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霖
這里提出的“低分檔”作文,屬于五類卷(36—39分)作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平均分(除0分)是41.56分,在這種情況下,36—39分的作文處境就有點尷尬,似乎努力一下也可以達到平均分。但就普通高中的學生而言,多數(shù)考場作文仍處在“低分檔”作文區(qū)間上。因此,對“低分檔”作文的升格是很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琢磨的。從閱卷情況來看,這一類作文中暴露出來的幾個明顯問題是:材料理解不清、文體意識薄弱、標題似是而非、開頭結(jié)尾毛病多、材料單薄或堆砌、論證脫節(jié)前后矛盾、缺乏思考和評說等等。
一、材料理解不清
在審題層面,評卷要求“對‘三書理念及相互關(guān)系有準確的揭示和闡釋,并有較深刻的思考和評說”,但是,不少考生對“三書”的理念及相互關(guān)系的理解不清晰。
例如:
考生A——“有字之書”是法律、“無字之書”是規(guī)則、“心靈之書”是道德。
考生B——“有字之書”是米飯、“無字之書”是布鞋、“心靈之書”是平常心。
考生C——人要先讀“心靈之書”,再讀“無字之書”,最后才能讀“有字之書”。
考生D——人只要讀好“心靈之書”就好了。
從以上的例子來看,其共同點是沒有準確把握材料。按作家的理解:“有字之書”指的是平常我們都在閱讀的書籍;“無字之書”指的是生活,或者是社會實踐;“心靈之書”指的是閱讀自己的心靈,可以理解為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也可以解讀為一種精神層面的反思反省。雖然說其他能說得通的解釋都算對,但是總不能離題太遠或者內(nèi)部關(guān)系不清晰吧??忌鶤對前兩者解讀時,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沒有進行很好的區(qū)分;考生B的解讀更是不知所謂,看似形象生動,但是在具體解讀中又沒能貫徹落實到位;考生C沒能把握好“三書”之間的遞進關(guān)系,雖然言之鑿鑿,但是底氣不足;考生D則是背離了題目中的“人生需要讀‘三書”,斷章取義了,看似與眾不同,別出一格,但是不合事理。
如果能吃透材料的內(nèi)核,準確定位出題的意圖,確定好寫作的中心和半徑,好作文就真的可以倚馬而待。
二、文體意識薄弱
對于文體,雖然題目中沒有類似于2016年的明確規(guī)定要求寫成“論述類文章”,但就“思考”和“評說”兩個關(guān)鍵詞來看,還是傾向于引導學生寫成論述類文章。今年在具體評分時放寬了要求,只要考生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其他文體亦可行。但是,這不等于說隨便怎么寫都行。
例如:
“有字之書”,如一汪清泉,清潤干枯的靈魂;如暖風,撫平冰冷的創(chuàng)傷;如繁星,明媚了“心空”。若讀它,便能收獲精神上的愉悅,讓單調(diào)乏味的生活多一些書本的精彩。想象一下,一個雨后的下午,空氣中浸潤著枝葉的清香,坐在院中,捧一本書,抿一口清茶,悠然自在,便是“有字之書”之于人的意義。
這段文字明顯采用散文化的語言去敘述,毫無“評說”,造成失分較大。有些文章開頭結(jié)尾采用論述式的表達,中間卻是由三個敘述性的故事構(gòu)成的,或者使用夾敘夾議的語言;還有的文章將論述性語言和散文化語言雜糅,顯得不倫不類。
“不確定文體”不等于“沒有文體”要求,寫“什么”得像“什么”,文體還是要“從一而終”的好,這就需要強化考生的文體意識。
三、標題似是而非
標題歷來被稱為“文章的眼睛”,透過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但是,現(xiàn)實并沒有盡如人意,我們透過眼睛看到的有可能只是迷霧。從此類作文標題看:有些大而空,不切實際;有些在材料中找一句話或稍作調(diào)整充當標題;有些毫無“標題”味,隨意選幾個詞充當;等等。
例如:
A.《論書》 《書論》 《論讀書》
B.《書》《人要讀三本大書》
C.《探索、思索、求索》 《米飯、布鞋、平常心》 《沉香》 《浮現(xiàn)》
前兩類題目似乎還是切合材料的,但是A類說得太大,論證起來要么找不到方向,要么只能浮光掠影、淺談輒止。B類太偷懶,直接竊取材料,缺乏新意。C類就真的不知所云了,如果說《探索、思索、求索》和《米飯、布鞋、平常心》是照應“三書”的話,那么前者對于三個概念的界定有問題,而后者則把“三書”的內(nèi)涵窄化了。至于《沉香》和《浮現(xiàn)》則是在考驗閱卷老師的想象力了。
考場作文的標題當講究一點技巧,花點心思去構(gòu)思,造出一點與眾不同的氣象,要能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心中一動。題目傳情,出奇制勝!
四、開頭結(jié)尾毛病多
1.格式化問題不小
不少考生是這樣開始作文的:“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我認為,這種說法很正確?!倍Y(jié)尾也會趨同性采用“因此,我們要讀好這三本大書”的句子。這樣的開頭結(jié)尾從好的方面來說切題、呼應,但是又有流于格式的傾向,千篇一律。最能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的開頭變得平淡無奇,而本應該能體現(xiàn)考生思想深度的結(jié)尾也讓人看不出個所以然。
2.切入主題太慢
套用材料格式化開頭固然不好,但是一味地閑扯或者羅列一些生活現(xiàn)象遲遲不表態(tài)也是丟分的原因。 例如:
漫漫人生路,我們需要經(jīng)歷太多太多的人生路程。但是,不一樣的人所走出來的卻是不同的一番景象。有的道路整潔、平整,有的則泥濘不堪。
走好一個人的人生路非常不易,需要太多太多的條件,比如說閱歷、膽識、智謀等,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運氣。這樣的條件對于我們來說近乎苛刻,我們自認為一介凡人,認為此類事情真距我們遙遠,往往只有嘆氣與感傷。
實則不然,曾經(jīng)有位作家這樣說過一句話:“人生要讀三本書……”
——《人生只因“三書”而精彩》
用了兩個語段,花了165個字,講了一段似乎并不特別切題的大道理,還病句連篇,對于只有800字的考場作文來說,真的沒什么可取之處。
所謂“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能夠讓考生迅速進入寫作狀態(tài),也能給閱卷老師留下一個好印象。開頭一定要拒絕只抄材料,也一定要拒絕虛張聲勢。而結(jié)尾要能閃現(xiàn)思想光芒,表達內(nèi)心的情懷,拒絕無病呻吟、空喊口號。
五、材料單薄或堆砌
作文中使用的素材要么單一陳舊,要么缺乏深度,要么一味堆砌。這類文章即便思考深刻、層次清晰,也難免會影響得分。
例如:
追求心靈的平靜是“心靈之書”的一大課題。棲居于瓦爾登湖的梭羅先生有言:“我在天空垂釣,釣一池晶瑩剔透的繁星。”他用一種寧靜的方式拒絕和抵抗外界的紛擾與喧鬧,也因此得到心靈歸于平靜、閑逸的享受。心靈的平靜能讓我們更好地體悟生活的真味,一如釣滿天繁星的梭羅,又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先生。除此以外,心靈的平靜能讓我們沖破陰霾,直視生活的真相。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你可以放棄對他人的信任,可以放棄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可以放棄對結(jié)果的企盼,唯獨不能放棄的,是內(nèi)心的平靜。只有內(nèi)心平靜,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解決所有的困難?!毙撵`的平靜是人生必修的課程。
——《走好心靈之路》
該文開篇是純論述的,節(jié)選部分是文章第二段,且不談該段的分論點將“心靈之書”游離到“平靜”是否恰當,如若我們將其中的事例抽去,那么它將僅剩下“追求心靈的平靜是‘心靈之書的一大課題……心靈的平靜能讓我們沖破陰霾,直視生活的真相……心靈的平靜是人生必修的課程”三句,由此可見,其中的事例和引用并不是為論證分論點服務的,僅僅是為了舉例而舉例,甚至可以說是單純的材料堆砌,以湊字數(shù)的形式完成寫作任務。
六、論證脫節(jié)前后矛盾
多數(shù)考生在作文中還是秉承了高考復習時的習慣,將文章寫成了論述文,也積極地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和評說,但是在大談特談道理的時候卻忽略了論述文基本的結(jié)構(gòu)。一篇好的論述文往往要看清問題、亮明觀點、因果分析、給出辦法,但是有不少考生缺乏因果分析,又或者沒有給出解決辦法,造成了論證的脫節(jié)。還有些考生在觀點中拼命強調(diào)“人只要讀心靈之書就好了”,可是在論述過程中又說“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的閱讀還是有必要的”,前后矛盾,自斷出路。其實,論證的思路可以靠平時的列提綱和說作文等形式加以鍛煉。
七、思維模式化或平面化
不管文章最后是以散文還是論述文,又或者其他文體的形式呈現(xiàn),“思考”“評說”的要求必須要完成。離開了這一點,想得高分,難!
例如: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我認為,這種說法很正確。
一是有字之書。(舉例——董卿《朗讀者》上的表現(xiàn))
二是無字之書。(舉例——日本清潔工喝馬桶水)
三是心靈之書。(舉例——共享單車遭毀壞)
因此,我們要讀好這三本大書。 ——《人要讀三本大書》
這篇文章寫起來不費氣力,結(jié)構(gòu)層次也很清晰,但是,作者似乎只是個“搬運工”,先搬作文材料做開頭,再搬三個敘述性事例做主體,最后搬來一句口號式的呻吟做結(jié)尾。一切原汁原味,但因為作者沒有獨立、新穎、深刻的思考和評說,而顯得寡淡無味。思考和評說都懶得寫,就談不上所謂的思想深度了。
因此,在論證過程中要簡省對事實材料的鋪敘,一定要融入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和評價。我們要鼓勵考生大膽地對作文材料中的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和辨析,要敢于懷疑、敢于質(zhì)疑,只要能夠充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就是一篇佳作。
對大多數(shù)考生而言,要在考場上短短一小時左右的時間里,寫出一篇毫無瑕疵的文章的確是不切實際的目標。但是,36—39分的這一類作文,仍有提分的空間,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厘清作文材料、強化文體意識、鍛煉擬標題的能力、開頭結(jié)尾多練筆、材料分類整理合理表達、培養(yǎng)論證思維、加強思考和評說等等。作文之路漫長,師生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