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純
【摘要】由于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對現(xiàn)代人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教育教學領域也需要不斷變革,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于是,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其提出應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師,我深知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所以教師應在繼續(xù)引導高中生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以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高中;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069-02
人常說,語文教學融入了科學與藝術,而科學與藝術的生動體現(xiàn),則依賴課堂教學的實施。教師依據(jù)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的運用教學方法即為教學藝術。在各種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藝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它關乎到一堂語文課的成敗,需要語文教師能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思考、解決問題,可以說,老師在語文課堂上的提問,是影響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可是,在教學實際中,有許多教師沒有真正掌握提問的時機,甚至根本不了解提問的藝術,從而在提問時出現(xiàn)許多的問題:1、問“是不”、“好不”等簡單毫無提問價值的問題,這樣問學生的思維又怎能得到訓練?2、提出的問題空洞、難度大,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只能啟而不發(fā),因為此時學生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認識,怎么能回答呢?3、提問沒有新意,如“本文可分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等這樣的問題。問得多了,會讓學生有厭煩的情緒。4、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yōu)生,忽略學困生,很容易挫傷學困生的積極性。以上列舉的幾種提問時存在的問題,是較為常見的,這樣的提問不但會使語文教學效果低下,而且還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應結合教學實際,充分結合教學內容、教材重、難點來精心設計所提問題。此外,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了解學生的知識積累、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引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使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一、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1.巧抓時機,利用矛盾,活躍思維
學生在開始學習課文的時候,其學習興趣并不高,甚至沒有。所以,語文教師要從教材入手,深挖教材,找準突破口,精心為學生設計“障礙”,使學生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沖突”。當高中生想方設法解開“沖突”時,其思維就得到訓練,理解起課文來重點、難點自然也會輕松自如。
2.變直為曲的提問,引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直來直去的課堂提問,往往缺乏啟發(fā)性,長此以往高中生就會對提問喪失興趣,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思維的發(fā)展。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變“直問”為“曲問”、“活問”,學生自然會開動腦筋;如果提出的問題能夠具有一定的難度,使學生的思維“跳一跳”方可回答,自然可以提起學生的興趣。錢夢龍先生在教學中的“曲問”,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了提問的最高藝術境界,他的講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兩處成功的“曲問”,結果效果是明顯的。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3.分層設計提問,變難為易,變大為小
要想上出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僅依靠一兩個提問遠遠不夠。需要語文教師從整篇課文的角度來謀劃,精心設計一組系統(tǒng)的提問,使提問達到應有的思維深度,培養(yǎng)高中生思維能力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xiàn)。教學實際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把對于學生而言較難的問題,層層分解,使之變成易理解且有趣的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4.設計的提問,應有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發(fā)散思維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提問,不僅為了促使高中生掌握知識,也是為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需注意提問的角度以及問題的深度。教師多角度啟發(fā)高中生,使其掌握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拓寬學生思維空間的同時,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培養(yǎng)。如,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不只是一種劃分,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解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促使高中生自主學習的措施
1.教學中要演示正確的、規(guī)范的、典型的過程,又要演示錯誤的、不嚴密的途徑,更要演示學生中優(yōu)秀的或錯誤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中生自己發(fā)現(xiàn)事物具有兩面性,繼而增強其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也就能夠實現(xiàn)對其自主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2.對學生的各種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觀點闡述內容的要點、重點和難點,同時指出學生所做過程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適當?shù)慕o予肯定和否定,支持學生大膽參與,耐心地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和想法,然后根據(jù)具體情況耐心、婉轉的給予講解。注意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創(chuàng)造力,取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3.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產(chǎn)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這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所以,要喚起高中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fā)其興趣是必不可少的,在“活”“新”上下功夫。
4.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敝腥A文化浩如煙海,教師是永遠講不完的。只有交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讓學生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歷練,才能真正得益。授之以魚,只食一餐,授之以漁,卻終身受用。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們不能只做教學的“主演”,而更要做教學的“導演”,培養(yǎng)學生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還要成功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思維訓練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魏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J].中國教育學會通訊.1981年0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