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霞
摘 要:閱讀是小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閱讀教學則是培養(yǎng)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開拓學生語文視野,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趣味引領;情境交融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閱讀教學也是為小學生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打下基礎。教師要不斷更新閱讀教學的理念,改革閱讀方法,讓小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知識,體驗到閱讀的快樂,繼而終身閱讀。教師要耐心指導學生高效閱讀,以教材中的課文為例,讓學生深入體會到作者為了表達一定的思想,是怎樣生動、鮮明、準確地使用語言文字的。深入挖掘小學生的閱讀潛能,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享樂、在閱讀中理解。
一、 趣味引領,提高閱讀興趣
(一) 巧用謎語,喚起欲望
小學生特別喜歡猜謎語。猜謎語能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爆興奮點,激發(f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毙W生活潑好動,對猜謎語都有濃厚的興趣,喚起求知欲望,產生追根溯源的探究心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兒童詩《小小的船》時,教師獨辟蹊徑,在新課伊始,就說給學生出一條謎語,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學生全神貫注的聽老師說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彎刀。(打一自然物)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很快說出了謎底是月亮。你覺得彎彎的月亮像什么呢?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是啊,在這晴朗的夜晚,星星在藍天上一閃一閃的,眨著眼睛,多美??!有一位小朋友坐在月亮船上,興致勃勃地去旅游,她看到了什么景物啦?下面我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朗讀課文。運用富有情趣的謎語巧妙地導入了新課,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進而實現(xiàn)與文本對話,體會月空之美。
(二) 媒體渲染,烘托氛圍
多媒體集音、形、色于一體,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畫面,讓學生在閱讀與理解課文時,更樂于接受,愉悅身心,烘托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利用多媒體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活躍課堂氛圍,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思維。把枯燥抽象的閱讀內容,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擴大小學生的語文視野,了解時代背景。例如:在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知之甚少,更不知道王二小的事跡,所以教師用教師利用FLASH動畫播放王二小的故事,優(yōu)美的旋律,動聽的歌喉,渲染了課堂環(huán)境,襯托出王二小高大的形象,讓學生對小英雄產生了佩服之感。學生感覺抗日小英雄就在眼前,利用歌曲再現(xiàn)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小英雄堅貞不屈的事跡,從中受到鼓舞。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閱讀情感,注意教學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重點詞句,與文本進行恰當?shù)膶υ挘〗M合作,探究內容。讓學生的個性得以釋放,從而感受到王二小的機智勇敢和不怕犧牲的愛國的精神,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 情境交融,提高閱讀能力
(一) 品讀賞析,開拓思維
閱讀是小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細致地觀察、分析和掌握學生的閱讀動態(tài)、閱讀過程,在學生心求通而不能時給予恰當?shù)狞c撥和指導,及時疏通學生閱讀思維的塞流,調整閱讀方向。鼓勵學生在積極思維的情感活動中,加深多文章的理解。品詞析句,熏陶情感,啟迪思維,增加課堂互動性。教師彎下腰去和學生對話,讓課堂流淌著生命的活力,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熱情,觸動求知的興奮點,使課堂不斷綻放精彩。例如:在教學巴金的散文《鳥的天堂》一課時,文中有一段描寫榕樹的奇美文字。學生在初讀文字時,要抓住重點詞“翠綠、不可計數(shù)、明亮、垂、臥”來認識榕樹的形體美;在細讀文字時,理解“一簇”和“顫動”等詞語的含義,領悟大榕樹的內在美,用“顫動”一詞說話訓練,從感知→理解→運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妙筆之處,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在精讀文字時,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走進文本,體會巴金老人的內心與之進行心靈的對話,在語言的積累與情感中對話,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學生充分的感悟榕樹所蘊涵的意境美。課堂在互動中綻放活力,調動了小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二) 自主探究,張揚個性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教育家陳鶴琴曾經(jīng)說過:“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生受其累?!苯處熞寣W生養(yǎng)成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的習慣,學會在書上畫批做記號,把好詞好句及時積累到日記本上,養(yǎng)成積累精美詞句的良好習慣,做到經(jīng)常翻閱。在閱讀時,教師要巧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指出閱讀思路,啟迪學生的思維,通過自己閱讀獲取語文知識。例如:在教學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作者寫小女孩第四次、第五次擦燃火柴后的幻想是課文的精華部分,可是學生在初讀課文后,理解膚淺。這時教師如果及時設問,就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問:小女孩在第四、五次擦燃火柴之后,她的幻想和前三次相同嗎?學生就會質疑:前三次擦燃火柴并沒有寫出小女孩的語言,這次怎么寫小女孩叫起來了?小女孩第五次毫不猶豫地擦燃了手中的一大把火柴,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隨著思維的升華,提出了極其有價值的問題。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問題。學生興趣濃厚,對文本展開討論,養(yǎng)成了自主質疑的良好閱讀習慣,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真正內化了語文知識,張揚了個性。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趣味引領,情景交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生活化[J].課外語文.
[2]裴曉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