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風花
[摘要] 目的 為了研究中藥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情況,更好地進行胰島素抵抗的治療。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該院就診的80例胰島素抵抗患者,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通過控制變量的方法對兩組患者的血糖進行檢查,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情況,得出結論。結果 觀察組患者胰島素抵抗情況好轉的患者多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血漿葡萄糖下降到原來正常濃度的時間較對照組短。 結論 說明中藥有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現象,中藥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方法應該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關鍵詞] 中藥;胰島素抵抗;作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7(b)-0059-02
胰島素是體內唯一的一種降低血糖的物質,它可以促進機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降低機體血糖。胰島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當中最危險的一種癥狀,主要指的是血漿中胰島素含量一般正常,但是機體對胰島素產生了抵抗現象。這種情況還會引起多種器官損害和功能傷害。對于一些遺傳性或原發(fā)性胰島素抵抗目前臨床上沒有比較好的治療方法,但對于一些疾病產生的胰島素抵抗現象,如高血壓、高血脂和過度肥胖等人群的胰島素抵抗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使其胰島素抵抗現象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一些中藥也有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合理地控制這些藥物的用量,可以更好地起到降低患者的血糖的作用。該文的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將研究中藥對胰島素抵抗患者的改善情況,從而找出更適合治療胰島素抵抗的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確診為胰島素抵抗在該院接受治療的患者80例,根據病情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將這80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是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有22例女患者,18例男患者,男女比例為11:9,患者病程為2~10個月不等,年齡在30~52之間,平均年齡41歲;觀察組中有20例女患者,20例男患者,男女比例為1:1,患者病程為2~11個月不等,年齡在31~55之間,平均年齡43歲。兩組患者基本病情相似,嚴重程度也都相差不多,兩組除了胰島素抵抗外沒有其他的病情。兩組患者都采用正常的治療手段外,包括運動治療、飲食治療和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還要采用中藥治療,包括多糖類、皂莢類、生物堿類、黃銅類、揮發(fā)油、多酚類和其他一些中藥活性成分。通過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發(fā)現兩組患者基本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治療手段,包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飲食治療主要指的是患者的飲食方面的一些相關要求。目前的研究表明低熱卡飲食有助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肥胖患者也不例外。對胰島素抵抗的患者要嚴格地控制飲食,既不能攝入過高熱量的食物,又要保證機體最基本的需要。杜絕暴飲暴食行為,飲食中要注意三大能源物質糖、脂肪、蛋白質的合理攝入,平時也要減少一些含糖量較高的食物的攝入,因為胰島素抵抗的患者本身的血糖就偏高,攝入過多的糖不能很好地進行代謝,使病情變得更加嚴重。運動治療也是目前臨床上比較提倡的方法之一,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空腹胰島素水平與胰島素抵抗呈正相關水平,也就是說空腹胰島素水平越高,說明患者的胰島素抵抗越嚴重。通過運動可以使機體能量消耗增加,同時也可以增加機體對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但患者在進行鍛煉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人員監(jiān)視,防止發(fā)生一些意外情況,患者還應該向醫(yī)生詢問可進行的運動量,不能過度運動,要在安全的范圍內進行運動。飲食和運動是治療胰島素抵抗的最簡單最基本的措施,適當地用胰島素增敏劑進行治療可以更好地緩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治療胰島素抵抗的藥物主要有雙胍類藥物及噻唑烷二酮類制劑。雙胍類藥物如二甲雙胍用來治療胰島素抵抗已經有了較長時間的發(fā)展史,尤其是治療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而噻唑烷二酮類制劑是近年來才用于臨床上進行二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較為新型的藥物,現在臨床常用的噻唑烷二酮類制劑有馬來酸羅格列酮和鹽酸匹格列酮。初診為二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運用胰島素治療也可以起到改善血糖的作用。對于觀察組的患者除了常規(guī)的治療外,還可以根據患者情況加入適量的中藥,目前研究的中藥治療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分為7大類,有多糖類中的枸杞多糖、黃芪多糖,皂莢類中的人參皂莢、三七總皂莢、西洋參總皂莢、白芍總苷、吉祥草總皂苷,生物堿類,黃銅類中的銀杏葉總黃酮、黃芩總黃酮、山楂葉總黃酮和葛根素,揮發(fā)油,多酚類和其他一些中藥活性成分都可以增加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從而達到改善血糖的目的。對于對照組和觀察組,要詳細地檢查并記錄患者每個療程的各項相關指標,如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餐后2 h血糖和胰島素敏感性指數等多種指標,然后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1.3 統計方法
在對中醫(yī)改善胰島素抵抗的研究中過程中采用的是SAS統計學軟件,進行了統計學軟件分析結果的F檢驗,主要是進行SNK-q檢驗,通過統計學方法發(fā)現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通過治療,觀察組的20例患者的病情都明顯比對照組好轉。從效果上看,對照組的40例患者中有38例有改善,有2例患者改善不明顯,觀察組的40例患者都有了明顯的好轉,患者的生命質量也得到了提升。觀察組的40例患者,有28例患者只是由于一系列的原發(fā)病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在接受一個月治療后胰島素抵抗現象基本消失,血漿胰島素水平已恢復到正常值,血漿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比值也恢復了正常,血漿、胰島素下面積及其比值正常,說明了這些患者的B細胞功能良好,能夠正常地分泌胰島素。對患者的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代謝率、胰島素敏感指數、穩(wěn)定狀態(tài)血糖濃度、小劑量短時胰島素測試實驗和空腹血漿葡萄糖含量檢測解決均正常,其余的1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接受了長達6個月的治療后,病情也基本恢復正常,只是還需要服用一些藥物來維持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其余1例患者由于有糖尿病還需要繼續(xù)治療,但胰島素抵抗現象明顯減少,空腹血糖含量已經逐漸降至正常值。對照組的40例中25例現各項指標檢測正常已出院,其余的15例中,有13例的胰島素抵抗情況已經逐漸開始好轉,只是還需要藥物治療,一些并發(fā)癥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其中2例患者的胰島素抵抗現象反反復復,沒有很好地根除,由于一些原發(fā)病的因素還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治療。對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相關參數進行比較得出,對照組的患者通過中藥治療后胰島素水平得到了較顯著的改善。說明中藥在胰島素抵抗的治療中效果良好,并且持續(xù)時間較長,還減少了過敏反應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endprint
3 討論
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病機制是胰島素受體前、受體、受體后異常,改善胰島素抵抗在二型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些年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由于胰島素抵抗在初期不易被發(fā)現,所以會被很多患者忽視。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綜合征是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高血壓、高體重、女性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多種代謝紊亂聚集在同一個體內的一種現象。胰島素抵抗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情況,因為這類病人體內的胰島素含量正常,但卻不能對血糖進行正常調節(jié)。胰島素抵抗患者普遍胰島素含量高但血糖也高的原因是胰島素的主要效應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使得正常量的胰島素降血糖作用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實際上在胰島素抵抗的初期,機體可以通過產生更多的胰島素進行代償,但通過長時間的代償會使得機體超負荷,而且胰島B細胞也會出現衰竭現象,這時候就不能通過自身的調節(jié)而使機體代謝正常,這個時候就需要外用藥物的治療。對于是否需要用藥要專業(yè)能力較好的醫(yī)生進行判斷,在機體進行代償的階段也需要采取一些飲食和運動的方法來促進胰島素代償。胰島素抵抗是目前臨床上一類比較棘手的疾病,它的病因有多種,而且對身體的影響也比較嚴重,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病理生理變化。而且胰島素也不是萬能的,在它的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多與牛胰島素有關,它進入人體后屬于一個異物可能會引起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引起過敏反應。當胰島素過量的時候會出現低血糖血癥,因為胰島素可以迅速降低機體血糖,患者會出現饑餓、焦慮、出汗、心跳過速等一系列反應,最嚴重的是出現胰島素的耐受反應,機體需要的胰島素含量會短時間內大量增加,可能是因為機體產生了抗胰島素受體抗體。胰島素抵抗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和腦血管意外等疾病密切相關,還可能成為這些疾病共同的發(fā)病基礎。有效地減輕胰島素抵抗,是控制病情發(fā)展的關鍵所在。胰島素是由胰島B細胞分泌的,所以對胰島素缺乏的疾病的治療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提高機體胰島素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是保護胰島B細胞,維持胰島B細胞的功能。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的相關指標定期的進行檢查并做好詳細的記錄,對比患者的治療結果,總結治療效果的優(yōu)劣性。中藥在治療胰島素抵抗的過程中不良反應更小,防止了一些代謝功能失調的產生。此外中藥在治療胰島素抵抗方面可以減少一些過敏反應的發(fā)生,而且中藥胰島素抵抗的效果優(yōu)于單獨使用西藥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應該得到大家的重視,進一步地推廣。在進行中藥治療胰島素抵抗的過程中要嚴格地把握藥物的用量,防止因為過度用藥而使患者產生低血糖甚至更為嚴重的反應。醫(yī)生不能統一論,應該針對個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藥物治療。因為每個人對不同藥物的敏感性不同,自然治療效果也不同。在藥量上也要嚴格把控,要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生理狀態(tài)選擇用藥量。在中藥治療過程中可以考慮加入一些中醫(yī)的按摩穴位的方法,達到標本兼治,虛實同顧。而且許多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疾病,如高脂血癥以及其導致的冠心病、腦卒中、腦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癥狀均與脾胃運行及水濕代謝功能失調有關,所以選取與這些相關的穴位可能更有利于在治療胰島素抵抗中產生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石革,陳瑞紅.胰島素類似物的進展與優(yōu)勢[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5(7):289-291.
[2] 康有厚.胰島素抵抗與非胰島素依賴型搪尿病[J].中華內科雜志,1992,31(I):42.
(收稿日期:2017-06-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