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君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一年一度的素質教育綜合評價檢查,在走訪學校的過程中,聽到很多學校講述了教育理念與行為的轉變給學校發(fā)展帶來的促進作用,我感到莫大的欣喜和鼓舞。但也有一些做法讓我隱隱感到有些擔心。
比如,在聽取某校匯報的時候,校方對自己完整、系統的學生獎勵體系大加宣揚,其中最主要的“亮點”是:十個積分換一張獎券,十張獎券換一個獎品,如鉛筆、橡皮、筆記本等學習用具。在教師訪談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們對學校此舉也大加贊賞,理由是:原來都是教師個人掏腰包給學生購買獎品,現在學校承擔了所有的獎品費用,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額外支出負擔;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進步或良好表現給予學生相應的物質獎勵,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認真完成作業(yè)了,上課專心聽講了,打架、罵人的現象少了,教師管理也省心了……我聽著這些,心中卻五味雜陳,這所學校的獎勵方法,和淘寶、京東等眾多商家推出的積分制有什么分別呢?
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獎勵,通過獎勵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教育手段。在這些獎勵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物質激勵。這種激勵手段,短期之內確實能讓一些學生的表現有所改善,有時候效果還很明顯。但是表象背后卻有隱憂——物質獎勵的刺激效果,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也會隨著物質獎勵的數量和頻率的增加而失效。一旦失去物質刺激,或者是物質刺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時,教育的效果將會走向相反的方向。
一切教育手段都不能背離教育的本質,都要從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層面去思考、去考量。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實施物質獎勵,主要受到行為主義教育觀的影響。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刺激反應的結果。如果需要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只要通過強化物不斷強化鞏固該行為即可。這樣的強化對塑造人的行為是有效的,但作用是有限的。一是脫離了強化物,行為會逐漸消退;二是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主動性,不能形成自覺;三是容易導致對利益的追求而不是對意義的追求,容易“造就”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不是全面發(fā)展的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獎勵學生這方面,學校已經建立了一些物質激勵機制,并且初見成效,那么,是不是這個機制就是最好的或者唯一的?還有什么樣的方式能夠激勵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再回顧一下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是要學生獲得全面、主動、健康的發(fā)展。教育手段應該為教育目的服務,應立足于讓人獲得健全完滿的發(fā)展,獲得持續(xù)主動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教育手段就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發(fā)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的教育手段,才能實現教育引人向善的目的。那么,和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因素有哪些呢?除了認知因素,恐怕就是學生的需要、情緒、自尊和意志品質這些內容了。因此,我們對學生采取的獎勵評價手段應該圍繞發(fā)現或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需要,利于學生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自尊心,使學生獲得歸屬感和掌控感,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等。
我們的教育應該通過對學生的需要、情緒、自尊、意志品質等要素的關注,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換言之,對學生的獎勵應真正從“立德樹人”的出發(fā)點考慮,將學生的德行放在培養(yǎng)的第一位,系統規(guī)劃,讓學生的心靈成長與才能培養(yǎng)相輔相成。
因此,我們的獎勵可以從單純的物質獎勵轉向體現個人價值的精神獎勵。從學生的需要、情緒、自尊和意志品質幾個維度著手,思考我們的教育需要什么樣的評價和獎勵手段。比如,如果學生有所進步,可以獎勵他到圖書室協同管理一天,或者把自己喜歡的圖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推薦給同學;可以邀請他參與一天學校的管理,并讓他提出一些問題,還可以鼓勵他嘗試著去解決。如果學生在某一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現,可以獎勵他到其他的班級或年級進行展示,這種獎勵并不是單純的展示才能,而是鼓勵他結交更多的朋友,并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去帶動或影響他人。
若學生在某些方面還有待提升,我們不要用“手拿一把草引導牛向前走”的簡單物質刺激的方式對待他,而是要將挑戰(zhàn)自我的弱項作為一種獎勵,給予他足夠的信心,尊重他、鼓勵他、支持他,并在過程中適時、適度地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并引導他挖掘自己的潛能。若學生集體表現良好,我們的獎勵不再是少寫一天的作業(yè),而是集體做公益。
所有的獎勵之后,教師要及時總結,挖掘、提升背后的意義與價值,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力所能及的付出給別人帶來的幸福,在為他人帶去快樂的同時成長自己,在一次次關照別人的的過程中遇到最好的自己。我想,這絕不是一支鉛筆、一塊橡皮所能及的。這種獎勵是一種體驗,是一種成長,是一種德行的塑形,更是個人價值的體現。從中,學生能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生命的價值,體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獎勵的方式千千萬萬,我們可以選擇的也非常多,但我們每選擇一種都要認真地考量一番,這一獎勵的背后我們追求的是什么?這個獎勵會給學生帶來什么?只有我們想要的和這種手段實際帶給我們的相一致,這樣的教育手段才是值得追求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我們要關照每個成長中的人的生命體驗。也許帶著一份敬畏之心去考量,我們的教育行為就不再那么簡單,不再那么功利,我們的學生就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編輯 _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