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柳
古代文學(xué)
試析孔子的生活智慧
常 柳
孔子的智慧包羅萬象,本文主要從奉行“禮”道、勤儉節(jié)約以及虛心淡然/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等方面分析了其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孔子 生活智慧 “禮”道 勤儉節(jié)約
孔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其處事之大智慧,他奉行禮數(shù),推崇虛心求教,而且力倡勤儉節(jié)約,實實在在過日子。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對人、對物,孔子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法,讓人們心服口服,也成為了人們模仿崇拜的對象。
奉行“禮”道,就不得不說孝,正所謂“百事孝為先”,這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光榮美德??鬃拥男⑿脑谒晟俚臅r候就可以看出來。
在孔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已去世。他的母親因現(xiàn)實的種種壓力,沒能告訴他父親的所葬之地,這成了孔子的一塊心病。他心里也總是嘀咕,堂堂七尺男兒,怎能連父親的葬身之地都不知道在哪,不能時時祭奠,這也太不孝了。十幾年之后,從小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也離他而去,讓他傷心不已,更讓他傷心的是無法盡孝道。按當?shù)氐牧?xí)俗,應(yīng)把父母倆合葬在一起,讓他們九泉之下得以安生??伤粫缘酶赣H的墓地在哪,于是他暫且把母親的棺木放在街上,以求之后可以合葬。這是何等的孝心,他的所作所為感動了當?shù)匾晃荒觊L的老者,她不忍心看著孔子這么糾結(jié),這么傷心,于是就點播孔子,告訴他,他父親所葬之地叫作防山。這個消息讓孔丘興奮不已,終于可以時時祭奠父親并且父母終于可以合葬在一起。最后他不僅將他們合葬,而且還為他們守孝三年,盡了孝心,也完成了完成自己的多年的一個心愿。
孔子不僅以身作則,他還教育他的弟子們守孝道。他教導(dǎo)他的弟子們要在父親在世的時候,要多觀察他的志向,多向父親學(xué)習(xí),不能辜負父親栽培的苦心;在父親死后,多思量一下他生前的行為,多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不能讓父親丟臉;最重要的是爭取在父親死后也要多年堅持父親的辦事原則和方法,不要讓其消逝,這樣才能把父親的精神傳承下去。不僅如此,他還教導(dǎo)弟子們不能違背父母的意愿,要聽從父母們的安排,要時刻擔憂父母的身體,盡量使其長壽,有時間就多陪陪父母,要謹記在心中--時時盡孝道。
推崇做人之“禮”,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家里面孝順父母,不武逆兄長,而且在外為人處世,也離不開“禮”字。也就是說,生活中各個方面都離不開“禮”?!凹核挥鹗┯谌恕边@種行事方式,就要求人們做到自己不想要的、嫌棄的東西就不要給別人,或者不想被他人區(qū)別對待,就不能羞辱、欺壓等方式對待他人。這何嘗不是一種“禮”呢?!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這就要求我們要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而不是避而不見,置之不理?!安辉谄湮?,不謀其政”,就要求人們本本分分,不要隨便干涉他人的事情,“泛愛眾而親民”也是有原則的?!岸Y”就如陽光一樣,照亮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從而人們也就生活得井然有序,快快樂樂。
就是這樣,孔子以自己履行禮數(shù)為標桿,并將其散播給他人,讓他人也懂得什么是“禮”,怎么才算是“禮”,真的做到了好東西不獨食,真可謂圣人,怎能不讓他人佩服呢!
孔子被稱作圣人,在生活中,也不是沒有犯錯,沒有眼花的時候,可他不會固執(zhí)己見,而是知錯就改,虛心求教。
就在孔子和弟子們游說于各國之間—陳蔡的時候,處在亂軍的包圍之中,帶的糧食都吃沒了,好久都沒吃上一頓正經(jīng)的飯菜了,真的是病的病,餓的餓,境遇非常慘。有一天,他的弟子顏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討了一些米飯回來,以解燃眉之急。顏回真是開心極了,老師我們一行人終于不用食不果腹,于是顏回趕緊把米飯放到鍋里來煮,煮著煮著,忽然就發(fā)現(xiàn)鍋里掉了一些煤灰。他心里想如果不撈出來,整鍋吃食就毀了,于是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剛想扔掉,可是又舍不得扔,這可是千辛萬苦討回來的。最后經(jīng)過多次掙扎,就把米飯放到嘴里面,自己吃了??烧l曾想,這一幕恰巧就被孔子看到了,可他想得不和顏回一樣,想得是另一回事,心想,這個弟子顏回可真不行,怎么能自己偷吃呢,一點都不懂得禮數(shù),不知道先給長輩吃呢,而且其他弟子也餓著呢。可孔子當時假裝沒看見,也沒說什么。就在弟子顏回把飯端到他跟前的時候,孔子就放話了,我平時是怎么教你的,你學(xué)的那些東西都去哪了,不知道先把東西讓給長輩吃嗎?怎么能自己先偷吃呢!顏回大為錯愕,心里想這事怎么回事,忽然想起來剛才發(fā)生的事,趕緊就向孔子解釋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并告訴老師孔子真的是誤會他了??鬃右宦?,恍然大悟,也知道了這次誤會了顏回??伤麤]有堅持面子功夫,以老師的身份堅持自己錯誤的觀點,而是認真思考了一下,得出了下面這個結(jié)論:生活中有好多事情,不是光靠眼睛看就能分辨出來的,我們必須把事情搞清楚,才能說話,這也是變相的向顏回認錯吧。
說到淡然,就不得不提孔子被說做喪家犬那件事。其實孔子游說到匡城的時候,已小有名氣了。這件事發(fā)成在上一件事之前。因在衛(wèi)國時,孔子及其弟子受到監(jiān)視,就不得不離開衛(wèi)國,前往匡城。因路上走的急,不可避免的有人掉隊了。他的弟子子貢就和孔子走散了。子貢特別著急,心里老師怪自己,怎么能和老師走散呢,找不到老師可怎么辦啊?于是,按照孔子的樣子,便問路上的人說,你有沒有見到一個叫孔子的人???路人聽了,很嘻嘻哈哈地回答說,我好像是見到一個這樣的人,各個部分長得都挺命硬的,可組合起來怎么就那么不中看,怎么看都像一條喪家犬。子貢心想,這個人這個態(tài)度,應(yīng)該指的就是我老師孔子吧。果真,子貢循著路人說的地方找到了孔子??鬃雍苁呛闷妫谶@么多人的的路上,子貢怎么找到自己的呢?子貢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老師孔子,可很是擔心老師會生氣。出乎他意料的是,老師孔子只是搖搖頭,笑了一下,說,的確,我的樣子長得有點像喪家之犬呢。這種豁達的心態(tài)真是太難的了。要是我們平常人遇到了,不說生氣,肯定會心里難受好一會的。這真的是一種心境啊!
孔子就是這樣,從其小時候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思考,不停地學(xué)習(xí),虛心求教。同時,它不以自己的地位而在乎名譽上的得失,這種淡然的心態(tài)真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學(xué)習(xí)呢。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有時我們感覺自己很厲害,懂得很多東西,但不可能什么都懂。而且我們擁有的那些知識,都是慢慢積累起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而且知錯就改,而不是固執(zhí)己見,原地踏步的做法。至圣先師孔子就具有這種精神,也許就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會厚積薄發(fā),成為流芳千古的偉人。
雖說孔子出生于貴族,但他生活中一點都不奢侈,不浪費,而是勤儉節(jié)約,仔細地過日子。
孔子在生活中從不刻意要求吃得、住得有多好,而是安于當下,追求的是精神食糧。就像他在游說道路上,總會饑一頓,飽一頓,可他從來沒抱怨過。還有一次,孔子想搬到特別簡陋的地方去住,有的人就說,那里怎么能住人,還是不去的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多么節(jié)儉,真是有一種安貧樂道的作風(fēng)。就是因為勤儉節(jié)約的原因,他特別欣賞他的弟子顏回,并大力夸贊他說,顏回這個孩子啊,實在是太賢良了。生活中從不會要求太高,只求吃飽穿暖就好了,而且從來不鋪張浪費,他每天只需要一簞吃食,一瓢水,就足夠了。其他的多余東西都不會要求。這么簡單純樸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太難得了。他雖然生活在很偏僻的地方,住得也很簡陋,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而且每天都會很開心。要是其他弟子,社會中其他人都向顏回這樣就好了,那怎么還會有沖突,有戰(zhàn)事呢。可見孔子特別倡導(dǎo)節(jié)約簡樸的生活。也許一件事不足以證明這種生活態(tài)度,那么就讓我們說另一件事吧。
當孔子初到達齊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看到齊國的重臣晏嬰。記得,當孔子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就特別佩服和欣賞。原因很簡單,這是從晏嬰穿的細節(jié)中看出來的。當時晏嬰穿的是一件特別舊的袍子,至少有三十年的念頭了。一般的百姓這么做可能很平常,可晏嬰作為國家的重臣,也這么節(jié)省,就真的說明他生活很節(jié)約,很仔細。其他人可能看到這個衣服,也會注意,或者認為這位大臣過得也太摳門了,一件衣服都不舍得給自己買。可孔子不這么想,他認為晏嬰這個人是個人物,是值得教的一個朋友。他認為晏嬰身居高位,卻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奢侈浪費,而是勤儉節(jié)約,并且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是多么高尚的一個人,應(yīng)該也特別為百姓、為國家考慮吧。正是這樣,在齊國時,兩人在這一點的看法上特別一致。雖然兩人在其他問題上有分歧,在這一點上,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記得在魯國時,一魯國人就曾詢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說認真思考了一下,說:這個問題有點很難回答但也非常重要,但要我說的話,就一個國家發(fā)展而言或單獨一個人生活來說,禮的根本就是要節(jié)儉、節(jié)約,不能浪費,就是那些王公貴族也要如此。用其原話就是“與其過份奢侈,寧可儉省”;但不可排除這種現(xiàn)象,有的人生前特別節(jié)約,什么錢都舍不得花,東西用壞了也繼續(xù)將就,真實是特別節(jié)約,可死后就另一種狀況。他把他一生攢下的錢都用來辦葬禮,你說,這是為什么,那些有錢人就更不用說,葬禮更是大講排場,認為這就是他們的臉面,真是勞民傷財。人去世,我們是要祭奠一下,懷念一下,可是這個我們也得講個度啊,不可鋪張浪費。
孔子就是這樣在生活中保持這種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fēng),不鋪張浪費。也特別欣賞那種節(jié)儉的人。經(jīng)濟、政治、文化,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離開了節(jié)儉,似乎都要失衡,所以這種生活態(tài)度正是平衡劑,使社會井然有序的進行。從另一個角度看,經(jīng)過幾千年的洗禮,我們當代人仍然堅持這種美德而且得到國內(nèi)外的一致好評,孔子可謂真是這種美德的先驅(qū)。
生活中是否有鬼神呢,在現(xiàn)在看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怎么會有呢,可當時在前秦時期,有這種覺悟,可謂高人??鬃泳蛯儆谶@一類。
其弟子子路很是迷惑人死后怎么辦,會是怎么一種情景呢?人死后會不會遇到鬼神或變成鬼神這種東西。子路是越想越苦惱,而且想的什么都不想干了,換句話說,就是魔怔了。結(jié)果,過了很久,還是想不通,還是像迷霧一般。不禁他就向他的老師孔子求教,孔子思考了一下,對子路說,我們現(xiàn)在活在這世間,有那么多問題還沒解決,有那么多困難需要克服,活著的事都屢不清呢,那有什么心思管死了之后的事情啊,你想的太多啦,多注重當下。多想一下自己現(xiàn)在要做什么。的確,孔子從不把那些怪力、亂神放在眼里,不會把他們放在心中,而是積極的爭取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過好每一天,特別看重當下的日子。正是這種態(tài)度,從不相信有什么奇異的力量,有什么亂神,他不相信天上會點餡餅,也不相信善有惡報,從而他能帶領(lǐng)眾弟子游說各國,宣揚學(xué)說,積極編纂《詩》、《書》、《禮》、《儀》、《春秋》。
從上面的一個小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孔子主張人要薄葬,而不是搞鋪張浪費的那些東西。這不僅是勤儉節(jié)約,而且是注重生前的,而不是死后的事情,多為活的人考慮一些東西。 也就不在乎那些所謂的怪力亂神,也不怕得罪他們。
在當代,還有很多人會被這種怪、力、亂、神迷惑,不知所以,而孔子在幾千年之前就知道了要怎么做,真是可謂圣人。這種人生智慧其實也沒那么高深,只要我們認真思考一下,就曉得了。所以我們不僅學(xué)習(xí)孔子的這種認知,更要學(xué)習(xí)他那種思考的精神。
在生活中,孔子真是個智者,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張,進退有度,不為各種外在的東西所迷惑,所影響,并且這些想法在幾千年之后都為是正確的,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啊。真不愧被稱作圣人。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楊伯峻.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xué)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
常柳(1990-),女,漢族,河北人,華南理工大學(xué)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