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敏
(鄭州大學 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一帶一路”深化專題研究:創(chuàng)新合作與融合發(fā)展
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研究
周陽敏
(鄭州大學 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傳統(tǒng)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創(chuàng)新合作;融合發(fā)展;新格局;全球化
2013年習近平主席倡導提出了“一帶一路”,至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一帶一路”構建,甚至聯(lián)合國安理會與聯(lián)合國大會等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2014—2016年①,中國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已在20多個沿線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qū),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chuàng)造稅收11億美元與就業(yè)崗位18萬個。截至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已超過3萬億美元(潘旭濤、馬明陽,2017),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李克強總理指出,把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當作2017年的政府重點工作任務……必須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快建設陸上經濟走廊與海上合作支點,構建沿線大通關合作機制等,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向海外,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同時還要加強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等②。
事實上,早在2013年年底③,“絲綢之路經濟帶”途經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等國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伙伴早已是中國;東盟整體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與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國也早已是中國。早在2013年年末,“中國已建成的高速鐵路網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或地區(qū),而中國的高鐵建設成本至多只有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2/3”(世界銀行,2014)。因此,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核心點在于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基礎設施的重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jié)點基礎設施的重構,這些都是中國的優(yōu)勢所在。正因為如此,“一帶一路”也引發(fā)了一些質疑,甚至還有觀點錯誤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認為中國借鑒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與西歐國家雙贏先例,推行“一帶一路”提升境外直接投資,開辟海外市場,擴大產品出口,消化過剩產能,破除貿易壁壘,最終確立符合中國長遠利益的全球貿易及貨幣體系④。如2017年5月,歐盟貿易事務發(fā)言人Daniel Rosario指出,“歐盟不支持‘一帶一路’的聲明內容,因為該聲明不能確認歐盟和中國在國際貿易規(guī)則和為所有企業(yè)營造公平競爭環(huán)境方面的共同承諾的真實性,而且擬定該聲明的流程也無法產生包容性的解決方案”。其他不協(xié)調、不理解的聲音在國際上也時有發(fā)生。
的確,我們一方面指出⑤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衰落成就了歐洲大航海時代,并深刻影響了人類的歷史進程,隨著絲綢之路的快速復興,不僅會改變人類歷史的演進方向,還會改變對人類歷史的理解(王義桅,2016)。另一方面,我們又說“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徹底摒棄了冷戰(zhàn)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框框,順應了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新潮流,其內涵和意義遠遠超越了“馬歇爾計劃”(王義桅,2016)。因此諸如過剩產能威脅論、經濟帝國主義論、朝貢體系復活論、中國模式輸出論、地緣政治沖突論、文明沖突論、挑戰(zhàn)國際秩序論、生態(tài)習俗破壞論、歐盟肢解論、黃禍論等,是根本不了解中國“一帶一路”的深刻歷史淵源。正如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所講的,中國傳統(tǒng)的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絲路精神,那就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⑥。然而,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究竟呈現(xiàn)如何?成因機理如何?其根本性質是什么?本文試圖從經濟史研究方法重新審視這三個問題。
中國歷史周期的研究文獻很多,但對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研究的文獻卻不多。例如高福順(2017)認為,司馬遷撰《史記》時之所以將張騫出使西域的偉大功績稱為“鑿空西域”,是因為張騫“鑿空”之行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意義非同尋常,雖緣于政治因素考量而與西域諸國的交通,卻無意間開辟出備受世人贊譽、矚目的橫貫歐亞非大陸的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西漢王朝與西域諸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往來,足見漢代絲綢之路的輻射力已全然超出漢武帝的政治預期⑦。于倩、陳果(2013)研究發(fā)現(xiàn),整個絲綢之路經濟貿易的發(fā)展壯大與衰退敗落,必然與我國封建時期的政治、經濟周期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如果時代趨于和平,則絲綢之路經濟貿易出現(xiàn);如果統(tǒng)治強盛,則貿易繁榮;統(tǒng)治沒落時,則貿易消亡。正是由于經濟貿易順應了封建社會政治興衰的潮流,所以,絲綢之路必然處于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周期之中⑧。
張國剛(2015)研究發(fā)現(xiàn),遠東地區(qū)與歐亞非大陸的絲綢貿易,從上古的走私活動,到漢唐時代的邊境貿易,乃至大海航時代以來的中歐直接通商,不僅僅是溝通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聯(lián)系的偉大貿易活動,也是“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和地區(qū)政治實力興衰消長的晴雨表⑨。朱德軍(2014)認為,隋代作為突厥汗國攫取、壟斷貿易利益工具的草原絲路,必須以獲取內地的絲綢為基本條件。顯然,中原的歲給、突厥的朝貢與互市貿易構成了絲綢的主要來源,其興衰雖與隋代經營北疆的戰(zhàn)略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但更取決于雙方實力的博弈以及對實力的運用方式,而非單純對草原絲路的控制程度等⑩。
鄒磊(2015)認為,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性興替,既與特定政治局勢的轉換息息相關,也是由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陸上貿易的內在局限以及中國的海上優(yōu)勢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決定的。歷史證明,陸上絲綢之路的盛衰往往取決于中國對西北邊疆的經營程度以及中亞、西亞地區(qū)的政治穩(wěn)定程度。顯然,蒙古帝國時代絲綢之路的復興,是以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為基礎的?。李飛(2017)基于廊道遺產視角分析了茶馬古道的生命周期,認為其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開拓期,含秦漢的雛形時期與唐宋的形成時期;第二階段繁榮期,即元明清的快速發(fā)展與鼎盛時期;第三階段衰落期,即清末民國等時期;第四階段為復興期,即1990年國家重新啟動了茶馬古道,并以該名字命名。李飛認為,“茶馬古道的興衰周期是經濟發(fā)展與衰退的必然結果,而從深層次講,也是經濟發(fā)展對現(xiàn)代交通運輸方式升級內在要求的必然選擇”?。
綜上所述,現(xiàn)有文獻對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都歸因于政治周期,歸因于戰(zhàn)爭與和平的交替。目前的研究缺乏對絲綢之路興衰周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定量關系研究,缺乏對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的經濟史分析等,這正好給本文及其后來研究人員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從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進入快速增長期,如圖1所示。
圖1 中國歷史人口與經濟增長周期(秦至民國)
從圖1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七個大型的經濟周期與人口周期,而且中國歷史的經濟增長周期與人口增長周期完全一致,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第一,中國的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既出現(xiàn)過相對的下降,也出現(xiàn)過絕對的下降。經濟的絕對下降次數為5次,最高一次的下降幅度高達91.7%,即出現(xiàn)了全面的大規(guī)模衰退;而人口的絕對下降的次數為7次,即每次中國歷史低谷都伴隨著人口的絕對下降(還沒有出現(xiàn)相對下降的現(xiàn)象),最高一次的下降幅度高達64.9%。
第二,中國歷史經濟周期與人口周期都出現(xiàn)了先期波動頻率小波動幅度也小,而中期則出現(xiàn)了波動頻率大但波動幅度小,而后期則出現(xiàn)了波動頻率小但波動幅度很大的現(xiàn)象。
第三,中國歷史經濟周期與人口周期在先期的波動頻率與波動形態(tài)基本一致,后期則出現(xiàn)了波動頻率一致但波動形態(tài)有差異的現(xiàn)象。
進一步,計算中國歷史經濟周期與人口周期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高達0.878。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生產技術本身的進步較為緩慢,生產力的決定要素主要是土地和人口,而人口又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國人口的興衰歷史就是中國經濟繁榮與衰敗歷史。例如康乾盛世的核心指標就是人口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突破1.5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突破3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1/3???登⑹赖闹袊鴩鴥壬a總值占到世界的1/3,中國的工業(yè)產量已經占了世界的32%?,國庫財政儲備常常保持在6000萬兩到7000余萬兩白銀,最高年份高達8000萬兩白銀。在康熙、乾隆兩朝出現(xiàn)了五次全免全國農業(yè)錢糧,折合近3億兩白銀?。
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因果機理,運用EViews6.0對中國歷史周期中的人口(POP)與GDP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 Causalty Test),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歷史人口與經濟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從表1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了“GDP不是POP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但卻拒絕“POP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這就是說,POP是GDP的格蘭杰因果原因,而不是相反。于是得到了本文的第一個命題。
【命題1】中國歷史人口水平是中國歷史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中國歷史經濟增長不是中國歷史人口水平的格蘭杰原因。
該命題充分說明,在中國歷史上,經濟興衰首先表現(xiàn)為人口興衰。因此,本文接下來分析經濟興衰就必然以人口作為主要考察對象。
圖2中,從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開始至清咸豐元年(1851)為止,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總共經歷了7個大的歷史輪回:第一周期從張騫“鑿空”絲綢之路開始到絲綢之路正式開通然后到王莽篡漢后失去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信任與聯(lián)系;第二周期從東漢班超重啟絲綢之路之后一直興盛,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爆發(fā)了“丁酉大疫”流行病致使絲綢之路迅速衰??;第三周期從波斯與北魏重啟絲綢之路開始,到隋代高度重視絲綢之路,直至隋末群雄并起公元618年隋煬帝死于江都標志著絲綢之路衰??;第四周期從唐太宗興盛絲綢之路開始,到“安史之亂”終結此次經濟繁榮,絲綢之路衰??;第五周期從以“元豐市舶條”為標志的絲綢之路興盛,到蒙宋戰(zhàn)爭中斷了絲綢之路;第六周期從元朝控制亞洲大陸開始了繁盛的絲綢之路,到明朝舉行盛大的絲綢之路典禮,后至明清易代終結了此次絲綢之路的繁榮;第七周期是從清廷與俄國簽訂《恰克圖條約》開始,到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結束標志絲綢之路衰退。如圖2中的粗實線。
(1)傳統(tǒng)絲綢之路第一周期始于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100余人向西域進發(fā),至公元前126年回漢,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鑿空”之旅。公元前115年張騫偕同烏孫使者以及西域各位副使返抵長安,中國的富有吸引了外來使者,“絲綢之路”由此開通。公元前108年,漢軍攻破大宛都城,確保西域絲綢之路通道的安全運行。至此,“絲綢之路”開啟了繁榮時期,隨即中國也開啟了經濟繁榮時期,經濟增長速度飛快,人口增長加速。然而,由于王莽篡漢,在公元16年,西域諸國斷絕了與新莽政權的聯(lián)系,絲綢之路被迫中斷,中國經濟開始滑入衰退周期。
(2)傳統(tǒng)絲綢之路第二周期始于公元97年,班超將絲綢之路延伸到了波斯灣(原名條支海),再次打通了已衰落的絲綢之路。從圖2可以看出,正是因為絲綢之路的重新打通,中國經濟再次進入快速復蘇期。然后到了公元217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農歷丁酉年),“丁酉大疫”奪去了大批人的生命,中國絲綢之路衰退,中國經濟也因此衰退。
(3)公元455年,波斯與北魏重啟了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了傳統(tǒng)絲綢之路第三周期,并為中國帶來了玻璃制品工藝。公元589年,隋王朝結束南北分裂之后,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民族關系愈來愈緊密,進行了第三次絲綢之路的恢復,同時隋煬帝還派裴矩專門管理絲綢之路的貿易工作,在此階段中國經濟繁榮、人口增長迅速。然而到了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于江都之變,標志著第三輪絲綢之路的歷史周期終結。
(4)傳統(tǒng)絲綢之路第四周期始于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擊敗了東突厥與吐谷渾,征服了漠南漠北,重新興盛了絲綢之路。從圖2可以看出,此階段絲綢之路興盛的同時經濟開始復蘇、人口開始增長。此階段也因為國家疆土面積的擴展從而帶來了人口的巨幅增加,例如唐太宗收納了漠南漠北;隨后,唐高宗又滅掉西突厥,并設立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從此唐帝國疆域東起朝鮮海濱西至達昌水(阿姆河),唐朝也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強盛國家,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都居世界領先,也是絲綢之路最繁盛時期。然而,在公元755年爆發(fā)的“安史之亂”則終結了盛唐發(fā)展,中國經濟進入衰退周期,此時沿線各國也為自保而放棄經營,絲綢之路走向衰敗。加之吐蕃越過了昆侖山占據西域的大部分領土,絲綢之路在該時期完全斷絕。
(5)由于北宋疆土縮小,宋廷沒有控制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也無法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南宋時期更對中國西北地區(qū)無力顧及,陸上絲綢之路大幅衰落。由于南方經濟富足,海上絲路崛起,典型標志就是宋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大幅提高而且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性外貿管理法則“元豐市舶條”的出臺真正標志著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也進入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第五周期。
然而,公元1235年,蒙古全面進攻宋朝戰(zhàn)爭爆發(fā)。南宋端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236年,中國人口迅速減為600萬,到達中國歷史的低谷。公元1251年第二次蒙宋戰(zhàn)爭爆發(fā),公元1259年第三次蒙宋戰(zhàn)爭爆發(fā),此時海上絲綢之路也中斷了,中國經濟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6)傳統(tǒng)絲綢之路第六周期始于公元1279年,元朝統(tǒng)一全國,平定了整個西北,疆土擴展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西藏、云南,西北至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等,總面積高達2122.74萬平方公里,從而完完全全地控制了絲綢之路運輸線。元朝廣泛設立驛路恢復歐亞交通網絡,絲綢之路異常繁榮使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眾所周知的《馬可·波羅游記》描述的繁華景象就是中國元朝時期的經濟現(xiàn)象。
元明易代后,絲綢之路仍保持旺盛發(fā)展態(tài)勢。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十一月庚戌,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奉天門舉行盛大的儀式,“視朝,西北諸胡來貢”。朱棣說:“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夫好善惡惡,人情所同,豈間于華夷?撫之有道,未必不來。虎至暴,撫之能使馴帖,況虜亦饑食渴飲具人心者,何不可馴哉!但有來者,惟推誠待之耳?!庇绕涫菍τ趤斫浬陶?,朱棣主張“寧厚無薄”“遠人慕義而來,當加厚撫納,庶見朝廷懷柔之意”。為此,明朝進入了絲綢之路的復盛時期,而此時經濟也高速發(fā)展,人口增加,如圖2所示。但是,公元1618年后金攻取撫順標志明清易代開始,絲綢之路開始衰退,明朝由此也全面進入衰退期。
(7)傳統(tǒng)絲綢之路第七周期始于公元1728年,以清廷與俄國簽訂的《恰克圖條約》為標志,清代絲綢之路重新復蘇。俄國以皮毛、呢絨等換取中國的茶與絲織品等。歷史記載,公元1755年,中國通過絲綢之路銷售給俄國的茶葉11000普特(沙俄時期計量單位,1普特約等于16.4千克);公元1800年,中國銷往恰克圖的茶葉高達280萬斤;到了公元1820年,中國銷往恰克圖的茶葉上升到了500萬斤,絲綢之路繁榮。中國此時正處于康乾盛世,中國人口也出現(xiàn)了指數級增長。
綜上所述,從圖2中的粗實線與細實線的周期圖形來看,絲綢之路的興衰是經濟興衰的觸發(fā)機制,也就是說,中國絲綢之路的興衰影響了中國經濟的興衰,于是得到了本文第二個命題。
【命題2】中國絲綢之路每輪周期的上升段長于下降段(下降段陡峭);中國絲綢之路的周期提前于中國歷史經濟周期的運行;中國絲綢之路的周期運行影響了中國歷史經濟周期的運行。
該命題雖然淺顯易懂,例如中國有句俗話“想致富,先修路”,說的就是絲綢之路的開通、建設與維護,是經濟繁榮的基本保證。這也充分說明,當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目的就是在重新提升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的同時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實現(xiàn)合作多贏的態(tài)勢。
如圖2中的粗實線所示,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的七大周期中,除經濟因素外,戰(zhàn)爭與政治的確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1)第一周期張騫“鑿空”絲綢之路就是奉漢武帝之命,而且事后漢武帝還以此為軍功封張騫為博望侯。當然,也有專家認為,張騫“鑿空”絲綢之路還有重要的軍事目的,即由于在楚漢戰(zhàn)爭中匈奴乘機控制住了中國西部廣大地區(qū)、建立了強大的軍隊,時常侵占漢朝領土,掠奪與騷擾我邊民,形成了對大漢王朝的巨大威脅。因此,張騫“鑿空”絲綢之路是“聯(lián)合大月氏,夾攻匈奴,斷匈右臂”?的重要軍事行動。
(2)東漢班超的絲綢之路行動與張騫的絲綢之路行動具有一樣的動機。除了經濟目的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軍事目的與政治目的。但是,不同的是,從班超公元80年寫給漢章帝的書信中可以看出,班超的政治目的更加明顯,信中寫道?:臣曾經看到先帝想打通西域,因而往北進擊匈奴,向西域派出使者,鄯善國和于闐國當即歸附大漢。現(xiàn)在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等國又愿意歸順漢朝,共同出力,攻滅龜茲,開辟通往漢朝的道路……現(xiàn)在,西域的各個國家,哪怕是極邊遠的小國,沒有不愿意歸附漢朝的,大小國家都十分高興,自愿進貢的絡繹不絕……臣下區(qū)區(qū)之身,承蒙上天的保佑,暗中希望不至于馬上就死,能夠親眼看到西域平定、陛下舉起預祝萬壽無疆的酒杯,向祖廟報功、向天下宣布喜訊的日子。從信中可以看出,班超首要解決的是政治版圖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天下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想,既安定中國疆土,又為西域百姓造福。由于政治的需要從而開通了經貿交流,發(fā)展了經濟,形成了重要的中國歷史發(fā)展契機,這是筆者將班超作為第二次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開端的根本原因。
(3)與前兩次不同,北魏與波斯從和平友好角度簽訂了絲綢之路的國家盟約,第一次以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了經濟目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第三次絲綢之路的開啟目的就純粹是經濟目的。200多年后,隋朝也繼承了這種以經濟目的為主旨的絲綢之路傳統(tǒng),在興盛中國經濟的同時,也興盛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但可惜的是,第三次以經濟目的為主旨的絲綢之路因為隋末戰(zhàn)亂被迫衰敗了。
(4)第四周期的傳統(tǒng)絲綢之路因為唐朝的大規(guī)模對外作戰(zhàn)從而奠定了絲綢之路的安全保障基礎,繼而在唐朝實現(xiàn)中國古絲綢之路的又一次頂峰。第四周期的絲綢之路同樣具有政治目的,但軍事目的則次之,因為唐廷在西域即使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軍隊也只有2萬—3萬人,而此時唐朝軍隊高達110萬,邊鎮(zhèn)兵力也至少有60萬。在唐朝當時的運輸條件下,遠離中央的西域駐軍,本質上不是軍事目的或政治目的,而是經濟目的。事實上,這支軍隊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然而,“安史之亂”終結了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
(5)唐朝末年,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迅速崛起,遼、西夏和金政權相繼出現(xiàn),它們完全控制了原來繁榮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此相應的是,由于十字軍東征,阿拉伯商人開始將貿易對象轉移到中國,此時造船技術的高速進步與羅盤的廣泛使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以“元豐市舶條”為標志,開啟了第五周期的絲綢之路(海上),由此還進一步帶動了中國沿海經濟、南部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正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所述:“南商越賈,高帆巨艫,群行旅集。民居旅肆,烹魚釃酒,歌謠笑語,聯(lián)絡于兩隅。自泗而東,與潮通而還于海?!?/p>
需要指出的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第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工具是大型船舶,因此貿易規(guī)模大,可貿易的商品種類巨幅增加,既擴大了貿易的范圍、深度,還擴大了貿易的商品種類。第二,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成本較低,因此,海上絲綢之路的可貿易商品不僅有高附加值的,還有一些中等附加值的,這使得中國也得以獲得更多的外部可交換的商品。第三,更重要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不需要高額的路線保障成本,即不需要大批軍隊扼守關隘。所以,軍事保障就不成為重要條件了。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海域沒有巨大的政治目的;換句話說,海上絲綢之路的打通,純粹是經濟目的,而非政治目的或軍事目的。
(6)絲綢之路的第六周期由于中國軍事強大與政治統(tǒng)一,從而完全恢復打通了陸上絲綢之路。元朝控制亞洲大陸,降低了陸路絲路的成本;明朝用盛大的絲綢之路典禮以政治方式繼續(xù)了絲綢之路的興盛,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海上交流影響廣泛。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隆慶開關”更是促成了海上絲路的發(fā)達,但是,由于明清易代而終結了本次絲綢之路的繁榮。
(7)絲綢之路的第七周期以清廷與俄國簽訂的《恰克圖條約》為標志開始。此時清廷仍然是以經濟目的為主,政治目的為輔,軍事目的次之。清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著商品繁多的貿易,進口一些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例如戰(zhàn)馬等。此外,也貿易著一些重要的民用物資,起到了繁盛經濟的目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與絲綢之路的興盛,太平天國、捻軍起義更加速了中國貿易的衰退、經濟的衰退,此時代表更先進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取代了傳統(tǒng)中國絲路貿易模式。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了本文的第三、第四與第五個命題。
【命題3】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目的在于互通有無實現(xiàn)經濟繁榮,次要實現(xiàn)政治穩(wěn)定,額外實現(xiàn)軍事戰(zhàn)略。對外戰(zhàn)爭是保障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盛的工具之一而不是目的,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繁榮的基礎。和平簽約的方式同樣也實現(xiàn)了中國絲綢之路的繁榮,帶來的經濟發(fā)展目的更加明顯,包容性更強,發(fā)展效果也更好。
【命題4】中國內部戰(zhàn)亂是中國絲綢之路繁盛終結的主因,是中國歷史經濟周期進入快速衰敗期的根源,也是中國絲綢之路周期的下降段陡峭的原因所在。
【命題5】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是中國國內包容與國際包容發(fā)展相疊加的歷史經濟周期,與軍事征戰(zhàn)周期完全不同。
這三個命題說明,中國古絲綢之路的興衰歷史周期成因機理與傳統(tǒng)認知不同,而這恰恰應該高度重視,并需深度挖掘,以探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的動力機制。絲綢之路不僅塑造了人類的過去,也將影響世界的未來。我們對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研究,就是要對“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一些重要啟示。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具有的五個命題,表明了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具有極其重要的當代啟示,尤其對當下的“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啟示。
第一,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復興,既有軍事支撐的陸上安全通道保障,也有契約合同形成的貿易便利化。事實上,絲綢之路貿易本來就是互通有無的正常貿易往來,是互惠互利的多贏行動。因此,絲綢之路的復興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都只有好處而無害處,理應得到沿線國家的大力支持與協(xié)同配合。所以,以契約合同形成的貿易便利化最為重要,這是當下“一帶一路”必須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第二,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茶葉、絲綢與瓷器等都是中國的高附加值貿易產品,而進口的駿馬、香料、奇珍異寶等也是高品質貿易產品。因此,當下的“一帶一路”必須形成更多的體現(xiàn)中國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構建具有深厚發(fā)展前景的“一帶一路”貿易新格局。
第三,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所引進的土豆、玉米等農作物,支持著中國人口的迅猛增加,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速度、政治輻射能力的強大與軍事實力的增強等。因此,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要將“互通有無”升級為“互通精良”,將“貿易互通”升級為“產業(yè)協(xié)同”,建立起龐大的“一帶一路”帶狀產業(yè)集群,使其成為“一帶一路”長遠發(fā)展的基石。
第四,從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興衰周期可以看出,凡是以“政府為引導,民間為主體”為模式的絲綢之路繁榮周期都長,而以“政府為主體,民間為輔助”為模式的絲綢之路繁榮周期都短。因此,當下的“一帶一路”政府應加強引導,而主角要放在企業(yè),特別是民營企業(yè)身上。
第五,從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歷史經驗來看,凡是絲綢之路的繁榮期都以經濟為主要目的,而衰敗期則都以內亂為因。事實上,“一帶一路”的主旨是經濟目的,而非政治目的或軍事目的?!耙粠б宦贰笔且越洕鷧f(xié)同發(fā)展為目的,沒有且不可能有軍事目的與政治目的,這也給周邊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吃下定心丸,減少沿線國家與地區(qū)內部的阻力。
第六,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興衰歷史周期都是中國國內包容與國際包容相疊加發(fā)展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筆者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國內包容還是國際包容,都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清明,君相分權共治,政府官員廉潔奉公。二是國泰民安,國內穩(wěn)定與國際和平,沒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一旦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絲綢之路必然中斷。歷史表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是決定每輪傳統(tǒng)絲綢之路衰敗周期的關鍵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因此,對當下“一帶一路”的啟示就是,必須建立起包容發(fā)展的新格局,這既是“一帶一路”發(fā)展的要求,當然,也會是“一帶一路”發(fā)展的結果。
第七,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繁榮需要低成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而高成本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僅給絲綢之路本身帶來負面影響,也會拖累國內的財政支出,從而導致國內政局不穩(wěn)。因此,對當下的啟示是,建構低成本的安全保障措施是“一帶一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這需要重構中國的陸上安全保障線與海上安全保障線,而這也是中國的國家利益所在。
注釋:
①潘旭濤、馬明陽:《習近平“7·26”講話解讀:世情國情黨情是什么》,2017-08-11,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08/11/content_41394360.htm。
②《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uanti/2017lhzfgzbg/index.htm。
③世界銀行:《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成本分析》,研究報告。
④《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出爐:向外投資四萬億》,戰(zhàn)略網2014-11-06,[引用日期2014-11-07]。
⑤王義桅:《一帶一路:重塑經濟全球化話語權》,《紅旗文稿》2016年第11期。
⑥《習近平“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新浪財經,2017-05-15,http://finance.sina.com.cn/wm/2017-05-15/doc-ifyfekhi7757624.shtml。
⑦高福順:《漢代絲綢之路的興衰變遷與歷史意義》,《人民論壇》2017年第14期。
⑧于倩、陳果:《中國古代西北絲綢之路貿易興衰的經濟學探討》,《絲綢之路》2013年第2期。
⑨張國剛:《絲綢之路興衰是沿途國家實力的晴雨表》,《文史知識》2015年第8期。
⑩朱德軍:《逐鹿北疆:隋代文煬二帝經營突厥戰(zhàn)略述論——兼論草原絲綢之路的興衰》,2017年。
?鄒磊:《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李飛:《茶馬古道生命周期與空間演化研究——基于廊道遺產視角》,載《中國名城》2017年第1期。
?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七章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第181頁,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參見美國學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康乾盛世”解讀》,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5-22]。
?《張騫》,西安文明網[引用日期2015-06-05]。
?《后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編者按:“一帶一路”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秱鹘y(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研究》一文提出,中國絲綢之路每輪周期的上升段長于下降段(下降段陡峭),中國絲綢之路的周期提前于中國歷史經濟周期的運行,中國絲綢之路的周期運行影響了中國歷史經濟周期的運行。中國歷史人口水平是中國歷史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中國歷史經濟增長不是中國歷史人口水平的格蘭杰原因。開辟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目的在于互通有無實現(xiàn)經濟繁榮,對外戰(zhàn)爭是保障中國絲綢之路興盛的工具之一而不是目的,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繁榮的基礎;和平簽約的方式同樣也實現(xiàn)了中國絲綢之路的繁榮,帶來的經濟發(fā)展目的更加明顯,包容性更強,發(fā)展效果也更好。內部戰(zhàn)亂是中國絲綢之路繁盛終結的主因,是中國歷史經濟周期快速進入衰敗期的根源。中國傳統(tǒng)絲綢之路興衰歷史周期是中國國內包容與國際包容發(fā)展相疊加的歷史經濟周期,與征戰(zhàn)周期完全不同?!丁耙粠б宦贰眻鲇蛑袇^(qū)域合作范式深化與重構》一文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但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而且還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區(qū)域合作格局和區(qū)域合作新模式。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區(qū)域合作正處在深刻的調整和變革之中,各利益相關者需要在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著力構建合作發(fā)展的新范式。《“一帶一路”貿易新格局與新秩序》一文提出,我國在促進和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與經濟之間的全方位合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極大成效,在實現(xiàn)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貿易格局重塑的同時,也通過交流和合作,讓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轉型升級??梢灶A見,伴隨著“一帶一路”的系統(tǒng)化推進,我國區(qū)域經濟帶貿易最終將進入全新的發(fā)展時期,不但經濟要素會更加有序而自由地流動,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融合程度都將不斷提升,區(qū)域間的貿易合作范圍和深度都將進一步拓展,水平也會更高?!丁耙粠б宦贰毕碌奈拿骰ヨb與融合發(fā)展》一文指出,“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和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這不但體現(xiàn)了絲路文明之基本精神,也讓“一帶一路”具有了東西方交流合作的精神象征,勢必會借此為世界各國人民再創(chuàng)造一份偉大的文化遺產。而事實上,復興“一帶一路”文明不但能夠為世界經濟交往指明道路與方向,還能借助國家主導的經濟合作和經貿活動,與沿線國家進行文化、文明的交往與交流,在互學互鑒的過程中讓沿線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加緊密。《“一帶一路”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研究》一文分析指出,一些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目前從全球化的重要推手蛻變成了“逆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對世界范圍內的自由貿易造成了新的沖擊。借助歐美推動的國際合作也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遭遇更大阻力。但全球化的大勢不會發(fā)生根本逆轉,貿易保護性措施只能是有針對性的、臨時性的。由于“一帶一路”極大追求包容均衡發(fā)展,必將對全球化和資源、貿易自由流動產生巨大推動力。
F20
A
1007-905X(2017)10-0001-32
2017-06-3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JY049)
周陽敏,男,經濟學博士,鄭州大學中國中部發(fā)展研究院研究員,鄭州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制度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與產業(yè)經濟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