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江婷 黃 靜
孟子的仁政思想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好的人文管理者
盤江婷 黃 靜
相比于2500多年前孔子和孟子所說的政治及他們所處的相對結構單一、分層簡潔的政治體系中,今天的政治,或者說各個行業(yè)、領域中的管理工作,已經顯得格外復雜、龐大和精致。優(yōu)質管理的精神內核沒有改變,或許依循我們的文化地圖而對中國古代的管理文化進行提綱挈領時,這種精神內核既可以說是由孔孟發(fā)端,而后來中國2500多年政治生活所踐行的“仁政思想”,也可以說是適應現(xiàn)代經濟世界的語境的“人文管理”。兩者本質沒有實質差別,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但形式可以千差萬別。
孟子 仁政 人文管理
不管是人文管理還是人文管理者,這兩個概念在管理學領域的提出和理論建構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人文管理理論是由于省寬提出并倡導的新型管理理論,主要從企業(yè)的管理角度來論述人文管理。①可以說這是適應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的管理理念。
首先,在中國“人文”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易經》中?!兑捉洝焚S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的“人文”是指相對于“天文”、“地理”的“人文”,實際上指的就是人的文化現(xiàn)象。在西方,Humanity(“人文”——在中國并沒有詞源學基礎),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觀念是從人類的角度來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會有下述超越性問題: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所以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文”一詞的根源古希臘和羅馬(Humanity在西方也可以解釋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臘思想及其方式為根基的。
現(xiàn)代語境中的“人文”是綜合以上二者,一個代表廣度,一個代表深度,廣度即人類的文化現(xiàn)象被稱為人文,而深度在從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
不管是對于人文管理還是人文管理者,現(xiàn)象總是先于概念存在的,對人類歷史和社會來說,它們的發(fā)生就像普照的陽光和磅礴的雨露一樣催生著人類世界的欣欣向榮。以古代官員為例,大到唐太宗這樣的皇帝推行的人文管理,使得唐朝強盛,文化繁榮,小到晚明通俗文學家馮夢龍,他在五十七歲時,才補為貢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訓導,后升任福建壽寧知縣,在他做小小的知縣時,就能廢除溺嬰習俗,推行教育,編寫了《四書指月》,并在完善地方志上花功夫,編寫了《壽寧縣志》。雖然當時沒有人文管理或人文管理者這樣的提法,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們是人文管理者,歷史上的這些人物多如繁星,代代相承。他們畢生的經營,不管行為表現(xiàn)、努力方向及業(yè)績貢獻如何地不同,都是要受推崇的。實際上就是在管理當中推行我們中國文化里的“仁道”。
相比2500多年前孔子和孟子所說的政治及他們所處的相對結構單一、分層簡潔的政治體系中,今天的政治,或者說各個行業(yè)、領域中的管理工作,已經顯得格外復雜、龐大和精致。但優(yōu)質管理的精神內核沒有改變,或許依循我們的文化地圖而對中國古代的管理文化進行提綱挈領時,這種精神內核既可以說是由孔孟發(fā)端,而后來中國2500多年政治生活所踐行的“仁政思想”,也可以說是適應現(xiàn)代經濟世界的語境的“人文管理”。兩者本質沒有實質差別,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但形式可以千差萬別。
2500多年前,在春秋時期,對民眾施行仁政的理想首先是由孔子提出的,一方面孔子提出了對民眾實施仁政的政治理想,指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思就是治理一個大國,要能敬慎守信,節(jié)省財用,愛護人民。動用民眾做事,不能違反農時節(jié)令。這就是仁政了。②另一方面,孔子指出仁政并非朝夕之日能夠推行,要仁道施行于天下,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經營才能就其根基,去其惡疾?!墩撜Z》中記載孔子說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彼囊馑季褪牵喝绻型跽吲d起,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讓仁道施行于天下。如果讓一位善人來治一個邦國,要經過一百年才能消除殘暴和殺伐。③這些見解都是極有見地的。
在孔子談論政治時,很多內容涉及到禮樂。最有名的言論,“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④“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guī)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禮規(guī)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鬃訉τ谶@種破壞周禮等級的僭越行為極為不滿,因此,在議論季氏時說:“在他家廟的庭院里用八佾奏樂舞蹈,對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鬃油瞥缥髦艿亩Y樂文化,可以說儒家的政治學說是從西周封建禮樂教化中發(fā)展出來的。禮樂施及的對象是由血緣宗法文化結合起來的、享有受教育權利的貴族們。他們之間的關系既是父子,又是君臣,從低到高分為士、大夫、公卿、諸侯、天子五個等級,可統(tǒng)稱為“君子”;而庶民與奴隸則是刑罰施及的對象,古代稱為“庶人”“庶民”“民”或“小人”。由于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所以禮樂政治是德治而不是法治。
在春秋晚期禮崩樂壞已達到很嚴重的程度,但禮樂教化還沒有完全被摧毀殆盡,因而孔子在政治上還是比較強調禮樂的外在秩序?!叭收倍肿钤缬擅献雍俺?,他闡發(fā)和豐富了仁政的內涵。孟子和孔子一樣,認為政治的根本在于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但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時代,禮樂教化已經完全被摧毀殆盡,此時諸侯兼并劇烈,戰(zhàn)亂不休,民眾流離失所,政治失去了道德理想,完全成為實現(xiàn)私利和強權的工具。所以,孟子不再刻意地強調禮樂的外在秩序,而是強調禮樂的內涵,呼吁行仁政;主張道義,反對私利;主張保民,反對強權。
對于仁政,即禮樂的內涵,孟子抓住的核心是“利義之辯”,對于民眾而言要實現(xiàn)合理的“利”,才有可能談“義”,這就是“有恒產才能有恒心”。但人人都只看到“利”,追求“利”的話,這個世界就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最終帶來的只能是殺戮。所以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這樣的記載,“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⑤孟子透過細微之處看到本質,他意識到人人只考慮利益,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他說,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
因而,要用仁義來化解利益的過分爭奪。政,實際上就是指國家層面的管理。國家是一個巨大的組織。組織和管理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合理實現(xiàn)。對于人類社會來說,道德的自律性保證了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合理實現(xiàn)。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人性”,普遍的人性是人類政治的根據,這是儒家政治學說的重要出發(fā)點。按照孟子對人性的判斷,人生來就具備良知、良心、善性,所以他說:“人人都有憐憫別人的心情。古代的圣王因為有這樣的心,才推行憐憫人民的仁政?!雹?/p>
孟子有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和責任感,孟子就曾經說過“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當他處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的時代中,能夠有有撥亂反正的決心和行動。他不僅僅批判和抨擊諸侯們的暴政,更為可貴的是對他主張的仁政有著精致的設計和描繪。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的作用。
中國古話對人才的形容是“德才兼?zhèn)洹?,說得簡潔有力。在中國歷史上,有道德的君主,能夠造福百姓,沒有道德的君主或者公卿貴族、大臣等,就會造惡百姓。所以孟子在曾說,“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意思是,只有仁人才有資格成為統(tǒng)治者。如果一個不仁的人身居高位,那簡直是將罪惡流播于民眾。統(tǒng)治者無道殘暴,民眾就無法可依。政府不遵守道義,工匠就不遵守規(guī)矩。君子違反禮義,小人就觸犯刑律,這樣的國家能在世上存在就算萬幸了。⑦
那時候,王侯、貴族動輒“地方千里”,“食邑萬戶”,那奴隸、自耕農或平民還掙扎在貧困線上,更不用說在戰(zhàn)亂時期,大部分的人生命很難得到保障,如東漢王粲《七哀詩》中所描寫的場景“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在白骨累累的原野上,饑餓的母親將孩子遺棄在草叢間,聽到孩子驚慌失措的號泣的聲音,想到自己因不知身死何處,才遺棄親兒,失聲痛哭,不能離去。雖然導致戰(zhàn)亂的原因很多,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人的政治謀利,為個人利益發(fā)動政變。
所謂“竊針者偷,竊國者諸侯”,對于位高者,位置越高,權力越大。一個有道德的上層管理者是組織的福音,那么一個不講道德的上層管理者將是組織的噩夢。即使是在今天的經濟社會,一切講究成本的時代,道理依然是不變的。只是我們今天更多地把這種要求成為“職業(yè)道德”。
中國現(xiàn)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非常嚴重,這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很多企業(yè)等為了個人私利沒有任何底線,這是沒有職業(yè)道德表現(xiàn)。從2006年開始,陸續(xù)爆出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牛肉膏、毒豆芽、塑化劑、皮鞋膠囊、人造豬耳、“農殘”茶、甲醛白菜、藍礬韭菜……中國經濟每年都是增長,但很多食品不是摻假就是有毒,真是可悲。
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講過職業(yè)道德?!睹献印るx婁下》曾記載,曾子居住在武城,越國軍隊來侵犯。有人說:“敵人要來了,何不離開這里?”曾子在離開時說:“不要讓人住到我家來,毀壞了這里的樹木?!睌橙送俗吡?,曾子就說:“修好我的墻屋,我要回來了。”敵人退走后,曾子回來了。他身邊的人議論說:“武城的人對我們先生這樣忠誠而恭敬,敵人來了,先生卻先離開,給百姓做了這么個榜樣;敵人退走了,他才回來,這么做恐怕不好吧?!鄙颡q行說:“這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從前,先生曾住在我們那里,沈猶家遭遇負芻作亂的禍事,跟隨先生的七十個弟子,沒有一個出事的,因為他們是老師和客人,讓他們先離開?!弊铀季幼≡谛l(wèi)國,有齊國軍隊來侵犯。有人說:“敵人要來了,您何不離開這里?”子思說:“如果我也離開,國君同誰來守城呢?”對這兩件事,孟子評論到:“曾子和子思遵行相同的道理。曾子是老師,是長輩;子思是臣,身份低。如果曾子、子思互換了地位,也都會這樣的。”⑧曾子遇寇而退,子思遇寇而守,為什么他們兩人的行為都是值得稱許的呢?曾子作為老師,遇到盜賊攻城時,他的職責不是守城,而是要教育武城的臣子們,你們的職責是要保護民眾、長者。所以曾子要說“不要讓人住到我家來,毀壞了這里的樹木。”這是更高的境界。而子思居住在衛(wèi)國,齊軍來犯,別人勸他離開,他作為臣子,認為自己要首當其沖,也是出于職責。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不管是曾子,還是子思,他們都在強調自己的職業(yè)道德。
對于人文管理者來說,道德不是空談,既要保證在與他人的相處之中堅持相互尊重、理解、真誠相處之道,又要使組織中每個人獲得經濟保障和職業(yè)發(fā)展空間。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這早已是現(xiàn)代人耳熟能詳的理論并在管理等領域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對人文管理而言,“仁道”的推行,如果能做到高度關注組織中的人員的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可以說非常難能可貴了。
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的政治思想也都是既要保證民眾擁有經濟能力,以致安居樂業(yè),然后讓民眾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安定、滿足。實際上,這也是在理解人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上,對國家管理提出的目標。有一次孔子到衛(wèi)國去,稱贊道:“人口多稠密啊!”給他駕車的冉求說:“有這么多的人,如何治理他們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起來!”冉求又問:“富起來以后呢?”孔子說:“讓他們受教育!”⑨
孟子在闡發(fā)仁政思想的時候,也是具有同樣的思路。孟子在和梁惠王描繪仁政的圖景,也是讓人們先富足,并涉及土地制度、生產制度、賦稅制度、貿易等等方面的設計。
在企業(yè)中,真正的人文管理,首先就要保證職工、團體成員的經濟收入,好的經濟能力是基礎。保證職工、團體成員的經濟收入并非易事,在各個行業(yè)當中,很多企業(yè)還很難做到。中國一直被稱為廉價勞動力工廠,即使現(xiàn)在是中國經濟轉型期,但是很多行業(yè)的管理者對職工待遇依然是采取很不公平的政策。在利潤一定的情況,往往會通過壓縮職工的工資來取得自身的利益。這不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
儒家主張的仁政非常簡單,也非常符合現(xiàn)代政治的理念,那就是先富民,后教民。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目的。
孟子是非常積極入世的人,在戰(zhàn)國時期,由于大貴族家室的不斷衰落,加之越來越多的平民受過教育,平民士人在政治和外交舞臺上愈加活躍。各國統(tǒng)治者為了富國強兵,爭霸天下,紛紛養(yǎng)士,爭奪人才。此段時期,君臣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出身平民的官僚或者來自其他國家的客卿們與國君之間沒有宗法血緣關系,因此君臣關系不再像春秋時代那樣僅僅是父子關系的延伸。法家韓非子于是認為君臣之間其實是利益交換的關系。君主用賞罰兩種手段駕御大臣,大臣由于要獲得利益,所以畏懼君主。而儒家處理君臣關系的原則就復雜得多。
孟子則主張君臣之間憑借道義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君與臣必須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與道德境界,是一個道德與文化的共同體,而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一個群體將產生何種文化,往往是由這個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決定的。對于君臣不同級別的管理者,孟子強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兩者要借助共同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境界,形成一個道德與文化的共同體,這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在中國歷史的君和臣,很像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高層管理者和中層管理者。這兩類管理者可以說是組織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德魯克曾說過:“管理者是事業(yè)的最基本的、最稀有的、最昂貴,而且是最易消逝的資源。”
高層管理者和中層管理者之間能夠憑借共同的意識、一致的努力來創(chuàng)造并推進自身的企業(yè)文化,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他們成為文化的共同體。
馬云被稱為中國電子商務之父,他于1999年正式成立阿里巴巴集團,致力于經營多元化的互聯(lián)網業(yè)務。馬云對于商業(yè)有獨到見解,可以說他弘揚了商業(yè)文化。在他的理念中,實際上互聯(lián)網業(yè)務的精髓就在于相互分享,互惠互利,馬云不僅需要自己獲得經濟效益,他希望更多的人通過他所搭建的平臺獲得經濟效益。他說:“我是說阿里巴巴發(fā)現(xiàn)了金礦,那我們絕對不自己去挖,我們希望別人去挖,他挖了金礦給我一塊就可以了?!?/p>
正是有這樣的理念,2003年,馬云創(chuàng)建個人電子商務網站淘寶,到2006年淘寶網站就發(fā)展為亞洲最大購物網站。截至2013年,淘寶網擁有近5億的注冊用戶數,這些用戶包括消費者用戶和商家用戶。截止2011年年底,淘寶網單日交易額峰值達到43.8億元,創(chuàng)造270.8萬直接且充分的就業(yè)機會。在消費者中間,它創(chuàng)造了在快速、便捷、不受地理空間所局限的消費文化,在商家中間,它促進了服務、誠信、創(chuàng)新等企業(yè)精神。這樣的成功不僅僅是歸于作為創(chuàng)始人馬云的創(chuàng)建行為。而是馬云作為頂層設計師,他產生了對大廈的建筑理念,而與其他管理者形成了共同的意識和一致的努力。他們是推進某種文化的共同體。將某種具體的文化落到實處,使更多的人來一起構建這種文化,分享這種文化成果。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這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孔子曾多次贊嘆水,和孟子同時代的的徐子問孟子,水有什么可取之處,孟子回答到,水從源泉里滾滾涌出,日夜不停地流著,把低洼之處一一填滿,然后又繼續(xù)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鬃铀〉?,就是它的這種特性啊。試想,如果水沒有這種永不枯竭的本源,就會像那七八月間的暴雨一樣,雖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滿大小溝渠,但也會一下子就于酒枯竭。⑩文化就像源泉一樣,它能使一個組織保持活力、生命力。如果企業(yè)構建文化共同體的意識,就不可能成為行業(yè)的中堅力量,那如果大家都是如此,這個行業(yè)就變得沒有希望,其實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等組織有一時的繁榮,但也會像無源之水一樣,最后變成一潭死水,很快干涸。即使留有軀殼,發(fā)揮的也是阻礙作用。文化難得,造惡往往更容易,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想看到藍天也成為一種奢求。
注釋:
①于省寬2008年出版了《人文管理叢書》七卷本,2010年出版了《人文管理簡明教程》。
②論語新解[M].錢穆,校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7~8.
③同上,313頁。
④同上,46頁。
⑤同上,1~2頁。
⑥同上,80頁。
⑦同上,163~164頁。
⑧孟子譯注[M].楊伯峻,譯注.第2版.北京:中華書局,1988:201~203.
⑨論語新解[M].錢穆,校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312.
⑩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第2版.北京:中華書局,1988:191.
[1]于省寬,李蕾.人文管理簡明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
[2]論語新解[M].錢穆,校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3]孟子譯注[M].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
[4]李學勤.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民族地區(qū)醫(yī)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廣西人文醫(yī)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