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玲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的治療與護理。方法 回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患者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患者。兩組患者均采用金黃散膏外敷,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臨床采用金黃散膏外敷治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的同時,給予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和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guān)鍵詞:血液透析;血管穿刺;皮下血腫;金黃散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1-0164-02
血液透析治療的臨床腎病終末期的主要方法。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是其生命線,臨床通常采用直接動靜脈穿刺、深靜脈置管等方法建立臨時血管通路[1]。但是腎病終末期患者多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血管壁波、脆性大的特點,加之血液透析過程中血流量大、壓迫位置不準確等多因素的影響,增加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的發(fā)生率。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因此,臨床給予有效的治療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作者結(jié)合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患者臨床資料,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患者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患者。對照組24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50.19±4.23)歲;血腫直徑為2~10 cm,平均血腫直徑(6.87±2.07)cm。觀察組24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30~71歲,平均年齡(51.20±3.75)歲;血腫直徑為2~10 cm,平均血腫直徑(6.34±1.98)cm。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穿刺部位出現(xiàn)血腫,先壓迫30~50 min,注意力度要適中。在壓迫過程,確保血管無明顯變化,然后使用冰袋冷敷1 h,24 h確定無出血后,使用無菌鹽水紗布清潔血腫表面,對于針眼處加蓋碘伏紗條。在此基礎上,將適量金黃散膏涂抹于紗布上,藥膏范圍應大于血腫1 cm,用膠布固定,換藥1次/d。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①患者在透析期間發(fā)生皮下血腫,應及時更換穿刺部位,并進行局部加壓包扎止血。如果在透析結(jié)束后發(fā)生,可能是由于過早放松包扎或包扎壓力不足造成的,應重新包扎。②局部發(fā)生腫脹應立即冰敷,對于穿刺失敗造成的皮下血腫,應充分后止血后并將出血向周圍分散,冷卻局部,最主要是避免血管內(nèi)形成凝血塊。通常情況下采用無菌紗布卷壓迫止血,冰水混合物局部冷敷,以促進血管收縮,減少血液的滲出。同時抑制炎性介質(zhì)的釋放,抑制局部炎癥,降低局部滲透的疼痛。若血腫炎性反應明顯,在透析期間可靜脈滴注抗生素。③對于局部腫脹疼痛嚴重的可使用萬應止痛膏,以減輕患者的疼痛與腫脹。④在涂抹金黃如意散時,可加5 g凡士林,并用開水調(diào)成糊狀,依據(jù)腫脹面積均勻涂抹。注意藥物變干后應及時更換,以促進藥物持續(xù)發(fā)揮作用。⑤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并叮囑患注意觀察包扎敷料有無滲血,若發(fā)生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并及時采取措施。
1.3療效評定標準
1.3.1療效 治愈:血腫完全消退,無硬結(jié),血管充盈,血流通暢(>200 ml/min);顯效:血腫基本吸收,有硬結(jié),血管充盈,血流通暢(180~200 ml/min);有效:血腫部分吸收,有硬結(jié),血管充盈,血流通暢(150~180 ml/min);無效:血腫消退不顯著,血流受影響[2]。
1.3.2護理滿意度 采用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表,90分以上滿意,80分以上基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分為100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cè)藬?shù) 100%[3]。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24.0統(tǒng)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相對數(shù)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血液透析治療是臨床挽救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生命的主要手段,但是隨著臨床的不斷廣泛應用,患者在長期血液透析治療中血管穿刺部位容易發(fā)生皮下血腫,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4]。所以,有效治療護理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是當前我們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通過本文以上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臨床給予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患者積極的治療和護理,可促進血腫的吸收,具有臨床應用的重要價值。今后在臨床,在給予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積極治療和護理的同時,應加強預防。首選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各種常用穿刺技術(shù),并嚴格掌握操作要求。其次要準確掌握壓迫止血的部位和方法,以預防血腫的發(fā)生,為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奠定基礎[5]。最后應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并做好相應的血腫預防護理措施,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的發(fā)生率。
總之,在臨床對于血液透析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患者應給予及時的治療和護理,以確保臨床治療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進一步為血液透析治療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桂英,趙淑梅,勾筱娟.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的治療與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5,20(5):1726-1727.
[2]王玉香.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的治療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15(7):103-104.
[3]張宇寧.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動靜脈穿刺術(shù)后血腫的治療和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29(1):237-238.
[4]韓燕顏,楊小玲.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血腫的治療和護理[J].河北醫(yī)學,2014,13(6):761-763.
[5]艾麗.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處皮下血腫的治療與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10(3):140-141.
編輯/成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