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擔心的“致癌風險”
消費者希望食物“絕對安全”“零風險”,但這根本就不可能實現(xiàn)。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目標,并不是讓食物“絕對不含有致癌物或者其他有毒物質”,而是“控制有毒物質的含量,把健康風險控制到可接受的水平”。
普洱茶近來攤上大事了,說是“普遍含有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是一種強致癌物,于是“普洱茶致癌”迅速成了熱點話題。
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只要是“可能含有致癌物”,不管“可能性”有多大,也不管“含量”有多高,都是不能接受的。不管是什么機構、什么人來對扭曲事實嚇唬公眾的說法進行批駁,都會被視為“為利益集團站臺”而受到攻擊。
實際上,我們吃的食物、喝的水,幾乎都可能“含有”致癌物或者其他有毒物質。比如,大米、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糧油作物中都“可能含有”黃曲霉毒素;大米中的砷、鎘更是時不時有“超標”的報道;蔬菜、飲用水中檢測出亞硝酸鹽和苯并芘并不令人意外;加工肉制品和紅肉更是分別被定為了“1類致癌物”和“2A類致癌物”;還有咖啡、薯條、早餐谷物等食品中,普遍被檢測出丙烯酰胺……
簡而言之,不管我們如何期望“食物中不應該含有致癌物”,但現(xiàn)實卻是:“一定不含有”致癌物的食物,幾乎不存在。
消費者希望食物“絕對安全”“零風險”,但這根本就不可能實現(xiàn)。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目標,并不是讓食物“絕對不含有致癌物或者其他有毒物質”,而是“控制有毒物質的含量,把健康風險控制到可接受的水平”。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當我們面對一種“可能含有致癌物”的食物時,需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這種致癌物的含量有多少;二是按照它出現(xiàn)的最大含量和人們的最大可能食用量,攝入總量能達到多少;三是在這個“最大的可能攝入量”下,增加的健康風險有多少。如果增加的風險很小,那么就不值得擔心;如果風險比較大,那么就要建立限量標準,不允許那些含量過高的食品進入市場。在食品安全領域,這叫做“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
普洱茶中的黃曲霉毒素是怎么一種情況呢?
對普洱茶進行黃曲霉毒素檢測有過不少報道,有一些檢測是所有樣品都“沒有檢出”,有一些是小部分樣品檢出而大部分沒有檢出,還有幾項是所有樣品“都檢出”。正常情況是要把所有的報道綜合在一起,看看總共檢測了多少樣品,有多少樣品檢測出了黃曲霉毒素,含量分布是什么樣的,并且找出黃曲霉毒素含量高的那些樣品的特征,為消費者提供選擇指南。
如果這樣處理,那么得出的結論是“部分普洱茶可能存在黃曲霉毒素”——這個“部分”,只有百分之幾,而其中的絕大部分,含量也并未超過大米小麥的限量標準。而這一次的炒作,則是無視所有“沒有檢出”的報道,只羅列那幾項“全部檢出”的報道,然后得出“普遍含有”的結論。
實際上,普洱茶的原料和生產過程并不利于黃曲霉毒素的產生。這不僅僅是理論分析的結果,而且有不止一項實驗研究進行了驗證。所以,面對“有的檢測全部檢出”而“有的檢測都未檢出”這樣差異巨大的結果,專業(yè)人士需要去探討那幾項“都檢出”的檢測是否存在問題。
很多時候,因為樣品的問題或者檢測操作的問題,也可能得出不可靠的結論。在普洱茶事件中,第一項“全部檢出”的作者電視上公開作了說明,所選取的樣品是價格在4元到15元一斤的劣質普洱茶,第二項的取樣也類似。茶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士指出,普洱茶的生產過程中不會產生黃曲霉毒素,但如果倉儲等環(huán)節(jié)存在問題,那么也有可能被污染。這樣的情況,在任何一種食品中都可能出現(xiàn)。也有專業(yè)機構指出那幾項“都檢出”的檢測所采用的方法并不可靠,很可能是茶中的茶多酚造成的“假陽性”。這一觀點很快被研究證據(jù)所證實:按照那幾項檢測所采用的方法,蘋果皮和石榴皮中也“可以檢出黃曲霉毒素”,而糾正了方法導致的“假陽性”問題之后,也就“不能檢出”了。
即便存在致癌物,也并不意味著那種食品就不能吃了。我們還需要評估它們對消費者的風險有多大。
在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中,會采取“最保守”“最極端”的假設來評估“最大的可能攝入量”。
在這些現(xiàn)實中不可能發(fā)生的極端情況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得出的結論是普洱茶增加的肝癌發(fā)病率為每年0.027/10萬。而中國的肝癌發(fā)病率約為每年27/10萬。也就是說,一個不喝普洱茶的人一年中得肝癌的可能性是27/10萬,而每天大量地喝那種“黃曲霉毒素含量最高”的普洱茶,得肝癌的可能性變成了27.027/10萬。這個增加的幅度值得擔心嗎?要知道,糧油中的黃曲霉毒素帶來的風險,是這個增加幅度的幾十上百倍。
再比如,吃火腿、培根、臘肉、香腸等加工肉制品會增加大腸癌的發(fā)生率。按照世衛(wèi)組織的評估,每天吃50克這些加工肉,得大腸癌的風險上升18%。中國每年的大腸癌發(fā)病率約為15/10萬,增加18%意味著凈增加值為2.7/10萬。
換句話說,即便不考慮那些檢測存在的問題,它們帶來的“致癌風險”也不值得擔心。
文/云無心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