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佩玉
每當布置學生寫作文時,總有學生咬著筆頭,苦思冥想寫不出一個字來。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總不是滋味,作文為什么會這么難寫?難道真的什么都寫不出嗎?
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寫作能力。語文能力應該是多方面的,諸如識字能力、閱讀能力、說話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等,而寫作能力是學生的一個重要語文素養(yǎng)。無論在學生的學習中,還是在學生以后的社會實踐中,具備必要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沒有材料,當然寫不出什么來,肚子里沒貨,怎么能寫出文章來呢?“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對中學生來說,要提高寫作水平,積累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本領是必不可少的。而作文材料,基本上有三類:一是語言材料,二是生活材料,三是知識材料。積累上述三類材料的途徑有兩條:
一、從觀察中積累
俗話說,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識庫”,是“語言庫”,是作文材料的豐富源。但它們是為有心者而準備著的,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學習、工作、休息、參加文娛體育活動,還是走街串巷,還是旅游觀賞、社會實踐、參與社區(qū)活動等,都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多看、多聽、多想、多吸收,養(yǎng)成認真仔細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在實際生活中養(yǎng)成精密觀察和仔細認真的習慣,如果養(yǎng)成了,對于寫文章太有用了。”而作家茅盾要求學習寫作的人,身邊時時刻刻準備一支筆、一本筆記本,“無論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記下來。”這樣,“積累多了,一到作文,就會成為有用的、可供選擇的材料”。
作文材料哪里來?其實就在學生身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素材,養(yǎng)成善于把眼、口、耳、手、腦一齊開動的習慣,把身邊能掌握的聲音、動作、色彩、言語和表情記錄下來,就會攝取到豐富的材料。
二、從閱讀中積累
書籍報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個豐富源,比起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雖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于經(jīng)過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具有更規(guī)范、更精練、更集中的特點,便于學生吸收和積累。再說,目前中學生學習的任務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從生活中積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從書籍報刊中去積累材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書籍報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還是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學的,大量的書籍應有盡有,內(nèi)容無所不包。而且這些材料又相對比較集中,只要去閱讀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因此,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從大的作用來說,閱讀滋養(yǎng)著人的心田,能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能養(yǎng)成學生讀書的好習慣,能讓學生終生收益;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學生閱讀可以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尤其對于寫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書籍報刊雜志可謂浩如煙海,學校里都有自己的圖書館,這為學生閱讀提供了保障。家庭藏書的人也多了,有些家庭對于文化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學生接觸的書籍是很多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的,那就是在這么多的書籍報刊中如何選擇對中學生有益的書籍報刊。市場上的書籍報刊難免會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加以正確引導。為確保閱讀的高效性,選擇讀物要注意以下原則:
一是方向性。閱讀要有明確的方向,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拿來讀,這樣不但沒必要,也沒用,這么多的書哪能讀得完。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籍報刊,對中學生成長有幫助的、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就是好的閱讀材料。
二是時效性。當今時代,瞬息萬變,各種新的思想層出不窮,尤其是網(wǎng)絡上新的思想、新的觀點、新的詞匯大量涌現(xiàn)。對于中學生而言,抓住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關注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學生閱讀要重視短周期、新出版的報刊,及時抄錄和積累。
三是持久性。讀書看報,必須做到持之以恒,切不可興趣來了就讀,沒興趣就不讀,積累材料一定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才能聚沙成塔,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
四是實用性。積累材料的目的在于運用,不在于占有,所以當學生積累了材料后,一定要學會運用,否則再多的材料也是無用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積累材料的本領是現(xiàn)時作文所需要,更是將來治學、創(chuàng)造、發(fā)展所必須。因此,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和運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