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燕
從當前小學音樂學科學生評價現(xiàn)狀看,很多學校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兩種評價方式。一種可以稱之為 “一唱(奏)定乾坤”式(或稱“一錘定音”式)的成績評價法,它是指只通過唱(奏)一首歌(樂)曲來觀察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況并評定出優(yōu)、良、達標或不達標;另一種是在期末采用筆試與演唱(奏)相結合的方法,用一個綜合等次為學生做出成績評定。顯然,這兩種評價方法得出的綜合等次不僅不能正確地反映出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況,而且缺少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要求的科學性、教育性及發(fā)展性價值。我們學校從2007年開始就大膽嘗試以“班級音樂會”的活動模式,對學生音樂學科的考核評價模式進行了研究探索。
一、“班級音樂會”的策劃——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為了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我把音樂會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比如五年級(3)班就擬定了以“七彩童年”為主題的“班級音樂會”,學生自己推選出5位組織能力和音樂才能較強的學生,組成音樂會策劃團。策劃團通過討論確定音樂會的主題內容、節(jié)目形式等,另外,他們還確定了班里節(jié)目的負責人、紀律管理人員、工作人員、攝影師、音響師等等。學生的表現(xiàn)讓我激動了好一陣子,出色的策劃能力,更讓我決定放手讓他們去大干一場。
把“班級音樂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藝術才能的舞臺,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從節(jié)目的安排、會前的排練、場地布置、演員化妝,到現(xiàn)場主持都由學生自己操辦,在這個過程中,不但營造了和諧、團結的評價氣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服務意識、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也使評價更具有生活的情趣及人性化的特點,這對學生來說是獲益匪淺的。
二、“班級音樂會”的籌備——把空間交給學生
音樂會的準備是與日常上課結合在一起的。我會認真?zhèn)浜妹抗?jié)課,上好每一節(jié)音樂課,在課堂上滲透歌唱、舞蹈、表演、伴奏技巧等知識,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欲望,不斷鼓勵學生自信、勇敢地站出來表演,對同學的表演給予掌聲表揚。在潛移默化中,他們學到了不同的表演方式,感受到了音樂的無窮魅力,這為音樂會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期中,有很多班級開始按各自的策劃案準備排練了。他們利用課間、午休或放學后的時間,幾個或十幾個同學聚在一起,操場上、教室里、走廊上、草地上到處留下了學生唱、跳等編排的身影。有時他們遇到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就會來請教我,我被學生的熱情感染了,我和所有學生一樣全身心地投入了音樂會的準備,幫他們找伴奏帶,制作音樂,修改節(jié)目,提些建議,忙得不亦樂乎。
三、“班級音樂會”的實施——把舞臺送給學生
在實踐研究中,我們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強、行之有效的“班級音樂會”實施方法,歸納為六個階段,即制定方案—精心教學—主題活動—技術指導—成果展示—評價交流。1至12周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并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班級音樂會”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其中在第5周開展一個主題音樂活動,例如《媽媽的歌》這一單元,全班學生分7個小組進行主題活動的研究和探討,并以音樂會的形式展示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研究中掌握開展主題活動的方法和技能。13至16周,學生自由組合,分小組自選教材內容、主題、表演形式,策劃、編排主題音樂會。17至18周,各小組將排練、策劃的節(jié)目組合、篩選、編排成一臺以本冊內容為主的“班級音樂會”形式進行最終的展示,并邀請學校領導、任教老師、同級學生、家長觀摩“班級音樂會”成果展示活動。最后全班學生觀摩“班級音樂會”錄像,填寫評價表、交流總結、寫反思感想,由教師綜合、科學評定學生的音樂考核成績。
四、“班級音樂會”的反思——把快樂留給學生
“班級音樂會”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重視音樂實踐,提倡學科綜合,做到在體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xiàn)為評價的出發(fā)點,建立以學生、教師、家長為評價主體,促進學生發(fā)展。所以,“班級音樂會”從提出、準備、舉行、評價、結果的全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發(fā)展目標。當然,我們的小小音樂會也存在著許多的缺陷,如:有些學生演唱時跑調、節(jié)奏沒有跟上、表情僵化,舞蹈隊型不夠整齊、節(jié)目時間不夠緊湊等等。雖然這種嘗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學生變得自信了,他們更樂意參與教學活動,更敢于表現(xiàn)自己了,他們在民主、和諧的氣氛和活潑生動的“班級音樂會”活動中充分享受了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責任編輯 王思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