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封神演義》中的馬氏形象一直處于被誤解的狀態(tài),其實她是作者在矛盾心態(tài)下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個典型人物形象,作者在這個人物形象塑造的過程中給予了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偏愛,所以馬氏所體現(xiàn)出來的真性情以及獨立自主的孝女賢妻形象就具有了極其鮮明的個性,是整個人物形象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但是同時,人物身上所體現(xiàn)的悲劇色彩也尤為濃厚,這些都有力地詮釋著作者創(chuàng)作這個形象的意圖所在。
關(guān)鍵詞:《封神演義》 馬氏形象 解讀 賢孝
魯迅曾評價《封神演義》“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談神怪,什九虛造,實不過假商周之爭,自寫幻想”{1}。神魔小說《封神演義》藝術(shù)成就雖然不及《西游記》,但是,作品中的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獨特性??墒橇钊诉z憾的是,對《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的研究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如子牙妻馬氏,就甚少提及抑或是長期被誤解。鑒于主人公姜子牙妻子的這一特殊身份,作者塑造這一形象自當有其用意,所以我們對馬氏形象的另類解讀也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春秋列國志傳》中的馬氏
《封神演義》全稱《新刻鐘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共二十卷一百回。有關(guān)《封神演義》的作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徐朔方先生曾在《論〈封神演義〉的成書》一文中這樣描述:“看起來對作者主名似乎參差不一或有異說,實際上恰恰說明此書是民間藝人世代積累的集體創(chuàng)作,沒有單一的作者?!眥2}這番話無疑是對《封神演義》作者的最合理的解釋。李云翔序說:“俗有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說,從未有善本,不過傳聞于說詞者之口,可謂之信史哉?!边@句話似乎給我們一種啟示,即本書是由說話或詞話經(jīng)后人加工寫定的。
毫無疑義的是《封神演義》是一種“滾雪球”式的積累成書,是據(jù)《新刊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推演、擴大、改編而成,也就是說以其為起始“雪球”?!皟蓵适虑楣?jié)基本相同,平話字數(shù)約三萬四千四百,小說字數(shù)則是它的十三四倍,所以說小說是平話的推演和擴大。”{3}但是就馬氏形象的異同來說,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武王伐紂平話》中對馬氏僅僅只是一筆帶過,馬氏在原文中僅出現(xiàn)了兩次,都是以一種間接方式被提及。
馬氏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武王伐紂平話》卷中二九《太公棄妻》中:“從前姜尚所圖經(jīng)紀道路,皆無勝心,運命不通。有妻馬氏,遂棄索休而去。子牙亦不苦留,與休了教去?!笨梢哉f這是我們對馬氏的第一印象,很顯然是負面形象,自然對其沒有好感,也不會太在意。第二次提及為卷中三十《文王夢飛熊》:姜尚在溪岸上,手持釣鉤自嘆自詠一首:“吾今未遇被妻休,渭水河邊執(zhí)釣鉤;只釣明君興社稷,終須時至作王侯?!眥4}“被妻休”三字,無疑讓我們對馬氏提起了興趣,但是遺憾的是并無具體描述。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物,竟如此這般?遺憾的是,我們想要了解卻無從獲得更多的線索。
明萬歷三十四年余邵魚編集的《列國志傳》(以及《有商志傳》)是《封神演義》百回本之前至關(guān)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因為武王伐紂這段歷史在史傳中語焉不詳,所以余邵魚所能依憑的史料極其有限,只能采用大量民間傳說,一仍平話之舊,對細節(jié)進行修飾,而馬氏形象的塑造就屬于被修飾范圍內(nèi)。
在其第三回《西伯侯建臺鑿沼》中,馬氏可以說是伴隨著主人公姜子牙的出場而出現(xiàn),雖未正式露面,但是從“乃挈家屬徙居東海之濱”一句中,我們不禁猜想,“家屬”所指或為馬氏。如果說此時我們尚未對馬氏形成初步認識,那么在第四回《姜子牙避紂隱溪》中,馬氏的形象特征可以略見一二:
其妻馬氏見其老而不遇,終朝求去姜:“子今七十以上竟無顯達,吾請與子訣別?!弊友涝唬骸拔崮臧耸恢练夂睿瑺柷視菏啬肯轮?,富貴之樂,終有在也。”馬氏怏怏不悅。{5}
原文中的這段描述可以說是讀者與馬氏的第一次正式會面,顯然,與《武王伐紂平話》中的形象一致,負面消極,并不招喜,但是卻也沒有到更深入的鄙夷,畢竟求取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是人之常情,并不算是很過分無理的要求。而且,她并未棄子牙而去,也只是“怏怏不悅”而已,對于子牙的勸說也并未進行反駁,基本還算是一個通情達理之人。
其實馬氏與子牙的感情還是很令人稱羨的:“一日出釣海濱。馬氏饋餉,子牙迎而受餉,恭敬如賓?!保ǖ谒幕兀﹥叭灰粚唵纹椒矃s不失幸福的夫妻??墒菃栴}卻出在子牙身上,且不言他釣魚無所獲,導(dǎo)火線是“其釣不曲鉤,但直針而已”,這是常人都無法理解的。既然釣魚,必然要有釣魚的樣子,用直針釣魚,簡直無稽之談,荒誕滑稽,所以馬氏生氣亦情有可原。對于子牙“吾絲不設(shè)餌、釣不曲鉤,不釣魚鱉獨釣王侯,此非婦人之見所能知也”(第四回)的荒誕言語,馬氏也愿意去理解支持。從子牙的態(tài)度來看,面對馬氏的“怒言”,子牙也只是“笑而答之”,絲毫未見嫌棄之意。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子牙度量大,但是我們似乎不能否認子牙對馬氏的態(tài)度從側(cè)面反映出馬氏之賢。在她聽了子牙那一番對未來美好藍圖的構(gòu)想之后,她并未斥其自不量力,而是選擇相信他,暫不考慮這份信任與支持占多少分量,但毋庸置疑至少是存在的。后來子牙終日垂釣,未有任何長進,馬氏也并無多言,并且還隨他奔入岐州,不離不棄。這些都足以看出馬氏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子牙伐武吉掩災(zāi)》一回中,他們終于在幾經(jīng)波折之后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盡管并不富裕。而且即使在“子牙終日立于石上,垂竿而釣,不覺三年”的情況下,馬氏也并未因此而棄子牙離去,雖有不滿,也僅限于偶爾抱怨而已,這也算不得什么過分的強求,我們完全可以認為馬氏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情中人,是一個真實通透的人兒。畢竟子牙曾許諾過馬氏“年至八十,位至封侯”,可是事實上卻是“今者東遷西徙,寂寞如故,富貴不來,年光屢換”,如今你我尚知事不過三,忍耐有限,馬氏跟隨子牙漂泊至此,有點怨言完全屬于可理解范圍之內(nèi),畢竟子牙年逾古稀仍未有發(fā)跡之象。對于子牙的安慰之語“吾觀西北有祥云瑞氣,三年之后必有明王至此,汝宜暫守清寒,富貴屈指可得矣”,總結(jié)起來就是一句話,就是再等三年。馬氏只是一個普通的婦人,她并沒有奢望子牙帶給她榮耀光環(huán),她內(nèi)心所期盼的僅僅只是平穩(wěn)安樂的生活而已,也許在她的內(nèi)心里,子牙是一個好高騖遠、不務(wù)正業(yè)之人,而她頗有種“恨鐵不成鋼”之感,就是一份簡單平凡的生活子牙也未曾給過她,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何理由去責怪批評她呢?她的無奈又有何人知曉?至于二人有沒有善終,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在其后的《封神演義》中,馬氏形象則有了明顯的發(fā)展。
二、《封神演義》中馬氏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現(xiàn)
《封神演義》中的馬氏形象素來并沒有完全被理解,而且尤為令人心痛的是正在進一步被誤解,她歷來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現(xiàn)在學者的筆下,詮釋著人性的弱點,作品中安排馬氏這一形象,也只是為了突出作品本身的一種諷刺意味,同時也可以從側(cè)面看出創(chuàng)作者對馬氏這一形象的厭惡與鄙夷。實則不然,《封神演義》中的馬氏形象在成熟過程中逐步走向明朗化,從《武王伐紂平話》里的一筆帶過到《列國志傳》里的詳細刻畫,最后在《封神演義》中展示出了自己獨特鮮明的人格魅力——真實,從作者所賦予馬氏的這兩種身份,勢必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煥然一新的孝女賢妻形象。
(一)為人女——孝
馬氏在《封神演義》中一個最基本的身份——馬員外之女,時常被讀者忽視,《封神演義》第十五回《昆侖山子牙下山》中寫道:“馬洪之女,才貌兩全,正好配賢弟;還是我妹子,人家六十八歲黃花女兒?!笔紫任覀兛梢圆蹲降揭粋€詞“才貌兩全”,這是作者所展現(xiàn)給讀者的最直觀的印象,明明想要介紹馬氏,但是卻不直接描寫馬氏特征,而是旁敲側(cè)擊地通過宋異人的評價來烘托馬氏的鮮明特征。無形之中為我們設(shè)置了一個懸念,究竟馬洪之女是個怎樣的妙佳人兒,能得宋異人如此稱贊?想來必定是人品相貌無一不是極佳,古人對孝道歷來很是重視,所以馬氏能得到宋異人的如此評價,必然是個“孝女”。不僅如此,其實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在子牙下山到宋異人處后,宋異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便當機立斷決定為其議一門親事,“宋異人二日早起,騎了驢兒往馬家莊上來議親”,至于“六十八歲黃花女兒”,究竟能不能成全“有后之孝”,這點似乎經(jīng)不起推敲,應(yīng)是作者的疏忽。
誠如馬氏所言:“我生長朝歌,決不往他鄉(xiāng)外國去”,“妾身原是朝歌女子,那里去離鄉(xiāng)背井”,“如要不肯,我與父兄說知”。從馬氏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忍背井離鄉(xiāng)的堅毅女子形象。馬氏從小在朝歌城長大,她的父兄都在此地。馬氏的父親在小說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即宋異人為子牙議親的時候,從小說所描繪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馬氏之父馬員外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重禮節(jié)的人,最為重要的一點,他對馬氏尤其疼愛,這點從他與宋異人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雖然議親時馬氏不在場,但是馬氏對于父親為她做的選擇并無怨言,哪怕是在與子牙的幾次爭吵中也從未提及過,由此看來馬氏對自己的父親是很尊敬感激的,父女感情必然極其融洽。筆者認為馬氏也許是念著父親這六十八年的養(yǎng)育之恩,不忍舍其而去,可能是出自內(nèi)心之“孝”,所以才選擇留下。子牙剛下昆侖山時尚且覺得無親無故內(nèi)心不安,需要找義兄來投靠,那么對于在朝歌城生活了六十八年的馬氏,她的親人們都在商都,讓她如何放得下一切,說走就走。推己及人,不得不說片面的評價對她來說真的是太不公平、太殘忍了。
無論怎樣,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都能夠看出《封神演義》與禮教的關(guān)系。既然如此,那么就更有力地證明了馬氏的選擇很有可能是出于對父兄的一種孝道。但是馬氏身上所體現(xiàn)的這樣一種隱含的孝道,顯然不為讀者們所發(fā)掘甚而還會被反面形象所遮蔽。
(二)為人妻——賢
《封神演義》中的馬氏在她的兩任丈夫眼中其實都是賢妻形象,事實上馬氏與子牙的婚后生活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反而頗有《列國志傳》中那種相敬如賓的感覺。從子牙對馬氏的稱呼中,就能夠很明顯地推翻婚后夫妻生活不和一說,子牙稱其為“賢妻”,可見馬氏其實是一個賢惠的好妻子。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馬氏的第二任丈夫——張三老,對馬氏也是極好的,不但不在意其過去,在賢妻主動問及前夫時,還“恐娘子著惱,又安慰了一回”,處處為賢妻考慮??梢钥闯鲴R氏在為人妻時,必定是很好地詮釋著“賢妻”這個角色。
1.獨立自強,積極為家 馬氏實則是一個自尊自強的女性,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遵循這條準則。與子牙成婚后她覺得夫妻二人總是投靠別人不是長久之計,“便是親生弟兄,也無有不散的筵席”。于是與子牙商量自力更生的方法,主動提出解決方案——“人生天地間,以營運為主。我勸你做些生意,以防我夫妻后事”,這足以能夠看出馬氏是一個很獨立的女子,不想寄人籬下,不靠依附別人過活,有自己的底線與追求,是一個極有思想與人格的女性。她想和子牙通過自身的努力,攜手共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家庭,這一點小小的要求怎么能說她是一個嫌貧愛富之人呢?而且夫妻間本就需要交流,“子牙成親之后,終日思慕昆侖,只慮大道不成,心中不悅”,子牙有心事不與她說,她對子牙又知之甚少,我們又怎能怪罪她粗陋淺薄呢?
許多人認為其夫妻感情不和睦也許就是從子牙第一次經(jīng)商失敗開始的,其實他們都沒錯,錯就錯在二人不懂說話的藝術(shù)。馬氏言詞行為自然有其不當之處,但是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子牙在外謀生,為他們的小家庭操持著,其實也是很努力奮進的,奔波了一天,把肩頭都磨腫了,又饑又累,這時肯定是需要家庭的溫暖??烧l知累了一天回來后,馬氏還不體諒子牙,我們也不排除子牙內(nèi)心其實也有種挫敗感,因為做了一天生意毫無收獲,這對自視甚高的子牙無疑是一種赤裸裸的嘲諷,到底有沒有一種發(fā)泄的情緒在里面,所以才會與馬氏語來言去,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又有何理由去非議馬氏呢?其實子牙的說話方式是有不妥的,他一回來就指著馬氏稱其不賢,馬氏本來在家苦等了一天,好不容易把丈夫盼回來了,結(jié)果還沒開口就被丈夫責怪“不賢”,她見丈夫一點進取心都沒有反而為自己的成事不足找理由,又怎能不心急呢?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馬氏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既然如此,滿心歡喜的馬氏被子牙這么劈頭蓋臉地指責當然她會進行反駁,這些都是她維護自己獨立人格的一種體現(xiàn),如果說男女平等的意識這時還不是太明顯,那么之后她會繼續(xù)將這種人格魅力發(fā)揚深化。
2.知足常樂,鼓勵夫君 這種樂觀心態(tài)是馬氏所給予我們的正能量之一,她用自己的努力去進取,去為她和子牙的家庭出謀劃策。在原文的第十五回中,當她問及子牙“會做些甚么生意”,子牙答“我三十二歲在昆侖學道,不識甚么世務(wù)生意,只會編笊籬”,她并未嫌棄子牙無用,而是對子牙進行適時的鼓勵,做他的賢內(nèi)助,無時無刻不在為他加油打氣,覺得“大小都是生意”,并沒有覺得有任何委屈與不滿足,還嘗試著想方法幫助子牙進行分析,都說知足常樂,馬氏很有力地詮釋了這一點?;诖耍覀冇惺裁蠢碛扇フf她愛慕虛榮,她只是為自己的小家庭籌劃而已,用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小心愿又何嘗不可呢?
馬氏形象歷來備受爭議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她棄夫,這個情節(jié)也是夫妻二人矛盾進入白熱化的一個階段。原文第十八回有“恭喜大夫,今日回家”一句,也就是說子牙回家的時候馬氏顯然是很驚喜恭敬的,但是子牙隨即就讓馬氏吃驚了,“我如今不做官了”一句,無疑使得馬氏受到了打擊,辛苦許久才求來的一個官位說沒就沒了。即使是心理素質(zhì)再好的人估計也需要時間來舒緩一下,何況馬氏呢?但是理性明理的馬氏并未因此亂了分寸,而是問其故,耐心聽完子牙的述說后又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和想法,本想讓子牙看清自己的處境,穩(wěn)中求進,心思不可謂不縝密。誰料子牙并不領(lǐng)情,還是一廂情愿地做著自己的發(fā)達夢,可以說知足常樂的馬氏對他們倆現(xiàn)在的穩(wěn)定生活已經(jīng)很滿意了。如果說她那是安于現(xiàn)狀并非知足常樂,那這不是更能有力地證明其不愛慕虛榮嗎?誠然子牙不是個凡人,怎奈馬氏是個凡人,還是個固執(zhí)、有想法的凡人,所以爭執(zhí)進一步升級在所難免。但是盡管如此,馬氏并未提出要離子牙而去,只是在勸其認清現(xiàn)狀而已。直到子牙說“你女人家不知遠大”,夫妻矛盾升級到制高點是因為子牙的男權(quán)視角,他又一次站在高處俯視馬氏,這讓馬氏的自尊心受了傷害,所以她毅然決然提出夫妻緣盡,分手。但是在子牙眼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怎有夫妻分離之理,這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雙方爭執(zhí)不下,沒有一方愿意退步,但是讀者有何權(quán)力去責怪馬氏呢?
3.理性通達,禮節(jié)待人 作者通過宋異人的介入將馬氏與姜子牙的矛盾賦予了更多的合理性。很顯然,作品中的宋異人是一個典型的和事佬,他為子牙操碎了心,不光婚前為其籌備,婚后還積極主動地為其解決夫妻間的矛盾。其實小說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理性的馬氏形象,無論是子牙還是馬氏,對勸架人的態(tài)度都是很尊敬的,并沒有遷怒于他人,能夠及時理性地看待問題,這不失為馬氏形象的一大亮點。而且夫妻二人吵架的原因也并不是什么過分的事情,馬氏并沒有非分的要求,只是希望子牙能夠自食其力、積極進取,獨立自主地靠二人之力攜手共建他們的小家庭而已,奈何子牙總是不爭氣,她所想并不遂她所愿,并且無人理解她,反而她總是因此被誤解。
在第十五回中,子牙做的最后一次生意失敗后,他倆的矛盾進一步加劇了,馬氏依舊滿心期待地迎接丈夫回家,可是子牙對馬氏出言不遜才引得馬氏對其言語相譏。上文中我們已經(jīng)說過,子牙很可能是因為在外面不順利所以遷怒于妻子馬氏,剛回家就來一句“都是你這賤人多事”,他不對自身行為進行反省,反而將錯誤歸結(jié)為妻子多事。妻子好言詢問,他卻滿嘴的“都是你這賤人惹的事”,讓誰聽了心里也不好受??!“賤人女流,焉敢啐侮丈夫”(第十五回),說這句話的姜子牙很明顯地具有大男子主義的嫌疑,他在以男權(quán)主義的視野去對待馬氏,簡言之,他是站在男權(quán)的制高點俯視馬氏,這對自尊心極強的馬氏而言是不能接受的,不然她怎么會在聽到子牙的話之后,把子牙劈臉一口啐道:“不是你無用,反來怨我,真是飯囊衣架,惟知飲食之徒?!保ǖ谑寤兀┢鋵嶑R氏骨子里是追求一種自由平等的地位,否則她不會對子牙的言辭進行反駁。但是僅因如此我們就宣判其有錯了嗎?試問一心為家庭著想的馬氏究竟何錯之有?如果說子牙認為馬氏之前讓他做生意是多事的話,那也是夫妻二人商量過的。如此將錯誤全怪在馬氏身上,是否有失偏頗呢?
三、馬氏形象的悲劇色彩
馬氏主動提出與子牙分道揚鑣,具有強烈的自主決定自己幸福的主體意識,這在古代社會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小說文本中所流露出來的嘲諷意味將她湮沒,如此真性情的一個女性,為何最終卻落得個自縊而亡的下場呢?也許這是她走向封神關(guān)卡的必經(jīng)之路。
不得不說,作者賦予了馬氏較高的悲劇屬性與美學價值,整個人物形象的形成與深入無疑都滲透出一種強烈的悲劇色彩,這種色彩,既是作者賦予她的,同時也可以說是馬氏自己的選擇。馬氏的悲劇性與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體驗密不可分,作者正是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了可能連自己也不易察覺的、違背了自己初衷的偏愛。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不是純客觀的,而是充滿著感情的。劉勰要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眥6}即情感體驗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密切關(guān)系,換句話說,也證實了馬氏形象與《封神演義》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聯(lián)系。
我們總是習慣于從價值觀的角度去譴責馬氏的淺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便從根本上否定了馬氏價值觀于馬氏而言的意義所在。如果她沒有那么看重自己所定下的那些范式,或者說她能夠不忘初心,一直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那么她的悲劇色彩也就沒有那么濃厚,在她身上所產(chǎn)生的悲劇效果也就沒有那么明顯。從小說來看,馬氏六十八歲還未出嫁,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其自視甚高,她的擇婿標準一般人都達不到。這其實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只能說馬氏是一個足夠理性、追求完美的人,她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這一點其實也是她的鮮明個性特征之一。子牙臨走前的“既嫁與我為妻,怎不隨我去?必定要與你同行”和“馬氏隨我一場,不曾受用一些,我心不忍離她”這兩句,可以看出姜子牙對馬氏是有情有義的,如果她與子牙分開后能夠堅守初心,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的追求,那么她與子牙之間的這層冰其實是很容易消融的。但遺憾的是馬氏在離開子牙之后,漸漸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悲劇不在于她嫁給了一個菜農(nóng),而在于她起先還隱約知道自己應(yīng)該嫁給什么樣的人,可是后來全忘記了。所以最后她選擇了用死亡來詮釋自己,成全自己,這也正是她自身悲劇色彩的精華所在。
雖然《封神演義》在藝術(shù)成就上不及同為神魔小說的《西游記》,但是作品所創(chuàng)作出的馬氏形象卻毫不遜色。馬氏是《封神演義》中極普通的一位女性形象,卻又是極特殊的那一個,她堅強有個性,獨立有真性情,為人妻能稱賢,為人女能稱孝。她的選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她有足夠的聰明傾注于她的選擇,但是卻沒有堅強的意志控制自己的選擇。最后,她雖然有悔,但已經(jīng)無力挽回,因此才有了自縊贖罪的決心,她不惜一切去償還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悲劇苦果。這樣一位真實的女性形象,理應(yīng)從被誤解的狀態(tài)中釋放出來,重新走上被理解的歷程。
{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頁。
{2}{3}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9頁,第350頁。
{4} 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整理:《武王伐紂平話》,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55頁。
{5} 《古本小說叢刊》編輯委員會:《列國志傳評林》,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75頁。
{6} 劉勰:《文心雕龍》,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8頁。
參考文獻:
[1] 萬方.《封神演義》女性觀芻議[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 黃景春,穆勁伊.《封神演義》人物的分類研究[J].韶關(guān)學院學報,2011(5).
[3] 蘇勇.多重視角下的《封神演義》[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1(6).
作 者:李婷,江蘇師范大學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名作欣賞·評論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