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對千古流行的“推敲”典故中選擇“敲”字提出了質疑。不管是韓愈還是朱光潛,都給賈島的這首詩下了“推無聲而敲有聲”和“推無人而敲有人”這兩個預設的前提,拋開我們的思維定式,這兩個前提都可以推翻。去掉思維的定勢,似乎“推”更符合詩歌的意境。
【關鍵詞】推敲;意境;思維定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推敲”的典故已為人們所熟知,據說賈島一日于驢上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作“推”,煉之未定,吟哦之間,不覺忘世,驚動了時為京兆尹韓愈的車騎,韓愈非但沒有動怒,反而同他一起思索,得出“敲字佳”的結論。此事遂成“煉字”的佳話。
世人大多贊賞韓愈的結論,我想大概有如下考慮,首先,推無聲,而敲有聲,深夜月下,鳥宿樹眠,萬籟無聲,此時響起了幾聲敲門聲,以動襯靜,更能顯出月夜的靜謐。正如王籍在詩中所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蓖蹙S也有詩“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都是說明動靜結合的道理,以動襯靜可使靜者更靜。其次,推的前提是屋里無人,敲的前提是屋里有人,敲門一方面出于禮節(jié)上的考慮,一方面門里門外的人之間有情感上的呼應,氣氛上比“推”更溫暖。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里面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稱頌的妥當,他認為“推”自有推的道理:“推”固然顯得魯莽一些,但他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調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紛擾。
筆者也認為用“僧推月下門”比之“僧敲月下門”更見佳妙,但理由并不同于朱光潛先生的。
韓愈和朱光潛的結論其實都給“推敲”預設了兩個前提,那就是“推”者無聲,“敲”者有聲;“推”說明屋里無人,而“敲”顯示屋內有人。其實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搬開本來不屬于我們思想的石頭,搬掉這兩個既定的前提,我們就會感到豁然 開朗。
首先,為什么“推”一定是無聲的呢?唐代的門應該是木制的,木門我們現(xiàn)在見得不多,但在農村舊房子和古建筑里仍可看到,木門推開是有聲音的,會發(fā)出一聲綿長的“吱呀”聲。和敲門的“篤、篤、篤”的清脆相比,“推”的聲音顯然更調和,就“以動襯靜”來說,“推”同樣能起到這個效果,而在鳥眠人息、月影西斜、天地俱寂的深夜,萬物(包括人)的生命節(jié)律必然放緩,月下散步歸來的詩人心中自然也是清明一片。此時,“篤、篤、篤”敲門的聲音節(jié)奏短促、尖利,必然會打破這萬物的寧靜,而“吱呀”的推門聲節(jié)奏綿長低柔,正如夜的水面上輕劃而過的大雁,雁過無痕,輕輕地劃破夜的寧靜,又靜靜地收斂,消弭于無形。就此而言,“推”的境界無疑更符合“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情境。
其次,為什么“推”就一定顯示屋里無人呢?把“推”和“敲”的前提都設為屋里有人,相比之下,效果又如何呢?不錯,敲門是顯得恪守禮節(jié),但推門不是更顯得熟不拘禮嗎?這樣一來,“敲門”似乎顯得疏離,而“推門”反顯親切。對屋內人來說,此時必已入睡,“敲門”禮則禮矣,但不免擾人清夢,不夠意思,而“推門”卻是輕輕的,生怕驚醒了朋友的酣夢,心中自有一份對朋友的照顧關懷,這種關懷的情感不更是一種溫暖的人情嗎?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的結尾寫到月下散步歸來,“輕輕地推門進去”,大概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不欲驚醒妻兒的美夢吧?當然,如果都是屋內無人的話,更應該推門而入了。
所以,當我們去掉“推無聲而敲有聲”和“推無人而敲有人”這兩個預設的前提,推敲“推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推”似乎比“敲”更符合詩歌的意境。
當然,不管是幾百年前的韓愈、還是幾十年前的朱光潛、還是現(xiàn)在的我,都只是自己對詩人意境的揣測,或者說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詩人賈島那時那刻到底處于什么心境、想要表達什么意境,只有他自己清楚。
但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一旦離開了作者的懷抱,他就成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可以對它進行全新的理解和解讀,只要言之成理、品之有味。而在進一步解讀過程中,我們又一次品味了語言的魅力,進入到詩歌的意境,捕捉到詩人的心境,享受到文字帶給我們的美好體驗。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探討“推敲”,目的不在于論證“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于哪一種境界是賈島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而是要強調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即使是傳世的佳話,也有重新推敲的價值。
而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僅在于推敲“推敲”,還在于我們要反思我們的思想有時會被不存在的框子框住,形成一種思維上的定式,使得我們只能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破壞了我們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多維性、全面性、復雜性。所以,重要的任務是打破思維定式,拆掉封在我們四周的本不存在的框框,重新對問題推敲推敲,這樣我們會看到一個更豐富、更多維、更精彩的世界,進入更美好的文學體驗。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3]胡曉明.萬川之月[M].北京: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2.
[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周鳳雛,女,1975年生,江蘇鹽城人,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