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峰
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課時與課堂效果之間的沖突。如何解決這個教學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呢?以下筆者將從教學的根本——教材出發(fā),從立教材、整教材、拓教材、歸教材這四個方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立足教材,明確目標
教材是學生的第一認識對象和對話伙伴,是學生獲得政治知識、汲取政治術語營養(yǎng)的土壤,是師生課堂對話的直接依據(jù)。然而,在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些教師隨意地處理教材,忽視對材料內容、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所以立足教材,必須要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根據(jù)把握好教材,教師必須先于學生明確教育教學內容和目標。
把握教材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以教材為本、以課程標準為綱。教材講到什么程度教師就應該把握到什么程度,對學生就應該要求到什么程度。比如教材中的“專家點評”“名詞點擊”“相關鏈接”和其他輔助欄目所涉及的內容要不要講、講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學生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在這里就要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根據(jù)把握好教材、堅持好適度原則。要堅持走出“誤區(qū)”,一是不宜根據(jù)教學參考書去深挖教材。“深挖洞”就會加重學生負擔,占用更多的教學課時。二是不要錯誤地認為任何基礎知識都不應該“挖洞”,甚至對基礎知識進行弱化。所以我們教師必須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涉及的知識作少而精的處理,既能抓住要害,教學任務在既定的時間內也可以完成。
二、整合教材,提高能力
教材不僅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的“學本”,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思維能力的載體。大家應該發(fā)現(xiàn)新的高考越來越傾向于重視基礎和能力立意,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追根求源,都能在課中找到它的“根”。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就很難獲得能力。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和教材處理中,由于課程內容和教學時間分配的限制,而教師又想要將一節(jié)課形成嚴密的邏輯結構,構造出有效的課堂,就需要對材料進行恰當?shù)脑偬幚?。對教材內容作適當?shù)慕M織處理,進行教學方法方面的加工,使教學內容層次清楚、簡明扼要、重點突出、難易適度,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以達到適應教學需要的目的。
三、拓展教材,結合實際
1.從社會實際出發(fā)組織好教材。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把有關的社會現(xiàn)實材料有機地結合到教材中去,用豐富的材料分析說明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握本課程在“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中具有的學科價值的同時,更要凸顯本課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功能和視角。更重要的是在講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要將其問題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說明有關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以《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會”為例,結合書本知識,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模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國家“十三五”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過程,學生既能了解全國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相關知識,又能體驗人大代表的感受,還能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組織好教材。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必備要素,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組織好新教材。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將傳統(tǒng)素材內容轉化為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新內容,引起學生的情感認同,靈活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創(chuàng)造出充滿智慧和活力的課堂。例如,在高一《經(jīng)濟生活》第一課的講解時,我首先從消費觀講起,按照消費觀——貨幣——價格的順序,先去了解學生的消費心理,通過具體的學生消費實際入手,這樣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更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學生有了知識上的銜接,再去進入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點理解,學生更便于接受。
四、回歸教材,總結歸納
課堂小結是一節(jié)或一次授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較短時間內對某次或某節(jié)所講授內容作一個簡短的系統(tǒng)性、概括性、延伸性的總結。通過小結能使學生抓住主要矛盾,掌握這節(jié)或這次課堂教學的重點。以《經(jīng)濟生活》“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例,我首先在黑板上列了一個知識框架,學生根據(jù)自己所學的內容,又展示了不同的知識框架。
只要教師成功設計好課堂小結,既可以理順課堂知識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布局合理、結構完美。
對于教材的使用,從教學的本質上看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藝術。作為一線教師,應通過對教材的分析、選擇、處理,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