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凱+李小娟
摘要:莫言小說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偏廢于任何一種,都必定是對莫言小說整體性的割裂。而要避免這種割裂,最好的方法是用“存在主義”的理論視角,觀察莫言。莫言的一篇短篇小說《枯河》體現(xiàn)了其“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風(fēng)格?!澳Щ谩笔悄孕≌f的外衣,其與“現(xiàn)實”是一體的存在?!艾F(xiàn)實”是一種作者基事件選擇,組成的事實,并以此構(gòu)成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是一種帶有特性的“歷史性”的現(xiàn)實。這種現(xiàn)實具有不可分割的存在特性。而這種存特性,是依靠語言來進行自我呈現(xiàn)的,它能夠變形日常語言,能夠激活人的存在體驗,所以,其具有一種魔幻的性質(zhì)。
關(guān)鍵詞:魔幻現(xiàn)實主義;《枯河》;存在主義
近來對莫言小說的研究有三種趨向,一種注重其小說的“魔幻”風(fēng)格,一種偏重其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還有一種關(guān)注其小說的“歷史性”問題。這三種研究趨向,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并能使人對莫言其人其書,有一些了解。但是筆者以為,莫言小說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偏廢于任何一種,都必定是對莫言小說整體性的割裂。而要避免這種割裂,最好的方法是用“存在主義”的理論視角,觀察莫言。故此,筆者將以莫言的一篇短篇小說《枯河》為例證,對其“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風(fēng)格進行再評述。筆者以為“魔幻”是莫言小說的外衣,其與“現(xiàn)實”是一體的存在。其存在特性,是依靠語言來進行自我呈現(xiàn)的,它能夠變形日常語言,能夠激活人的存在體驗,所以,其具有一種魔幻的性質(zhì)。所以,對于莫言的小說來說,魔幻即現(xiàn)實,現(xiàn)實即魔幻。
一、存在主義是研究莫言小說的適當(dāng)工具
筆者以為,研究莫言小說,存在主義的理論,是適用的工具。這有兩點理由:第一,莫言寫小說,曾經(jīng)雄心勃勃地要建立一個“文學(xué)共和國”。這在一般的人看來,多少有一種狂妄和自負在里面。但是,實際上,任何好的文學(xué)作品,好的作家,都會有自己的一片“文學(xué)王國”。這片地域完全屬于作者,是他們“自己的園地”[1]。這片園地,是作者的一種理想化的世界。而這種世界的性質(zhì),恰好與海德格爾提出“世界”觀念有眾多的相似之處。海德格爾從未闡述過“世界”為何。但是,從他的零零散散的論述里可以看出,其“世界”,是天空——大地——諸神——人,“四重根”的結(jié)合。這里的“天空”,有一種開放的性質(zhì),其有敞開的特性;而“大地”,則有一種厚德載物的性質(zhì),且同時具備一種遮蔽性;諸神是人的靈性的啟發(fā)者,其能使人認識到天空與大地的特性;而人則是一切的體驗者,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此在”。[2]這四者,是人之所在的存在根基,是人的世界,其最基本的特性是一種不可分割性,即一種整體性。這種強調(diào)世界整體性的理論恰好與莫言小時的“文學(xué)共和國”有一種體驗上的一致性。
其次,研究莫言的小說和海德格爾的著作都需要體驗。莫言的小說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感覺沖擊,它偏于感受,尤其是偏于感觀感受,而疏于理智。這點,只要對莫言自發(fā)表《透明的胡蘿卜》之后的小說略觀,即可發(fā)現(xiàn)。而這種方式,則是偏重于體驗型的。無獨有偶,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也有一種暗含的偏重于存在體驗的傾向。這一點從其多篇論文中即可看出,例如《藝術(shù)作品的本源》一文。在該文中,海德格爾論述穿在腳上的鞋子和梵·高畫在藝術(shù)作品之中的鞋子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它們相同,是因為它們都能讓人體驗到它的存在:在風(fēng)雨泥土中穿行,在山川田野中跋涉;前者如果只供人從功用的角度來看,則鞋子,只是一種器具性的存在,而它也因和其存在的世界梳理而失去存在之基,而上述梵·高有關(guān)鞋子的畫,則不會如此。[3]海德格爾雖然沒有明說其論述的基點為何,但可以看出,這個基點即在于人的體驗拓展來說,這種體驗類似于克羅齊所說的“直覺”。如此,則海德格爾與莫言小說又有了一種不謀而合的第二種特質(zhì):都強調(diào)體驗。
二、“魔幻”的語言是莫言小說存在的道說——以《枯河》為例
莫言小說的語言有一種魔力,它能夠使人產(chǎn)生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如前略述,莫言小說有一種感官性極強的特征,其《小說的氣味》的一書中,曾多次談及這種特征。[4]從這里可看出,莫言小說注重感官刺激。這種刺激,能夠激發(fā)讀者一連串的想象。其想象空間所包容者,其實就是莫言的小說世界。從莫言的小說中可以看出,莫言小說的感官感受,很豐富,但是信息量偏重被虐待,其中尤以被打罵,以及饑餓、性欲為主。這三者,也是莫言小說最精彩的地方。這種書寫的偏向,其實和莫言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他在多篇文章中談到自己的童年以及他的文學(xué)作品中的山東東北部的高密鄉(xiāng)。他用筆,對他的童年進行控訴,其小說所使用的,是一種兒童視角。例如《枯河》之中的敘述者“我”所講的故事,其隱藏著這種視角。這表現(xiàn)在兩點,首先這里的主角是一個小男孩。在莫言的小說中,小男孩眼中的視角,即有他自己的成分在內(nèi)。這個小男孩,似乎是莫言自我所有小說的一種象征性的存在。其次,在《枯河》文本中,敘述者“我”其實和文本隱含作者和作者是合一的存在。隱含作者,是出于文本的寫作狀態(tài)的作者,他是文本的價值體系的人格化顯現(xiàn)[5];而作者是從事文本創(chuàng)作的人;敘述者則是講故事的人。在文本中,三者是合一的。[6]所以,這里的“我”所隱射的,其實是三個不同層次的存在者。這個死去的男孩就是莫言想象中的自己,是存在于當(dāng)年的時空下,替代現(xiàn)在的自己,為了自己的悲憤而死去的人。當(dāng)年的世界,正是在“我”的敘述中得到呈現(xiàn)的?!拔摇钡臄⑹鍪挂粋€世界得以顯現(xiàn)。既然,“我”的敘述能夠使當(dāng)年的世界得以顯現(xiàn),那么“我”的話語將直接決定這個世界所顯現(xiàn)的方式。
“我”的話語是魔幻的,它所創(chuàng)造的“我”的世界也是魔幻的。話語的魔幻在于,它扭曲了日常對于事物描寫的方式,用一些新奇的組合或者排列方式,賦予其世界魔幻的色彩。譬如,《枯河》之中的月亮是“水淋淋”的;女孩喊小虎從樹上下來的話,會“像或一樣燒著他的屁股”;男孩的心能夠“像耗子一樣在他身體上亂竄”……以上只是《枯河》的極小的一部分。但是,從這亦可以看出莫言的語言的力量。他用他的天才般的感覺,描繪了一幅常人無法了解的世界,而這個世界的存在,即依靠特異語言的存在。魔幻般的語言,道說了奇幻的世界,這個奇幻的世界,正是“我”以為然的“現(xiàn)實”。
莫言小說中的“現(xiàn)實”,也許因為主觀性過強,而被人認為有所偏頗,有失“公允”和“客觀”。但是,這種“公允”和“客觀”若是以排斥這“魔幻”為前提,則是以自以為眾數(shù)的力量,對少數(shù)存在的排擠。從最客觀的角度講,每一種“現(xiàn)實”,都必定是“我”眼中,即觀察者視野里的“現(xiàn)實”,因為“現(xiàn)實”不是身外的存在,而是人的處所。這處所,即人成其所是的區(qū)域。莫言的小說是“魔幻”的,但是,這種魔幻更多的是指向內(nèi)在的,即個人體驗方面的,至于這個能給人一定體驗的“世界”如何,則未必是魔幻的;否則,莫言的小說又怎樣得到如許的稱譽呢?
參考文獻:
[1]周作人著,鐘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自己的園地[M].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第509頁.
[2](德)M·海德格爾著,彭富春譯.詩·語 ·思[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131——145頁.
[3]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第12——19頁.
[4]莫言著.小說的氣味[M].北京:當(dāng)代世界出版社,2003 年 11月版:第5頁.
[5]趙毅衡著.當(dāng)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xué)導(dǎo)論[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年3月版:第11頁.
[6]祖國頌著.敘事的詩學(xué)[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0——20頁.
(作者單位:閩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endprint
北方文學(xué)·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