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生,丁傳偉,孟凡莉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從文化自信中傳承中國傳統(tǒng)武術
王繼生,丁傳偉,孟凡莉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種類的外來體育被中國人民所熟知和接受,作為中國傳統(tǒng)項目的武術,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并呈現日漸式微的態(tài)勢。采用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從“自覺自信”的角度對中國武術在前進中的困境進行探討與分析,并根據中國武術面臨的困境給予建議,希望能夠對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提供理論認識,為培養(yǎng)國民的武術文化自信與自覺,使綿延數千年的武術文化發(fā)揚光大。結果表明:武術要騰飛需耐住寂寞, 應該從培養(yǎng)國人的武術文化自信與自覺抓起。在批判中增強自信,在繼承中發(fā)展前進,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應有信心加強基礎求發(fā)展,并借鑒媒體傳播方式,注重武術推廣。
武術文化;文化自信;武術傳承
在人類歷史的行進中,不僅有著長河漫漫的固有態(tài)勢,也有在現代化轉型中的新河道探尋。全球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中國武術在全球化語境下傳播與交流,是東方文化向西方跨文化的傳播。這種跨文化傳播的主旋律是沖突與融合。由于東西方文化表象截然不同,引起感觀與思想沖突是在所難免的。但是2種文化不僅相互作用,也促進了在全球范圍內信息、技術、商品和人力資源的合作與交流。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現代先進科技一打就垮, 如果沒有民族精神不打自垮。當下不僅是對外武術傳播的問題,而是如何培養(yǎng)國人的武術文化自信的問題。回顧民族傳統(tǒng)體育所經歷的千秋歲月,中國武術原本是辨認中華民族身份的標志與象征,牽絆著民族情感,今天卻走進了一個極其焦慮與痛苦的文化發(fā)展境況中。從局部來看,競技武術“一枝獨秀”、學校武術“名存實亡”、大眾武術“極度萎縮”、傳統(tǒng)武術“冷清萎靡”。從整體來看,受到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異域武技的沖擊,中國武術更是被擠壓到了社會文化的邊緣,如此的發(fā)展狀況中國武術的未來著實讓人憂心[1]。
以史為鑒,中國武術作為東方文化載體之一,在繼承和傳播中尤以對東方文化充滿自信最為重要。把中國武術看作是一道中餐,無論怎樣追求時尚,但最終還是要追求它的韻味,追求武術的精髓,這是中國武術在走向世界時的文化自信。中國武術作為華夏先民最早的體育項目之一,它是在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撫育下,按照東方民族人文理念所創(chuàng)造的一項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認真挖掘整理,繼承傳播,在自信中前進。
以從文化自信中傳承中國傳統(tǒng)武術為研究對象,通過查閱書籍、報刊、網絡中已有的關于武術文化、文化自信、武術傳承等方面的文獻資料為本文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及借鑒基礎,總結我國傳統(tǒng)武術傳承的研究現狀、面臨的困境。對有關資料(書籍2部,論文12篇)進行整理,對所查找資料進行比較、歸因和邏輯分析來對傳統(tǒng)武術在文化自信中傳承進行闡述,為論文尋找更為充實的理論依據。梳理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傳統(tǒng)武術傳播、傳承的歷程,尤其是在傳承過程中遇到的文化自信問題,以史論結合的歷史研究方法,對中華傳統(tǒng)武術傳承的文化自信、自負、自卑進行分析。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從時代性角度看傳統(tǒng)武術傳承,正確認識傳統(tǒng)武術傳承存在的問題,分析在不同時期、政策背景下傳統(tǒng)武術傳承的特點,對文化認識的區(qū)別,以期為傳統(tǒng)武術在文化自信中能夠很好地發(fā)展、傳承。
1.1 中國武術在繼承中的“內憂”
1.1.1 技術層面 由于西方體育在中國不斷橫行,西方體育的觀念逐漸影響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逐漸被西方體育的游戲化、簡單化和標準化準則所控制,朝著“高、難、美、新”的方向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競技武術不斷西化,成為一個具有中國武術名字的西方化的體育運動。近代以來,我國一直學習西方的體育模式,并以此指導方針和方向來發(fā)展我國的體育運動。近些年來,為了推進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進程,國家武術管理部門更是從評價標準和武術套路的內容進行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并產生了樣板武術、新武術、體操化武術等;西方體育的文化觀逐漸取代了中國的文化觀念?!熬哂械湫臀幕饬x的中國武術,也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走進了‘以西變中’‘以體變武’‘以奧變武’的發(fā)展場域”[2]。
1.1.1.1 技擊的永存性 武術的技擊含義無論是在傳統(tǒng)武術還是現代武術中都是存在的。在傳統(tǒng)武術中,武術的技擊價值尤為重要。武術的技擊性源于原始社會的狩獵技術,并在古代軍事斗爭中迅速發(fā)展。在冷兵器時代武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人與人的搏擊、軍事戰(zhàn)爭中,在歷史資料中武術都是經得起考察的。而在現代武術中,技擊價值仍然存在?,F代武術有套路運動和格斗運動2種形式,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格斗技能?,F代武術,它以攻防格斗為特點,但不以搏斗為目的。武術的技擊價值不曾消失,失去技擊價值的武術也不再是武術。
1.1.1.2 技擊含義理解的偏頗 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沒有理解武術技擊的環(huán)境存在,人們也沒有必要必須了解武術的技擊內涵。在追求健康、休閑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武術的健身價值,而對于武術的技擊價值則偏頗的理解在能不能打的層面上?!按颉笔俏湫g技擊含義最低層面的理解,武術的技擊有其遵循的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武術的技擊體現為自立、自保、自安,武術注重武德,武德是武術的魂。
1.1.2 文化層面 從文化層面來看,武術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內質逐漸被邊緣化。武術越來越偏離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實質,異化為西方體育的另類形態(tài)[3]。中國武術作為華夏民族最早的運動項目,它是在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撫育下,融入了東方民族人文理念的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崇尚氣節(jié)、正道直行、貴和持中、求是務實、豁達樂觀”的民族精神和“立足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開闊胸懷、兼容并蓄”的戰(zhàn)略思想以及“中和、謹信、自強、厚德”的中國武術運動項目理念。它在其自身發(fā)展中經歷了格斗技能、軍事需要、娛樂形式、民間體育、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歷程。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沒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其文化不會被世界所承認,也不可能走向世界。在經過近2個世紀的挫折,逐漸強大的東方民族開始對自身文化進行反思與關注:弘揚與傳播東方文化,是時代賦予體育人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共同的文化責任。
1.1.2.1 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文化發(fā)展既有同質化的一面,又有異質化的一面。全球化與地域性、同質化與異質化不同文化力量的相互作用,甚至產生沖突,這是文化運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4]。中國武術是東方文化,柔道是西化了的文化。同質化與異質化是相互矛盾的現象,以及形成的緊張關系,沖突與融合會共存一個時期。在沖突與融合會共存一個時期內,中國武術的傳播很難盡人意,其文化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中國武術的傳承困境,源于文化自卑,民族自信心不足,文化自卑與近代時期社會轉型密切相關。社會轉型必然牽動文化轉型。伴隨著文化轉型在一定時期內會形成2種現象:1)文化的發(fā)展陷入危機,發(fā)生裂變,由縱向的傳統(tǒng)傳承走向橫向的文化開拓。其表現為本土主流文化遭到質疑、背叛,異己文化得到認同,文化走向結構的溝通和重構;2)文化的發(fā)展由一元獨霸或二元對立走向多元并存[4]。但是,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負不同,中國武術的對外傳播困境,不僅來自文化自卑,同時還來自文化自負心理。“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吹娇帐值?、跆拳道等項目在世界走紅,不進行理性分析,而先予以鄙視。這其實是文化上的一種因循沿襲,停滯不前;同時反映出一種對外來文化的恐懼和戒備心理,更是一種對自身文化的極度不自信。
1.1.2.2 對于武術文化缺乏全面認識 后現代化國家紛紛進口西方文化,以填補自身文化對這種發(fā)展認識的空缺,滿足本國人民對這種經驗的需要,但不能使文化認同發(fā)生危機[5];西方文化得以傳播并不斷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被再創(chuàng)造,非西方文化被視為落后與愚昧的象征,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充滿向往,傳統(tǒng)文化被視為主體性的象征一再被弘揚,從而對西方文化產生憤慨,滋生反西方的情緒。諸如此類都是對文化的性質缺少全面認識所造成的結果。以多元性來看待文化,不僅允許其他文化的進入,同時也應該出口自己的文化。中國武術只有選擇地進口文化,并及時進行消化與吸收,走出過度依賴于傳統(tǒng),即依賴于祖輩的怪圈,創(chuàng)造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化,中國武術的國際推廣才能走上正軌[5]。
1.2 中國武術傳承中的“外患” 西方文化憑借自身的先進性和顯著性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并以外在的“顯性”和內在的“隱性”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跆拳道、空手道、劍道在中國很受歡迎,成為青少年消費文化產品的主流。作為強勢文化的西方競技體育打著奧運會的旗幟,肆虐地侵襲著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使得代表著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武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在外國文化的影響下,中國武術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開始偏離固有的發(fā)展軌道,以致出現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民族文化認同危機的出現實質上是對民族文化的自卑與過度自信,造成了中國武術在世界體育中的失語,在世界文化中的缺失,形成了國人對中國武術的質疑[5]。
2.1 在批判中增強自信,在繼承中發(fā)展前進 祖先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尤其在武術方面,如,中國的太極拳、八卦掌、養(yǎng)生術,在武術傳播中不僅要自信地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武術文化,也要相信中國武術的特色與優(yōu)勢,而不要一味抱怨,不應拿異域武技貶低我國武術,而應將優(yōu)秀的武術傳承下去,不斷拓展習武人群,在不同行業(yè)、層次中來傳播中國武術,樹立武術文化自信,可能在不同的人群對武術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各有所見,水平也會有所差別,但從對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和積極性上來看,卻是一致的。武術人就是要立足這一基礎,去努力培養(yǎng)民間不同層次人群的武術文化自信,傳統(tǒng)武術發(fā)展才有希望[6]。
2.2 武術的傳播繼承,要堅持兩條腿走路 對中國武術文化自信之后,在全球的傳播需兩條腿走路,即以民間為主,政府支持;競技體育化與大眾健身并舉。無論走哪條道路,經濟的投入是基礎。文化的發(fā)展很難劃出一條明顯的時間界限,政府主導的與民間悄然興起的,時常會出現不同的軌跡。中國政府對民族體育運動的重視和當前全球中國武術興起證實了這條軌跡。為此對中國武術,包括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環(huán)境形象在內的文化體系,要規(guī)范和完善,并進一步完善項目發(fā)展的政策環(huán)境,不斷探索項目發(fā)展的市場機制,加快推動項目的普及與提高,盡快培養(yǎng)一批項目發(fā)展急需的高水平專業(yè)人才,努力推動項目的規(guī)范化、國際化水平。開展多種形式的賽事活動,逐步建立政府和社會舉辦相結合、國家級別與地方區(qū)域賽事相銜接體系,不斷提高各類賽事的水平。
2.3 武術生根于民族的土壤,應有信心加強基礎求發(fā)展 基礎建設是項目發(fā)展的生命線。各自為政單兵作戰(zhàn),沒有戰(zhàn)略布局斷然是不好傳播工作的?;A建設包括項目的命名及專業(yè)術語的標準化工作、傳統(tǒng)技術動作發(fā)掘整理工作、中文名及其他語種的標準翻譯工作。在各類制度規(guī)范制訂和修訂過程中,注重突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貫徹和體現?;A建設還包括:場地器材改造,重點做好摔跤臺、記錄計分電子顯示屏的研制;開展各類輔助設施的研制與改造、啟動裁判員、運動員比賽服裝服飾的設計制作;傳統(tǒng)訓練器材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為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和大眾普及提供有效支撐?;A建設還完成項目多層次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編撰適應于大眾健身的項目普及教材和適合于中小學的選編教材,編撰翻譯英文初級推廣教材。分別建設不同級別的“中國武術訓練基地”,承擔各國教練訓練和培訓任務。
2.4 借鑒媒體傳播方式,注重武術推廣 組織引導專業(yè)人員舉辦中國武術項目的文化大講堂、專業(yè)知識講座,聯絡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員制作以中國武術為主題的文藝影視作品,注重采用互聯網、動漫等新興傳播形式開展項目的普及宣傳。組織引導專業(yè)人員組成表演隊進行多地域多層次表演。充分利用各地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注重開發(fā)和利用各地項目的無形資產,創(chuàng)建中國武術的區(qū)域性品牌,開展名隊、名師、名隊員“三名”建設,打造一批知名的運動隊品牌;引導企業(yè)投入和開發(fā)中國武術用品市場,完成如武術服、武術鞋、吉祥物、郵品、文化衫、教學光盤、訓練器材等產品體系的建設,形成一個專門的中國武術用品市場鏈條[7]。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要傳承,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培養(yǎng)國人的武術自信和文化自覺,改變國人對武術文化不自信心的局面。無數人應注重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覺能量的發(fā)揮,站在歷經了幾千年滄桑的中華武術文化上,從“內憂外患”的角度思考,運用現代科技、媒體等手段方法,注重從不同角度傳播、傳承中國傳統(tǒng)武術,使綿延數千年的武術文化在我們手中發(fā)揚光大。
[1] 劉帥兵,李鴻,吉燦忠. 從“自卑”到“自信”:實現中國武術自強的文化反思[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4(1):63-65.
[2] 冉學東,王崗.對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新思考[J]. 體育科學,2012,(01):71-76+87.
[3] 馬愛軍.論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11(4):1-4.
[4] 張靜.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同質化與異質化[J].教學與研究,2002(5):56-61.
[5] 馬文國,邱丕相.文化的自信:傳統(tǒng)武術的希望[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6):1-4.
[6] 宋麗.中國武術發(fā)展的困境與文化認同問題[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41-46.
[7] 姜雪婷,張洪安.從武術文化自信與自覺的角度談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J].博擊(武術科學),2006(6):13-16.
[8] 孟濤.武術在美國——中華武術跨文化傳播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
[9] 郭玉成.中國武術與國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 汲智勇.武術動漫: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新路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6):76-79.
[11] 丁傳偉.漢語推廣對中國武術國際化的影響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8):194-197.
[12] 王崗;張大志.從“體育”走向“文化:中國武術當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J].成都體育學院,2013,39(6):1-7.
[13] 丁傳偉,王繼生,王雪亭.武術國際化推廣研究——對外武術教練員技能素質研究[J].運動,2015(13):149-150.
[14] 丁傳偉,丁保玉,張長念.武術文化國際傳播的新路徑:以孔子學院武術培訓與研究基地創(chuàng)意平臺建設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3):231-234.
[15] 冉學東,王崗.對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新思考[J].體育科學,2012,32(1):71-76.
Inherit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Cultural Self-confdence
WANG Ji-sheng,DING Chuan-wei,MENG Fan-li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China)
As the process of China reform and opening is continuously advancing, Chinese people get to know and accept more and more various foreign sports. As a traditional event, Chinese martial arts unavoidably suffered impact and also shown declining trend. This thesis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ways of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denc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potential predicament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further give advice in accordance to diffculties faced by Chinese martial arts, hoping it could provide enough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elf-confdence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na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that extends thousands of years is carried forward.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need of rapid development need to be capable of enduring loneliness. That should begin from cultivating peoples’ self-confdence andself-consciousness about martial arts culture. Confdence in the criticism, in succession in the development, to insist on two legs, we have the confdence to strengthen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media dissemination way, pay attention to martial arts promotion.
martial arts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dence; inherit of martial arts
G852
A
1004 - 7662(2017 )05- 0090- 04
2017-03-11
國家民委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對外傳播路徑與形式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16-GMD-033)。
王繼生,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