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歡
很多人接受親友、同事的幫助時,總覺得理所應當,不但不會回報對方,甚至連感謝的話都不愿意講;而當別人拒絕幫助時,他們又會心生怨恨。其實,這都是把別人的“情分”當“本分”、不懂感恩造成的。在這個逐利的時代,我們似乎都對身邊人要求越來越高,卻不知回報。
這樣的人斤斤計較。過分重視自己的利益,如果他人無法幫助自己,就會覺得“吃虧了”,對他人產生怨恨。其次,缺乏遠見。有些人在對方拒絕幫助后,會立刻產生憤怒情緒,甚至惡語相向。這樣的做法既“選擇性遺忘”對方之前的幫助,又把對方未來幫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再次,總把別人當“自己人”,看似真性情,其實是沒有界限感。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的。向別人求助時,對方幫不幫忙,都有自身的考慮。作為求助方,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強行要求他人幫忙,不僅不讓人覺得“親”,還讓人覺得“沒禮貌”。最后,這些人不會為他人著想,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慮,認為只是一個小忙,卻忽略了對方做出的巨大努力,缺乏感恩之心。
記得別人的恩惠,是一種教養(yǎng)。得到幫助后,第一,避免“升米恩、斗米仇”。只要獲得了別人的幫助,就要由衷感謝對方,不分獲利多少。
第二,分清“情分”與“本分”。沒有人有義務無條件幫助你,即便是最親的人。懂得這個道理,就應該知道別人每一次伸出援手都是在為你付出時間和精力。只要受到幫助,我們就是有所欠的。
第三,見好就收。對方提供幫助的過程中,可能會顯露出能幫更多忙的意愿,此時,我們應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不能起貪婪之心借機提出更多要求。這樣只會讓對方陷入更大的困境,也讓我們越來越依賴他人,不懂自助自救。
此外,對于施助方來說,提供幫助要基于雙方的感情、自身的能力等多種因素,對方表達感恩之心后,自己也要適可而止。很多施助方在提供幫助以后,總把功勞掛嘴邊,令他人感到不快,也是造成一些人不知感恩的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