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璇
摘要:日本近代的“轉向文學”在日本思想史和日本文學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稗D向文學”的出現(xiàn)反映了天皇崇拜思想在大部分日本作家,包括部分無產(chǎn)階級作家思想深處的根深蒂固的存在。同時,“轉向文學”也是日本“私小說”這一文學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轉向文學;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學史
一、何為“轉向文學”
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急劇增長。日本政府對國內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瘋狂鎮(zhèn)壓,對文學等領域實行徹底的管制,日本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走向衰落,部分無產(chǎn)階級作家相繼入獄。法西斯當局規(guī)定,參加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的作家,只要承認加入非法組織、停止參加一切政治活動,宣布轉向尊崇天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價值,便可出獄。這在日本思想史和日本文學史上稱之為“轉向”。一批“轉向作家”放棄自己的信仰后,產(chǎn)生嚴重的挫折感,于是以“私小說”的形式自白出來,陸續(xù)發(fā)表了以“轉向”為主題的作品,便出現(xiàn)了“轉向文學”。代表作品有村山知義所作的《白夜》、藤森成吉所作的《降雨的早晨》、島木健作所作的《癩》、立野信之所作的《友情》、中野重治所作的《鄉(xiāng)村的家》、高見順所作的《不應忘故舊》、片岡鐵兵所作的《隔巷》、藤澤恒夫所作的《世紀病》、佐多稻子所作的《紅》以及德永直所作的《冬天的凄涼》等等。
二、“轉向文學”在日本思想史上的意義
“轉向文學”的出現(xiàn)反映了天皇崇拜思想在大部分日本作家,包括部分無產(chǎn)階級作家思想深處的根深蒂固的存在。天皇崇拜思想形成于日本古代文化的早期,經(jīng)過其后不同歷史時期統(tǒng)治者有意識的人為強化,逐漸植根于日本國民的深層意識中,并在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軍部主導的法西斯政權的建立,被推向了極端。大部分即便是接受過無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熏陶的文學作家,也由于任何一種意識形態(tài)自身固有的慣性、日本人所具有的強烈的繼承性,加之日本政府的有意培植和社會整體氛圍的影響下,依然沿襲了對天皇的尊崇,對天皇抱有著一種“若即若離式的復雜態(tài)度”。
天皇崇拜思想與古代日本的農耕文化和神祗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以稻作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古代日本社會,太陽神無疑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存在。日本統(tǒng)治階級正是利用這種樸素的自然觀,杜撰了日本的民族神話,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稱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是人格化的“神”,同時又把天皇作為有德的“圣王”、“圣帝”,使日本的“神國思想”與中國儒學天子思想中的“天命”、“德”相結合,將神界的“至高無上”與人界的“至高無上”在天皇身上統(tǒng)一起來,奠定了天皇崇拜思想的理論基礎。不僅鞏固了當時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也為國民提供了基本價值導向。即便在古代天皇制已然衰落的武家政治時期,天皇崇拜思想也沒有被抑制或削弱,仍是處于有意識的強化過程。13世紀中后期,元忽必烈先后兩次征討日本。日本統(tǒng)治階級有意識地將偶然的自然現(xiàn)象說成是“神風”、“八幡宮鏑矢西風”、“天野明神出陣”等等,借此宣揚日本神國論和天皇的“神”性。幕末時期,為了應對西方列強頻頻叩關所帶來的民族危機,尋求反幕府的理論依據(jù)。明治維新前夕,后期國學派主流平田篤胤、鐵胤父子主張?zhí)旎式^對神圣,尊王成了國學的正統(tǒng)思想。進入近代天皇制時期,為了鞏固天皇統(tǒng)治,日本政府更加大張旗鼓地宣傳天皇崇拜思想。政府公告公然宣稱,“天皇是最高的神,自開天辟地起就是日本的主人”。
1889年頒布的《明治憲法》中明文規(guī)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將天皇信仰作為統(tǒng)治階級“建設新的國家的一種手段”。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語》開宗明義闡明“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將天皇定位為完美道德的象征,要求全體臣民只能對其“克忠克孝”、一心“為朕之忠良臣民”,而不能對其地位有所懷疑或不敬,否則即是有違“祖先之遺風”、“我皇祖皇宗之遺訓”。在《明治憲法》規(guī)定了天皇最高權力地位之后,通過《教育敕語》公開確立了天皇的精神權威形象,“為天皇現(xiàn)人神思想鋪平了道路。事實上,《教育敕語》的貫徹和實施,常常是與把天皇作為偶像崇拜相結合進行的”。如,1891年公布的《小學校令》中規(guī)定,凡節(jié)日,各校均應舉行向天皇、皇后“御像”行禮膜拜和宣讀《教育敕語》等儀式,旨在全國小學生中培養(yǎng)“天皇、皇后即是神”的思想。
借助與基督教中的相關思想的比較,可以明確日本古代和近代天皇崇拜思想最核心的特質在于天皇與神的關系。天皇之所以在日本社會獲得了更廣泛、更堅固的崇拜,正是因為天皇個人作為“現(xiàn)人神”被神格化,而國民作為“人的資源”被物格化,從而決定了天皇的絕對主義權威。天皇崇拜思想是一種近似于宗教感召式的觀念意識,較之一般的政治學說無疑更具有迷惑性和煽動性。
日本學者小林文男指出“日本人對天皇是一種信仰,同時又是祖?zhèn)鞯木裰е?。在日本人的內心世界里,談不上什么反對不反對天皇制這種高深觀念,而是在無意識中認為天皇是自己生產(chǎn)、生活乃至生存的中心。因此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即使在今后,信仰天皇這樣一種心情在日本人當中也不可能消失”。正是由于這樣一種無法消失的天皇崇拜思想,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才出現(xiàn)了“轉向文學”這一具有政治意義的文學事件。
三、“轉向文學”在日本文學史上的意義
“轉向文學”是日本“私小說”這一文學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初,受西歐自然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日本出現(xiàn)了一批自然主義作家,“私小說”應運而生,成為日本文壇的主流,支撐著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存在。所謂“私小說”,即是自我小說,無關社會生活與所處時代,把自我的內心活動和生活瑣事完完全全的揭示給人看,不運用想象和虛構,追求“真實”,實事,實感。例如,“私小說”的范本——田山花袋的《棉被》,描寫了一個中年作家竹中時雄收留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弟子橫山芳子,心生愛慕,無奈礙于妻子和女弟子父親的阻撓,竹中時雄只好壓抑自己的愛欲。橫山芳子離去后,竹中在芳子的臥室,蓋上留有的芳子余香的棉被,痛苦抽泣。這個故事,實為田山花袋一段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記錄。小說通篇表達的都是作者的愛欲、絕望的情緒,可以說是一種狹隘的生活實感。
日本近代的“轉向文學”也大都采用了“私小說”的文學形式。但與此前大部分“私小說”作品不同的是,由于“轉向作家”們經(jīng)歷過無產(chǎn)階級思想的沖擊,并且有著獄中轉向這一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大多數(shù)作品中都自白了自己“轉向”后的苦惱和自責,反省了自己政治思想的不堅定,背叛信仰的恥辱。這些作品沖破了以往“私小說”中狹隘的個人的愛欲情緒,而擴大到了社會生活,包含了一定的社會內容,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例如,“轉向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山知義的小說《白夜》,描寫了主人公、轉向者鹿野,在得知自己在獄中時妻子喜歡上了一位思想堅定的黨內領導者而選擇離開自己后的苦惱的心情。鹿野的苦惱中,包含著對那位思想堅定的黨內領導者和妻子的敬意,更有著與之相比的自我呵責,對自己背叛信仰的自慚形愧的挫折感。這是一種典型的“轉向小說”的主題。再如,島田健作的作品《癩》,描寫了主人公太田在入獄后患上了肺結核而被轉入至隔離病舍,在病舍里看到麻風病人痛苦的生活狀態(tài)后,惶惶不可終日,以致重度神經(jīng)衰弱,逐漸放棄了共產(chǎn)主義信念。而在見到自己此前崇拜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岡田身患麻風病卻意志堅定地堅持信仰后,重燃敬畏之心,對自己信仰的動搖產(chǎn)生了深深的自責。
可以說,“轉向文學”是利用了“私小說”的文學形式,來自白自己背叛政治信仰,宣布脫離組織的苦惱。繼承了“私小說”對于“真”的追求,又突破了以往“私小說”狹隘的個人生活的局限,帶有著強烈的政治性。
參考文獻:
[1]吳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2]戴季陶.日本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