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兒
有些人眼中的1997年
公元1997年的中國。這應該是值得紀念的一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到了祖國的懷抱。盛大的交接儀式在香港隆重舉行。漫天的煙花照亮了整條香江,也照亮了全世界的中華兒女。亮光所到之處,所有的中國人都在歡呼吶喊著。慶祝這偉大的時刻,慶祝祖國的繁榮富強。
那一刻,全世界都在為中國而矚目。所有的人都目睹了中國的進步和發(fā)展。所有的人都相信中國的美好前景——中國人是偉大的,更是值得尊敬的。
同樣是1997年。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年代。每一個人眼中的每一年都是不一樣的。就如1997年。
1997年的秭歸。周坪鄉(xiāng)青山村39歲的村支部書記韓啟成,站在自家的房屋前,看看一望無際的樹林,看看這峰高過那峰的高山,又看看散落在自己村里的那幾十戶農(nóng)民,不由得心生絕望。重重地嘆著氣。
這座小小村落,坐落在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上,方圓一百多里,都是真正的深山野林。使勁地喊上一嗓子,如果不是那連綿不絕的回音,常常會有一些錯覺,感到喊出的聲音剛一出口便被四周的大山和樹木吸收了。除了挺立的山和迎風搖擺的樹之外,四周并沒有人。運氣好的話,還能聽到某些野獸的哼哼嘰嘰,仿佛在回應什么似的。
這些年來,村里沒有水,沒有電。而所謂的路,并沒有真正的因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每天上山下山勞作的村民,雖然長年累月地在踩著這條相同的道路,卻依然沒有令它成其為“真正的路”。依然是雜草叢生,依然是陡峭難走。一到下雨或者霜雪天氣,便真的是寸步難行了。
可是再難走的路,也擋不住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村里的孩子們還是要到山下念書的。學校里規(guī)定的是早上十點半鐘開始上課,下午三點鐘準時放學。而幼小的孩子們,趕著這樣的時間段,每天依然是要摸著黑就起床上路才不會遲到,晚上回到家同樣也是在黑暗中才能到達的。那一束束燃燒的火把呀,就是如此地照亮著孩子們上山下山的求學之路。照亮著一個個小小的單薄卻堅韌的身軀,也照亮著孩子們渴望的眼神。
這是一條求生之路,也是一條求知之路,更是一條令人傷心落淚的道路。它不止一次讓上學的孩子跌進了深深的山谷之中,或者是掉下了急流湍進的山洪之中,給人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傷痛??墒沁@些,哪能阻擋得住孩子們天真淳樸的愿望呢?這條危險遍布的小山道,每天依然有那樣多的小小身影在行走著。他們不會因為危險而輕易停止。
1997年的長陽。有完全不認識的一些人們也在過著和韓啟功的村里人一樣的生活。哪怕他們遠隔百里,彼此之間不通音訊,卻在經(jīng)歷著相似的生活痛苦。已經(jīng)要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許順全和任得梅夫婦,帶著自己的一雙兒女,住在許家佬一組,他們每天都要到山下自家的田地里干活。幾十年來如一日,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從田地里做完活回到家里的那一段路,每一個坎每一處坡每一塊石頭每一個可以用來歇息的地方,他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哪處山坡下雨后容易滑坡,哪堆雜草叢里蛇出沒得比較多,哪片樹林常常會竄出幾只小野免,而哪片山上能割到最好最肥的野草喂豬和牛,他們都了如指掌。
不用看表,他們能迅速而準確地說出從田里到家需要的是一個小時四十五分鐘。倘若碰上雨雪天氣,或者是負載了更多的重物,那么到家的時間就要大大地延長了。延長多久?根本沒有一個準確值。最長的一次他們走了三個多小時。
1997年的宜昌縣。上洋鄉(xiāng)上洋村65歲的陳永浩看著外面連綿不斷的雨,再看看正從門檻外爬進來的泥人一般的小孫子,搖了搖頭,長嘆一口氣。
這是祖?zhèn)飨聛淼姆孔?,被人們稱為“樓梯房”。何謂“樓梯房”?簡單點說就是房子的地基高低不平,導致每個房間都是高低各異,從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房間里需要上一步臺階或者下一步臺階,于是本為土木結(jié)構(gòu)的平房,卻得了這樣一個時髦的名稱,也不知這是幸還是不幸?
特別是一到雨季,整個房子里更是沒有了一點干燥平整的地方。小孩子屋里屋外地走幾圈下來,就成了小泥人。陳永浩看著自己的孫子,仿佛看到了很多年之前的自己。那時候的他還是個小孩,只知道屋里屋外地到處亂跑。對于這間房子的記憶,也只是上上下下的記憶。而他童年時的渴望便是有一天這房子里的高高低低的臺階都被抹平了,這樣,在地上打起滾來也不需要擔心摔下去或者被擋住了。
對于他和他的家人來說,又何嘗不想將房子弄得平平整整。只是長期以來,地勢如此,山形如此,生活在山里的他們也只能將房子倚山而建。不然,還能怎么樣?難道開山炸石么?
1997年的宜都。潘灣土家族鄉(xiāng)南沖村一組的周文武,住在本村最邊緣的黃貓山上。這天他們一家人一邊圍著看豬圈里的兩頭大肥豬吭吭哧哧地吃食,一邊等著幫忙抬豬的人來。前三天就已經(jīng)出門請了村里的人,定好今天賣豬,他們怎么還不來?這豬還得抬到幾十里以外的公路邊找個買主。到時天太晚,要是豬販已經(jīng)收到了貨物,那這兩頭豬豈不是又要抬回來?
周文武心里著急,大聲喊著妻子的名字,不禁有些發(fā)火。他其實也知道發(fā)火沒有任何作用,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墒切睦镆患?,嗓子便忍不住粗了起來,臉色也不大好看了。善良的妻子已經(jīng)習慣了丈夫這樣,用無辜的眼神看了看他,轉(zhuǎn)身又給豬提了一大籃子吃食。全家還指望著這豬能賣個好價錢,孩子讀書的錢,田里的肥料錢,送人情的錢,以及亂七八糟的一大堆開支,可都算計在豬的身上。
幫忙的人遲遲沒有來,周文武也不可能再出門去催促,這來去又是幾十里山路呢。還是等等吧。
1997年的秭歸。周坪鄉(xiāng)周坪村6組的王明洲,住在自家人傳下來的土屋里。這座已經(jīng)有了一百多年歷史的土屋,容納著王明洲一家五口人。包括三個已經(jīng)長成了大小伙子的兒子。
整個村子,還是有著22戶人家。但是要說到離王明洲最近的鄰居,恐怕也得走上三四里路,才能看到。真正的山大人稀。
而一到天旱時節(jié),背水便成為了全家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王明洲的三個兒子,怎么也學不會如何從山下往山上背水。也不是沒有試過,只是試過的每一次都失敗了。有時已經(jīng)裝好了滿滿一桶水,準備一鼓作氣地往家里背,水卻在桶里不停地晃蕩,它們也是有節(jié)奏的。而水的節(jié)奏和人爬山時的步調(diào)不一致,便感覺背上裝水的桶恨不得壓扁了自己,而且越來越沉重了,就如一座山。最后只好放棄。
背水,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掌握好水在水桶里晃蕩的節(jié)奏,與人走路時的節(jié)奏一致,是父輩們天長日久得出來的實踐經(jīng)驗,也并非這些小伙子一時半會就能掌握的。便只能仰仗著日漸衰老的父親,仰仗著父親天長日久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一天兩趟地從山下往山上的家里背水。不論天晴下雨。
五口人,就有四個男子漢。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不能反抗的?可是對于吃水,無論怎樣的人都不敢說哪怕半個“不”字。他們漸漸地感覺到了無奈和悲哀。還有生活的嘲弄。
1997年的長陽。結(jié)婚剛剛一年的肖發(fā)清和胡維鈺小兩口,依然生活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那里是烏缽池村五組,有著他們一正一偏的土木結(jié)構(gòu)的小小房屋。他們沒有半分水田,只有三畝左右的旱地,在地里滿滿地種著苞谷和紅苕,維持著全家人最簡單的生活。雖然是相親相愛,但生活的沉重還是一次又一次將他們逼得欲哭無淚。
他們的鄰居,也就是離他們最近的一戶人家,是自家親哥哥,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
肖發(fā)清和妻子常常在家里發(fā)愁。一年勤扒苦掙,田里也只有那樣微薄的收成,喂上兩三頭豬,也賣不了什么好的價錢。這樣的收入,勉強只夠度日,還有兩個老人需要贍養(yǎng)。一年到頭下來,能落個肚兒圓就很不錯了,還能有什么奢望?
這兩張年輕的面孔對看上大半天,依然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辦法能改變自己的境遇,最后只有互相鼓勵地看上幾眼,轉(zhuǎn)身拿起屋里的工具,下田去干活。
屋還是那座屋,人還是那些人,天也還是那片天。云淡風清,似乎什么也不能改變,什么也不會改變。
對于他們來講,1997年和過去的任何一年沒有什么分別。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不會知道1997年7月1日是什么日子,也決定了他們的時間不會比往年走得更快或者更慢些。
在他們的眼中,一切都恒久不變。他們并不知道此時的香港正在回歸祖國,他們也不知道全世界的目光都轉(zhuǎn)向了中國,他們更不會知道孫志剛已從武漢調(diào)赴宜昌任職將近一年。
1997年的宜昌。時任宜昌市市長的孫志剛,從1996年8月上任以來,不過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這片青山秀水的城市卻已經(jīng)深深地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市長、貧困以及對貧困的思考
宜昌,古稱夷陵。究竟始于何時,并無具體的年月可供考證。據(jù)《前漢書·地理志》里記載:夷陵因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宜昌管轄范圍內(nèi)的宜都、長陽、五峰、當陽、枝江、遠安、興山、秭歸以及宜昌縣,共同構(gòu)成了宜昌的這塊大版圖??偯娣e達到了2.1萬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415萬余人。
宜昌地處湖北西部。是西陵峽的守護之處,有氣勢雄偉的長江三峽作背景,為長江中下游的分界點,扼川鄂之咽喉,距入??诩s一千八百五十公里,近于長江流域中心,地形屬大巴山脈和武陵山脈的丘陵地帶。這里群山林立,景色壯麗,也出過許多的文人墨士以及享譽世界的名人。名人如屈原,美人如王昭君。
豐厚的地域文化,鮮明的民族特征,聞名世界的三峽美景、葛洲壩工程以及正在建設(shè)之中的三峽工程,更是讓宜昌顯出非同一般的迷人氣質(zhì)。
這是一塊秀美的土地。作為這座城市最高管理者的孫志剛,根本來不及好好欣賞這里的美景,就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之中,開始查閱大量的資料,走訪一些知情者,將所有重要崗位的負責人一一請來談話,期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對這座城市了如指掌。
了如指掌。那是比熟悉更難的事情。可是孫志剛知道,如果不能做到了如指掌,如果不了解這座城市的特點,如果不知道這里的人們擁有什么、需要什么,那么,作為管理者的自己是失敗的。如果這座城市的管理者都失敗了,這座城市又如何談得到上發(fā)展?
所以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山林,每一條街巷,他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孫志剛看到了這座城市的繁榮、秀美、欣欣向榮,人民的勤奮、上進、不服輸、自豪感。他在心底里高興,同時也有了更深的憂慮。他深深地知道,一切的繁榮美好總是最先呈現(xiàn)出來、是相對的,甚至還有一些是泡沫性的、暫時的。如果不能將背后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發(fā)掘出來,再針對這些問題想出相應的對策,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城市的現(xiàn)狀,也不可能讓這個城市更快更好地發(fā)展。
有太多的人都沉醉在現(xiàn)世安穩(wěn)之中,太多的贊美都送給了光明美好,以至于只有少數(shù)清醒的人才能夠思考到繁華美好的背后、光明的反面。也許有很多人也看到了、想到了,卻不愿說出來——他們可不愿意唱反調(diào),逆而行之。畢竟,繁華的背后藏著落后,光明的反面是黑暗,而富庶的同時,一定有貧窮存在。
要看到事情的背后,首先必須要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面對這座城市中的所有問題,誠實地面對這座城市中的老百姓,然后才是深層次的思考。
誠實、深層次的思考,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是人,都有被迷惑的時候,尤其是被表面的美麗所迷惑。這并不是錯,只是人之常情。普通人如此,作為領(lǐng)導者亦如此。
如果孫志剛沒有去當一個管理者的話,我猜想他最有可能成為一個學者。對這個社會及世界充滿了理性的思考、清醒而特立獨行。而他處在一個領(lǐng)導者的位置上,注定了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管理者。因為,他首先是一個清醒的人、一個時刻思考的人、一個對社會充滿了責任感的人。
這也注定孫志剛在看到一個城市的繁榮發(fā)展時,更多地想到了隱藏在這座城市背后的種種問題,譬如貧困、落后,以及如何更好地發(fā)展。
而對于貧困,孫志剛是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研究的。他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包括美國這樣的經(jīng)濟強國,一樣存在著貧困問題。導致貧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然是多方面造成的貧困,解決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不是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屆政府能馬上解決的。扶助窮人,消除貧困,是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一個艱巨任務、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新中國成立后,對貧困問題一直非常的重視。很早就提出了扶貧幫困。將扶持貧窮人口,消滅貧困作為一項長期工作重點在抓。
1985年之前,中國實行的是救濟式扶貧,也就是捐贈款項和衣物,撒胡椒面似的扶貧。這種扶貧方式充其量只是頭疼醫(yī)頭,腳痛治腳。也許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所起的作用也只能用幾個月、幾個星期、甚至幾天這樣的數(shù)字來計算。
到了1986年,中央政府提出了開發(fā)式扶貧,將施舍性變成了從貧困地區(qū)找尋突破口,力圖能更深層次的解決貧困。
1993年,國家開始了“八七”攻堅計劃。利用七年的時間,解決8000萬人的溫飽問題。從1994年開始到2000年結(jié)束。這是一個巨大的數(shù)字,也是一個巨大的決心。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對消除貧困所存的巨大勇氣和決心。
多年過去了,貧困并沒有完全消除。國家根據(jù)各個地方的貧困輕重程度,劃出急需解決溫飽問題的,定為國家級貧困縣。湖北省有25個縣被劃為國家級貧困縣。宜昌就有兩個,即長陽縣和秭歸縣。
是的。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是宜昌的又一大特點。尤其是西部的長陽、秭歸、興山以及五峰四個縣,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裸巖連綿,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fā),造成了這些地方農(nóng)民的吃飯、飲水、住房以及交通都十分不方便,使他們長期處于貧困之中。
另一條路
1997年,正是扶貧攻堅時期。宜昌也不例外。對于剛調(diào)任宜昌市長的孫志剛來講,扶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政府的主要領(lǐng)導以及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都有自己的扶貧聯(lián)系點。就是為了能將扶貧工作確確實實做到實處,真真正正地解決貧困,明明白白地幫助到農(nóng)民。
作為市長的孫志剛也一樣。他的扶貧聯(lián)系點在秭歸縣周坪鄉(xiāng)青山村,這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面積248平方公里,人口 24000多,大部分地勢處于海拔800米以上,最高的達到1600多米。常常說中國是地大物博,僅僅從青山村就能深切地體會到“地大”之說。
很難想象在條件如此惡劣的地方還會有人類生活。
經(jīng)過多方面的考慮,孫志剛決定召集主要部門的負責人在青山村開現(xiàn)場扶貧辦公會。
1997年5月7日。孫志剛帶領(lǐng)財政局、國土資源局、扶貧辦、計委、民政局以及交通局的有關(guān)負責人,到了秭歸縣周坪鄉(xiāng)。周坪鄉(xiāng)的各個村派來了村民代表,大家圍坐在一起,不知該怎么開口,也不知由誰來開口,更不知從哪個問題來開口。一片沉默。
干部沉默。村民代表更是沉默。很久也沒有人說一句話。
孫志剛一看,笑著對村民代表說,“今天來是讓大家提要求的,有什么要求,盡管說出來。不管能不能馬上解決,起碼要讓我們知道你們的需要?!?/p>
還是沒有人回應。淳樸的村民都在心里嘀咕著一個問題:這些當官的會不會是隨便說說?哪有當市長的跑來這里開會?肯定只是裝裝樣子。我們也犯不著提一些他們根本不會放在心上的要求。反正提了也白提。不如不提。
大家都沉默。場面的氣氛除了沉默之外,更有說不出的尷尬。
孫志剛看著這些村民。心里除了最開始的期盼,也有了更多的悲哀。悲哀什么?貧困長期的緊追不放,讓村民習慣了逆來順受,真正的愿望和要求幾乎都難說出口。這不是悲哀?
孫志剛暗暗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讓他們相信美夢成真這件事情。
看著孫志剛市長期待的眼神,青山村的村支部書記韓啟成嘟囔了一句,聲音細如蚊蟲,連他自己都沒有聽清楚自己所說的話。
“你說嘛?!?/p>
“我們想修路?!边@次韓啟成的聲音大了起來。他想反正是豁出去了,說了就說了。怕什么?
全場的人都聽清楚了。想修路。
“很好,很好,我們都聽見了,想修路。”孫志剛非常高興地看著韓啟成,“那你說說,從主干道到你村里有多遠?你村里又有多少戶人家?”
“12公里多,應該不會少于12公里。我們青山村一共有200多戶村民,通路的只有80多戶。其余的都沒有通路。我若要到村里辦事,將整個村子走完需要幾天的時間。我住在高山區(qū)。我們那里住了有幾十戶村民?!?韓啟成并不敢看著孫志剛的眼睛,只是低著頭,自顧自地說完了,末了又加了一句,“也沒有通水電。”
“如果修路需要多少錢?”孫志剛將目光轉(zhuǎn)向了一起來開現(xiàn)場辦公會的交通局的負責人。
“最少也得80萬以上,弄不好得100多萬?!苯煌ň值呢撠熑寺约铀妓骶蛨蟪隽艘粋€數(shù)字。
“如果加上架電通水的費用呢?得花多少錢?”
沒有人回答了。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如果修路需要100萬元左右,加上通電通水,不用準確的計算,大家都心里有數(shù)了。怎么也得二三百萬人民幣。
村民代表都驚呆了。天!二三百萬?這么多的錢,得賣多少頭豬???就是不吃不喝那得攢多少年的錢哪?就按現(xiàn)在的收入每年2000元算,200萬就得攢一千年。一千年?代表們被自己算出來的這個數(shù)字弄得心跳加快,眼神中的絕望一下子就漫了出來。
韓啟成的頭低得更低了。他恨不得找個地洞好鉆進去——就因為自己的多嘴,得來了這樣一個天文數(shù)字的結(jié)果,這無疑是在告訴自己和在座的各位代表,修路通水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感覺到了有些眩暈。
“修路,通電,通水,”孫志剛重復著這幾個字,片刻,他突然笑了起來,“花這么多的錢,還不如將你們都搬家?!?/p>
搬家?
是的。搬家。
“我給你們算一個賬啊,花幾百萬修路通電通水,做這些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就算你提的要求全部達到了,但你們今后的生活呢?山上住家也不是十分理想,相隔太遠,又不安全。孩子們上學不方便,你們也找不到更好賺錢的方法。山上除了種苞谷紅薯之外,沒有可以發(fā)展的經(jīng)濟作物。還不如搬家。”孫志剛越講越高興,“將這些錢用來搬家,將你們搬到一個更適合生存的地方去,可以發(fā)展第二、第三產(chǎn)業(yè),讓你們多賺錢,過上好生活。”
“你們修路的目的也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既然結(jié)果是一樣的,那我們就選擇更經(jīng)濟更實惠的辦法來實現(xiàn)它?!?/p>
沒有人作聲。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秦士新當時也在場,他原是屈原鎮(zhèn)的鎮(zhèn)黨委副書記,剛剛調(diào)任周坪鄉(xiāng)扶貧辦公室的主任。他同樣沒有作聲。
搬家?搬家。
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土地啊
從事實來講,其實每個人都無法真正地選擇自己的命運。盡管你可以豪言壯語地說要與命運抗爭,要扼住命運的喉嚨。
決定命運的因素太多了,就如產(chǎn)生貧困的因素一樣,是多方面的。其中的相當一部分更是一個常量,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比如你的出生地、比如你出生的環(huán)境、比如你出生的這個家庭。其實人的出生猶如菜籽,無論是撒播在肥沃或者貧瘠的土地上,都是能生根發(fā)芽的。一落地就會生根,所以人的出生也是充滿了偶然和荒謬的。
然而一旦適應了所生存的這個環(huán)境,就會對生命的這種偶然和荒謬渾然不知,就會對生存的簡單與無奈漸漸接受。環(huán)境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從血液里改變?nèi)?,改變?nèi)说臍赓|(zhì)、習慣和秉性。環(huán)境決定了奮斗的空間,也決定了命運改變的幅度,所以任何時候來講,平等都是相對的,而不平等卻是絕對的。
就如生活在青山村的村民們。
他們其實并沒有意識到命運的不公平,他們已經(jīng)習慣并且接受了這種現(xiàn)狀。命運讓他們降臨在這個邊緣山區(qū),環(huán)境又注定了他們無論怎樣的勤勞,還是不能過上富庶的生活。
外人看來簡直是水深火熱一般,他們卻還是在此平靜地生活著。一年復一年。祖祖輩輩。
也許最初還是有些抱怨的。抱怨路太難走,抱怨今年的收成又不好,抱怨老天爺?shù)挠晁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抱怨?jié)u漸也沒有了,只剩下了習慣。習慣了走幾十里的山路只為了求得生存的一口水,習慣了一年四季以苞谷紅薯為主食,習慣了家徒四壁。
沒有什么不能習慣的。富裕如此,貧窮也是如此。在習慣了貧窮之后,人們漸漸變得麻木、慵懶、保守、依賴、得過且過,付息按照慣性生活。因為山高路遠,他們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沒有能力走出大山、也沒有機會見識外面的世界。他們和祖輩一樣——種田、收割、背水、喂豬、生兒育女。上山為生活,下山還是為生活。生活便是他們的全部。而無節(jié)制的生育,更是加劇了他們的貧困程度。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他們渾然不知;現(xiàn)實種種,他們熟視無睹。
習慣貧窮。漠視貧窮。
可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窮。是的,無論怎樣貧窮,他們依然眷念這片土地。
要搬家?家家都不愿意,人人都不贊同。
說到修路,個個都會舉雙手贊成。他們都知道修路是件好事。修好了路,至少不用再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上山下山了。修好了路,收豬的人就會順著路找上門來,自家喂養(yǎng)的豬興許就能賣個好價錢了。修好了路,就算是要背水,也能輕松不少呢。
村民們聽說市里的領(lǐng)導來村里開會,也許就真的要修路了,那日子可就有盼頭了。倘若修好了路,又能架好電,通了水,那自己生活的這個地方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了。有電就不用再點煤油燈了,到了晚上也是亮堂堂的。通了水,就不用再下山背水。即使天旱得再厲害,人的飲水還是沒有問題的吧?
可,會是開了,自村的書記也斗膽提出了要求,可是他帶回來的并不是修路,而是修路需要花費的巨額款項,那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而書記帶回來的還有一個結(jié)果——搬家。
村民們都搖著頭走開了。修路是沒有希望了。領(lǐng)頭的這個官不僅不同意修路,居然想到將大家都搬走。搬家?這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搬到哪里去?難道別處就真的比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地方好嗎?村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通。
常言道,睡得好不翻,住得好不搬。這是老話啊。我們都住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搬家?我們只是想修路。有一條屬于自村的路,讓孩子們多睡會兒覺,少爬點山。
我們不想搬家。只想修路。
觀念的意義
1997年5月8日現(xiàn)場扶貧辦公會結(jié)束了。會議的結(jié)論是搬遷——將極端貧困的家庭搬出其生活所在地。
孫志剛提出搬遷,并不是心血來潮。在這之前,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貧困問題作了多方面的思考。他深知,作為這座城市的管理者,自己所作的每一個決策都異常重要,要承受老百姓的審視。可行或不可行,成功或失敗,都決定著某些地方的生存和發(fā)展。
譬如青山村,它地處邊遠地區(qū),全無基礎(chǔ)設(shè)施,交通極為不便,生產(chǎn)和交易成本高,而且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水平低下,農(nóng)業(yè)自然資源貧乏,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主要勞動力除了田里的活,幾乎不再有別的工作。這是典型的區(qū)域性貧困。
而要真正地擺脫貧困,區(qū)域性貧困的種種特征又成了嚴重的阻礙。究竟從哪個問題來下手解決呢?交通?基礎(chǔ)設(shè)施?還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之外的經(jīng)濟?似乎每個問題都有需要解決的必要。但問題只能一個個地來解決。既然是一個個,就有了先后順序之分。哪個優(yōu)先?哪個可以拖延?很難作出最合理的判斷。
孫志剛知道,貧困制約了人的思想,也限制了人的發(fā)展。貧困中的人們始終延續(xù)著祖輩留傳下來的多子多孫多福的陳舊觀念,于是人口增加。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導致人均土地的減少,人均收入也會減少。土地壓力的增大又會引起過度開墾、亂砍濫伐,以及增加化肥、農(nóng)藥用量等,隨之而來的就是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山地石漠化、旱澇災害以及環(huán)境污染增多,從而導致自然環(huán)境退化。而自然環(huán)境退化的后果是土地生產(chǎn)力下降、環(huán)境狀況惡化以及人們營養(yǎng)和健康狀況的下降等,這些又進一步加劇貧困。
如果將貧困的過程看作一個循環(huán)圓圈的話,那人便是其中的主體因素,也是產(chǎn)生貧困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人,何來貧困之說?只有人是有思維、能思考的,也只有人才有好與壞、富與窮的概念。
這種循環(huán)的怪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到,但孫志剛看到了。他清楚的知道貧困,也知道貧困并不是單獨在作怪。如果是單純的貧困,倒也罷了。貧困并不可怕??膳碌氖秦毨П澈箅[藏的那些東西。拋開個人不說,貧困背后就隱藏著人口增多和環(huán)境退化。
貧困容易形成勞動生產(chǎn)率低下,需要增加勞動力;增加勞動力必然多養(yǎng)兒女;缺乏教育;眼前生存需要壓倒長期利益;對環(huán)境問題和對當前行為的長期后果的嚴重無知。而教育的落后和姻配圈的狹小,促使貧困山區(qū)人口的素質(zhì)呈下降趨勢,面臨人種退化的危機。如此地惡性循環(huán)下去,何時是個盡頭呢?
這樣看來,作為區(qū)域性貧困的青山村,就算是不惜成本地修好了路,架通了水電,但他們的發(fā)展呢?未來呢?還是沒有清晰的安排。若沒有足以讓人們擺脫貧困的主打經(jīng)濟和產(chǎn)業(yè),他們?nèi)匀粫貜鸵郧暗呐f式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喂豬,種地,也許出行會方便許多,但與脫離貧困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再說了,貧困地區(qū)面臨的是生存與發(fā)展的雙重制約。生存度決定了人口的貧困度。貧困,生存與發(fā)展實際上息息相關(guān)的。倘若貧困地區(qū)僅僅只能生存,談不上任何的發(fā)展,那這方土地仍會繼續(xù)貧困下去。倘若一個地區(qū)僅僅能夠讓人們生存下來,卻不能發(fā)展,不能進步,那也算不上什么好的地方。
何況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也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人類居住生活。比如南極和北極。雖然青山村并不是處于兩極,但它的生存條件之差是不容否認的。
既然基礎(chǔ)設(shè)施的建設(shè)要花費如此高的成本,再加上這塊土地并不是十分的適合人類居住,繼續(xù)在這里生活下去也沒有任何可以發(fā)展進步的跡象。不如搬家。將缺乏生存和發(fā)展條件的村民搬到生產(chǎn)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去,進行異地開發(fā),不僅可以優(yōu)化資源配置,培育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還可以拓展村民的生存空間,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緩解日趨緊張的人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關(guān)系。這也符合當下正在實施的退耕還林戰(zhàn)略。
搬到新的地方,換一種環(huán)境,不僅促進貧困村民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zhì),也能夠真正地做到退耕還林,退人還山,恢復貧困山區(qū)的生態(tài),確保長江中下游生態(tài)屏障。
一定要搬。搬出窮山惡水之地,搬進肥沃發(fā)展之處。
正是這樣反反復復的思考,作為市長的孫志剛最后才得出了這個堅定不移的結(jié)論——扶貧從搬家開始。
他決定將自己聯(lián)系的青山村作為搬遷扶貧的試點。若這個地方成功了,便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推廣,走出一條扶貧攻堅的新路子。
站在周坪鄉(xiāng)的土地上,再仰頭看看高處的山,還有山上密集的樹木,孫志剛知道,那些山上,那些樹叢里,就住著這些善良勤勞的村民。此時的他們還被貧困包圍著,卻渾然不覺。
倘若他們能走下山來,倘若他們能到更適合生存的地方去生活,倘若他們能看看這個美麗的、正在不斷發(fā)展的世界,那,一切都將改變。
孫志剛仿佛看到了那幅美好的畫卷。他的心里剎時充滿了感動,充滿了力量。這種力量來源于信心——對自己的信心,對各部門負責人的信心,對村民們的信心,更有對搬遷這件事情本身的信心。
工作組進村了
搬遷扶貧工作組很快就成立了。
宜昌市扶貧辦派了專人,連同秭歸縣扶貧辦、周坪鄉(xiāng)扶貧辦組成工作小組,以最快的速度進駐到青山村,向村民宣傳搬遷的好處和政策。
當時是政府鼓勵搬遷,對自愿搬遷的農(nóng)戶,按每人1000元的標準進行補償,以幫助他們順利地建設(shè)自己的新家。
扶貧搬遷不同于移民搬遷。三峽工程的建設(shè),直接或者間接的移民就有百萬之多。移民,那是沒有辦法,為了國家的工程建設(shè),土地被淹沒、良田被劃占的居民必須搬遷。大部分居民都是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外遷到某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這是指令性的,并且國家已經(jīng)納入了財政計劃,進行高代價的補償。
而扶貧搬遷不同。需要搬遷的居民并不是失去了生產(chǎn)資料,那些田地依然存在,房屋也存在,所有生活的物質(zhì)依賴都存在,只不過不適于居住和發(fā)展。
所以扶貧搬遷一開始就基于自發(fā)自愿的原則。說到底,這種搬遷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而非其它。倘若老百姓自己本身都沒有強烈的愿望,不想過上好的生活,那政府強制性的要求他們搬遷后也會有種種后遺癥。
何況,強制也不可能,因為沒有經(jīng)濟基礎(chǔ)。扶貧搬遷當時并沒有專項資金,第一筆資金還是孫志剛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協(xié)調(diào),由幾個部門各自劃4撥了一部分,再從扶貧系統(tǒng)內(nèi)部擠出了一部分,所有的資金捆綁在了一起,用以搬遷扶貧。
這筆??钣邢?,得用在刀刃上。雖然錢是有限的,可是要辦的事情卻繁瑣無比,每一樣都需要花錢。特別是搬遷扶貧剛剛起步的時候,除了花錢,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
譬如工作組進駐村里做前期的政策性宣傳和說服工作。
雖然說好了是自愿,但經(jīng)濟學和市場營銷學里也明確地提出,成熟的消費市場需要培育,人們的消費觀念需要引導。
現(xiàn)在的搬家,也如一場購買與被購買的過程。首先將產(chǎn)品擺放出來,也就是將主導搬家的原因和前景分析出來,讓所有的村民都知道、權(quán)衡。那些有意搬家,有著強烈愿望的村民考慮成熟之后,就會主動申請。只要申請,即表示此次購買有效。
秦士新后來也承認,當時作為工作小組的成員進駐到青山村,并沒有想到說服工作會如此艱難。這個結(jié)果,在1997年的5月,并沒有任何人想到——工作小組低估了村民的固執(zhí)和疑慮,而高估了他們的愿望和承受改變的心理素質(zhì)。
工作組認為搬遷是件好事啊。將你們搬到更加適合耕種的地方,少種苞谷多種稻谷,喂上更多的豬,通電又通水,走路也不用發(fā)愁,還有什么不愿意的?
偏偏青山村的村民還真不愿意!一說到搬家,大家就只笑笑,然后就搖著頭走開了,不愿再多聽。如果被問急了,十個有九個村民會說:“住得好不搬,我住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搬家?折騰來折騰去,還不是折騰我們啊?!?/p>
工作人員往往一臉尷尬,不好再勸說什么。
時間過去了,青山村的村民都知道了扶貧搬遷,也都知道搬遷有補償,甚至還有人能跟工作人員暢想一下美好生活,即始終沒有村民來申請搬家。
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這邊的工作難做,可在青山村低山區(qū)的地已經(jīng)劃出了,基礎(chǔ)設(shè)施已落實到位,三通一平也基本結(jié)束。青山村依然沒有任何動靜。
工作進行到了如此程度,開始令人揪心。工作組的成員揪心,村黨支部書記韓啟成翻來覆去的也不安心。工作組就駐扎在他家,每天看著工作人員進進出出,滿臉疲憊,韓啟成的心里啊,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他也想,這些人究竟是為了什么?住沒住好,吃沒吃好,但他們還在認真地工作,每見一個村民,都會向他們認真地宣傳政策,講述搬遷的好處。他們是為了什么?搬不搬遷,跟他們又有什么關(guān)系?一樣是國家干部,拿著穩(wěn)定工資,根本沒必要跑來這里受這些苦,遭這么多罪呀!
五、六月的天氣,在青山村的高山地區(qū)依然涼意襲人。這天,工作人員在一起碰頭,說到毫無進展的工作,每個人都沒有了言語,只覺有些茫然。
“去做韓啟成的工作吧!讓他先搬?!辈恢l這樣提議。
每個人眼前一亮。是啊,為什么不做韓啟成的工作呢?他是村干部,應該會有這個覺悟。他只有39歲,對生活應該有著自己的設(shè)想。再說了,近水樓臺先得月嘛!如果做通韓啟成的工作,說服他搬遷到新的定居點,讓他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那周圍的村民就會拿自己和他作比較的。一旦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差距。而差距會產(chǎn)生動力。
對!就這么辦。
韓啟成剛一回家,就被工作組的同志拉住了。還沒有聽完,韓啟成將煙袋在腳底敲了敲,甕聲甕氣地說:“好!我先申請,上頭同意后,我馬上去籌借建房要用的錢。”沒想到韓啟成這樣爽快,工作人員都有些發(fā)愣。
那邊孫志剛也在忙著。他親自督促用于搬遷扶貧的30萬元款項全部到位,基礎(chǔ)設(shè)施全部完工,三通一平按時結(jié)束。知道了工作組在青山村的工作難度后,又親自奔赴青山村和他們一起討論各種方案。
村民王元虎是一位山村教師。他一輩子都沒有想到,有一天市長會親自上門走訪。
那天天氣奇熱,王元虎正在家歇涼,忽然聽到外面有些嘈雜的聲音,便站起來走到門口,看見村支書韓啟成正向自家門前走來。再一看,后面還跟著一隊人。其中一個身著白色襯衣,個子高高的,戴眼鏡,斯文得很。王元虎并不知道他就是孫志剛,只是客氣地讓來人進屋坐。
一下子來了這么多的人,王元虎有些局促地站在一邊,不知該講什么話。雖然是當老師的,但毫無準備地面對這么一大群完全不認識的人,難免會有緊張。
穿白襯衣的人問他家里有幾口人,幾畝田,每年收入多少,王元虎都一一作答。
然后問到了搬家的事。王元虎坦誠地相告,“沒有這么多的錢建新房子,最主要還是不知道遷下去之后會怎么樣?心里沒個底。如果搬家后過得不好,那還不如不搬呢。誰也不愿意折騰。過日子最怕折騰?!?/p>
孫志剛邊聽邊點頭,又詳細地對他講了搬遷的種種好處,包括補償政策以及將來的發(fā)展前景。并作出承諾,一定會將村民的生活之本,田地問題解決好的。山上是種田,到了山下依然有田種,不會挨餓的。王元虎也不是不知道這些。說句心里話,他也是想搬家的,但負擔不起房子的修建費用啊。這么大的一筆錢,肯定要靠東拼西湊才能弄齊全。如果花了這筆錢,又沒有更好的收入,那不是白花了嗎?
但今天,他是真正地聽到了關(guān)于搬遷后怎么解決生活資料問題,以及搬遷后如何生存下去。王元虎的心里有了底。他決定搬家下山。
當王元虎知道了跟他談話的人是孫志剛時,心里不是沒有感動的。但是他知道,什么也不需要說,能給市長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回報就是好好地教書,好好地生活。這樣,才不枉孫志剛的一片苦心。
榜樣的力量
這是一組應該記住的名字。
韓啟成 ?姚興文 ?田啟和 ?王建華 ?王元虎 ?陳尚春 ?姚興善 ?周立軍
這八個村民成了搬遷扶貧的先行者,也是第一批受益者。他們于公元1998年11月底搬到了新的居住小區(qū)。即將到來的新年,他們都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里度過。
他們從青山村1200多米的高山區(qū)遷到了800米以下的低山區(qū),住在統(tǒng)一規(guī)劃的房子里,水電路樣樣都通。應該說,就住在馬路旁邊。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一些東西,如今全變成了事實。
就說韓啟成吧,在他的帶動下,相繼有另外的幾家也踴躍申請搬遷。韓啟成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孫志剛又何嘗不是呢?只不過一個是受益者,另一個是決策者。但從本質(zhì)上講,都是敢于實踐的人。且聽聽他們的講述吧。
韓啟成(男,40多歲,原青山村黨支部書記):我當時確實也是看不下去了。工作組的同志都太辛苦。說句良心話,搬家還是不搬家與他們根本沒有什么關(guān)系。我們過得好還是壞,與他們也沒有關(guān)系??伤麄兠刻熳吣敲催h的路去宣傳工作。我心里很不好受。人心都是肉長的。看他們天天在我家進進出出,沒個進展,誰會舒服?后來工作組的同志跟我一提,我就答應了。自己也是干部,應該帶頭。再說我也想搬。我一家三口人,住在這山上幾十年了,生活根本沒有變過。所以狠下心借了26000元,建了現(xiàn)在的這座房子。有兩層,120多平方。我搬遷來這里后,兒子上學容易多了,近了不止一半。不再像從前那樣翻山越嶺只為了讀個書。后來兒子考取了公安中專,現(xiàn)在他分在縣林業(yè)局公安科工作。我覺得很好。我下山后就沒有擔任村支部書記了。我家本身有田種,自家吃飯管飽是沒有問題。住的地方離九畹溪很近,我還可以打工賺錢,我愛人就在風景區(qū)里賣農(nóng)副產(chǎn)品。一年也能賺到8000塊左右吧。我覺得還是要搬,怎么也比守在山上強。再說現(xiàn)在的政策這么好,就算借了錢,只要自己肯干活,搬出來不用幾年,就能將賬還上了。
村民姚興善(男,40多歲):我也是第一批就搬家了。開始很不習慣,住在山下和住在山上還是不一樣。山下熱些,山上就涼快多了。特別是夏天。搬下來后,半夜一聽到汽車轟轟的聲音,自己就醒了,嚇得趕緊坐起來,老覺得是崩山了,要不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動靜?這一起,就再也睡不下,干脆抽煙坐到天亮。時間長了才知道是汽車。但夜里總是沒著沒落,害怕滑坡崩崖。實在不行就又回山上住了一陣子。最開始搬家時,工作組到我家作了三次工作。我還是想搬的,但我媳婦不愿意。說實話,當時我家是窮得不得了。全家種了七畝田,以苞谷、洋芋為主。喂個三四頭豬。殺兩頭留著自己吃,另外的就賣掉。賣豬實在不容易,山太高了,豬販根本不會上山收豬。只好自己請人將豬殺了,再背豬肉到山下去賣。哪能指望賣個好價錢?只是指望換點活錢,手頭也活泛些。我有兩個小孩,當時想搬家也是為了小孩考慮,想搬家能解決后人的生存問題,那就太好了。誰不望子成龍呢?后來我跟我媳婦說了好幾天,她才同意搬。工作組知道后,幫助我落實資金,這才建好新房子。又在山下給了我一些耕地。山上的地我還沒有退。剛搬下來時也很困難,就兩處跑,多種點田,幾年后還清了貸款?,F(xiàn)在我們一家不再回山上了,已經(jīng)習慣了山下的生活。山下當然好了,水都是接到缸里,電一拉就亮,馬路就在房屋邊,經(jīng)常有豬販上門來收豬,再也不用殺豬賣豬肉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青山村的村民看見搬遷下山的這些人過得有滋有味,不僅住上了洋房,水電也都通到了家里,就連馬路都恨不得修到了堂屋。真讓山上的村民羨慕啊。
第二批申請搬遷的村民越來越多、越來越踴躍。
工作人員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村民不愿意搬遷,是因為疑慮太多啊!因為看不到實實在在的榜樣——一旦看見熟悉的人過上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瞬間就有了比較。而比較必然有差距,差距產(chǎn)生動力。只要有了動力,接下來的搬遷可以算得上是踴躍。
時隔一年,搬遷工作發(fā)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也是工作組成員沒有料到的。第二批搬遷下山的名單很快就確定了下來,他們是:
韓啟發(fā) ?周功早 ?王元秀 ?向祖江 ?譚富成 ?陳緒龍 ?王學成 ?王學坤
這依然是值得記住的一些人。他們從第一批搬遷人員那里,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意識到搬遷其實是在向富有靠近,也意識到了人有時就需要折騰。而改變,正是此時的村民們所需要的。
搬遷扶貧工作終于有了一些進展。參與其中的工作組成員也明白了孫志剛說過的那句話:如果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著想,那終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情。
就如搬遷,歷經(jīng)艱難,耗盡心血,最終修成了正果。至少搬出去的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也證明搬遷扶貧是值得推廣的。
事實就擺在那里。誰也不用再多懷疑。
窮人也有自尊
搬遷扶貧在青山村取得成功后,孫志剛的信心大增。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搬遷居民的現(xiàn)狀,他到了新建的搬遷小區(qū)——房屋整齊,道路平整,水電入戶。搬下來的村民,則充滿了熱情和力量,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以前的懶散和漠然,消失無蹤。孫志剛在想,究竟是什么讓他們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難道就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
他想了又想。
從本質(zhì)上來講,不管是生活在邊遠山區(qū)或是喧鬧都市,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沒什么不同,都是人,而人是需要被尊重、被認同、被肯定的。
哪怕是窮人,也一樣擁有自尊。即便在長期的貧困生活中,他們的自尊早已被消磨殆盡,但只要稍有機會,自尊的本能依然很快返回,足以讓他們神采飛揚。搬下來的村民之所以有如此的熱情和干勁,正是因為他們重新得到了自尊、自信、自強。這比捐贈錢財或衣物要好得多。至少他們從中看到了生活的多樣性、多變性。
而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幫助窮人,才真的是做到了“以人為本”吧?扶貧工作放在最前列的任務原來并不是需要多少錢的問題,而是尊重。尊重他們的意愿、選擇和想法,也尊重他們的固執(zhí)和疑慮。通過尊重會得到理解,也會讓工作事半功倍。
搬遷后的青山村民就是最好的例證。
孫志剛發(fā)現(xiàn)了這種轉(zhuǎn)變,也明白轉(zhuǎn)變的深刻含義。他不得不為這些感動,也為他們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由衷地高興。孫志剛知道,他們離貧困是越來越遠了。通過這一現(xiàn)象得來的思考,讓孫志剛的思維更加清晰,也更加堅定了他的搬遷扶貧之路。
要扶貧,就要完完全全地改變一個人。無論是經(jīng)濟的貧困,還是精神的貧困,都要一一消除。再也不要做天上掉餡餅一樣的扶貧了,那并不能解決貧困,反而讓貧困者產(chǎn)生自卑心理和受惠意識,形成貧困人口的病態(tài)性格。
孫志剛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將種種事情都做到了堪稱完美的境地。他允許失敗,但不容忍坐以待斃,更無法容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將一個人恢復到最自然最正常的狀態(tài),讓他有羞愧、懂進取、知感恩,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尊重別人,也被別人所尊重;明白善良和同情是一種美德。
如果扶貧人員也具備了這些品德,那扶貧工作也應該有一個飛躍發(fā)展吧?
貧窮的兄弟俱歡顏
2000年,在青山村取得扶貧搬遷的成功后,調(diào)任宜昌市委書記的孫志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堅持原來的政策不變,將試點范圍擴展到長陽、五峰。
他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有著非凡的智慧、善于思考、敢想敢做,還有一股韌勁,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同時又有著傳統(tǒng)的美德。在他的身上,浸潤著中國的儒家思想。
地處西部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勢環(huán)境惡劣,屬高寒山區(qū),最高海拔2400多米。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可想而知其百姓生存的艱苦。
生活在長陽邊遠山區(qū)的村民,和秭歸縣青山村的村民一樣,都有交通欠缺、信息閉塞、土地產(chǎn)出率低下、農(nóng)產(chǎn)品難以變現(xiàn)等困難。除此之外,頻發(fā)的地質(zhì)災害更是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提心吊膽。
鴨子口鄉(xiāng)楠木坪村就位于整體滑坡體上。住在這里的村民是整日整夜地擔驚受怕,沒過幾天安穩(wěn)的日子。剛剛修好的豬圈,一場大雨過后,豬和豬圈全體失蹤??膳聠幔咳魏我粋€住在這里的人,都會有莫名的惶恐。因為無法預見危險,更無法斷定其危險程度,只能整天懸著一顆心生活。
這樣的情況,除了搬遷,還有更好辦法嗎?
而位于長陽縣漁峽口鎮(zhèn)的郭井村,全村約1200多人,分散在6、7個組。從江邊到郭井村垂直算來,高1600多米。1600多米,又分為了三等巖。每等巖的某些地方需要架上木頭當梯子,手腳并用地爬上去。地勢太過險惡,大人不放心自家的孩子單獨去學校,只能親自接送。誰曾想到,母親送孩子上學,卻摔死在了巖下。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人的命運也是不公,只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竟然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值得與否,已經(jīng)不是討論的主要問題。如何避免悲劇發(fā)生,才是關(guān)鍵所在。
如果背著100多斤的肥料上山,要走整整一天的時間。也有人買過馬,想用馬來馱東西,到了最后,馬卻摔下了巖石,馬身都再難找到。只得放棄。
說到賣豬,郭井村的人能講出太多的故事了。我們聽來是故事,于他們卻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實。
豬喂大了自然要賣掉。要想將豬成功地賣掉,有兩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請四五個人,舍得一個豬后腿,供足三頓飯,準備每人的工錢各20元,再派發(fā)一包煙。然后請這幾個人將豬嚴嚴實實地捆好,抬下山賣掉。第二種方法是自己趕豬下山。豬是活的,當然可以自己走路了。順著人們常走的那條陡峭的山路,不急不忙地讓豬走在前頭,自己拿著一根棍子在后面吆喝。但這種辦法常常會導致三種結(jié)果。第一是豬摔死在了巖石下。豬畢竟不是人,沒有思維,也不知道危險,只曉得往前走,難免墜入深巖。第二是將豬成功地趕下了山,豬販子卻已經(jīng)離開了。趕下山的豬是不可能再趕回山上的,只好寄放在別人家,等豬販下次再來??峙履菚r的豬早已經(jīng)是瘦骨嶙峋了吧?第三種是運氣好得不能再好,一下山就順利將豬賣掉了。但這種結(jié)果千載難逢。
賣豬能賣出這么些名堂出來,也算這豬沒有白長一回。到死之前,還要走走山路,呼吸一下自由新鮮的空氣,散散心。豬是否樂意,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賣豬的人是絕對不樂意的。他們時??鄲?,真是喂豬也憂,賣豬也愁。
若不是在扶貧辦任職,劉景柱恐怕一輩子都不會走到這個地方來——人跡罕至,根本沒想到還會有人生活。從江邊看著想象中的郭井村,他除了深深的同情,還有震撼。
其實,郭井村山上的生活環(huán)境比較好。能種苞谷、天麻和煙葉,經(jīng)濟條件不算差??蛇@里的交通,實在是一言難盡。
倘若按照原來的方法,生產(chǎn)資料具備,但基礎(chǔ)設(shè)施差,那就解決基礎(chǔ)設(shè)施問題。可郭井村特殊。如果修路,就必然要炸巖石,一旦炸石,就會毀壞巖石下面的村莊。那些村莊里可是有人居住的啊。
這樣的地方,又能怎么發(fā)展?所以貧困真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而此時,作為宜都潘家灣土家族鄉(xiāng)黨委書記的尹德斌,也在想盡各種辦法來幫助本鄉(xiāng)的村民脫貧致富。潘家灣土家族鄉(xiāng)屬于石林地區(qū),滿山遍野是一片連接一片的石頭,讓發(fā)展農(nóng)作物基本沒有可能,導致了貧困的加劇。三十出頭的尹德斌,看著村民長期受著窮困的煎熬,暗暗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讓他們脫離貧窮。讓他們伸手可及幸福。2002年,搬遷扶貧正式被潘灣鄉(xiāng)政府寫進了工作日程,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幸福之旅。
任何時候,貧困和富裕,進步與落后,都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這使得二者之間始終保持著一段距離。就如文中寫到的這些地方,不管在怎樣的經(jīng)濟文化背景之下,和外界的差距是永恒的。
搬遷。只有搬遷,才能一步步地縮短差距。而從青山村得來的經(jīng)驗也告訴長陽的人們,搬遷是一條扶貧的好路子,應該堅持。
搬吧。將深受地質(zhì)災害之苦的人們、將受盡交通之害的人們、將那些生活在那方土地上卻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人們,全都搬出來。搬到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搬到更容易發(fā)展的方向,搬到離貧困最遠而離幸福最近的地方。
那樣,將是一幅嶄新的畫面在人們眼前展開。
迄今為止,政府主導、百姓自愿搬遷下山的人們,郭井村已有了20多戶,他們都遷入了平原。搬遷后的生活,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好像一下子掉進了天堂里。再也不用提心吊膽,擔驚受怕了。又有米吃?!?/p>
是啊,還有比這更幸福的生活嗎?當然有。如果你有足夠的想象力的話。
制定規(guī)則 堅持原則
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搬遷作為扶貧中的一種,又何嘗不是?
所有的事情在做過之后,如果還要堅持,如果想將其方法推廣,就不可避免地要尋求相應的規(guī)則。搬遷也一樣。經(jīng)過這么久的試點和各處得來的經(jīng)驗,扶貧辦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將各項工作程序化、系統(tǒng)化。
從青山村試點扶貧搬遷,再到秭歸縣、長陽縣和五峰縣的扶貧搬遷取得驕人的成績,宜昌市扶貧辦在劉建新主任的帶領(lǐng)下,組成了專題研究組,協(xié)同湖北省扶貧辦,進一步規(guī)范了扶貧搬遷實施的程序和方法,得出的結(jié)論是扶貧搬遷可以分10個步驟。
1、確定扶貧搬遷區(qū)域,鎖定扶貧搬遷對象
2、制定扶貧搬遷規(guī)劃,下達搬遷年度計劃
3、搬遷申請與審批
4、簽訂扶貧搬遷協(xié)議
5、實施搬遷
6、辦理搬遷手續(xù)
7、搬遷驗收
8、兌付補助資金
9、搬遷檔案管理
10、實施遷后扶持
就說第一條吧,它根據(jù)貧困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確定需要實施搬遷的主要有三類區(qū)域——環(huán)境惡劣、資源貧乏、難以穩(wěn)定解決溫飽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寒山區(qū)。這種地區(qū)平均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或是居住分散,解決水電路等基礎(chǔ)設(shè)施投資過大,利用率很低的邊遠山區(qū);要不就是被稱為“窮骨頭地區(qū)”的,也就是自然災害頻發(fā)、一方水土養(yǎng)不活一方人的地區(qū)。
從這里可以看出,扶貧搬遷工作走到今天,已經(jīng)有了非常明確的目標群了。和以往的那種抓住誰就是誰,誰家里揭不開鍋就幫誰的方式有了本質(zhì)的區(qū)別。被劃定區(qū)域的搬遷對象是扶貧搬遷的門票,只有被列入搬遷對象的人才能享受其政策。因符合條件的很多,但搬遷資金又極其有限,必須從這三類區(qū)域中嚴格篩選取出急需搬遷的,以最快速度搬走。
而在第五步“實施搬遷”里,又包含了可供農(nóng)戶選擇的搬遷安置方式。一是能人進鎮(zhèn),貧困戶入坪的梯次安置。這可能是整個扶貧搬遷中最能體現(xiàn)資源共享、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方法了。政府通過加快小城鎮(zhèn)和中心村的建設(shè),吸引居住在海拔位置較低、但生產(chǎn)生活相對較好,有經(jīng)營頭腦和實力的能人搬進城鎮(zhèn),從事第二、第三產(chǎn)業(yè)。他們走后,房屋會留下來,生產(chǎn)資料也會閑置下來。這樣就可以讓更貧困的扶貧搬遷戶得以購買閑留下來的空房,承包土地、果樹等生產(chǎn)資料。進鎮(zhèn)的人有了更好的發(fā)展,隨之遷下來的貧困戶也節(jié)約了搬遷成本,在住房等基礎(chǔ)投資上降到最少。
第二種是牽線搭橋插花安置。扶貧部門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組織專班在生活生產(chǎn)條件比較好的村,對外出經(jīng)商、打工、自發(fā)遷出及其他原因不再經(jīng)營責任田,并且住房閑置的農(nóng)戶進行調(diào)查摸底、登記造冊,掌握安置容量,讓申請搬遷的農(nóng)戶通過相關(guān)人員的牽線搭橋,與原住戶公平成交,購置住房遷入。
第三種是投親靠友外遷安置。第四種是盤活存量資產(chǎn)開發(fā)安置。最后一種是興建小區(qū)集中安置。
幾種搬遷模式,最實用、反響最好的是前三種。后兩種搬遷因為成本投資過高,生產(chǎn)資料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雖然也可行,但并不提倡。
只要看看這些具體成熟的措施,就應該相信宜昌的搬遷扶貧走到了一個高度,到達了一種境界。他們走出了一條完全屬于自己的路子,而這條“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社會幫扶,市場調(diào)劑”的良性循環(huán)的搬遷之路,也實現(xiàn)了“搬得出,穩(wěn)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搬遷目標。
此時的孫志剛,每時每刻都在關(guān)注著扶貧搬遷工作的進展,關(guān)注著搬遷后人們的生活。他知道,絕不能一搬了之、撒手不管。如果一搬了之,扶貧工作又會回到一扶了之的最初階段。
那不是孫志剛想看到的結(jié)果。他絕不是只想追求表面的喧嘩。他所堅持和向往的,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而這種結(jié)果,又是最自然的流露、最好的結(jié)果。
最好的結(jié)果是什么?當然是不再貧困、生活安定、搬遷后的人們不再有返遷的心理和舉動。他們逐漸習慣了新的環(huán)境,新的人際關(guān)系,新的生活,并且會生活得幸福。
這里有表面的東西。但更多的是人們內(nèi)心的真實反映,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幸福感。所謂由表及里,又由里觀表。二者總是互通互化。
誰說不是呢?幸福和快樂難道還有做出來的?!
向天空打開的窗口
凡事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將自己的智慧融入到所做的事情之中。更需要一顆柔軟的心,一種堅持的精神。
而孫志剛,恰好是不露聲色地給人們提供了這些。他不作過多的解釋,只是身體力行地去做、去實踐,讓后來的人們看著,并且跟上。
因為搬遷扶貧,所有正在從事扶貧工作的各級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都感覺到有一扇窗戶在面前被打開了。他們猛然看到了藍藍的天空,青青的河水。田地里綠色成片,糧食長勢喜人,迷人的花香正在飄散。原來扶貧還可以這樣扶?。∫酝┯驳乃季S剎時活躍起來。他們除了堅持既定的原則之外,也想出了更多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方法。
有誰能夠想到,在三峽工程的建設(shè)之地,在國家大移民最多的地方,宜昌的搬遷扶貧居然能夠走出這條有著自身特色的道路來。世界銀行的官員,還有許多發(fā)達國家的負責人聽說后,都會不可思議地搖搖頭——簡直不可想象。
貧窮是世界性的問題。無論是發(fā)達國家或是發(fā)展中國家,貧窮都存在。它是人們永恒探討的話題。人與貧困之間的爭斗也是天長月久。就算美國這樣的富庶大國,也依然在為消除貧困而作經(jīng)久不息的努力。誰又能想到,在中國,在這個正在高速發(fā)展的國家,對貧困的探討已經(jīng)進行到了他們無法想象的程度。
沒人敢相信。
但宜昌確實是做到了。它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宜昌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世界銀行官員參與扶貧工作最重要的基地之一。這無疑是在向全世界宣布——這里的搬遷扶貧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是值得所有關(guān)心貧困、研究貧困的人們驚嘆和尊敬的。
但孫志剛依然微笑著,繼續(xù)去做他想做,應該做的事情去了。
他是真的將自己某些美好的愿望在百姓身上一一實現(xiàn)了。救人等于自救。他在幫助這些貧困的人們的時候,心里也一定是充滿了感激和幸福。
所有的那些贊美和夸耀,對于他來講,不過一場虛幻。什么都比不上看見搬遷過后的人們越來越幸?!遣攀且环N實實在在的幸福一種被強烈需要的認同。
太陽照耀的時候,人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片艷陽天。不論是在高山,不論是在低谷,不論是在城市,不論是在鄉(xiāng)村,同是一片艷陽天。
這一片青山可以作證,這里的土地可以作證——它們感受到的溫暖,都是一樣。
(原載《報告文學》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