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創(chuàng)
(蕭縣中學 安徽宿州 234000)
過渡環(huán)節(jié)是促進教學發(fā)展的有效教學手段,巧妙的過渡能讓整個課堂錦上添花。下面我就以高中歷史必修1(人教版)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為例,談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渡的幾點技巧。
所謂對比過渡,就是設計一個與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相反的問題,通過與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之間的對比,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內(nèi)容的講解。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中,第一子目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通過對內(nèi)容的閱讀理解,自然使人聯(lián)想起舊中國屈辱的外交,因此,導入過渡的時候便可以用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材料來導入。如多媒體展示材料。圖片1: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2: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3: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情景;材料4:1946年蔣介石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情景。然后教師提問:看了上面四幅圖片,同學們對舊中國的外交有何認識?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總結(jié):同學們剛才的回答很好,舊中國實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國實行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由此導入過渡到第一子目“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學習。
所謂遞進過渡,就是通過對教材兩個子目內(nèi)容的閱讀理解,如果發(fā)現(xiàn)下一個子目是上一個子目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就可以設計一個具有遞進關系的問題加以過渡。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中,第二子目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眾所周知,教師在這一子目教學過程中,都會設計這樣一個合作探究問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新中國成立初的“三大政策”的區(qū)別?(參考答案:從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維護獨立和主權為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為發(fā)展同所有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的關系。從內(nèi)容上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別,因而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從影響上看,“三大政策”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自主地位,打破了美國等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漸得到國際社會認可,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從參考答案中獲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第一子目“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別,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這明顯是一種遞進關系。因此,在過渡時,可以這樣設計:如何評價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總結(jié)評價。積極方面: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保衛(wèi)和平、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會處于孤立境地。消極方面:由于過于注重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缺少包容性和開放性,在對外關系上就不可能不受到一定的制約,所以在獨立自主的行動上多少會受到限制。然后教師接著提問:你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建立一種什么樣的外交關系?為什么?學生討論發(fā)言后得出結(jié)論:應該建立一種超越“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別,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外交關系,進而建立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基礎上的可以持久的外交關系。這樣自然過渡到第二子目“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的學習。
如果兩個子目內(nèi)容之間是并列關系,那么就設計一種具有并列關系的材料自然過渡。
在學習《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這一課時,我們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因為它是新中國在外交政策上的一個重大理論突破,可以說是理論上的成熟。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臺”,主要說明了中國代表團參加兩次國際會議,并推動這兩次國際會議圓滿成功,因此,可以把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看作新中國外交在實踐上的開拓。這顯然是一種并列關系。由此,在第二子目“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向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臺”過渡時,可以這樣設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有什么意義?學生討論發(fā)言后得出結(jié)論:因為它是在我國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它也是新中國在外交政策上的一個重大理論突破,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教師可以接著提問:它是怎樣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如果說它是新中國在外交政策上的一個重大理論突破,那么,新中國外交在實踐上有什么重大開拓?從而過渡到第三子目“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