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洛佩茲++張建國
有一次,我和雷·施溫伯格乘直升機沿巴羅海峽飛行,看到一頭孤單的北極熊正橫穿冰面朝南行進。“我想跟蹤它,”施溫伯格在引擎的噪聲中吼道,“我想下去,就跟蹤它。”然后,他眼珠轉(zhuǎn)了幾下,自己先笑了,因為那不可能。
我透過飛機窗戶,望著北極熊前面幾百平方英里的冰面。我想,即使我們可以跟蹤它,我們怎樣才能得體地歸納所看到的信息呢?我們在那兒會錯過哪些信息呢?我又回想起威爾弗雷德·塞西杰的沙漠散文,這位作家曾與貝都因同伴在魯卜哈利沙漠旅行。北極使人想到沙漠,不僅因為它也缺乏水分,也有著裸露地貌,還因為它也給人類生活造成壓力。它垂青堅毅務實的人,垂青在荒涼環(huán)境里能意識到最模糊的生命跡象的人,這些環(huán)境在未受訓練的人眼里,似乎平淡無奇,了無生機。它還垂青有著食肉動物的敏銳,能捕捉到細微跡象,捕捉到能透露真情的細節(jié)的人。來自文明化文化的人喪失了“土著人的眼力”,評說這一現(xiàn)象的人士背景很廣,諸如,既有描寫滿洲土著居民徳爾蘇·烏扎拉的弗拉基米爾·阿瑟尼夫,又有描寫喀拉哈里沙漠居民的勞倫斯·凡·德·普司特。
說出動物在做什么,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去觀察;學會如何觀察,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與因紐特人相遇時,他們會謙恭但卻反復地提起這一看法。他們試圖說,有人感覺不敏銳,在北極各地不能明察秋毫,對長期觀察不感興趣,這些人所做決定的不可挽回,令他們非常不安。聽到這些觀點時,我的本能反應是點頭贊同;但我為此也思索到其他問題——西方野外生物學家在場時,我們是多么依賴他們來為我們充分而準確地講述動物在做什么。我們多么希望,這些生物學家在做研究時,能重獲那近似“土著人的眼力”。
我正在觀察的北極熊消失了,直升機的門框擋住了視線。
跟蹤北極熊,或只是沿著它的蹤跡走,就像因紐特人笑著說的那樣,“的的確確是在了解某些東西?!辈粌H要了解北極熊的去向,還要了解它是如何應對沿途出現(xiàn)的情況。一系列的蹤跡或許表明,北極熊在哪兒跳了起來,然后落地,并轉(zhuǎn)向而行——你會四處張望尋找讓其受驚的證據(jù)。走在母熊身邊的小熊,其蹤跡在某個地點消失了,原因是,在寒冷天,從此地開始,它讓媽媽馱著走。在海冰上,北極熊的蹤跡會沿著冰脊(海豹巢穴可能建在此),在冰脊背風一側(cè),距冰脊100英尺處左右。轉(zhuǎn)向峽灣的蹤跡讓你茫然不解,直到你看到鳥類群棲處;原來,北極熊在鳥棲息處下面找尋死鳥兒吃。公熊的蹤跡可能跟母熊的蹤跡交叉,然后轉(zhuǎn)為同一方向。另一串北極熊蹤跡會突然轉(zhuǎn)彎,然后徑直向前,直線蹤跡盡頭是海豹的呼吸孔,旁邊有北極熊耐心等待獵物的痕跡。高聳斷崖下的蹤跡表明,七月的一個上午,為了避熱,北極熊曾在這里捕獵。
你會發(fā)現(xiàn),六月份肥胖的北極熊和十月份瘦削的北極熊,其步伐是不一樣的。北極熊的足跡表明,它一直避開厚雪;春季,北極熊會避免橫穿正在融化的冰面,因為上面的針冰會扎破它的腳。在薄得連人的身體都支撐不了的海冰上,會看到北極熊的蹤跡,它像水黽一樣從上面滑過,整個身體趴到冰面上,胸脯幾乎貼到冰面了。
這些跡象顯示,在這片景觀中生存,北極熊靠嗅覺和視覺;它對熱的環(huán)境很在意,尤其是夏季。因而它要找涼爽地方。
追尋并細察了數(shù)百組類似蹤跡后,北極熊生物學家形成了一些確定的印象。夏季,公熊主要待在海岸附近,而母熊則傾向于帶著熊崽和小熊到陸地上四處活動。北極熊經(jīng)常從山口、溝壑和其他有特征的地貌通過,這表明,經(jīng)過這里的路線要么是其橫穿地峽的習慣性路徑,要么是其遇到難走的冰面或無冰水面繞行時偶爾經(jīng)過的一次性捷徑。(要想走捷徑的話,動物對相關地域必須非常熟悉,好像頭腦中裝著該地的地圖——僅憑印象是不行的。北極熊如何在頭腦中形成了類似地圖的認識,并加以運用,這是有關它的最有趣的問題之一。)
通過觀察天象,運用風向和洋流知識,因紐特人能順利穿越崎嶇不平、變幻莫測的海冰,但北極熊是如何把握行進路線的,卻無人知曉。但北極熊每年都會徑直前往海豹聚集區(qū),然后再返回核心穴居區(qū)繁殖后代,它們總能從離海岸幾百英里外的地方準確抵達岸邊。在有永久性地標的陸地上,它們能不迷路已足以讓人瞠目結(jié)舌了,但在海上,每年凍結(jié)的海冰面貌都不相同,而且,每一天,都會出現(xiàn)新的冰脊或冰間水道,洋流中浮冰都會移動,就是說,海冰面貌每天都在發(fā)生新的變化,北極熊依然不會迷路。在一些穩(wěn)固的冰面上,北極熊行走數(shù)周,都不會看到遠方綿延的湛藍地平線曾被什么東西阻斷過,它面前只有“沒有盡頭的苔原,無盡頭的、冷艷的藍色天穹,以及冷艷的白色太陽”。
它們每天前行不輟,判斷方向,帶著目標云游。
北極熊的黑色大鼻子不斷把涼空氣吸入鼻腔,以探尋異味。母熊會爬到一大塊多年積冰頂端,站起來瞭望冰塊那邊的苔原。它會用前爪遮擋三月刺眼的陽光,然后繼續(xù)前進。行走在重新結(jié)冰的冰間水道上,它會暫停下來,一只爪抬離冰面。它的頭歪向一側(cè),只有小耳朵在晃動。然后它把爪子放下來。在不同高度嗅了幾下之后,它的頭不再移動,注意力頓時集中。它找到了獵物。獵物,就在梅爾維爾子爵海峽的冰雪下面的某個地方,它或許明白,機會來了。
以前,生物學家只重視研究單個物種孤立的生命史,直到最近,他們才開始重視研究獵物和捕食者的關系。加拿大北極熊生物學家伊恩·斯特林,把他的北極熊捕獵海豹研究,與環(huán)斑海豹暨海冰動態(tài)研究相結(jié)合,大大增進了西方對北極熊的認識。1974年春,斯特林在環(huán)斑海豹生物學家湯姆·史密斯的協(xié)助下,解釋了阿蒙森灣北極熊數(shù)量的一次獨特驟降的原因。他解釋說,1973年和1974年之交的那個冬天,該地區(qū)降雪太少——結(jié)果是,除了少數(shù)幾個隔離的地方外,那兒鮮有適合海豹挖雪洞的冰層。而且,冬季通常出現(xiàn)冰間水道的地方,那年冬天,那兒的冰層卻很穩(wěn)固,沒出現(xiàn)斷裂帶?;蛟S堅固的冰面也會影響海豹食物的集中。無論如何,許多海豹遷走了(史密斯做了標識的其中一只海豹,一直遷移到遠在西伯利亞的杰日尼奧夫角),只有很少的海豹在本地建造繁殖用的洞穴,這樣,許多北極熊要么餓死,要么離開。根本原因是,那一地區(qū)當年的降雪量不足。endprint
北極熊通常捕食的環(huán)斑海豹,是一種小的海洋哺乳動物,終年棲居在海冰上。盡管它圓乎乎的頭部沒有耳朵,它鼻部短小,眼睛大,面部與貓相像。它脖子短,肩膀?qū)挘夭堪l(fā)達,身體呈紡錘形,一如其他同科動物——格陵蘭海豹,環(huán)海豹,斑海豹。而且,與這些近親一樣,環(huán)斑海豹離開水域就麻煩了,因為與海象或海獅不同,其鰭狀后肢不能向前擺動,以幫助它在陸上前行。
環(huán)斑海豹是北極地區(qū)數(shù)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據(jù)俄羅斯人估計,至少有250萬只——但它們相對孤僻,很少大量聚集。每年四月初,小海豹出生在冰面上被雪覆蓋的巢穴里。出生八到十周后,它們便可自立。成年環(huán)斑海豹六歲左右,在四月末、五月初產(chǎn)崽。有趣的是,它們以北極海洋食物鏈上兩個層級的東西為食,不僅吃一種鱈魚,還吃該魚類所吃的浮游生物。幼崽斷奶時間也有差別——如果海冰開裂得早,哺乳期也會相對變短——這是環(huán)斑海豹大小不一的部分原因。成年環(huán)斑海豹身長約40到60英寸,體重80到250磅不等。在生產(chǎn)、哺育和換毛期,環(huán)斑海豹進食少,體重下降幅度可達百分之三十。而且,在這一時段,其領地意識很強,有時甚至很具攻擊性地守在呼吸孔附近,以至于幼年海豹如果通過錯誤孔道爬出冰面,就會被水中的另一只海豹擋在冰面上,不得入水,直至凍死在那里。
關于環(huán)斑海豹,人們有許多疑問,其中包括:在冬季的黑暗中,它在冰下如何找尋食物;它如何“記住”呼吸孔的位置,特別是在深海洋流中潛了很久之后。
環(huán)斑海豹浮出水面呼吸時,最易遭到北極熊攻擊。爬出冰面時,它高度警惕,每隔二三十秒就會四處觀察六到八秒;它打盹兒時非??拷粑?,以便隨時逃入海中。雪洞里產(chǎn)崽的海豹,以及外部巢穴里的公海豹和不在生育期的母海豹,在積雪下創(chuàng)造了另一種棲居環(huán)境,相關情形隨后再敘。
從北極熊的視角來看,海豹是行動敏捷、警惕性高的動物,只能在它易遭攻擊的時候才有機可乘——浮出水面呼吸,或爬出冰面。北極熊在冰面上潛近海豹,或在水中悄悄地游向它們。這些潛近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耐心和判斷力,能引發(fā)人類觀察者的高度注意。
前文提到,一頭母北極熊在梅爾維爾子爵海峽捕獵;它聽到一只海豹正在上浮前往雪洞,從呼吸孔上浮時讓海水發(fā)出了模糊聲響??拷繕藭r,北極熊的腳步幾乎無聲無息,其腳掌中間厚厚的毛,消解了它踩在海冰積雪上的吱扭聲。它在頭腦里定位海豹此刻的位置。離目標20英尺遠時——她每前行一步就要停10秒,再走下一步停15秒,顫動耳朵聆聽海豹的動靜——然后猛沖過雪洞頂部,四肢精準地把呼吸孔緊緊扣住。海豹后路被斷,徹底完了。
有時,北極熊用四十磅的爪子,只需重重一擊,就能不出所料地砸碎海豹雪洞的頂部。但海豹雪洞往往很堅固,這樣一來,北極熊不得不去挖掘??偟膩碚f,五次中可能只有一次能挖成功。然而,北極熊能準確推測呼吸孔在積雪下巢穴中的準確位置,它進入海豹各種巢穴的突破口,總是呼吸孔。
很可能再也沒有其他食肉動物,像北極熊捕獲環(huán)斑海豹那樣,用了那么多捕獵策略。北極熊會花上半個小時,耐心靠近停歇在浮冰邊緣的海豹,它悄無聲息地浮到水面?zhèn)刹橐环?,再潛入水中。北極熊像是浮在水面上毫無威脅的冰塊,緩緩飄向獵物;抵達海豹所在的浮冰邊緣時,它猛地一下子從水中躍起,重重一擊使海豹斃命。在冰面上潛近海豹時,北極熊的頭伏在前腿上,用胸部和前腿緩緩向前滑行,充分利用任何可能的掩體。它把呼吸孔旁的冰刨得只剩下薄薄一層,趴在上面遮擋陽光,這樣,下面的海豹就誤認為,上面覆蓋的厚厚冰雪還在。在呼吸孔旁等待時,它會堆一堵雪墻掩護自己。它還會經(jīng)水下從海豹自己的呼吸孔沖出,直撲待在冰面上的海豹。
斯特林在野外觀察海豹捕獵超過兩千小時,關于北極熊,他強調(diào)了幾點。首先,北極熊只是偶爾成功。鑒于各種因素,例如,各種各樣的冰面,海豹數(shù)量,季節(jié),北極熊的年齡和性別,海豹的年齡等,在一特定環(huán)境中,北極熊捕獵總的成功幾率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二十五不等。在斯特林看來,在呼吸孔旁耐心等待海豹出現(xiàn),是北極熊慣用捕獵技能中成功率最高的技能。(通過觀察呼吸孔附近積冰的細枝末節(jié),有時通過嗅到海豹的一絲氣息,北極熊能推測呼吸孔最近是否常用,從而判斷是否值得等待。)
年長北極熊特別有耐心。它們會匍匐在呼吸孔的下風向一側(cè),躲在海豹的視線之外,連續(xù)等上三四個小時。為了舒展肌體,它會起身坐在那兒,或靜靜地站起來;一聽到海豹的動靜,隨時又無聲地匍匐到冰面上。
浮出水面前,海豹總是先呼氣;北極熊看到氣泡或聽到氣泡的聲音馬上警惕起來。海豹先是頭朝前經(jīng)由紡錘形通道,鉆出呼吸孔;在平坦冰面上,此孔看起來像一個低矮雪堆。海豹鉆出時沖擊出的少量海水,濺落到冰面上結(jié)成新冰。(海豹全靠爪子刨,使通道保持暢通,使呼吸孔不為冰所封。)北極熊必須計算精確,身手敏捷,給海豹致命一擊。北極熊通常用一只爪子或兩只爪子撲擊海豹,同時吻部也要迅速跟上;用掌沒能擊斃海豹,它會用嘴把其咬死?!耙磺卸寂浜系萌绱送昝?,”法蘭斯·凡·德·維爾德寫道,“熊掌、爪子、吻部、牙齒一起上,其攻擊之迅速,讓海豹幾乎無回天之力?!?/p>
北極熊攻擊曬太陽的海豹時,與其說是跑過去,不如說是撲上去。生物學家托爾·拉爾森在斯瓦爾巴群島研究北極熊超過15年,當我問他北極熊的捕獵行為時,他說:“像貓。北極熊像身材龐大的貓?!蔽矣謫枺鼈儎幼骺靻??回答是:“其速度快得讓人簡直不敢相信——哦,它們能不快嗎?”再問,精明嗎?答曰:“精明。每時每刻,它們都在盤算如何做。并且很有耐心?!?/p>
拉爾森、斯特林、丹尼斯·安德利亞史克、施溫伯格等北極熊生物學家,具有長期的野外觀察經(jīng)歷,他們經(jīng)常對北極熊的能力做出評論。比如,它似乎能分析不熟悉的局勢,并著力應對;遇上新東西,它能很快學會;面對慣常局面,它能別出心裁?!八鼈兒芫鳎崩瓲柹f,“正因為如此,它們能做非同尋常的事的傳說,才經(jīng)久不衰,比如,說它們使用工具,說它們推著掩蔽物前進?!?/p>
北極熊捕食獵物的種類很可觀,每一種獵物的捕獲方法都有所不同。它們在北極西部捕獵斑海豹和環(huán)海豹,在北極東部捕獵格陵蘭海豹。在格陵蘭島海岸捕獵的髯海豹和冠海豹,更大更強壯。在冰間水道里或海上冰牢(savssat)里,北極熊可捕食別盧哈鯨和獨角鯨。北極熊常捕食幼年鬢海豹,偶爾也會捕獵麝牛、海象、打盹兒的野兔,或脫毛期不能飛翔的大雁。它們也吃鳥蛋、海藻、苔原漿果。還吃腐肉。(靠吃弓頭鯨尸體或擱淺死海象,北極熊可以活上數(shù)月。)北極熊一般不把腐肉吃光,由此可見其生態(tài)化生存的一面。身體健壯的成年北極熊通常只吃環(huán)斑海豹的脂肪,把其余部分留給從不會離得太遠的隨行動物;這些動物包括北極狐,綠灰色海鷗和塞耶海鷗,溫順的白鷗,以及到處亂飛的烏鴉。(冬季,北極狐出沒在離岸很遠的海冰上,完全依賴北極熊捕殺的獵物生存。)endprint
不同的是,帶著熊崽的母熊捕獵時,母子會把獵物吃得干干凈凈。但它們也會吃成年公熊留下的獵物的腐肉。盡管不知道為何如此,但很明顯,分享獵物對北極熊種群的興盛至關重要。
北極熊不像狼和獵豹那樣,喜歡群居和交際。北極熊的身體語言和發(fā)聲似乎是受限的,即使使用,表達的意思也主要是渴望相互避開對方。人們通常發(fā)現(xiàn),它總是單獨行動——或一頭公熊,或一頭母熊,或一只母熊帶著幼熊。然而,在特殊情況下,它們也聚到一起,有些相聚還令人難忘。
1874年,兩位美國觀察者看到,大約250到300頭北極熊聚居在白令海峽的圣馬修島上,安詳?shù)亍俺圆?,像公地上的豬群一樣用鼻子拱來拱去”。(一位船長看到,一群北極熊在格陵蘭島東海岸一植物茂盛的河谷里游蕩,他將其比作英格蘭草場上一群吃草的綿羊。)每年九月和十月份,在馬尼托巴省的丘吉爾角,大量北極熊在游蕩,像圣馬修島上的北極熊一樣,等待著海洋結(jié)冰,以便離開海岸,不再在夏季避暑地過休眠吃草的生活。
食物至少能用兩種方式把北極熊聚在一起。一頭北極熊發(fā)現(xiàn)了捕獵海豹的好地方,10到15頭其他北極熊會在半天左右出現(xiàn)在這里。它們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冰牢里的和擱淺的海豹尸體也會讓北極熊聚到一起。1980年,科學家在斯瓦爾巴群島海岸發(fā)現(xiàn),有56頭北極熊在分享一頭弓頭鯨尸體。拉爾森說,科學家們搞不清北極熊如何得知相關情況。氣味可能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北極熊從四面八方趕來,有些還從很遠的地方來?!澳膬撼霈F(xiàn)了有利情況,它們就趕往那里,”拉爾森說,“而且火速抵達?!?/p>
即便在這些情況下,它們之間也很冷漠。它們只顧吃,相互之間很少互動,然后各自走開。一頭領著熊崽的母熊碰到一頭公熊,就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情形。她會馬上跑開。兩頭公熊恰巧碰到一頭發(fā)情期的母熊后,接下來的爭斗會非常殘暴和持久。(公熊間的爭斗很常見,很少有六歲以上的公熊沒有因此在臉上留下疤痕的。)另一方面,讓人費解的是,偶爾也會看到兩頭年輕公熊一起出行和捕獵。
能持久的社會單元是一頭母熊及其幼崽。它們通常會在一起生活兩年,期間,母熊會教小熊捕獵。它們之間的社會性互動持續(xù)不斷,飽含感情。年長北極熊通常默不作聲,但惱怒時會發(fā)出響亮的嘶嘶聲,會咆哮,以及磨牙;非常焦躁不安時,它們會發(fā)出低沉的嚓嚓聲。但熊崽的發(fā)聲技能倒是讓人印象深刻。周圍有人類觀察者時,它們發(fā)出嘶嘶聲,尖叫,嗚咽,用雙唇發(fā)出似含有水的拍擊聲,或用喉部發(fā)出隆隆聲??茖W家猜測,母熊可能通過幾種簡單聲音跟它們交流。母熊提醒熊崽們注意安全的一個版本是,反復發(fā)出嚓嚓聲,要求熊崽“在容易找到的地方活動,但不能走遠”,提醒它們遠離危險——正在靠近的公熊,不結(jié)實的冰塊,狂暴的狐貍。
無論如何,母熊必須管束小熊,直到它們能自食其力,原因很可能是,它們會輕易干擾其捕獵行為,而它們母子卻要靠此生活。(一位科學家告訴我說,母熊會帶熊崽們走很遠,直到它們累得蜷縮在一起睡著。熊崽們安寧了,母熊開始捕獵。)
小熊顯然懂得潛近和偷襲等基本技能,只不過需要實踐?;蛟S母熊會給它們制造機會,通過實踐指導它們;或許小熊通過觀察和模仿學到很多本領。它們最初捕獵海豹時很狂躁,也沒耐心。只在呼吸孔旁守候10分鐘,小熊就會放棄。它們會不顧一切沖過浮冰,一頭扎進水里,去追海豹。和其他捕食者一樣,強烈的需求感,對小熊下決心去成功捕獵,起著決定作用。母熊會給當年生的熊崽和滿周歲的小熊創(chuàng)造這種需求感。
相對來說,北極熊繁殖后代極少,但它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養(yǎng)育和保護它們,因此,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會存活下來。通常,小熊24個月到28個月大時,母子分開,小熊開始自食其力。母熊常常再次交配。小熊們會在一起待一段時間,但它們隨后還是分道揚鑣。此時此刻,北極熊的生存取決于是否學會了獨自生活。在各個年齡段,這一過渡期的北極熊死亡率最高。
生物學家查爾斯·瓊科爾總結(jié)了小熊獨自度過第一個夏季面臨的境遇。首先,小熊缺乏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是成功獵手必備的特質(zhì)。第二,由于身材嬌小,它捕獲獵物的能力比較有限(一只大的髯海豹或冠海豹可逃脫);它也沒有足夠力量在海豹逃脫前打破其洞穴。第三,它迫切需要食物,不僅僅為了繼續(xù)長身體,而且為了在體內(nèi)積存一層脂肪,以便在食物缺乏時汲取能量。第四,它必須學會自己認路,領會并記住洋流之間的關系、盛行的風、特定陸塊的位置,以及海岸線的走向。最后,它必須應對來自年長北極熊的競爭,以及與它們的沖突,它們可能會搶走它捕獲的海豹。
母熊的獨特能力,是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新問題和難題,比如挖造洞穴,以及教熊崽生存技能。公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終年都是成功獵手(因為它們與母熊相比在冬季出去的次數(shù)更多),它有強烈的好奇心。公熊會探究海冰上看到的幾乎所有東西。用進化論的術(shù)語來說,這種好奇心乃不失為一種機智。好奇心強的北極熊終將捕食更多食物。其不利的一面是,當今,北極地區(qū)建的油田和棄置的軍事設施都越來越多,好奇的北極熊有時會慘死于它們探究的東西旁。
多賽特藝術(shù)(在北極地區(qū),多賽特文化興盛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00年)中有種著名的工藝品,考古學家將其稱為“飄浮的熊”或“飛行的熊”。最著名的例子發(fā)現(xiàn)于一個叫作阿勒奈爾克的遺址,該遺址位于加拿大北極地區(qū)東部梅爾維爾半島上一個名為伊格盧利克的村莊附近。這一工藝品由象牙雕刻而成,約6英寸長,雕刻于公元500年左右。該北極熊造型的頭部和身體都是流線型的,前腿后傾,后腿尾隨,看起來像在滑翔或飛行。后腿形狀跟人腿有些相似,造型上雕有依稀可辨的骨架、脊椎和肋骨,頸椎和肢關節(jié)顯而易見。下部——胸脯和腹部是橫向凹陷的,軀體看上去好像缺一大塊;頸部下邊有個小槽,用可滑動的木片蓋住,不難看出,木片曾經(jīng)是赭紅色的。
多賽特文化,特別是其晚期,主導者可能是制作這些雕刻工藝品的、有影響力的薩滿教巫醫(yī)。多賽特薩滿教巫醫(yī)在自我誘發(fā)性入定狀態(tài),感到靈魂“飛走”,與肉身脫離,前往海底或月亮上的精神世界。他們在那里為自己或為病人咨詢神靈,祈求寬恕,說盡好話。他們的精神之旅常常得到有神奇力量和能提供幫助的精靈的陪伴,而在他們眼里,北極熊是首屈一指的精靈。北極熊能幫助這些薩滿教巫醫(yī)脫離肉體,使他們飛起來。(北極熊造型上雕刻的骨架,被認為是為了突出這種精神之旅而沒有肉身參與。)endprint
這些雕刻品最有趣的特征之一是,它們實際上很貼近現(xiàn)實。起初,我覺得,它們像因紐特皂石雕刻品一樣被模式化了??吹奖嫔系谋睒O熊后,我才發(fā)覺,被模式化的是我的觀念。在多賽特雕刻品和現(xiàn)代雕刻品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北極熊的姿態(tài)被稍微地夸大了——這讓人想起土著人的眼光,這種眼光是現(xiàn)實主義的典型,其本質(zhì)基于看似夸大的當?shù)赜^念。
就北極熊深入海中,在薩滿教巫醫(yī)陪伴下一直抵達海底的說法,我曾經(jīng)問過雷·施溫伯格?!坝幸淮危笔夭翊鸬?,“我看到,一連串北極熊足跡一直通往冰面上一個大洞的邊緣,然后就消失不見了。根本看不到出來的足跡,浮冰區(qū)其他地方也不存在北極熊可返回冰面的出口。你很容易理解北極熊在海底到處活動的說法?!?/p>
如果你曾經(jīng)看到,北極熊在清澈的水中游到30英尺以下,看過它們像海獺那樣,在水中擊水滑翔,旋轉(zhuǎn)滾翻,你就不會對北極熊會飛這一說法感到奇怪了。
因紐特文化和前因紐特文化對北極熊的藝術(shù)性和哲理性再現(xiàn),會讓人相信,他們的洞察力源于與北極熊的特殊密切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因紐特人和北極熊很相似,二者成功適應北極環(huán)境的方式基本一致。環(huán)斑海豹是他們的食物,盡管不是有些因紐特群體的主要食物。他們的捕獵方法——在呼吸孔旁耐心等待,各種潛近方式——都驚人地相似。(北極熊先于因紐特人到達北極,可能,因紐特人通過觀察北極熊捕獵,學習了,或至少是改善了北極熊的一些捕獵技能。)像北極熊一樣,一些因紐特群體冬季離開陸地到冰面上生活。到一個適宜捕獵海豹之地兩周后,此處的獵物被兩類獵手——因紐特人和北極熊——捕食殆盡,他們就換個地方。他們都在海冰邊緣和海岸附近謀生。沒了海豹,它們都有餓死的危險。
因紐特人和北極熊還都受到多變的嚴寒氣候的影響,此類氣候似乎也給他們增添了明顯的成功忍耐的光環(huán)。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用同樣的詞語描述他們:“堅韌”“務實”“頑強”“有創(chuàng)造力”“善于學習”。同時,這些學者也注意到兩者的一點不同。北極熊捕獵時偶爾似乎會發(fā)脾氣?!拔铱吹揭活^北極熊觀察海豹半天,”一位旅行者寫道,“用盡捕獵策略都不奏效,它就咆哮起來,叫聲令人毛骨悚然,還往空中扔雪,之后跑開了?!边€有觀察者看到,沒能捕捉住海豹的北極熊非常沮喪,馬上氣惱地擊散凸起的雪堆,或不斷用掌擊水。因紐特人很少發(fā)脾氣,在捕獵時幾乎從不發(fā)脾氣。在這些情形下,他們對失敗的態(tài)度通常是一笑置之。
因紐特人和北極熊的密切關系并不難理解,原因如前所述,他們有著相似的自然生態(tài),類似的居所;同時,因紐特人對成功獵手有深深的敬意。此外,北極熊蛻皮之后,看起來和人體有著令人窘迫的相似之處。但他們之間也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他們互為對方的獵物。
在水中,北極熊懼怕逆戟鯨和海象,因為它沒有一招制勝的手段。在陸地上,它對海象和人類也很警惕,但會潛近他們;一頭饑餓的北極熊會考驗兩者的抵抗力。所有在海冰上的人一定會感到,他們隨時都可能遭到攻擊,因為他們肯定會想到,一頭強壯、堅毅、狡猾的動物正在向他們悄悄靠近。在那崎嶇不平的海冰上,北極熊能神出鬼沒地靠近人類。被捕獵的恐懼感,還若隱若現(xiàn)地殘留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因為人類的祖先在非洲南部的熱帶稀疏草原上時常遭到捕食動物的偷襲。冬天的下午,獨自在呼吸孔旁等待的人,不時地向隱晦的四周張望,下意識地在警惕是否有北極熊的腳步聲,隨時準備自衛(wèi)——對這個獵人來說,這種恐懼感是真真切切的,始終揮之不去。
北極熊向人靠近時,如同潛近一只正在休息的海豹。其中有些時候,北極熊會猛撲上來,致命一擊,結(jié)果人類斃命。但也有另一種結(jié)局,一些北極熊誤算,死于叉海豹用的叉子之下,或刀子之下。后一結(jié)局,其中一些是很有男子漢氣概的人刻意為之。那些時刻,他們心里不僅僅有恐懼,還有敬畏和欽佩。正是這些時刻,才使受到敬畏的一種存在物,在一種文化中能持續(xù)保持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癟ornarssuk”是因紐特人對這種存在物的稱呼,意思是“力量的賦予者”。
與北極熊交手,拿整個生命去應對它,也是在和某種有個性的東西決斗。這種對決發(fā)生在一片靜謐、致命而又崇高的曠野。如果你勝了,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提升,如雨后春筍似的,不可遏制。能走出角斗場,意味著你徹底勝了。同時,你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自信,這是種獨特的生活,生活在一片嚴酷的土地上,在此,你的生活需要深刻的識見、非凡的耐心和良好的心境。這是與北極熊接觸的結(jié)果。這是來自北極熊的禮物。
北極旅行者克努茲·拉斯穆森曾問一位因紐特人幸福及興奮的含義,后者回答說:“碰見北極熊剛留下的蹤跡,追擊速度比其他雪橇都快?!?/p>
相反,有些人對北極的了解只停留在地理學抽象的描述上,他們的夢想只是覬覦新大陸的豐富財富,在這些人眼里,北極熊是另一種情形。1597年冬,太陽早早升起,巴倫支及其同伴經(jīng)常因北極熊而提心吊膽。前一年,北極熊咬死了他們當中的兩個成員,現(xiàn)在,北極熊似乎不斷在他們的冬季居所附近出沒。他的部下不安地看著幾個北極熊拖著大塊的(擱淺鯨魚)肉,在暗淡光線中走過。1597年4月15日,連續(xù)數(shù)周沒看到北極熊后,他的一個部下自告奮勇,要爬到北極熊洞穴里,“但不敢深入,”格里特·徳·維爾寫道,“因為眼前的一切實在太可怕了——白色的長毛從洞穴頂部,以及白雪覆蓋、有爪印的墻壁垂下?!?/p>
除了徳·維爾的航海日志,后來,雅克布·凡·德·布魯日也寫了航海日志,描述1643年到斯瓦爾巴群島的探險,其中也寫到遭遇北極熊襲擊的經(jīng)歷。在這兩本日志中,北極熊的形象都是魔鬼般的掠奪者。在整個北極探險時期,這一形象一直揮之不去,北極熊因而不得不持續(xù)背負莫須有的罪名。諸如,北極熊像北極白狼一樣,突然大量聚集在霧蒙蒙的海灘;它們掘開墳墓,把尸體撒落一地,在人類眼里,此舉比它們把尸體吃了更不吉利。它們邁著碩大、悄無聲息的腳,大膽進入營帳;適應了海冰的開裂聲和爆裂聲,它們聽到槍聲不會驚恐。來到給養(yǎng)儲藏窖,勘探人員發(fā)現(xiàn)一片狼藉——幾袋面粉被北極熊拉得撒往一個方向,睡袋被拉往另一個方向,裝備板條箱被扯成一條一條的,食品錫罐也被一爪剖開;因而,他們有被冒犯的感覺。吃北極熊肉的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認為,他們被北極熊戲弄了,也就是中毒了——吃了北極熊的肝臟后,會遭受令人厭煩的嗜睡癥,劇烈頭痛,脫皮,脫發(fā);或者,吃了北極熊肉后,患上旋毛蟲病。endprint
離開熟悉環(huán)境,乘船遠行到數(shù)千英里外,一方面,歐洲人的確有所恐懼,另一方面,船上的惡劣條件也使其神經(jīng)緊張,結(jié)果,他們看到北極熊就射殺。這一行為出于狹隘和自以為是意識。后來,殺害北極熊成為人們到北極旅游所期待的一項娛樂活動。游客常常在甲板上槍殺北極熊,拿北極熊來練打靶。1896年一個悠閑的下午,在阿蒙德森灣,一位捕鯨船船長無事可做,為了解悶,竟射殺35只北極熊。好奇心強且不具攻擊性的北極熊,很容易被船舶吸引,在它們眼里,船舶在浮冰里漂游的方式很怪異,結(jié)果,它們屢次靠近,屢次喪命。1875年的一大霧天,一艘捕鯨船的船員在船只旁與陸地相連的海冰上踢足球。正踢得盡興時,一只北極熊突然出現(xiàn),并開始在球員中來回追逐足球。踢球捕鯨人逃之夭夭。一些人寫這些故事只是為了證實,他們生活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里,還要被冒犯,被戲弄。這樣,他們就以殖民者的冷漠態(tài)度射殺北極熊。
十九世紀,人們對待北極熊最令人不安和應受譴責的行為,是卑鄙地操弄母熊和熊崽之間的親密感情,這是當時捕鯨和捕海豹船員的通行娛樂方式。威廉·斯科斯比講述了海象捕獵者的故事。他們用火燒海獸脂招引北極熊,引來了一頭母熊和兩頭幼熊。母熊把幼熊安置在附近,開始從火堆里往外扒海獸脂。北極熊與烈火作戰(zhàn)時,捕獵者躲在甲板上的安全地帶觀察著。他們朝母熊扔小塊海獸脂,母熊拿過去給幼熊吃。當拿著最后一塊靠近幼熊時,捕獵者射殺了兩頭熊崽。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它“用爪子先扶一頭熊崽,再扶另一頭,竭力要讓它們站起來?!彼叩揭贿吅魡舅鼈儯缓筇蚱鋫?。它又走到一邊,“站在那兒呻吟一段時間,”又走回來用爪子撫摸熊崽,“流露出難以言表的慈愛。”看煩了,也可能是出于羞愧,海象捕獵者也射殺了母熊,使它和熊崽都暴尸在海冰上。
有時熊崽會被活捉,放到動物園里,或作為禮物送人。1876年11月,愛倫·楊爵士在汽船甲板上射殺了一頭母熊和它的一頭熊崽。另一頭熊崽被套鎖活捉,作為禮物送給威爾士親王。這頭熊崽拼命掙扎,最終還是被鎖鏈套住,并被拴在甲板的帶環(huán)螺栓上。母熊被屠宰,它的毛皮被裹在熊崽身上,以平息它的情緒。三四天后,熊崽成功地從螺栓上掙脫。隨后的航程中,它被裝進船上一個小籠子里。熊崽連續(xù)咆哮數(shù)小時,并竭盡全力拽拉仍套在脖子上的鎖鏈。它還要受船上的狗折磨,因為狗偷它的食物,咬它的爪子。它的食物來源可想而知。汽船抵達英格蘭后,熊崽平趴在籠子里,渾身抽搐,不停喘息。它一周后就死掉了。“如果它活著的話,”弗蘭克·巴克蘭在反省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北極熊的態(tài)度時,這樣寫道,“毫無疑問,它一定會是自己故土和種群的佼佼者?!?/p>
當然,這些故事發(fā)生在另一個時代,但那種猥瑣的戲弄,不明智的麻木,以及驅(qū)動那些人的虛偽冒險意識,卻不僅僅存在于那個時代。這一切仍在危害著我們。對那些人來說,北極熊沒有任何固有價值,不具代人祈福的精神力量,也不能提升人類的生活層次。其死亡方式充分表明,它們只不過是違背人們意志的犧牲品。相比之下,在同一時期,因紐特人殺害北極熊是在一種尊重的氛圍中進行,伴隨著必不可少的、含蓄的精神撫慰。例如,用一些禮物來撫慰被殺害的北極熊。這種撫慰行為有時被斥為“迷信”。說一些話語以提醒自己目前在干什么,被稱為“自省法”,這與因紐特人上述撫慰行為很相似。
歐洲人在北極地區(qū)感到很不自在。對他們來說,北極熊只不過是一片不適合居留的土地的偏執(zhí)冷漠的標志。他們對自己當初殘忍地對待北極熊感到懊悔,無論如何,這些懊悔最終都變成了對它的崇拜;但從北極熊的角度來看,那種意象實際上是西方人對他們自己的一種怪異的想象。德·維爾筆下潛行劫掠的、幽靈般的北極熊,先是成為西方進步的障礙,接著成了玩物、麻煩制造者,最終卻變成了依稀可辨的高貴生靈,終日游蕩在荒涼之地,背負著憂郁思緒。北極熊儼然成了浪漫、疏離、自戀的生靈。
直至當今,因紐特人講述的故事中,北極熊最常見的形象都是這樣那樣的幫手或同伴,像一個力量賦予者。但它也以“十腿熊”或“多腿熊”(kokogiaq )著稱。有一年冬天,有一次,到某個方向打獵的人們,好像從沒回來過。原來,他們在那兒碰到了一頭十條腿兒的北極熊。人們看它時,十腿熊就把腿轉(zhuǎn)動一點兒??瓷先ズ孟袢藗冊诒侠@圈子。因而,其他人也去那兒觀看。這就是十腿熊把人迷住的原因。最終,一個人使北極熊跟著他走。他把北極熊引到冰上一處無法轉(zhuǎn)身的地方。然后,這個人迅速繞到它的背后,用叉把它殺死了。人們?nèi)缃裨偃ツ抢锎颢C,總能平安回來。
故事一般都是用這類方式講述的。
在有關“力量賦予者”或“十腿熊”的故事里,常常包含著一些暗示,不僅暗示北極熊的生物學特征(楔形身體會卡在冰隙里,而人可以通過),還暗示它的個性。例如,一個北極因紐特人的故事,就凸顯了北極熊憂傷地四處漫游的原因。一頭北極熊愛上了一位年輕的已婚女性,他告誡她,千萬不要把他們見面的事告訴她丈夫,否則她丈夫肯定會來殺他。但她可憐自己丈夫一直捕獵不到北極熊,她就告訴丈夫自己情人的住處。從遠處,北極熊聽到了那位婦女晚上和丈夫的低語,于是婦女丈夫到來之前就離開了家。他徑直來到婦女的雪屋外。他掄起雙掌把雪屋夷為平地——然后雙掌黯然垂下。感到被背叛,北極熊不勝哀傷,從此踏上漫長而孤獨的旅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