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順+于健龍
摘要:以青藏高原“黑土灘”為研究對象,采用圍欄封育、人工補播進行“黑土灘”的改良,測定了2010~2014年度“黑土灘”樣地垂穗披堿草、可食牧草鮮重。結(jié)果表明,多年圍欄封育、人工補播,“黑土灘”的垂穗披堿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鮮重顯著增加,而不可食牧草并未顯著增加。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與圍欄封育相比,人工補播樣地的垂穗披堿草比例、可食牧草比例顯著增加。其中,2014年度的人工補播樣地的垂穗披堿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分別為67%和73%,較2010年度分別顯著增加了2.52倍和2.17倍,而圍欄封育垂穗披堿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并未顯著增加。與圍欄封育相比,短期內(nèi)人工補播是改良退化天然草地更為有效的措施。
關(guān)鍵詞:“黑土灘”;生物量;圍欄封育;人工補播
中圖分類號:S8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11-0005-02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生產(chǎn)基地,但天然草甸退化是影響高寒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造成群落組分和物種多樣性改變、生產(chǎn)力下降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探索退化天然草地的恢復改良措施是眾多學者關(guān)注的研究熱點之一。研究表明,人工補播和圍欄封育是實現(xiàn)青藏高原“黑土灘”退化草甸恢復的重要途徑[1-3]。圍欄封育措施具有省時省力、顯著增加草地植被覆蓋度和牧草產(chǎn)草量,有效控制土壤養(yǎng)分流失,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和營養(yǎng)狀況的特點,被廣泛采用[4]。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圍欄封育在短期內(nèi)無法恢復三江源區(qū)“黑土灘”退化草地,其植被的快速恢復必須利用多年生牧草進行人工植被的建植。相比圍欄封育,人工補播結(jié)合圍欄封育,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比例增加更為顯著[5]。鑒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多年圍欄封育和人工補播“黑土灘”退化草甸生物量的變化,以期為高寒退化草甸恢復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試驗地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境內(nèi),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境東北部,地理坐標是東經(jīng)98°05′-102°41′,北緯36°44′-39°05′,平均海拔3 654 m,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4~1.4 ℃,年平均降水量309.9~529.1 mm。草地類型為高山嵩草雜類草甸,優(yōu)勢種為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ea),次優(yōu)勢種為矮嵩草(K. humilis)、異針茅(Stipa aliena)。
1.2 試驗設(shè)計
選取瑪沁縣大武鎮(zhèn)的兩個村“黑土灘”樣地(表1),分別采用圍欄封育、人工補播垂穗披堿草的方式進行改良,于2010~2014年連續(xù)5年在高寒草甸植被生長的旺盛期,每個樣地選取1 m×1 m的樣方3個,采用收割法,齊地面剪取植物地上部,并將樣地植物按牲畜適口性分為垂穗披堿草和雜草類兩個植物類群,分別測定鮮重,求和得牧草鮮重。
1.3 統(tǒng)計分析
利用SPSS21.0單因素AVONA進行方差分析,一般線性模塊進行正交分析,利用Excel作圖并繪制三線表。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圍欄封育生物量
由表2可見,多年圍欄封育后,“黑土灘”樣地的垂穗披堿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鮮重顯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可食牧草鮮重為96.00 g/m2,較2010年顯著增加了1.18倍;2013年度樣地的垂穗披堿草鮮重為48.60 g/m2,較2010年鮮重增加了64.75%(P<0.05);而2012年度樣地的不可食牧草鮮重則達到最大值,為125.60 g/m2。
2.2 人工補播生物量
多年人工補播垂穗披堿草后,“黑土灘”樣地的垂穗披堿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鮮重顯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垂穗披堿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鮮重分別為155.00、167.66、231.00 g/m2(表3),較2010年分別顯著增加了9.11倍、7.75倍和2.2倍,而不可食牧草鮮重則呈倒“U”型變化趨勢。
2.3 人工補播與圍欄封育生物量增量比較
可食牧草比例是退化天然草地恢復的重要指標,由圖1可見,人工補播垂穗披堿草后,垂穗披堿草比例、可食牧草比例顯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人工補播垂穗披堿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分別為67%和73%,較2010年度分別顯著增加了2.52倍和2.17倍。而圍欄封育垂穗披堿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并未顯著增加。
3 討論
研究表明,與自然恢復相比,人工恢復效益更高,尤其是對于重度、中度退化天然草地[6]。人工補播、施肥、刈割、圍欄封育等都是人工恢復的重要措施[7,8],而圍欄封育因易于管理、省時省力,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復中廣為應用。但是,圍欄封育短期效果并不明顯[2],長期封育對群落物種多樣性反而不利[3]。本研究表明,圍欄封育5年,可食牧草鮮重和垂穗披堿草鮮重增加,但可食牧草比例并未顯著增加。相比圍欄封育,人工補播垂穗披堿草被認為是改良退化天然草甸的重要途徑[1],人工補播能短時期內(nèi)增加繁殖體數(shù)量,提高優(yōu)良牧草比重,是實現(xiàn)退化天然草地快速恢復的重要措施[8]。人工補播的效果要好于單獨的圍欄封育措施。但是,長期人工補播是否會造成群落物種組成單調(diào)、影響群落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這需要進一步長期觀測。
參考文獻:
[1] 王彥龍,馬玉壽,施建軍,等.三江源區(qū)黑土灘退化草地植被恢復研究進展[A].中國草學會2013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草學會學術(shù)年會,2013.
[2] 宗 寧,石培禮,蔣 婧,等.施肥和圍欄封育對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復的影響[J].應用要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13,19(6):905-913.
[3] 劉曉琴,張 翔,張立鋒,等.封育年限對高寒草甸群落組分和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6,36(16):5150-5162.
[4] 韓 龍,韓彥軍,韓建國,等.不同刈割強度下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與植被群落多樣性研究[J].草業(yè)學報,2010,19(3):70-75.
[5] 武高林,任國華,劉振恒,等.黃河首曲濕地功能區(qū)“黑土灘”退化草甸恢復改良[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4):48-52,59.
[6] 郭軍樂,鄭建宗,李春寧.不同退化狀態(tài)高寒草甸人工恢復與自然恢復比較[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8(4):1-5,68.
[7] 張 濤.藏北高寒草甸土壤和植被對外源碳、氮添加及圍封、刈割的響應[D].蘭州:蘭州大學,2012.
[8] 葛慶征,魏 斌,張靈菲,等.草地恢復措施對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12,29(10):1517-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