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遠
摘 要:梁衡的散文名篇《青山不老》以意象來結構全文,精心營造了“綠樹”與“棺材”這兩個意象,兩個意象在文中交錯呈現(xiàn),以“回線縫紉”的方式編織在一起,獨具匠心地表達了對綠樹、生命與棺材、死亡的辯證關系的思考,是對平凡生命的大頌揚。
關鍵詞:梁衡 《青山不老》 意象 生命 死亡
《青山不老》是梁衡于1990年出版的《沒有新聞的角落》中的一篇散文,后被收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進而為大眾所熟知。該散文在形式上以“我”進村采訪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塑造了植樹十五年,將生命化為青山的造林英雄高富的光輝形象。與梁衡一貫提倡“大事、大情、大理”的政治散文不同,《青山不老》將注意力聚焦在小人物身上,試圖透過小人物的偉大壯舉來叩問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生命存在的價值?!肚嗌讲焕稀肥且黄芾硇耘c藝術性交融的典范之作,其藝術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文章立意與結構方式上?!肚嗌讲焕稀分饷枋觥熬G樹”與“棺材”這兩個意象,兩個意象在文中交錯呈現(xiàn),以“回線縫紉”的方式編織在一起,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tǒng)一。
一、意象的確定與象征關系的構建
梁衡曾說:“詩歌要押韻,是為好記好吟誦;小說要有故事,是為好讀;散文要有意象,是為讓人回味。動筆之前,詩人要找韻,小說家先找故事,散文家先找意象。”通覽《青山不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中反復呈現(xiàn)的中心意象為“棺材”與“綠樹”,而且兩個意象與文中的顏色描寫及其象征含義形成了對應關系。棺材被埋入黃土所代表的死亡,青綠樹木所代表的生命,在文中被反復表述。那么,文章重在書寫“死亡”還是“生命”呢?這從相關語詞出現(xiàn)的頻率可以得到答案。
由圖不難看出作者對樹木的強調(diào)多于棺材,對綠色和青色的描繪多于毫無生機的土黃色,對生命意識以及生存意義的禮贊多過死亡所代表的終結和消逝。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樹木、生命與棺材、死亡之間關系的理解:“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薄八钪呀?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樣東西,他死了這東西還永恒地存在?!蔽闹?,生命在與死亡對抗中勝出,永恒在與消逝爭斗中獲勝,由此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生存價值與存在意義的終極叩問,而這一切都基于“棺材”與“樹木”這兩個意象的交錯呈現(xiàn)。
二、意象“回線縫制”的篇章結構
所謂“回線縫制”,即縫紉中的倒回針法,指縫紉時往前一針后再倒回,然后再前進,再倒回,如此往復向前縫制的方法。梁衡在《青山不老》中就熟練運用了倒回針法來結構文章。
文章的第一針下在“棺材”上。作者在首段拋磚引玉,借用歷史上龐德“抬棺明志”的典故來引出話題,并迅速話鋒一轉,將讀者的視線自然過渡到本文主人公的故事上來,這時作者還不忘賣關子,稱之為“無名老者”,通過強調(diào)其氣概蓋過龐德來制造懸念,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這一段唯一出現(xiàn)的意象只有棺材,而在龐德那里棺材代表了視死如歸,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按照傳統(tǒng),棺材代表了死亡,而對老者而言,棺材卻意味著對自然與生命的摯愛。
然而接下來的第二針,作者并沒直接扎在主人公的偉大事跡上,沒有講他在視死如歸上是如何賽過龐德的,而是筆鋒一轉,描寫起了主人公家的院子,而這時出現(xiàn)的意象便是“綠樹”。作者的描寫視角是從屋內(nèi)望向屋外,然后再回到屋內(nèi)的,顯得相當有層次。在表現(xiàn)此地的綠色如波時,還不忘再起一段強調(diào)此地的惡劣環(huán)境,并引述縣志上的資料作為旁證。通過差距極大的對比,不難看出綠樹成林在此地的艱難與可貴,而作者將這巨大的成就歸結到“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身上,這無疑引發(fā)了讀者極大的好奇心。在這里,作者為讀者至少制造了兩個有待解決的疑問:其一,“棺材”所代表的主人公如何在視死如歸的氣概上賽過龐德;其二,一個瘦小老頭如何能夠在條件無比惡劣的環(huán)境中建立一個綠洲。
為回答此前留下的疑問,作者將第三針又扎向了“棺材”。在第四自然段,“棺材”一詞竟密集地出現(xiàn)了四次,文中寫道:“他覺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是種樹,那邊的棺材就是這價值結束時候的歸宿?!边@一段的“棺材”意象與首段龐德的“棺材”形成了密切的呼應關系,這里不僅有詞語的重復,還有視死如歸精神的雷同。而老者如何能在險惡之地種出一片綠洲,作者用一連串的數(shù)據(jù)和旁人的講述進行了證實。喜好用數(shù)據(jù)說話,是梁衡散文的一大特點,除了本文,《武侯祠前的沉思》《九華山悟佛》《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等諸多名篇中均有所呈現(xiàn)。為表現(xiàn)老者植樹造林的豐功偉績,作者采用了旁人講述的方式,借村主任之口道出:“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此處的精妙在于,既具有數(shù)據(jù)帶來的震撼力,又具有旁證帶來的信服感。而這一切的偉大成就,都在于老者如龐德一般“抬棺明志”日復一日的種樹,直到爬不動為止。第四針,作者又將關注焦點放置在“綠樹”上。第五、六自然段同樣是以“樹”為主題,作者的安排卻依舊極富層次感。第五段是老者在屋里數(shù)著窗外的樹木同“我”聊天,而第六段則是在屋里說完話,“我”在老人的陪同下來到溝里實地觀察樹木,空間發(fā)生了改變,樹的主題卻并未更改。透過“我”親眼見到樹木勇敢頂住山洪的洶涌而保住了黃土,肯定了樹木與惡劣自然環(huán)境抗衡的頑強,同時也肯定了老者不停種樹與死亡抗爭的生命存在,這里樹木與老者的生命在敘述中達到了交融合一。
在看完樹之后,作者的第五針又回到了“棺材”上,與第一、三針進行密切呼應。采訪結束的時候,“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覺鼻子一酸”。這一句既與文章開頭龐德的故事首尾呼應,又承接了第四段老者棺材的由來。此時作者還以周恩來和華羅庚的例子與老者相類比,突出老者通過將自己的生命注入種樹的事業(yè)當中,并以此超越生死的界線,獲得永恒生命的可貴與偉大。此時,老人的生命無疑已經(jīng)超越了給自己備下的那口象征死亡的“棺材”。隨著訪談結束,文章到了收尾的時候了,這時候卻沒有第六針,作者只是簡潔凝練地打了一個結。如果沒有這個結,這篇散文可能更接近記事散文或哲理散文,但最后簡潔的一句“老人姓高,名富”,與第五針卒章顯志的段落在體量上形成了極不協(xié)調(diào)的對比,進而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結束全文的最后一句話上來。這一句既解開了此前無名老者的身份,也意味著他的名字應當被我們銘記。
總而言之,通覽全文,作者以“棺材——綠樹——棺材——綠樹——棺材”這樣的回線縫紉方式來結構全篇,棺材與綠樹,死與生之間不斷地進行著博弈與轉換,并以此波浪般地向前推進,且與整個采訪過程形成了無縫銜接,表達了對平凡生命的大頌揚。文章的表意在兩種極具張力的對立意象的不斷轉換中向前推進,這無疑是作者結構文章的過人之處。
三、結語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歌大國,關于古典詩境的打造早就有一套“意象——意境——情感”的結構范式。以意象來安排文章結構的妙處在于思想、情感的形象化與具體化,它使復雜難解的思維活動得到簡潔、清晰、有力的呈現(xiàn),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一條思想上由低到高的通道。梁衡的《青山不老》成功地借鑒了古典詩歌的造境方法和一唱三嘆、重章疊唱的結構方式,具體操作時采用“綠樹”與“棺材”兩種意象來結構全文,使得文章在藝術上極具形式美感,又具有思想深度。故而,《青山不老》一文無疑是作者散文創(chuàng)作中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tǒng)一的典范之作。
名作欣賞·評論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