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
跟賈平凹聊天
胡志偉
最近幾日,仿佛是約好了似的,每天下班后,就一頭扎進范超的《常談——曲江池畔 與賈平凹先生走路記》里,跟隨著大師賈平凹一起走路,一起聊天,一起品茗,一起談古論今,一起穿越,感知文壇鬼才賈平凹的內心世界和文學秘境……
作者與文壇鬼才賈平凹先生游學曲江池畔,每一次走路,都是從賈平凹文化藝術館“曲江七號館”走起,環(huán)繞著曲江,或明月相伴,或小雨微歇,或花香陣陣,如此走上一圈,就又回到館里,吃茶聊天,走的是文學之旅,也是心靈之旅。每走一次,就仿佛“得道”一次,“來時黑漆漆盡滅的路燈,這時竟然都亮了,照耀得回家路一片光明”。豈止是現(xiàn)實之路“一片光明”,就是作者范超,還有我們每一個熱愛文學的讀者心中的“文學之路”也是“一片光明”了。每一走,都是一次文學大師和文化勝地的奇妙雅集,每一走,都是穿越千年,文壇大家巨匠的心靈興會。每一次走路,話題盡管不一,但相對集中,都與文學、文化相關,每天邊走邊說的雖然都是片言只語,但是總不乏吉光片羽、靈光吉言,如不是作者范超是個有心人,用心將此記錄下來,好多事好多話往往就說出了也隨風飄撒了,而能夠留下來的,也才是永恒的,留在了這美好的曲江之夜里!
在文化古都西安,在曲江,在滿園水光瀲滟的曲江之畔,在皓月中天、一湖碧澈的曲江文化生態(tài)園,有這樣三五同道中人,環(huán)繞曲江,夜夜走路,夜夜興會雅集,走出了氣魄,走出了精神。在神奇古老的曲江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演繹過多少文化的燦爛,從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賈平凹,千年的文脈,穿越曲江,會聚在一起,讓人迷醉不已。這是一場文化的盛宴,這是一場文學的雅集,“私想那四時聽曲游湖所見,朝花綽約,夜月空明,清光瀲滟,雨色迷離,分秒間皆有所感,恰與高人交往所得,大珠小珠落玉盤,自不會空手而歸”。夜夜有高人大家指點迷津,次次有雅士鬼才相伴興會闊談,你不想進步都難呀。
即以“第五十走 暫坐”一節(jié)范超的妻子與賈平凹所談為例,每一句都于平凡中見出了精神,“從先生游,字句點撥,涓滴照顧,醍醐豁蒙,受益良多”。當范超的妻子說及做人要實作文要曲時,賈平凹說,作文還是要虛些、曲些,范超年輕、厚道、勤奮,有才華,主要是對文字的感覺好著呢。在范超的妻子說出開始寫作時老是坐不下、進入不了狀態(tài)時,賈平凹附和道:“都一樣,都一樣啊?!痹诜冻钠拮涌磥恚Z平凹還是說得少,他更習慣于傾聽,但說的每一句都在點子上,一語點醒夢中人。在賈平凹的“曲江文房”,這里雖然“門檐低小,門牌微妙,極易錯過”,但這里“入內則蔚為大觀,曠古風流,熙世樂事,不可復追”。在此屋的墻上,有賈平凹手書的“暫坐”二字,日日相對,范超、老鄭、小夏、小左、大左等人愣是沒看出什么門道,不料范超的妻子看了,卻說:“賈老師,您這書法還是中英文結合呀!您看您寫的坐字,上面是OK,下面是土字?!贝蠹乙豢匆宦?,恍然大悟,賈平凹說,誰都沒注意,只有你一個看出此中玄機。如此巧解妙對,如此文思泉涌,如此雅集興會,怎能不讓人心向往之、意會纏綿呢?難怪范超每一次離館回家,出門告辭都覺得美好,“望長天圓月高掛,玉宇澄澈,路過曲江池,見滿池盡盛靜謐清輝”,不亦樂哉!就在這樣的走路游學中,范超親沐賈平凹的文學光輝,看他為讀者簽名、書法、作畫,解難解之事,看他放養(yǎng)烏龜,放養(yǎng)蟾蜍,感受他濃濃文學情懷,感佩他悠悠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和善良、包容的不凡胸懷。
曲江《常談》,談出了文學的興盛之象,也談出了賈平凹新時期以來一直在文壇上默默耕耘的成功的法寶所在。從不懈怠、穩(wěn)穩(wěn)地前行著,像牛一樣躬耕著,把生土翻成熟土,把凍土翻成熱土,用一本本厚重蒼涼的作品為中國文學添磚加瓦、奠基夯土,這就是賈平凹所做出的積極貢獻。在與賈平凹走路聊天的日子里,我們“得道”了,我們才會這樣認識賈平凹、理解賈平凹:“我們許成為不了他那樣有強大定力恒心的人,終生也不會取得他那樣的成就,但無論我們從事什么職業(yè),都必須心存這份精神,向往這種境界,孺子可教,素質可染,實者定慧,天下大事只唯老實而勤奮強力者得之,點滴機巧斷斷不可取也!”
如此,那么,在漫漫長夜和漫漫長路上,就讓我們不抱怨、不解釋、不臧否地奮發(fā)努力吧!當我們懈怠時,揉揉眼,清醒的,慶幸的,向賈平凹先生看齊,他帶著燈,在前面走著。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