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鋒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14)
武術概念淺析①
彭廣鋒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14)
武術概念是武術科學的邏輯思維起點,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方法。該文從武術詞義的轉變、本質屬性及其與體育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分析,根據(jù)邏輯學下定義的要求,對武術現(xiàn)行定義提出一些看法,旨在更準確的理解武術概念,為研究武術科學奠定基礎。
武術 中國武術 武術科學
1.1 “武術”一詞的來源
據(jù)目前研究,“武術”一詞最早見于南宋時期,“偃閉武術,闡揚文令”,直到清末,《申報》1887年11月“我國家奮揚武術,整頓邊防,創(chuàng)立海軍,講求水戰(zhàn),治兵練足,改修戎政,薄海內外,無不仰望”??梢?在我國古代“武術”一詞泛指軍事,而其含義的轉變 ,習云太等人認為是在辛亥革命時期,它的含義從軍事過渡到了的拳棒技藝的統(tǒng)稱。在這之前,多用“武藝、拳、技擊、功夫”等來指代?!叭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周代“無拳無勇,職為亂階”。漢代《古今圖書集成》載“……有臂力,精諸家武藝”。
“武術”一詞是中國古代固有詞匯,但清末以來詞義發(fā)生如此轉變,季培剛認為是與甲午戰(zhàn)后來自東洋日本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有關,其本質是由日本在歷史上吸收改造回流的概念名詞[1]。這與曾留學于日本歸國后倡導武術的留學生有莫大的關系。1904到1911年間《申報》等刊物出現(xiàn)多次“武術”現(xiàn)有概念,1916年馬良編創(chuàng)“中華新武術”,1919年通過了其為全國學校正式體操的決定?!拔湫g”這一概念由此在新式學校的教育“場域”中得以大規(guī)模擴散,漸成普遍。新中國成立之后,正式通用“武術”一詞。
1.2 武術的含義
武,止戈為武。干戈在古時是指一對兵器,類似于矛盾,干主防,戈主功。從字面意思看,“弋”意為“巡邏中的戈”,即“游戈”?!柏笔蔷哂蟹穸êx的符號,意思相當于“不”。止,古代同趾,就是腳趾。止、干、戈,聯(lián)合起來,即指把腳站穩(wěn),揮舞著干戈進行戰(zhàn)斗。試想,一個人腳踏一方土地,揮舞著兵器,他必定是為正義而戰(zhàn),為了守護一方生靈,是為世界和平而戰(zhàn),為道義而戰(zhàn),而不是四處奔波,掠奪。所以“武術”大到可以指軍事謀略,排兵布陣,運籌帷幄,定國安邦,小到可以指個人的對抗戰(zhàn)斗能力、拳棒技藝。歷史上的用武事跡也為“武”字注入了勇猛、正義、愛人愛國、不屈不撓等精神。術,甲骨文中指道路,后延伸出技藝、方法的含義。我國古代道家為尊,姜尚也曾說過“天下道術千千萬”。所以“術”有指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產(chǎn)生的改造世界的方法的意思。
“武術”二字連用,可以理解為關于戰(zhàn)斗對抗取勝所應遵循的規(guī)律,應用的方法。這與拳術、功法的本質是完全吻合的,“武術”成為拳種的統(tǒng)稱并不只是巧合。當今中國武術已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蘊育,成為一門以拳術身法為基礎,涉及我國古代哲學、中醫(yī)、軍事等諸多理論在內的綜合性學科。但是“武術”的含義不光指的是中國武術,它概括的是一個最大的類,就應該是世界通用的,這樣看來其他民族也有武術,比如,拳擊、泰拳、柔道、跆拳道等。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下定義就是用簡短、明確的語詞將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揭示出來。
屬加種差定是日常思維中常見的定義類型,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單獨概念反映某一具體事物,往往要列舉眾多方面的內容,用屬加種差法難以做到。范疇就某一領域而言反映的是一個外延最大的類,不能給其找到屬概念。
語詞定義是一種特殊的定義,它通過說明或規(guī)定語詞的意義來揭示概念的內涵。說明的語詞定義就是揭示某語詞已經(jīng)確定的意義的語詞定義[2]。
2.1 對歷來定義的討論
觀歷年定義,基本也都是用屬加種差法來定義武術。1978年出版《武術》中定義為“武術,使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斗動作為素材,按照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相互變換的規(guī)律變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它是一種增強體質、培養(yǎng)意志、訓練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3]。1983年出版《武術》中定義為“武術,使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素材,遵照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規(guī)律組成套路,或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兩人斗智較力,形成搏斗,以此來增強體質、培養(yǎng)意志、訓練格斗技能的體育運動”[4]。2009年“武術定義和禮儀標準化研討會”將定義表述為:“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tǒng)體育”。
2.1.1 對種差的討論
種差的目的在于體現(xiàn)概念本質、特有的屬性,技擊性也被認可為武術的本質屬性,而健身性、藝術性、娛樂性等則是其后演化附帶的。只是因為時代不同,人們對其需要不同,它體現(xiàn)的功能就會有所偏重。武術是因技擊而生,技擊屬性丟了便不在是武術,技擊,即是技術攻擊,技法巧勁、巧妙合理的攻擊方法是武術的主要內容。所以在種差中要體現(xiàn)出技擊的意思。
武術不只是技擊方法,強健的身體是其技擊的前提,所謂“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法是武術的基礎。武術與西方健身運動的不同之處在與其身體練習的動作是帶有技擊屬性的。另外中醫(yī)理論對身體獨特的認識,在加上我國古代哲學、軍事等的諸多理論,使武術強身健體的功能是其他運動所不能媲美的。
所以,取“以身體能力為基礎,以技擊為內容”作為武術定義的種差。
2.1.2 對屬概念的討論
關于武術是不是體育,武術與體育的關系,已有多位武術家作過表述,武術與體育是交叉關系。中國武術的文化屬性要遠多出體育所涉及的范圍。經(jīng)歷數(shù)千年,中華武術已形成一個包含多種運動特點、多種器械的完整的大系統(tǒng),其宏大、深邃、成熟,從某些角度來說,已可與西方體育分庭抗禮。前面提到,當概念在某一領域而言反映的是一個外延最大的類,便不能給其找到屬概念。而武術從廣義上講,反映的就是關于技擊的最大的類,所以對于廣義武術,我們可以用說明的語詞定義。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武術一般是指武術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為了向世界推廣武術,體委創(chuàng)編出新長拳,它以自選長拳,及刀、槍、劍、棍為主要競技項目,后又增加太極拳、南拳等為比賽項目,開設散打等。傳統(tǒng)的拳種也都整編出各自規(guī)范套路,成為了今天“競技武術”中的“傳統(tǒng)項目”。所以,狹義的武術,即武術運動是屬于體育的,可以取“體育運動”做為其屬概念。
2.2 提出武術新定義
綜上所述,該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給出定義。
廣義的武術是指以身體能力為基礎,以技擊為內容,以在對抗中奪取勝利為目的而形成的理論方法。
中國武術則是在中國文化下產(chǎn)生于中華民族的武術,主要指中國古代形成的各自擁有自己獨特而又完整的理論指導思想的拳術,拳種套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每一種拳術都有各自的技擊特點,理論指導,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狹義的武術,即武術運動(也可以稱為新武術),是以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chuàng)造優(yōu)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yōu)勝為主要目標,以傳統(tǒng)武術為載體,創(chuàng)編的體育運動。主要有新長拳、太極拳、南拳,重新整編的傳統(tǒng)拳,以及散打、功法、等運動形式。
[1]季培剛.近代中國“武術”詞義轉變考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1):21-26.
[2]郭橋,資建民.大學邏輯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9-33.
[3]全國體育院系教材編審委員會.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4]高等學校教材編審委員會.高等學校教材·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5]李印東.武術釋義——武術本質及功能價值體系闡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37.
[6]楊建營,郭芙茉.武術新定義存在的問題及修正途徑探析[J].體育學刊,2014,21(1):23-28.
G852
A
2095-2813(2017)05(b)-022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222
彭廣鋒(1990—),男,漢,山東臨沂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訓練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