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薇薇??
摘要:如今的英語教學如火如荼,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聽、說能力。與之前重視學生的讀寫能力相比,實現(xiàn)了很大的跨越。這一點從如今的幼兒英語教育就可窺見一斑。但在漫長的教改之路中卻少有人提及國俗語義教學,這反映出當今大學英語教學仍然欠缺對文化教學的重視。在同樣擁有漫長歷史的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璀璨多姿的形象性習語是其精華所在,因此本文欲探討英漢形象性習語的國俗語義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意義,希望引起一些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對國俗語義教學的重視,為改革中的大學英語教學盡一份微力。
關(guān)鍵詞:形象性習語;國俗語義
一、 前言
始于2003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迄今為止已近十四年。在這股大潮流的背景之下,全國很多高校都在積極探討反思一條既適應如今實際國情,又適應現(xiàn)代大學生特點的大學英語教學之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近幾年改革的頻率也越來越頻繁,改革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基本上保持著一年一大改的節(jié)奏?,F(xiàn)在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聽力部分增加了新聞和演講,翻譯和作文的難度較之前些年也大幅度的增強。還有部分專家近兩年提出了學術(shù)英語教學,無不反映出當今時代對大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我們應該看到大學英語教學從最初的重視學生讀、寫能力到重視讀、寫、聽、說、譯能力確實實現(xiàn)了偉大的跨越,適應了時代的呼聲。我校自英語系成立以來,也始終在積極努力探索大學英語的教學的一條改革之路,最初試點大學英語自主選課制,后來進行試點班教學,然后是建立網(wǎng)絡學生自主英語學習平臺,再到現(xiàn)如今積極探索一條學術(shù)英語之路,處處可見我校及我系對大學英語的教學的重視。
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發(fā)源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反映著其所在文化的特征。在中國,漢語習語反映了漢民族在特定背景中對大千世界的認識及態(tài)度,記載著其民族和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個性。同樣,在英美國家,特定的歷史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英語習語的形成同樣與英美淵源悠久的文化歷史也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lián)系,其組合結(jié)構(gòu)和修辭方法與英美文化息息相關(guān)。比較兩種語言中的習語,實際上就是在比較兩種文化的智慧結(jié)晶和經(jīng)驗成果。對于我們更深入了解兩類語言的精髓有著深遠的文化及學術(shù)意義。
二、 英漢形象性習語國俗語義簡析
國俗語義是一門較新的學科,根據(jù)本人多年的國俗語義學習及大學英語教學第一線的實踐,個人認為,在當前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的地球村的大背景大趨勢下。國俗語義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之意義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國俗語義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翻譯能力及聽說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目前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缺乏對國俗語義教學的了解,而國俗語義教學對教師的素養(yǎng)有較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實的語言學功底,又要有廣博的社會文化知識;既要熟悉漢語國俗語義,又要對學生母語的國俗語義有所了解。如何加強第一線教師國俗語義的教學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大英一線教師的進一步研究。本文特意選取了兩類典型性習語,即地理氣象習語和愛情習語,通過大量的相關(guān)語料,分析其國俗語義差異,并探討其內(nèi)部原因。
1. 英漢習語中地理詞的國俗語義對比分析
無論是中國還是英美國家,都具有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例如北極地區(qū)有個民族叫因紐特,他們的語言中表示“雪”的詞匯特別豐富,因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北極這種極寒的環(huán)境中;在英國,表示“魚”的詞匯也異常豐富,這與其所處的四面環(huán)海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樣的詞的內(nèi)涵意義也會截然不同。例如,漢語的“東”和英語的“west”在兩種文化中就有著截然不同的國俗語義。在英語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習語:“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只有先弄清楚其中的文化背景,才能解這個習語的含義。英國的地理環(huán)境下,東風是指從歐洲北部吹來的寒風,而我們國家的東風則是從東海岸吹來,因此其內(nèi)涵反而與中國的西風相近。由于地理氣象的不同,也就賦予了漢語的東風和英語的西風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漢語中,東風才相當于這種意義上的春風。比如:毛澤東的“西風烈,長風雁叫霜晨月”。這些詩詞的東風都是春風之義。在英語中,具有同等意義的是“west wind”,正如:“A right easterly wind is very unkind?!币虼?,我們也可明白為什么詩人雪萊要寫的是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了.
因此,雖然沒有想中國人偏愛“東”一樣,英美人對“west”確實有著濃烈的情感。
2. 英漢習語中愛情詞的國俗語義對比分析
愛情觀大概是中國封建道德和西方資本主義道德最明顯的矛盾。這種愛情觀的截然相反也反映在英漢習語中。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禮教歷來反對男女的自由戀愛?;橐鍪歉改缸鲋?,聽媒妁之言。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個媒婆九個謊,一個不謊喝粥湯”“娶到的媳婦買來的馬,由人騎來由人打”“媒人口,無量斗”。在封建社會,婚姻是義務,根本談不上愛情的結(jié)晶,甚至毫無愛情可言。那時候的女人沒有社會地位,“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從一而終,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能改嫁,獲得貞節(jié)牌坊對于古代的女人非常榮耀的一件事情。否則會受到族人非常嚴重的懲罰。封建時代的女人甚至在結(jié)婚之前不能見丈夫。
而在西方國家,早在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就鼓勵人們追求自由平等,追求人性的解放。提倡自由戀愛,追求愛情至上。如:love is free.(愛情是自由的);Love laughs at locksmiths.(愛情嘲笑鎖匠,因為愛情是鎖不住割不斷的);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真正的愛情絕不會過時);True love is giving,not taking.(真正的愛情是給予,而不是索取);True love shows itself in time of need.(真正的愛情在需要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Where love is,there is faith.(哪里有愛情,哪里就有信任);Love is the touchstone of virtue.(愛情是美德的試金石)而在資本主義社會,最初是自由愛情,再發(fā)展到愛情至上,甚至泛愛,為了獲得的愛情,人可以選擇不擇手段。這些現(xiàn)代的資本主義的愛情道德觀念也在習語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如: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戀愛和戰(zhàn)爭時一切皆正當); All strategies are fair in love.(在愛情中,一切策略都是正當?shù)模T僦?,拜金主義在愛情中也風靡開來,如:Marriage is lottery.(婚姻如抽彩);No money,no honey.(沒有金錢,就沒有甜蜜)。綜上所述,通過比較英漢氣象地理詞和愛情詞的國俗語義的差異,可以不難感受到由于不同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情風俗,習語中蘊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同時也包含著大量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背景,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習語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引入國俗語義教學,可增加學習者對異民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語言交際中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對某些語言的誤解或語言運用失誤,從而提高交際能力。國俗語義的研究不僅會有助于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而且對于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翻譯、跨文化語言交際都大有裨益。它對提高語言使用的有效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 英漢形象性習語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
1. 英漢形象性習語的差異可折射出東西方不同的宇宙觀和價值觀
在對世界的認識方面,西方人眼中的宇宙模式是以有為本,從有到實體。而中國則以無為本,從無到有。這種具體的世界觀會讓西方人用清晰的概念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認為宇宙就是存在。然而,中國虛無、氣化的世界觀則使中國人以模糊的視野去感受周圍的世界。當面對殘酷的,無法把握的自然界時,他們就希望借助于虛幻的神武和神力來征服世界。而價值觀是任何社會和文化中的人們所回避不了的指令。在價值觀上面,我們會很容易地感受到中國的文化多以倫理為依據(jù),而西方的文化則多以事實為依據(jù)。中國人在“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奉行“禮之用,和為貴”的傳統(tǒng)思維觀念,因此中國人重視國家利益勝于個人利益。這種價值觀自古就存在,因此早在北宋,范仲淹就留給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那Ч偶丫洹6c中國文化正好相反,在西方,一直以來推崇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如:“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這種社會信條在西方社會中習以為常。這跟西方國家的社會及人文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再如,中國的封建倫理觀念是“尊義在前,卑義在后”“男性在前,女性在后”。這種男尊女卑的觀念在習語中得以大量的體現(xiàn),如“男尊女卑”“婦隨夫姓”“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子無才便是德”。而英語中類似于這種教導女子的“三從四德”的習語卻少之又少。而無論東方的價值取向還是西方的價值取向,都是本民族價值觀的真實反映。
2. 英漢形象性的差異可折射出東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
自古以來,不同民族的語言在其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綻放出精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如漢民族自古喜歡紅色,而西方人則由于斗牛的文化傳統(tǒng)常視紅色為不詳危險之色。如:“red for danger”,斗牛士激怒牛用的紅布被譽為“令人惱怒的東西”。再如西方新娘結(jié)婚穿白色婚紗表示純潔、美麗和高尚。而在中國,由于佛教的影響,辦喪事時的傳統(tǒng)是穿白衣,戴白帽,系擺腰帶或胸配白花以示悼念。
再如,在數(shù)字習語中,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數(shù)字“六”“八”及雙數(shù)的喜愛以及對數(shù)字“四”的忌諱。西方人對“三”“七”的鐘愛和對“十三”的避諱都折射出東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心理的差異,英漢習語中數(shù)字,顏色,氣象地理,愛情詞的喻義才有如此大的差異。
3. 英漢形象性習語的差異可折射出東西方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
由于中國自古以來是農(nóng)業(yè)大國,民以食為天,農(nóng)業(yè)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此漢語中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的習語特別豐富,其內(nèi)容更是涉及農(nóng)事的方方面面。如:斬草除根、土生土長、卷土重來、瑞雪兆豐年、枯木逢春、拔苗助長、順藤摸瓜等等。而英國,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漁業(yè)自史至今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歷史上,英國的航海業(yè)更是曾一度領先世界,如: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In a calm sea,everyone is a good pilot.;all at sea;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兩個民族完全不同的地理與生態(tài)特點在英漢習語中都得以大量體現(xiàn)。
4. 英漢形象性的差異體現(xiàn)出東西方不同的民族情風俗和歷史傳統(tǒng)
語言是有民族性的,產(chǎn)生于民族中,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情風俗的影響。有許許多多的國俗詞語是在各個民族獨有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下漸漸產(chǎn)生的。此外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了中國人民2000多年,封建文化對中國社會以及中國的語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西方國家遭受封建統(tǒng)治的時間相對較短。中國的老百姓在舊社會受盡了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對統(tǒng)治階級深惡痛絕,因而產(chǎn)生許多深刻揭露封建制度丑惡現(xiàn)象和反對官僚統(tǒng)治的習語。如:“官架子”“打官腔”“官官相護”“土豪劣紳”等等。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少數(shù)的干部有腐化問題,也隨之而來了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例如:“關(guān)系”“后門”等。由于不同的民情風俗,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這些詞對于西方人來說常常是不知所云。
四、 結(jié)語
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套極其復雜的工程,目前大學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還是主要側(cè)重于語言教學,對國俗語義教學,文化教學關(guān)心甚少,但在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國俗語義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習語作為一種廣為流傳并且具有特定含義的固定詞組和短語,是人類語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習語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是語言中的精華和瑰寶。它如同一面鏡子,生動形象的反映著一個民族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生活哲理,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心理狀態(tài)。因此,要認識了解習語的本質(zhì),應該把習語放到廣闊的人類社會活動的背景之中去研究考查,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活動來考察,這種考察不僅會使我們更能深入的領會兩種語言的奧妙,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兩種文化的異同。從而使我們從新的角度了解中華源源五千年的深厚歷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綜上所述,不同的語言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任何一種語言的詞語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會染上民族文化的特色。這便產(chǎn)生了獨特的國俗語義。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陸國強.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上海:仁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4]申荷水.2001,《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5]申小龍.2003,《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孫鼎國.1991,《西方文化百科》,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7]王德春.詞匯學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8]王德春.漢語國俗詞典[Z].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
[9]王德春.一門新的語言學分科—國俗語義學略論[A].吳友富.國俗語義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10]王德春.國俗語義縱橫談[A].吳友富.國俗語義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11]徐啟華.詞義與翻譯[M].北京: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2).
[12]趙愛萍.淺談詞義的褒貶[J].福建外語,1995,(3).
[13]莊和誠.英語禁忌語芻議[J].現(xiàn)代外語,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