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波
摘要:目的 探討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給慢性中耳炎臨床診斷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55耳)為研究對象,給予患者實施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術前術后測試患者聽力,了解患者氣導聽閥和氣骨導差情況。結果 患者術前測得氣導聽閥為(55.3±7.1)dB,術后測得氣導聽閥為(40.4±7.6)dB,患者術后氣導聽閥下降,(P<0.05);患者術前氣骨導差為(30.3±5.0)dB,術后第6個月為(22.0±6.2)dB,患者術后氣骨導差得到明顯降低(P<0.05)。結論 內鏡下鼓室成行術是治療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聽力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臨床效果較滿意。
關鍵詞: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慢性中耳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1-0187-02
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由病菌感染所致,隨著細菌毒素的增加或患者免疫力的下降,容易產生中耳炎癥反應,不僅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降低患者的聽力。目前主要采用藥物和手術兩種方法治療[1],藥物治療方法不良反應較多,而且病癥反復發(fā)作,治療效果不理想。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是目前治療慢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改善了中耳炎病變,提高了治療質量,療效顯著。本次主要對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旨在探究內鏡下鼓室成形術在慢性中耳炎中的臨床治療效果,從而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有力參考依據,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55耳)為研究對象男性54例,女性3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27~71歲,平均年齡(34.2±1.6)歲,病程0.3~1.5年,平均年齡(1.4±0.2)年;所有患者均進行耳內分泌物、CT掃描、聽力檢查,結合臨床實際表現(xiàn)確定為慢性中耳炎,診斷結果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中慢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本組研究對象沒有心臟、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不存在手術禁忌;且沒有精神和心理疾?。凰谢颊吆炇鹬委熗鈺?。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成功將氣管插入之后開始手術治療,整個手術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耳部朝上,在其耳后部位取一個環(huán)形切口,之后在其耳部三壁部位皮膚上取一個缺口,首先將已經發(fā)現(xiàn)的明顯的病變予以切除,在病灶清除過程中,應用70度Mm硬質耳鏡及WORF25技術來對事實病灶的清除工作,之后借助于內鏡為患者開展更加深入的檢查,在將內鏡深入到鼓室側及乳突部位時,對咽管鼓口開展進一步的檢查,之后開展中鼓室、后鼓室、鼓竇入口的檢查,整個過程循序漸進的來開展,整個手術過程中能夠具體選用何種鼓室成形術,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適當選取,對于單純性的中耳炎患者,在為患者開展詳細的耳道內鼓室檢查之后,依據其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要為其開展耳道皮瓣筋膜移植,具體的移植手術是需要在內鏡下開展,僅僅是移植手術是不夠的,還需要為患者開展與之相對應的鼓膜修補手術。對于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來說,在為其開展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的過程中,也是需要開展耳道皮瓣移植術治療,首先需要在內鏡之下清除耳道中所殘留的膽脂瘤,之后要開展骨鏈的重建工作。對于骨瘍型中耳炎患者來說,在為其開展治療的過程中,首先要能夠選取一個常規(guī)的手術切口,后續(xù)的操作步驟與膽脂瘤治療過程中的操作步驟一樣,需要及時清除耳道當中的肉芽組織,并要重建骨鏈。
1.3 觀察指標
本組患者均于術前與術后6個月進行聽力測試,了解患者氣骨和氣導聽閥情況,并對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比較分析[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采?。▁±s)表示,組間率對比采用t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術前與術后進行聽力測試,術前氣導聽閾(55.3±7.1),術后6個月氣導聽閥(40.4±7.6),前氣骨導差(30.3±5.0),術后6個月前氣骨導差(22.0±6.2),患者術后氣導聽閥明顯下降,(P<0.05);后氣骨導差得到明顯降低(P<0.05)。
3 討論
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喉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致病菌主要為流感嗜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患者臨川主要表現(xiàn)為耳痛、視力下降、流膿、咽喉腫痛等癥狀。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將會出現(xiàn)神經性耳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目前主要采用手術和藥物治療兩種方式治療慢性中耳炎,抗生素治療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但治療效果較差,病情容易復發(fā),久病不愈。近幾年,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耐藥菌株越來越多,藥物治療效果較差,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研究上所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鼓室成形術是在清除病灶基礎上重建中耳傳音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顯微手術,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內鏡下手術具有成像清晰度高、視野廣、分辨率高等特點,可以探視到耳道、鼓室竇和隱窩等全部病灶,減少了病灶殘留,具有顯微鏡手術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已經成為目前慢性中耳炎治療的主要方法[3]。
從慢性中耳炎類型上來看,可以結合不同類型病癥采用堵住鼓室成形術。通常復雜性中耳炎如骨瘍型中耳炎必須重建骨鏈;單純型中耳炎只需進行鼓膜修補術。需要注意的是在內鏡下進行但范圍病灶清除時,必須保證中耳的正常結構[4]。對于不干耳來說,其好發(fā)部位主要集中于上鼓室、咽鼓管鼓口、后鼓室等位置,并且大多伴隨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彌漫性肉芽組織等病變[5],這些病變通常是不可逆的,后鼓室、中鼓室是膽脂瘤型中耳炎的好發(fā)部位。由于這些部位比較隱蔽,在為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通常是需要應用乳突根治術開展治療,但是這種手術治療方法對于中耳的正常結構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容易導致中耳結構的破壞,這會加大后期聽覺功能重建難度,在重建過程中,上鼓室外側壁遭到破壞之后,要想對其進行重建,是具有比較大的難度的,這也是鼓室成形術開展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這對于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其復發(fā)率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經過治療后,聽力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序的改善,患者氣骨導差和氣導聽閥得到了明顯改善,臨床治療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通過對本次研究正所得到的研究結果開展簡單分析發(fā)現(xiàn),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是治療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主要方式,可以徹底起清除病癥,提高了患者聽力水平,并且整個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低,總的來說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朱越,劉昌沖,梁宏植.內鏡下鼓室成形術對慢性中耳炎的治療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18(32):72-73.
[2]朱海浪,肖自安.內鏡下鼓室成形術在治療慢性中耳炎54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藥,2011,12(29):54-55.
[3]吳華萍,武建東,姚繼偉.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中耳炎80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33):42-44.
[4]張園園,張珺,廖海梅.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中耳炎臨床效果分析[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3,20(8):781-783.
[5]孫小龍,翟建光,李曉洋,等.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中耳炎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5(5):304-306.
編輯/高章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