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性不強,是諸多學者在討論當下中國智庫存在問題時形成的一個共識。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正確認識和把握智庫獨立性的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應該看到,由于受西方智庫理念的影響,在關于智庫獨立性的理解上存在一些片面性的認識。驅除籠罩在智庫獨立性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迷霧,對于確保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正確方向意義重大。
關于智庫的獨立性,可以從資金來源、組織屬性、選題設置、研究過程和思想觀點等多個方面理解。但從根本上說,智庫的獨立性只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一方面,智庫的存在和發(fā)展,一般會受到其所處國家制度、體制、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影響,離不開其所處國家內政外交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智庫的存在和發(fā)展,總是與利益的維護和實現有著深刻的聯系。和人文社會科學屬性一致的是,智庫雖然具有服務于公共政策、實現公共利益、承擔社會責任的一般性功能,但就實質而言,其思想表達不可避免地蘊含特殊的價值判斷和利益訴求。這一點不僅表現在智庫生產思想產品的實踐中,也表現在智庫評價的實踐中。任何關于智庫獨立性的理解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西方智庫之所以大張旗鼓地宣揚和強調自身的獨立性,其實是通過標榜客觀和自主性立場,提升其主張的普遍性和公信力,從而掩蓋服務于資產階級的特殊立場。歸根結底,無論是資金的來源,還是對政府決策的影響,西方智庫都沒有也不可能脫離資本的邏輯,都非完全意義上的公共與大眾。由此,西方宣揚的智庫獨立性就具有了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這就要求,對智庫的獨立性不能做片面化和絕對性的理解,倘若認為世界上存在所謂絕對獨立的智庫,始終堅持價值中立的立場,那就未免過于天真了。
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與此同時,一些人卻把西方的一些智庫及其所謂的獨立性奉為圭臬。有學者指出,應該更加注重培育民間的研究機構。很顯然,為健康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澄清智庫獨立性認識上的誤區(qū)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
在明確中國智庫人民性和黨性的根本屬性,始終不渝地堅持和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黨管智庫的根本原則的同時,必須看到,思考的獨立性不足確實是當下中國智庫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問題意識薄弱,獨立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大量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中,闡釋的多,創(chuàng)新的少。第二,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販賣和仿制西方思想話語多,中國理論和話語自主創(chuàng)新少。第三,支撐多樣性觀點的保障體制機制薄弱。學術爭鳴和觀點碰撞不足,一些低水平成果得以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