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yè)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法律責任認定研究
王曉貞
(中國礦業(yè)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采用文獻研究結合邏輯分析的形式,從體育賽事傷害事故界定、國內外法律責任認定理論、體育賽事侵權構成要件、體育賽事傷害賠償等基本角度展開,以期為體育賽事傷害事故糾紛的及時化解提供思路。最終得到如下結論:我國對于體育賽事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認定原則以過錯原則為主,公平原則為輔。最后,提出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法律責任預防措施。
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法律責任
體育賽事自古以來就是廣受人們喜愛的一項競技活動,它不僅能夠鍛煉身體、強健體魄,也能夠激發(fā)人類追求身體極限的無限潛力,更能夠通過團隊合作和戰(zhàn)術規(guī)劃等增強人們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和精神,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影響力最大的活動之一。如今體育賽事形式的多樣性和競技性增強,各種傷害事故更是層出不窮,損失巨大。在當前依法治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下,研究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法律責任的認定既有利于保障運動員的基本權益,還能夠確保整個體育賽事處在一個安全可控的限度內,對體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對體育賽事傷害進行界定,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體育賽事。體育賽事指的是在裁判員主持下,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要求,組織與實施的運動員個體或運動隊之間的競技較量,以此形式達到強健體魄、豐富文化生活、增強團隊協(xié)作意識的社會活動[1]。在當前世界范圍內體育賽事十分廣泛,既包括專業(yè)有素的職業(yè)競技,也包括人民群眾的體育競賽,還包括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電子競技。很多體育項目相對易操作,對場地、專業(yè)性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體育賽事是當前人類進行的最為頻繁、最為廣泛也最為關注的社會活動。
很多體育賽事項目非常注重對抗性和對身體的極限挑戰(zhàn),所以在體育賽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傷害情形,特別是當前體育的競技性不斷增強,各種體育賽事傷害事件出現的頻率和后果的嚴重性都比以往要大得多。我們常說的“事故”區(qū)別于一般的損害,它的嚴重性較大,一般指的是造成死亡、嚴重疾病、傷害或者損害的意外情況[2],其主觀上不是出于故意的,否則將被定性為故意傷害而非事故。體育賽事傷害事故即在體育賽事進行中出現的嚴重的意外情況。
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會因體育賽事傷害事故受到影響,所以一般來說法律層面上的責任主要體現為侵權責任。所以本文就主要以體育賽事傷害事故產生的侵權責任進行闡述。
1.1 體育賽事傷害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1.1.1 主觀因素
在認定體育賽事傷害侵權責任時,首要考慮的應該是主觀因素,客觀或者意外因素導致傷害的情形不在本文探討之列,因為該種情況下責任的劃分和追責有太多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體育賽事傷害侵權行為中,主觀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的幾種形式:
首先是犯規(guī)。但是犯規(guī)不必然導致侵權,因為犯規(guī)指的是違反了該項體育賽事的基本規(guī)則和要求,大多數時候犯規(guī)都是無意識的,是為了追求體育競技的勝利而觸犯了規(guī)則。舉例來說,足球比賽中一方罰角球,本隊球員在球未落下之前都會跳起爭球。這種情況下球員注意力基本都在球上,再加上雙方球員都擠在禁區(qū)內,很難在跳起的時候還確保不碰撞到他人,這種情形下的犯規(guī)和造成的傷害我們就不能認定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6]。與這種無意識的犯規(guī)不同,故意犯規(guī)在體育賽事中也屢屢出現?;@球運動中某些球隊往往會故意抱住對方持球隊員讓對方獲得罰球為本方贏得時間。這種行為本身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運動員主觀上也沒有傷害對手的意愿,但因存在故意犯規(guī)的情形,即便無法認定其應當承擔故意傷害的責任,也應當認為其侵權成立。
其次是故意傷害。故意傷害與故意犯規(guī)的區(qū)別在于,后者僅僅利用規(guī)則,主觀上并不愿意去傷害對手,而前者則明知可能或者必然會對對手造成傷害,自己還放任或者主動去做。當然,這種故意傷害在體育賽事中往往以惡意犯規(gu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情況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還要視情節(jié)輕重考慮應否追究其傷害他人的刑事責任。舉例來說,絕大多數的拳擊比賽都會給運動員造成非常大的身體損傷,拳擊賽場也成為僅次于機械運動之外傷害事故發(fā)生最多的運動。但是只要運動員符合拳擊規(guī)則,即便故意將對手擊倒,我們也很難十分確定地認定其為故意傷害。
最后是過失。有理論認為過失其實與一般犯規(guī)是一致的,應當將犯規(guī)與過失同等考慮。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可以參考刑法關于過失的解釋,即可以預料到傷害行為的發(fā)生而由于過分自信或者僥幸心理認為該后果不能出現,最終促成了傷害結果的出現。之所以要探討過失應否承擔侵權責任,是因為過失往往都是可以避免的。仍然以上文中的例子來說,足球比賽角球過程中,如果沒有注意到對方球員在身邊而沖撞對方,這是一般犯規(guī);如果能夠看到對方球員已經跳起,自己如果不跳起就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但是出于對比賽勝利的追求和僥幸心理,認為自己跳起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而造成傷害事故的發(fā)生,這就屬于過失的范疇。但是在過失侵權的認定方面,學界和實踐中都較為謹慎。這是由于真正體育賽事中,故意傷害行為是極少出現的,像烏拉圭足球運動員蘇亞雷斯“咬人事件”在體育界非常鮮見。而過失致害在體育賽事傷害事故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一般來說,過失侵權要遵循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結合比賽規(guī)則、習慣等等要素來考慮,而不能只考慮加害行為本身忽略體育競技的基本規(guī)則。
1.1.2 加害行為
侵權責任的認定除了要有主觀因素之外,還應當具有實害行為。這是因為法律不會對“思想犯”進行處罰,因為其并沒有付諸行動,不會影響其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也不會影響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所以在體育賽事傷害中,除了衡量侵權人主觀的過錯,更加重要的是要參考是否有實害行為,必須遵循先客觀后主觀的原則。舉例來說,摩托車越野比賽中,某運動員主觀上想要撞倒對手,該行為還未實施,對方就因為賽道原因而受傷,我們不能因此就認定預備撞倒對手的運動員有侵權行為[7]。
1.1.3 受害后果
除了加害行為之外,還應當有受害后果,否則無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只能夠在體育道德和精神的層面對其進行處罰。舉例來說,籃球比賽中抱緊對手的行為屬于故意犯規(guī),但是并沒有對對手造成身體上的損害,那么僅僅根據相關規(guī)則進行處理即可,不必追究其他責任。
受害結果也包括不同的情形,其中最主要也最常見的就是人身損害。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除了人身傷害之外,還可能會導致財產損失。財產損失涵蓋直接的財產損失和因對手傷病給其單位或者俱樂部帶來的損失。財產損失相較于人身損害更為復雜,在現實中處理起來也沒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兩種受害結果之外,精神損害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種。侵害行為的發(fā)生,很可能會使受害者在今后的體育賽事中出現精神障礙,出現各種不良情緒,這都屬于精神損害的范疇。
1.1.4 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刑法和民事侵權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判斷加害者應否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重要連接點。即加害者主觀上存在過錯,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傷害后果,還不能夠據此判斷其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必須要證明其加害行為和傷害結果的因果關系才行。當然,不同法系對于因果關系的認定標準不同,我國民法界一般認同“相當因果關系說”,即“無此行為,無損害;有此行為,才有損害”,即認定為有因果關系。并且認定侵權責任比刑事責任要相對寬松些,用相當因果關系說來認定無可厚非。
1.2 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法律責任的抗辯
并不是絕對地、百分百地出現了傷害事故就一定要追究侵權人的侵權責任,以下的幾種情形都是對于侵權責任認定的合法抗辯理由。
1.2.1 第三者責任和意外事件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明確規(guī)定:第三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責任由第三人承擔。比如,公路自行車比賽進行當中,賽場中闖進來一輛飛奔的汽車,某運動員為躲避汽車撞向一旁,正好撞倒另外一名運動員,導致其受傷。那么汽車和賽事主辦方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運動員本身可以以第三者責任為理由進行抗辯。意外事件同樣是侵權責任的抗辯理由之一。舉例來說,賽車過程中突發(fā)地震導致車手死亡的事故,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地震的發(fā)生,也就不能夠追究任何人的民事責任。當然,意外事件必須經嚴格程序才能認定,且不能提前預知,不能通過合理的注意而避免,并且行為人已經盡到了他能夠注意到的所有義務方可認定。
1.2.2 受害人同意
在刑法領域,由于犯罪嫌疑人侵犯的不僅僅是受害人的權益,還侵犯了正常的社會秩序或者市場秩序,所以很多情況下無論受害者是否同意,都不能絕對地免除其刑事責任。民事領域則不同,由于平等自愿的民事原則,應當在受害人同意的前提下綜合考量。當然,即便受害人同意,也不能夠違背社會公序良俗,這是民法意思自治的前提條件。但是我們必須確認的是,受害人同意的一定是加害人的故意傷害行為,否則便成為自冒風險而并非受害人同意,這在下文中將會進行闡述。另外,受害人同意不適用于所有的體育項目,甚至僅有極少的項目才能夠適用。拳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受害人同意的體育項目,但是受害人同意也應當有限度,比如,如果故意折斷受害者的手臂,不應認為這是受害人同意。總結起來,就是說受害人同意并不能夠完全免除加害人的責任,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加害人的行為是否造成受害人重傷或者死亡,是否違反公序良俗。
1.2.3 自冒風險
自冒風險與受害人同意在構成上有很多細節(jié)上均一致。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自冒風險系過失行為,受害人同意系故意行為。也就是受害人可以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對方侵權行為的發(fā)生,但為了競技比賽的勝利仍然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而導致的嚴重后果。舉例來說,足球比賽中關于將人鏟倒的行為根據情況的不同處罰也是不同的。如果鏟球人沖人去,則是故意犯規(guī);如果沖著球去,則可以不認為其是犯規(guī)。如果鏟球人進行鏟球,并且防守球員并不在鏟球的范圍內,但防守球員為了防守迎向足球或者進攻球員,此時就屬于自冒風險[8]。但是體育賽事跟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對于自冒風險的認定更為嚴格,否則將會極大地削弱體育比賽的競技性。
1.2.4 受害人過錯
受害人在體育賽事中一般不會主動對自己造成傷害,但是如果對方對其造成的傷害是因為受害人本身具有主觀錯誤,就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仍然以足球運動為例,正常情況下球迷在比賽過程中是不允許進入比賽區(qū)域的,球員也不可能預見有球迷進入。如果球迷突然闖入球場而球員沒有注意將其踢傷,球員是可以以受害人具有過錯而減輕責任甚至免責的。再比如田徑運動中標槍、鉛球本身都是有一定危險性的,觀眾不服從賽場管理規(guī)定闖入賽場導致事故發(fā)生,可以減輕或免除運動員的民事責任。
1.3 體育賽事傷害事故賠償研究
1.3.1 體育賽事傷害事故責任承擔主體
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體育賽事傷害事故責任承擔的主體也應當進行明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將責任承擔全部壓到實際加害人肩上,而應當根據個案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考量。
1.3.1.1 侵權運動員及其組織承擔
上文中已經對侵權責任的認定和抗辯進行了闡述,實際體育賽事過程中由運動員及其組織來承擔責任要有嚴格的限制。只有運動員對損害結果有重大過失或者故意傷害,才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并且并不僅僅是侵權運動員本身,運動員所屬的俱樂部或者組織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其法律依據是人身損害司法解釋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由其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
1.3.1.2 賽事舉辦方承擔
賽事舉辦方在體育賽事傷害事故中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是較大的,其舉辦體育賽事,就有安全保障的義務,即便很多情況下是運動員造成的侵權,其實也應當納入到安全保障的計劃中來。賽事舉辦方除了應當做好賽事舉辦的相關事宜,還應當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保障觀眾的組織和賽后疏導,控制觀眾情緒,引導觀眾友好觀賽;第二,應當確保相關的設施或者器械的安全性;第三,應當為運動員購置保險;第四,應當確保裁判的公平性等等。如果因為上述的原因導致運動員發(fā)生傷害事故,賽事舉辦方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1.3.1.3 體育設施生產者、經營者承擔
有些體育賽事器械、設施本身不致出現質量問題,如游泳運動員一般不會因為泳衣而受到傷害;但是有些體育賽事器械、設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很可能會造成傷害事故的出現。例如鏈球,如果鏈子本身質量較差,在運動員拋出過程中斷裂的話,就很容易出現人員的傷亡。如果因為產品質量的問題,依據《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guī)定,生產者和銷售者應當承擔各自的責任。
1.3.1.4 保險公司承擔
保險公司承擔的責任是保險責任。相對于人的正常生活,參加體育賽事的人本身存在的受傷害的風險就較大,所以賽事舉辦方或者運動員所屬的組織往往會購買保險。根據保險條款,運動員受到傷害的時候保險公司就應當依法依合同承擔賠償責任。當然需要明確的是,保險公司承擔的保險責任僅限于民事范圍,并且嚴格依照保險合同的約定進行。而一旦出現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保險公司是無法代替承擔的。
1.3.2 損害賠償的范圍和方式
當前我國并沒有針對體育賽事傷害事故賠償的專門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常見的主要是按照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的規(guī)定進行賠償。主要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是醫(yī)藥費及相關的護理費、營養(yǎng)費等等,是受害者因為該傷害事故就醫(yī)而支付的費用;第二是誤工費,表現在體育領域就是因傷不能進行體育賽事而導致勞動收入減少產生的損害,這一項的要點是工作收入的確定;第三是傷殘補助金或者死亡補償金,是《人身損害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發(fā)生人身損害,造成傷殘或者死亡的,應當按一定的標準支付上述兩項費用;第四是被扶養(yǎng)人的生活費。有些運動員有需要扶養(yǎng)的人,并且對于被扶養(yǎng)人的扶養(yǎng)義務較重,一旦出現人身損害,可能會影響被扶養(yǎng)人的生活;第五是精神損害賠償。這些賠償的范圍與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并無二致,只是在具體細節(jié)上略有不同。例如誤工費一項,一般人身損害以其實際工資為標準,而體育賽事中,有很多運動員不上場也有收入,那么誤工費的認定就需要仔細斟酌[9]。至于體育賽事傷害事故責任承擔的方式,在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八種方式中,主要采用的是其中五種: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等,而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等三項并無過多涉及。
國內外侵權法律規(guī)范的理論基礎、法律淵源等等都有較大的差別,所以對于體育賽事傷害事故責任認定的理論和實踐也都有一定的差別[3]。我們以以下幾個國家的具體案例來進行研究和探討。
傳統(tǒng)的美國司法實踐中是采用的過錯責任原則,即侵權者有過錯方能夠追究其侵權責任。但是單純地考慮過錯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案件,現實的體育賽事傷害事故往往更為復雜,涉及的因素更多,并不能僅靠過錯來進行法律責任的認定。舉例來說,1992年美國加州最高法院就對一起橄欖球運動產生的傷害事故進行裁判,以受害者既然參加橄欖球比賽,就應當預見到比賽過程中會出現較為激烈的碰撞的情形,那么其應當承擔主要風險。這個原則我們稱之為比較過失原則。以比較過失原則為主去進行責任認定更能夠體現民事法律關系雙方的平等性,也有利于維護體育競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韓國司法實踐中主要是以過錯責任為主,最為著名的就是2008年韓國的一場拳擊比賽中,韓國的運動員被印尼運動員擊倒身亡。最終印尼運動員并沒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因為其在運動過程中沒有過錯,在運動過程中并沒有做出超出限度的行為,也盡到了注意的義務。事后輿論和人們的關注重點也并非印尼運動員是否應當承擔責任,而是在于拳擊運動本身的危險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韓國采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4]。
我國的理論傾向于過錯原則為主,公平原則為輔。這種處理方式有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訴求,但是體育界卻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公平原則的普遍適用會導致在體育賽事中大家都束手束腳,這就失去了體育賽事的初衷[5]。所以筆者認為,體育賽事傷害事故中可以考慮公平原則,但是不能將這一原則進行普遍適用。
3.1 體育賽事主辦方購買體育保險
購買體育保險是分擔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損失的一種有效措施。購買保險后,一旦發(fā)生投保時約定的事故情形,保險公司即可賠付損失,從而減少了相關主體的損失。大型體育賽事中,賽事主辦方應當為參賽運動員購買體育保險,這在很多情況下是強制的。賽事主辦方可以為參賽運動員投保人身保險,也可以為其自身投保責任保險。大眾體育賽事中,參加者也可自行購買相關保險,例如人身保險,從而將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損失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保險公司也適時推出了一些專門的體育賽事相關的保險項目,將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無疑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險公司一般來說承擔的僅僅是金錢上的替代賠償責任,對于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來說是不能夠替代的,這也就要求賽事主辦方特別注意這兩個方面的法律責任。
3.2 體育賽事主辦方對場館及賽場設施進行定期安全檢查,體育主管部門對公用體育設施和公用體育場館進行定期安全檢查
體育賽事主辦方應提高責任意識,保障賽場場館和賽場設施足夠安全,不致造成參賽運動員人身傷害。這也是賽事主辦方應盡的一項安全保障義務。尤其是位于室外的體育設施,相關體育主管部門更應對其定期管理、檢查,以確保公共安全。要知道,絕大多數的體育項目對于場館及設施的依賴程度是較高的,并且運動員對于場館和設施的情況是不太了解的,在可能出現傷害事故時候無法第一時間下意識地去規(guī)避傷害,所以一定要給運動員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無風險的運動環(huán)境,這樣運動員才能夠心無旁騖地比賽,才能向觀眾展現出更高水平的競技比賽。
3.3 體育賽事主辦方對參賽運動員進行安全責任培訓
體育賽事主辦方應盡到基本的告知義務,在賽前對參賽運動員告知其參賽項目可能的風險和賽場上的注意事項,使參賽運動員有心理準備,防患于未然。當前很多體育賽事主辦方太執(zhí)著于商業(yè)利益,而對其他的方面并不十分重視,這種態(tài)度和做法也就很容易滋生很多傷害事故。再加上一般來說,現在知名度較高的一些體育運動員收入較高,往往對于法律會產生漠視的心理,這就需要體育賽事主辦方進行必要的安全責任培訓,明確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明確一旦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會產生怎樣的法律后果。只有讓運動員真正發(fā)自內心地認識到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才能夠有效避免各種傷害事故可能導致的法律風險。
3.4 運動員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體育道德意識
要知道,再好的來自外部的保護和風險規(guī)避措施都不如從自身做起,外因只對事物的發(fā)展產生影響,真正決定事物發(fā)展方向的還是內因。具體來說,運動員應熟知其所參加項目的比賽規(guī)則和潛在的危險,做好自我安全保障工作,防患于未然。同時,在比賽中應遵守基本的體育道德,強化自律意識,應盡量避免對他人造成生命健康損害,尤其不能故意傷害他人或者有意違反相關規(guī)定,否則發(fā)生傷害事故后其被迫承擔更多的不利責任。當然,提升運動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體育道德意識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還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3.5 體育賽事傷害事故規(guī)制的未來展望
體育賽事本身就是對人身體極限的各種挑戰(zhàn),很多種類的體育賽事對抗性極強,所以體育賽事傷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出現傷害事故以后如何處理,在當前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特別是當前社會,體育賽事已經不再像傳統(tǒng)體育那樣以娛樂性為主,當前的體育賽事在朝著產業(yè)化、社會化方向發(fā)展的過程中,危險性也越來越大。各種體育賽事傷害事故出現后,如果單純以體育精神和道德來處理的話,不僅不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體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只有拿起法律武器,才能夠使體育事業(yè)不致混亂不堪。當前我國對于體育賽事傷害事故法律責任認定并沒有專門的規(guī)定,主要通過《體育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文加以規(guī)定,對于責任的認定和后果的承擔仍然存在巨大的缺陷。因此,應當重視體育賽事過程中產生的法律關系,對其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完善。在現有法律下,體育賽事主辦方、體育賽事參加者都應盡到各自的法律要求的基本義務,從而在傷害事故發(fā)生時將自己承擔的責任降至最低。
[1]龍秋生,李曉年.校園對抗性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責任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5):126.
[2]楊帆.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責任認定初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1):127.
[3]黃婷婷.校園運動安全立法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大學,2015.
[4]郁俊,陳錫林.體育課學生傷害事故責任認定與處理的法律探討[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19(2):35-37.
[5]馬宏俊.體育侵權中的民事法律責任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6):16.
[6]段榮芳.體育運動傷害賠償責任基本問題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32(2):35.
[7]季藝,陳玉忠,種法鵬.美國公立學校體育設施開放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31(3):293.
[8]孫冬青,孫金蓉.高校體育傷害事故中“校方責任”確立的法理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8):88.
[9]李杉.學校競技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及防范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9):92.
Studyonlegalresponsibilityconfirmationofsportinjuryaccident
WANG Xiao-zhen
(SchoolofP.E.,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In recent years,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have developed from tradi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s to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covering sports,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major sports events are held around the world. China has also held the Olympic Games and other major sporting events, which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numerous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s. Besides, injury accidents also occur in the routine training of athletes. Disputes are sometimes difficult to solv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legal liability of sports injury accidents is very necessar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injury accident in sports events, the theory of legal liability identific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tort of sports events, the compensation for sports events damage, so as to provide new solutions to sports injury accident disput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e principle of the legal liability of injury accidents in sports event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ault, supplemented by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legal liability for injury accident in sports events.
sport; injury accident; legal responsibility
G80-051
A
1009-9840(2017)05-0025-05
2017-01-29
王曉貞(1970- ),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法學和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