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治新聞不能一“嫌”到底
——兼談幾組容易混淆的法律用語

2017-11-23 12:47何繼權
中國記者 2017年10期
關鍵詞: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用語

□ 文/何繼權

法治新聞不能一“嫌”到底
——兼談幾組容易混淆的法律用語

□ 文/何繼權

為了規(guī)避法律風險,記者在法治新聞中普遍采用“涉嫌”“犯罪嫌疑人”等用語。但如果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熟悉,不分具體情況一味“嫌”下去,反而有可能出錯,違背法律常識,客觀上傷害了新聞傳播事業(yè)和普法工作。

涉嫌 犯罪嫌疑人 審問 法治新聞

一、違法已坐實,并非“涉嫌”

2017年4月30日,廣西某報3版刊登法治新聞《柳州街頭現“話費充值”騙局》,說派出所民警接到報警后,將在街頭以優(yōu)惠充話費為由詐騙市民1000多元的黃某抓獲。文末稱“目前,黃某因為涉嫌詐騙被警方行政拘留10日?!?/p>

類似的新聞在都市報中很常見,幾乎每天都有,多數讀者不覺得其中有什么問題,極少有人投訴或糾錯。但仔細推敲,令人心生疑惑。既然黃某只是“涉嫌詐騙”,未經審判,未經定罪,怎么就被處以行政拘留了呢?

原來,這里的“涉嫌”二字純屬多余。黃某被當場抓獲,人贓俱在,本人也對所涉騙案供認不諱,警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對其處以行政拘留的處罰,已完成一個完整的法律程序,并無可疑之處。

無獨有偶,2017年5月21日廣西某報4版再次出現同樣的錯誤,法治新聞《(主題)偷砍竹子被抓還報警要求賠錢 (副題)3人涉嫌盜竊被行政拘留5日》,依然是“涉嫌”盜竊,卻被行政拘留,如上分析,此表述明顯有誤。

當然,有誤的不是公安部門的做法,而是記者的寫法。記者在行文中用詞不當,違反了相關法律精神。第二例更是把違反法律精神的內容做到標題上,傷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對讀者造成誤導,不利于法律知識的傳播和普及。

筆者在編輯工作中,發(fā)現類似上述例子的情況很普遍。首要原因,是記者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熟悉,或認識不足,采寫稿件時對案件的性質缺乏準確判斷的能力。而編輯同樣不甚了了,原文照發(fā),甚至把錯誤的內容做到標題上,“放大”了錯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規(guī)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guī)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上述黃某騙取1000元話費的行為,以及第二例中3人砍竹子被抓(經市場估價,竹子的損失價格為400余元),均達不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故由公安機關處以行政拘留的處罰。既已受罰,就不存在“涉嫌”的問題,而是鐵板釘釘,違法行為坐實,在表述上就可直接陳述為“因詐騙被行政拘留”,和“因盜竊被行政拘留”,無需在受罰者的行為前面添加“涉嫌”二字。

二、用詞不當,原因多樣

筆者在同記者探討法治新聞用語的問題時,了解到此類誤用有多方面原因。除了上面說的對相關法律常識不熟悉或沒吃透外,記者還普遍有一種求“保險”的心理。

1996年,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出現了“犯罪嫌疑人”一詞,這體現了我國法制建設的進步。經過廣泛宣傳,很多人都知道,在未經司法機關審理判刑之前,涉案者一般稱為“犯罪嫌疑人”,其行為只“涉嫌”犯罪,不能稱其為“罪犯”。在對刑事案件的報道中,常用“涉嫌”“犯罪嫌疑人”等用語,一般不會出錯。

但法治新聞涉及的案情錯綜復雜,有的明顯屬于治安案件;而有的案件隨著偵查的推進,會由治安案件重新定性為刑事案件;或者在案發(fā)的初步階段一時難以定性是治安案件還是刑事案件。為了搶新聞,或為了避免出錯,有的記者在趕稿時干脆一“嫌”了之,凡涉及作案者均稱其為“犯罪嫌疑人”,凡描敘其作案行為均冠以“涉嫌”二字。記者以為這樣就做就符合法治精神了,而沒想到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案情輕重有別,處罰措施有別,最終寫出不當的法治新聞。

還有一個相對隱蔽的原因,就是記者受港臺警匪片或港臺報刊、網絡新聞的影響,模仿其行文,覺得酷、洋氣,忽視了由此誘發(fā)的用詞不當問題。其實,港臺的新聞報道,也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規(guī)避法律風險的模式。比如稱刑事案件當事人為“罪嫌”,描述其行為時加一個“疑”字,如“罪嫌某某疑用刀具捅傷某某”,用不確定的表述來避免被投訴“媒體審判”或“未審先判”,避免惹上官司。這類新聞往往是對案發(fā)情況的描述,還沒到司法機關處罰的階段。而前文所舉例子,均已進入處罰階段,記者一味用“疑”,用“涉嫌”等用語,把確定的說成不確定,就成了東施效顰,適得其反。

上述兩例報道,均有公安通訊員掛名,說明信息源來自公安部門。有的記者覺得無辜,辯稱“民警就是這樣說(或寫)的呀”。這說明,作為專業(yè)的法治工作者,公安人員也有對法治新聞詞語誤用的情況,從而對記者造成誤導,但這并不能作為記者“免責”的借口。

三,既未犯罪,不宜“審訊”

對治安違法案件的報道,除了應避免采用刑事案件級別的用語,還應精益求精,在相關程序的用詞上做到準確無誤,體現法律的嚴謹,司法工作的規(guī)范。

據筆者觀察,記者來稿中的常見錯誤,除了上述將已定性的案件寫成未定性案件之外,與同級別案件匹配的詞語也有普通讀者難以覺察的誤用之處。

比如,廣西某報2017年5月5日5版的《男子帶著兩歲兒偷車被車主追趕抓獲》,內文有“為了避免給孩子留下不良印象,民警讓劉某通知家人將孩子接走后,才將劉某帶回公安機關。在審訊中,劉某稱自己沒有電動車,看到梁忘拔車鑰匙,才起了貪念。落網后,劉十分后悔,覺得愧對兒子。目前,劉某因涉嫌盜竊,已被警方行政拘留。”這里除了“涉嫌”用詞不當,“審訊” 一詞也有誤。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6版1158頁),“審訊”一詞解釋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或法院向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查問有關案件的事實。”

顯然,“審訊”的對象應是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而不是本文里的治安案件受處罰對象。

那么,對治安案件中違法人員采取調查措施,該用什么詞呢?根據采編實踐,筆者認為較合適的詞是“詢問”。這就可以跟刑事案件偵查中對犯罪嫌疑人的“審訊”或“訊問”區(qū)別開來,以示治安違法行為與刑事犯罪行為有輕重之別,體現了司法機關依法辦事的法治精神。

四、不同階段,謹慎用詞

法治新聞涉及范圍,除了普通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案發(fā)經過,往往還涉及進一步的拘留、逮捕、起訴、審理、判決等等階段的情況。由于法律的嚴肅性和嚴謹性,不同階段往往匹配不同的用詞,不能混用。

比如,有的記者對一件案子從案發(fā)時開始報道,不斷跟蹤,一直寫到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直至庭審,往往會因熟悉案子而產生“慣性”,始終稱其為“犯罪嫌疑人某某”。另一個原因,是在復述、回顧之前報道過的案情時,簡單復制之前報道的文字,沒有對其中已經不合適的用詞加以處理。這樣一“嫌”到底,明顯不妥,因為受到刑事指控的犯罪嫌疑人,在訴訟階段應為“被告人”,即刑事訴訟中被起訴的人。與其相對的詞,則是“被害人”。

在訴訟階段,“被告”和“被告人”又成為一對容易弄混的詞。“被告人”是刑事訴訟中被起訴的人,而“被告”則是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被起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及行政機關,跟“原告”相對?!氨桓妗焙汀氨桓嫒恕迸欤煜藘煞N性質的訴訟案件,對當事人尤其是民事案件的當事人,容易造成傷害。有的當事人因此對報社提出名譽侵權訴訟,作為普法主力的媒體反而成了違法主體,令人嘆息。

針對這些誤用法律用語的現象,建議記者們入職之后,須特別注重法律知識的學習,把缺失的知識補上。法治新聞記者經常與公檢法等機構打交道,記者應利用這些機會,向專業(yè)司法工作者學習,不斷糾正錯誤,積累豐富的法律知識,成為專家型的記者,才能勝任法治新聞的報道工作。

(作者是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南國今報》主任編輯)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歡
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用語
我國興奮劑刑事案件司法解釋之評價研究
深度思考之常用邏輯用語
常用邏輯用語的八個易錯點
《海上治安案件查處》書評
論治安案件與刑事案件“倒掛”現象
球迷鬧事預防對策研究
公安機關刑事案件偵查中的假說、推理和證據
關于盜竊刑事案件認定的幾點思考
禮貌用語大家學!
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