是空中的樓閣。
我期待,人們虔誠守護這份記憶的明天就能到來。
【評點】
本文開篇直入主題,首先點明“共同記憶”是一個城市的特征,接著論述“共同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由淺層的歷史特征升華到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層面,再進一步論述“共同記憶”的價值和意義,凸顯了城市文明的屬性,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文還進一步指出這種“共同記憶”是市民的精神皈依,最后關注這種“共同記憶”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表達了對“共同記憶”未來的憂慮。結(jié)構(gòu)較為嚴謹,論述較為深入,視野開闊,思考具有獨特的人文特點,體現(xiàn)出較為深厚的人文情懷。如果能進一步追問這種“共同記憶”當如何面對現(xiàn)代危機,思考的深度或許會更上一層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