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嬌
《驚鴻記》論中高力士的情感代言功能
◎江 嬌
《驚鴻記》全文對高力士的塑造不再是亦忠亦奸的獨立個體形象,主要是為唐明皇三角愛情所產生的矛盾心理服務。此外,高力士與唐明皇在國破家亡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憂思也是一致的。高力士的情感代言功能正是表現(xiàn)文本主題思想的要求。
高力士蜚聲宮闈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又處于唐朝由盛轉衰的特殊時期,所以一直被看作是反面閹貴的代表,有人甚至把高力士歸結為“馬嵬兵變”的真正后臺,是導致楊貴妃之死的罪魁;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高力士身上有不少的閃光點,不能全部否定。葛承雍認為“……學術界歷來把他定為劣跡昭彰的反面閹貴。……這個結論似欠公允,有必要再進行具體探討,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敝苤仪卣J為“事實上,高力士既是位功臣,又是忠臣,他對睿宗、玄宗、肅宗和代宗都是有功而且忠貞不貳的?!睂v史中高力士形象的研究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歷史中的高力士到底是一個什么樣人,并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本文的立足點已不是史書記載中的高力士,而是《驚鴻記》中幾乎無人問津的高力士。
折 目 有關高力士的關目內容概述
第七出 高力士出場,奉唐明皇旨意三請梅妃而不果
第九出 奉旨請楊妃入宮
第十出 楊妃與梅妃爭妒,高力士勸梅妃與楊妃,共同侍奉唐明皇
第十二出 奉唐明皇旨意:收太子印,使太子自裁,梅妃斬首
第十三出 送梅妃問斬
第十四出 奉旨演樂,先試演一番
第十五出 高力士與學士李白之間的對話
第十八出 高力士奉旨秘密看望梅妃
第十九出 到達梅妃處,憐惜梅妃的處境
第二十出 回復唐明皇有關梅妃的現(xiàn)狀
第二十一出 唐明皇與梅妃翠閣相會,瞞騙楊妃,幫助梅妃脫離困境
第二十三出 唐明皇與楊妃七夕盟誓的見證人
第二十七出 馬嵬坡安慰傷心人;哭送楊妃
第二十九出 奉旨請?zhí)?;抒發(fā)恢復江山社稷的心愿
第三十出 勸慰唐明皇速速入蜀
第三十三出 收復江山社稷的喜悅
第三十五出 奉旨馬嵬坡移葬
第三十七出 感嘆楊妃月貌已休,香囊猶在
第三十八出 遇蜀客仙人,疑慮漸消
第三十九出 見證李、楊、梅的大團圓
《驚鴻記》除了第一出交代本傳提綱外,第一位登場的人物就是旦角梅妃。梅妃一出場,便是被唐明皇寵慣后宮的妃子形象,貼身宮女唱“六宮粉黛總三千,空勞倦?!泵峰约阂舱f“自得妾身之后,嬪妃四萬人視如糞土?!睙o論是在宮人的眼中還是從梅妃自身來看,她都是唐明皇唯一的寵妃。此外,梅妃還是一個公認的才女:所作的賦“諸翰林學士,人人嘆服”,就連唐明皇也十分稱贊,應制成韻;所吹的笛聲十分的美妙,“似從天上,非出人間”;所跳的舞也是“驚鴻獨賞”、“一座光輝”……唐明皇對梅妃的寵愛經過四件事后而逐漸冷淡甚至可以說是無情,一是梅妃與太子李瑛在梅亭偶遇,二是花萼樓三請梅妃不來,三是絕色無雙的楊玉環(huán)入宮,四是楊妃饞諫誣梅妃。經過這幾件事,梅妃慢慢地被唐明皇冷淡,甚至差點命喪黃泉,幸得宋王相救而保全性命被貶留在冷宮,甚是凄慘。
在這四件事情中,唐明皇對梅妃的情愛變化與高力士的出現(xiàn)都有很大的關聯(lián):其一,高力士第一次登場是在第七出花萼驚鴻,他的出現(xiàn)是替唐明皇三請梅妃而服務的。梅妃因漢王調戲自己、褻瀆天子而負氣回寢宮,唐明皇不知原因,命高力士三請梅妃而梅妃始終不愿重返宴會,高力士的無奈,也正是唐明皇的無奈。其二,高力士請楊妃入宮時急迫之感,“娘娘你快走,圣上待久也?!边@種急迫從側面來看,正是唐明皇迫不及待想要見到世上傾國之女子楊玉環(huán)服務的。其三,楊妃入宮后,面對昔日被明皇寵愛的梅妃很是嫉妒,梅妃對于一入宮就獨攬圣恩的楊妃,也是想見上一見。當新寵與舊愛兩人相遇時,梅楊兩妃就爭妒了,當兩人相互爭妒難分解時,唐明皇沒有偏向任何一方,而高力士則說出了唐明皇的心思:“歡笑同偕老去,如何生隙嫌,添煩惱?”在唐明皇心中也是如此想,不想放棄其中一位,所以在【尾聲】才會唱到“雙娥相好莫相侵”。其四,當唐明皇聽信楊妃讒言之后,認為梅妃不僅善妒,而且與太子有私情、詛咒君王,十分憤怒,隨后下旨讓高力士收回太子印,傳旨太子自裁、梅妃斬首。高力士在送梅妃到菜市場問斬時,也指責梅妃私通太子,咒詛君上,實乃罪不可恕。
梅妃被貶往冷宮之后,楊貴妃開始獨占圣恩。雖然梅妃當年是唐明皇的寵妃,但是卻沒有影響唐明皇處理國家政事,唐明皇來見梅妃是在“朕數(shù)日為朝政所困”之后;而唐明皇在與楊貴妃的相處中,卻總是沉迷于色娛,“一粒香為助,千秋樂未央?!蓖皟稍虏灰暢?,很少過問朝堂政事,正應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一句詩。
唐明皇的心思完全放在了楊貴妃的身上,在此期間高力士總共出現(xiàn)了二次,分別是第十四出梨園演樂與第十五出學士醉揮。梨園演樂主要寫高力士讓梨園子弟各自拿出絕活為李楊宴會演習一番,可謂是興致勃勃,盡心盡責,這也是唐明皇獨寵楊貴妃情感的間接抒發(fā)——高力士的盡職盡責就是唐明皇對楊貴妃寵愛日盛的表現(xiàn)。學士醉揮是高力士與李白之間的斗嘴,高力士奉旨去宣李白,李白醉酒直呼高力士名字和讓高力士脫靴兩件事,都惹得高力士不痛快,認為李白這廝實在可惡,但由于李白喝醉且又完成清平詞三首也不再計較。李白惹得高力士不痛快,實際上就是唐明皇對李白不守規(guī)矩的不滿意,之所以任由李白都是源于李白驚天地動鬼神的才華。唐明皇獨寵楊貴妃,在情感上并沒有過多的起伏——濃濃的愛意,高力士也沒有多加描寫,只在第二十三出說過一句話“金屋妝成嬌侍夜?!边@也可以看出高力士對于唐明皇的作用。
帝王自古多情,唐明皇也不例外。正當花萼樓上看楊貴妃霓裳舞興正濃時,猛然想起昔日與梅妃的誓言,興致全無,黯然神傷。為了避免楊妃妒忌,只能私下悄悄遣高力士去梅妃處打探。高力士來到梅妃住處,看到梅妃凄慘的處境,很是神傷,把明皇不能來見梅妃歸結于楊貴妃的妒悍,“楊娘娘甚是妒悍,圣上也怕他。”唐明皇聽了高力士敘述梅妃生活慘狀之后,已經不忍;又得知梅妃并不怨自己,已覺愧疚;待看完梅妃賦之后,心生相思,急招梅妃翠閣相會,才能稍解憂思。此時明皇的眼中已經把楊妃看作是妒婦,他與梅妃相見之事不想讓貴妃知曉,當然今夜也不想讓楊妃來“看望”他。高力士領了密詔急急忙忙地趕往梅妃的住處,被念奴姐發(fā)現(xiàn)了也不懼怕,在發(fā)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后,直奔梅妃處。高力士勸梅妃不要怨明皇只能私下接她相會,只因為怕善妒的楊妃知道前來阻隔。高力士焦急而又“義正言辭”的神態(tài),正是明皇思念梅妃想要早點見到梅妃的情感寫照,但又不能舍棄楊妃,而只好瞞著楊妃私下幽會梅妃。通過高力士的代言,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唐明皇想與梅妃幽會的迫不及待,而又擔憂善妒的楊妃知曉的心理狀態(tài),把一個“委曲求全”的唐明皇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
梅妃來到翠閣與明皇相會,各表相思,希望能夠恩愛到天明,“今夜好姻緣”。高力士也認為“今宵似錦鴛,……,留著羲和,曉白漫先。”主仆心一致。不料楊妃卻來了,擾了這段“好姻緣”。高力士見到楊妃,心里十分的擔憂,卻故作鎮(zhèn)定,希望楊妃“娘娘心莫嫌”,攔楊妃不成,無可奈何只能向明皇通報。此時的唐明皇見到楊妃來了,也故作鎮(zhèn)定,問“妃子何遲來?”當楊妃發(fā)現(xiàn)金釵翠鈿質問唐明皇時,明皇無奈只能裝睡。經過翠閣相會之后,唐明皇沒有與梅妃再私見,李楊二人又重新盟誓,如膠似漆,恩愛兩不疑。楊妃的善妒是唐明皇所害怕的,他不愿讓楊妃發(fā)現(xiàn)自己與梅妃相見,更不愿讓一個后宮妃子來指責自己的丑態(tài),挑戰(zhàn)皇帝的權威,所以在唐明皇與梅妃幽會恩愛時,并不希望楊妃到來,這種心態(tài)正是通過高力士的攔門而體現(xiàn)出來的。
高力士在這幾折中,筆墨很多,是比較集中描寫高力士的折目。在這些折目中,唐明皇的情感波動很大,心分兩半,一半思念曾經恩愛過的梅妃,一半魂牽尤物般的楊妃,左右都難以割舍。夾在梅楊之間的唐明皇,既不愿意為了楊妃,完全舍棄原來的舊愛梅妃,更不愿意為了梅妃而“得罪”善妒的美人楊妃,這種矛盾的情感如何去抒發(fā)?正是通過對高力士的描寫來完成的,因而,在這些折目中高力士才會頻繁的出現(xiàn)。
安祿山叛變,使得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如膠似漆的情愛不得繼續(xù)。本來一個安穩(wěn)太平的國家被楊家人糟蹋了,逼迫將士舍棄親人,背離故鄉(xiāng),心中已有不滿,而行軍路上又從來沒有吃飽過,精神與物質雙重打擊,致使軍心渙散,怨聲載道。陳玄禮雖然想慷慨赴死以平將士的憤怒,但是將士認為必須讓楊國忠與楊貴妃來承擔才能決心跟隨、勇抗敵軍。唐明皇百般懇求無果,為了安撫眾將士,只能無奈處死楊妃。在唐明皇的心中,楊國忠或許罪有應得,但是楊貴妃久居后宮,根本沒有傷害社稷,無罪卻要處死,都是自己連累她,“今日之事,是朕累妃子耳,妃子何負于國家!”想要救楊妃但又力不從心,只能心痛難過罷了!高力士在送楊妃時說“娘娘怎割舍得奴婢?待奴婢也尋個自盡罷?!备吡κ克f的話,放在唐明皇的身上也是十分貼切,在理智上,由于帝王的身份,在國家危難之際,不可能追隨楊妃一同死去,只能舍下楊妃;在情感上,唐明皇愿意與楊妃一同赴死,做地上的連理枝、天上的比翼鳥,所以才借高力士之口來述說心中所想。
楊妃之死安定了軍心,但明皇的心再也不會安穩(wěn)了,自從楊妃走后,梅妃又不知身在何處,內心的思念找不到一人寄托,孤苦悲涼。破賊、復興家國的重任也交托給太子和以李泌為首的幾位大臣,自己則位居太上皇,不問政事,入劍門避禍。這也與高力士的行為密切相關,高力士飛馬來到太子面前,說“至尊候千歲爺已久,著高力士來請千歲爺?!钡鹊绞跈嘟o太子之后,高力士與唐明皇一起唱到“從今后,斬木持竿,平胡亂,凱哥旋。”作者特意把高力士與唐明皇放在一起,不也說明了高力士與唐明皇的情感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嗎?在入蜀的行程中,唐明皇時時思念妃子,行路怠倦。高力士見狀,慰藉到“望爺爺寬懷,……,馬行甚遠,倘有賊兵追趕,望爺爺上馬?!边@句話也道出了唐明皇的擔憂,就算不問政事也不應被賊兵抓取,成為太子收復河山的阻礙,隨后上馬行路。當?shù)弥悠瀑\后,唐明皇甚是歡喜,認為是“順天應人”的結果,自己也不再為社稷擔憂。此時,高力士說到“此宗社生靈之?!?,與明皇所想無二。
當明皇歸來,看到昔日樓宇、景物,思念梅、楊難耐。梅妃杳無音訊,尋找無果;楊妃被葬荒野,恐怕尸身“禁不過月冷衾鴛,香消爐獸?!边@種愁苦只能化作聲聲的悲嘆“想今生已休,想今生已休?!睘榱松陨云綇妥约簝刃牡膽n傷,便命高力士與念奴兩人前往馬嵬坡移葬。高力士在見到楊妃尸首時,因歲月的摧殘,“肌膚已消”,看到此情形,高力士直呼“痛殺奴婢也!”,又發(fā)出“圣上思念你,食不甘味,寢不成寐,……,你可知否?”的感慨,這也是從側面寫出了唐明皇對楊妃的思念。高力士知道明皇身邊沒有留下楊妃娘娘的任何物品,只能對著楊妃的畫像日日悲傷、想念,所以要念奴從楊妃墓中拿出楊妃隨葬時的香囊獻于明皇,自己不取而讓念奴取香囊,并沒有讓讀者意識到高力士對于唐明皇情感的作用,這種安排可謂是獨具匠心。
在最后的大團圓中,高力士同樣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鴻都客來到南宮外,便遇到高力士,并向高力士交代了自己到南宮的目的,經過高力士的判斷后,知道此道長真是仙人,可以讓明皇見到楊妃的魂魄。高力士的疑慮也是唐明皇的疑慮,高力士的一番詢問正是幫助唐明皇打消對鴻都客的疑慮。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此處安排高力士遇見能夠見到楊妃的鴻都道長,也是唐明皇想要見到楊妃,完成多年夙愿的間接寫照。
從全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看,高力士的出現(xiàn)往往是為了傳達唐明皇的情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唐明皇與梅妃產生隔閡、舊情復燃與團圓;其二,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纏綿、別扭、死別與“團圓”;其三,國破家亡時的憂思等。高力士是與唐明皇的情感變化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人物,尤其在唐明皇與梅妃、楊妃的情感中,通過高力士的描寫,把唐明皇心中所思所想巧妙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文中把高力士描寫成唐明皇情感的代言人,一方面當高力士的情感代言與明皇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相一致時,高力士就會重新訴說唐明皇的情感,加強唐明皇的情感表達,如在梅楊爭妒時,唐明皇說出了三人同恩愛的期望后,高力士又重新勸梅楊二妃“歡笑同偕老去”;另一方面高力士的情感代言是為了揭示唐明皇內心的情感。如高力士三請梅妃重新入席而不得的無奈正是唐明皇的無奈。作為帝王,有著尊貴的身份、地位,高力士的情感代言功能就是為了達到使唐明皇形象的塑造符合其身份、地位,同時又能與主題相符合的寫作要求。
《驚鴻記》的作者吳氏①用唐明皇近身內侍高力士來作為唐明皇情感的代言者,并不是偶然,而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在唐明皇與楊貴妃、梅妃的三角關系中,突出梅妃的賢淑,從而寄托抱負不得實現(xiàn)的苦悶之情。從文本來看,梅妃在全文的描寫中,與善妒、誤國的楊妃不同,不論是才華,還是高貴的品質都是值得贊揚的。梅妃集才情與賢淑于一身,本該受到唐明皇的恩寵,但是卻遭受莫名的誣陷而被唐明皇遺棄;楊妃除了擁有絕世的美貌外,在德行與才情上都與梅妃無可比之處,這樣的人卻得到了唐明皇無限的寵愛,甚至荒廢了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危難。最后的大團圓結局,一方面受到明朝大團圓式結尾所限制;另一方面在大團圓中楊妃形象有了顛覆性的描寫,此時的楊妃是一個悔過者的形象,“端的是妾誤你,《霓裳羽衣》,太癡迷,云雨朝夕,樂極悲至?!?/p>
告知梅妃、明皇、李白都是仙人身份,指出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莊公夢蝶”“黃粱一夢”的“華胥”境,“暑往寒來有盡期”與生前的楊妃迥然不同。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來看,《驚鴻記》的創(chuàng)作與作者的人生遭遇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在敘《驚鴻》中指出“《驚鴻記》者……以寄其牢騷不平之氣者也?!薄袄悟}不平之氣”就是“為科制所縛”,之所以選擇李楊故事,主要是受到其弟的啟發(fā)。其弟因感嘆梅妃賢淑卻不受世人關注,楊妃覆唐,卻因美貌而獲稱贊,“罪首歸楊而采蘋不與?!瓪g頌楊美,江則蔑如也?!睂懥艘黄恼聛碣潛P江氏,作者看后,重度新聲,即《驚鴻記》。吳氏受到科舉的打擊,以梅妃自喻,寄托自己內心的不平之氣,作為知識分子,受到儒家尊君思想的影響,并沒有把矛頭直指唐明皇,那么高力士作為唐明皇感情的代言者,一方面可以展現(xiàn)唐明皇加在梅楊之間的無奈之感,減輕對帝王的批評;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批評的矛頭直指蠱惑帝王之人的身上,具有“主文而譎諫”的寫作風格。
注釋:
①關于《驚鴻記》的作者,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根據(jù)明金陵世德堂本認為其作者是吳世美,呂天成《曲品》、無名氏《古人傳奇總目》、王國維《曲錄》、莊一佛《古典戲曲存目匯考》等都持此種觀點;一種是根據(jù)日本漢學家神田喜一郎先生舊藏明萬歷十八年刊本認為其作者是吳世熙,康保成等學者持此觀點?!扼@鴻記》的作者不論是吳氏兄弟中的哪一位,遭遇都十分相似,因而《驚鴻記》的創(chuàng)作都是為了寄托不得志的胸懷。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