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東平
墨子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其主要思想有尚賢、兼愛、非攻等。如何分析其思想的階級屬性,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出身于魯國,先祖是周的貴族,但他自己稱為“鄙人”,被后人稱為“布衣之士”??瓷先?,他更像是一位沒落的奴隸主貴族,他也應受到相對比較好的教育,而且熱衷于社會政治活動,從而逐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政治理念。
一、墨子的階級屬性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墨子有這樣的表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jié)用?;蛟徊⒖鬃訒r,或曰在其后?!睆摹妒酚洝凡欢嗟难赞o中不難判斷,墨子作為宋國的大夫,應該具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但他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nóng)之難”,更像是一個同情“農(nóng)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士人在古代中國是處于社會下層的知識分子,政治社會地位都是不高。但是除此之外,在歷史著作中關(guān)于墨子的出身,也就沒有留下多少具體可靠的史料。
根據(jù)《墨子》和《韓非子》、《淮南子》等書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墨子是一位由手工業(yè)工匠而上升的士(知識分子)。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墨子學說是“賤人之所為”。因為墨子擅長木工手藝,一些學者據(jù)此認定墨子出身低微,是手工業(yè)者的身份?!秴问洗呵铩防锬右脖惠d為“北方之鄙人”。錢穆在《墨子傳略》中認為,墨子因坐罪而受過古代五刑“墨、劓、宮、大辟”之中的墨刑,而罰做苦役,故世人稱其為“墨”,以此論證墨子的囚徒出身。按照錢穆先生的觀點,墨子應該深處社會底層。
“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在歷史學家們紛繁復雜的歷史敘述中,如何來判斷墨子代表的是哪個社會群體的利益,到底是統(tǒng)治階級,還是被統(tǒng)治階級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列寧在談如何分析一種社會思想的階級性時,進一步指出:“直接為某種觀點辯護的人是誰,這在政治上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觀點、這些提議、這些措施,對誰有利?!彼越酉聛?,筆者試圖從墨子的政治思想和具體的政治行為對階級屬性去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論證。
二、墨子的政治思想
墨子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其核心思想為“尚賢、兼愛、非攻”。接下來,我們要著力對這些思想做些簡要的分析解讀,從而有助于我們對墨子的階級屬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1.尚賢。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墨子多次指出了尚賢的重要性:“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边@就是說,進入一個國家掌握政權(quán)的君主,如果他不愛惜賢士就會導致國家的滅亡。發(fā)現(xiàn)了賢才,若不馬上使用,賢才就會怠慢國君。
不是賢才不急于解救國難,不是賢才就不能為國謀劃。怠慢賢才,忘記士人,而能使國君長存,是從未有過的事。由此可見,墨子視賢才為國家的珍寶、政權(quán)的輔佐,將境內(nèi)賢才的多寡直接與國家的治亂、民族的興亡相聯(lián)系,可見尚賢對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發(fā)揮多么重要的作用。
于是,墨子進一步為我們勾畫出有賢者治理國家的美好圖景:他們早朝晏退,聽獄治政,因此國家太平而刑法嚴明;夙興夜寐,為國家征收關(guān)市、山林、澤梁的稅利,因此國庫充實而財力聚集;早出晚歸,親自進行農(nóng)業(yè)、林業(yè)生產(chǎn),因此糧食多到足夠百姓吃。
所以賢者治理國家,使朝廷對上有足夠用來祭祀天鬼的酒醴,對下有廣闊的胸懷接納人才;對外有強大的與別國交接的經(jīng)濟實力,對內(nèi)有充足的以養(yǎng)萬民的糧食。其結(jié)果是“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nèi)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墨子所描繪的賢人治理的國家就是國強民富,但在其中我們不僅要看到百姓的富足,更要注意到墨子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為了統(tǒng)治階級展示一幅未來發(fā)展的美好畫卷,贏得統(tǒng)治階級對他的信任和支持,推動墨家思想為統(tǒng)治階級所接納,從而發(fā)展為顯學。
2.兼愛。
兼愛是墨子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基礎(chǔ),他還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亂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從而導致了“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的不穩(wěn)定、不和諧的社會局面。因此,他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
墨子認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蹦诱J為,作為社會成員做到了這些,禍患、掠奪等就有可能不會發(fā)生了,戰(zhàn)亂也就消失了,社會從而更加穩(wěn)定和諧。
墨子兼愛思想的本質(zhì)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人與人之間不要存在血緣差異和等級的觀念。毛澤東說:“世上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至于所謂人類之愛,自從人類分化成為階級以后,就沒有過這種統(tǒng)一的愛。過去的一切統(tǒng)治階級喜歡提倡這個東西,許多所謂圣人賢人也喜歡提倡這個東西,但是無論誰都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它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行的?!弊屌`主貴族放棄血親宗族紐帶,平等地與奴隸及平民交往,共同分享社會勞動成果,這樣的政治思想更多代表的墨子的一廂情愿,或者說是墨子通過“兼愛”的思想表達麻痹奴隸和平民,從而讓被統(tǒng)治階級對奴隸主貴族們存在更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3.非攻。
墨子從“兼愛”的思想出發(fā),更進一步提出了“非攻”的政治主張。首先墨子視“攻”者為“寇亂盜賊”。他在《非攻上》篇一開始便是把“寇亂盜賊”作為“不仁”“不義”。墨子視仁、義為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他站在“天下之君子”的立場,認為從“入人園圃,竊其桃李”,“攘人犬泵雞豚”者,到“入人欄廄,取人馬?!?,“拖其衣裘,取戈劍者”,都認為是“不仁茲甚”,“罪益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上為政者得則罰之”的。endprint
墨子不但在理論上聲討統(tǒng)治者的兼并戰(zhàn)爭,而且為制止戰(zhàn)爭身體力行,四處奔波。最著名的便是《公輸》篇中記述的墨子如何打敗公輸盤,說服楚王,放棄攻打宋國的事跡。另《魯問》中記載墨子如何以自己的理論勸止齊國攻打魯國及魯陽文君攻打鄭國的故事。為阻止戰(zhàn)爭,保護下層人士的利益,墨子“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般”。
墨子的這些主張,不只為了“民利”,更多是為統(tǒng)治者的根本利益著想的。他說君主“節(jié)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其君用財節(jié)而易贍也。府庫實滿,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頓(按:頓,壞也),士民不勞,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業(yè)可行于天下矣”。反之“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勢必造成“其民淫僻而難治”,“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國無亂,不可得也”。墨子的意思非常清楚,他認為“君用財節(jié)”則“民易治”,“府庫實滿”則可“征不服”,君奢侈則“民難治”,國必亂,他力倡節(jié)用之道,同時也是為了君主成“霸王之業(yè)”。
總之,墨子所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奴隸社會所確定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社會秩序正逐步走向崩潰。諸侯爭霸戰(zhàn)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和痛苦。加之墨子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更增添幾分對百姓生活狀態(tài)的理解和同情。但是這些理解和同情,并不掩蓋墨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追求,他渴望個人思想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墨家思想成為顯學,從而更好地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政治訴求。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34
[2]孫中原.墨學通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2
[3]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1463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27.
[5]《墨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徐希燕 《政治學研究》2001(12)
[6]《墨子尚賢思想述評》 黃建聰 《社科縱橫》2008(9)
[7]淺談墨子的“兼愛”思想 米禮賓 文史博覽(理論)2012(4)
[8]《論墨子的階級立場及其“兼愛”“非攻”思想》韓連琪《東岳論叢》1985(5)
[9]《階級屬性觀:墨子獨樹一幟的可貴思想亮點》 魏愛萍《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10] 論墨子政治思想的兩重傾向及其階級歸屬 盧楓 《求索》197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