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永傳
印尼萬隆:小小豆腐坊 百年“中國味”
□ 文/林永傳
中國的“豆腐”,印尼語為“TAHU”,其發(fā)音與閩南語的“豆腐”一樣。
“源自中國的豆腐不僅是華人華僑,也是土生土長的印尼人最喜愛的食品?!痹?6歲的二代華人“客家女”李惠珠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印尼萬隆鬧市區(qū)的一家豆腐加工廠——永成(YUN SEN)豆腐坊。
“豆腐要吃萬隆做的,而萬隆豆腐中,‘永成’牌最有名也最好吃?!闭f起“吃豆腐”,記者不止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從熱鬧的臨街拐入小巷約30米處,就是前店后廠的“永成豆腐”產(chǎn)銷處了。
在一間十幾平方米大的展示廳內(nèi),除了新鮮的水豆腐、豆腐干、豆花、豆?jié){外,還有形形色色的豆制品。
“這些都是我們自家的產(chǎn)品,除了適合華人口味外,還有適合印尼人口味的?!?2歲的老板娘林秀金一見面就為記者端上一碗加了姜糖水的熱氣騰騰的豆花。
細膩嫩滑、豆香濃郁,記者的味覺勾起了對小時候中國縣城大街小巷時常飄來“豆花豆花”叫賣聲的回憶。
“將近100年了,我們的手藝,一直都是堅持著中國的老傳統(tǒng)。”祖籍福建福清的林秀金介紹說。
1923年,林秀金的公公廖伯併創(chuàng)辦了這家豆腐坊,用最為“中國味”的手藝,開始了“永成豆腐”的制作。
廖伯併是客家人,而“客家豆腐”在中國的“豆腐版圖”中,是出了名的好吃。
“公公那時候還是用石磨磨的漿呢?!绷中憬鹬钢T口擺放的一副石磨具,回憶著家族的“豆腐史”。
1968年,林秀金和丈夫廖漢銳接手豆腐坊的經(jīng)營。
隨著銷量的增加,石磨磨漿的做法已難以滿足需求,豆腐坊也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
“但手藝還是很傳統(tǒng)的?!绷中憬鸾榻B了自家豆腐用“鹽鹵點鹵”做法好吃的秘訣。
育有一男一女的林秀金說她很欣慰,因為一對兒女傳承了自己和丈夫的手藝,都在從事豆腐產(chǎn)業(yè)。
“兒子廖興權(quán)在豆腐廠里幫忙,現(xiàn)在準(zhǔn)備接我們的班了。女兒廖慧慧開了一家豆腐餐廳,專做各種豆腐食品”。談起這對“豆腐兒女”,林秀金語氣里透著滿意。
她介紹說,兒子女兒創(chuàng)新了很多豆腐產(chǎn)品,特別是針對印尼人的口味和生活習(xí)慣開發(fā)了很多新產(chǎn)品,如將豆腐和魚肉結(jié)合做成了“豆腐燒賣”,可以有煎、蒸、炸等不同吃法,深受當(dāng)?shù)赜∧崛说南矏邸?/p>
在林秀金心里,這門傳承了近百年的手藝,這項凝聚了三代人心血的營生,不但后繼有人,而且得到了創(chuàng)新光大,自然是滿意、欣慰的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印尼萬隆是印尼華人聚集的地區(qū)之一
由中國移民帶來的TAHU(豆腐)已經(jīng)演變出多種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