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長洋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隱名出資大量出現(xiàn),已成為人們投資選擇的方式之一。隱名出資不僅對隱名股東、名義股東帶來風險性,還給公司帶來一定的影響。這是因為公司不僅涉及隱名股東利益,還涉及其他利益主。因此,應盡量減少隱名股東的存在以減少其對公司的影響程度,應當充分發(fā)揮股東會的作用,實現(xiàn)誠信投資,同時加強隱名投資風險宣傳,建立健全隱名股東相關法律法規(guī)。
[關鍵詞] 隱名股東;股權代持;法律風險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1-0154-03
一、隱名股東的概念及特征
(一)隱名股東的概念
隱名股東是指雖然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投資者。隱名股東還被表述為實際出資人、實際投資人等。無論采取何種表示,僅是語言上和表述上的差異,究其實質,別無二致。相關概念均體現(xiàn)出,對公司進行了實際出資,但并未被記載在股東公示文件中。與隱名股東相對應的概念是名義股東,即顯名股東。
(二)隱名股東具有的特征
1.身份具有隱蔽性。隱名股東其姓名或名稱并未記載在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等材料中,所有的對外公示的文件中并不顯示其具有股東的身份,其通過借用他人的名義來實現(xiàn)投資。
2.有實際出資行為。名義上的股東僅是形式上的掛名,以名義股東名義所認購的股份應由隱名股東出資認繳,這是成為隱名股東的前提。向公司實際出資,主要是從出資來源所做出的事實判斷。
3.有成為股東的意愿。隱名股東投資的本質是通過投資來實現(xiàn)其股東權益,如果沒有成為股東的意愿,就無需通過投資來實現(xiàn),完全可以通過借款等其他方式來實現(xiàn)收益,因此有成為股東的意愿是隱名股東的重要特征。
4.與名義股東對股權的實質權屬及收益有約定。隱名股東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避免以后發(fā)生糾紛,通常會與名義股東簽署相關的代持股協(xié)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該協(xié)議的內容主要涉及股東權益的歸屬、股東權利的行使方式等。
二、隱名股東產生的原因
隱名股東的出現(xiàn)伴隨著社會發(fā)展、經濟水平的提高及國家對于經濟的調控等諸多因素所產生。在域外,隱名股東現(xiàn)象鮮少,在我國隱名股東現(xiàn)象廣泛存在,其原因主要有:
(一)突破法律的限制
我國法律對于投資主體、投資人數、投資行業(yè)等有所限制。如公務員法明確規(guī)定,公務員不得從事或參與盈利性活動。但是公務員手中掌握權力,人脈廣,社會資源多,其也有意通過投資來獲取收益,然而面對著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無奈之下不得不另辟蹊徑,即通過其他人員代持股份,成為隱名股東來實現(xiàn)利益。除公務員法外,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等法律對投資方面亦有相關限制性規(guī)定。
(二)保護個人隱私等合法目的
我國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尚不健全,且根據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公司股東身份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查詢到。有的投資人擔心自身相關信息、財產情況被泄露,因此多通過代持股權的方式來避免個人隱私泄露。另外還有許多公司為了保護其商業(yè)機密,也通過代持股的方式,來避免信息外漏。
(三)以合法形式,鉆法律空子
我國在各種政策上通常會惠及一些特定群體。例如,為了鼓勵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我國在稅收、企業(yè)注冊、金融貸款等方面給予了較大優(yōu)惠。為此,許多人借大學生之名投資興辦企業(yè),以享受國家給予的各種優(yōu)惠政策。正因為國家各種政策力度較大,因此滋生了許多逐利者,采取各種手段鉆空子。
除此之外,由于現(xiàn)實生活紛繁復雜,引發(fā)隱名投資的原因還有很多,難以逐一枚舉。
三、隱名股東給公司帶來的風險
隱名投資是股東選擇投資的方式,貌似即使發(fā)生糾紛,糾紛也僅存在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對公司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在實踐中,股權代持通常是通過自然人代持、工會代持等多種形式存在,名義股東與實際股東的不一,利益糾葛其中,必然使得企業(yè)承擔風險。
(一)可能導致公司被起訴
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如發(fā)生糾紛,隱名股東請求確認其股東資格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的規(guī)定,是以公司為被告,名義股東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隱名股東勝訴,公司還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可能導致公司上市、并購、重組等受阻
股權明晰是公司上市、并購、重組的重要基石。公司在進行上市、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時通常會進行盡職調查,該調查的主要內容之一,即是目標公司股權情況,查明股權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權屬爭議或潛在糾紛的。如果在盡職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公司股權不清晰,存在代持情況的,公司上市、并購等行為將無法正常繼續(xù)進行,進而可能影響公司發(fā)展和股東權益。
(三)對公司治理結構產生不利影響
公司治理結構的合理性對公司的經營決策及發(fā)展規(guī)劃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名義股東的股東權利,完全由隱名股東所行使,而隱名股東通過多個代持股,完全可以突破公司章程等的限制,影響公司的治理結構,從而對公司經營產生影響。
(四)可能導致公司被其他公司和個人所控制
如果公司的發(fā)展獲得其他公司或個人的認同和關注,且產業(yè)具有聯(lián)系,其他公司或個人就會想方設法去控制公司,其往往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來實現(xiàn)。但是基于公司股權轉讓的規(guī)定,如果由其直接受讓股權,有時股東可能不同意,因此,其往往借用他人的名義來受讓股權。如果通過受讓股權的方式,達到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多數表決權的比例,那么,公司就會被其他公司或個人以較小的代價所控制,這對于公司和股東都是極為不利的。
四、公司對隱名股東風險的防范
隱名股東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產生的,其對社會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不能以絕對的是與非而論。就目前而言,其存在具有其合理性,但因其具有隱蔽性的特點,會對公司的運行發(fā)展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對隱名股東的行為進行預防和控制。
(一)建議股東會要求股東簽訂誠信協(xié)議,確保無隱名股東
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關,股東會可通過議案,要求每個股東對是否存在隱名情況作出說明和承諾。如果發(fā)現(xiàn)股東存在隱名情況,可通過召開股東會,修改公司章程,對名義股東的共益權進行必要的限制,但對其自益權不應施加限制。即使有如此決議,在實踐中,必然也存在名義股東隱瞞投資的情況,對此要嚴格執(zhí)行股東會的決議,采取相應限制措施。如果經核實,隱名股東對公司有益無害的,其也有意成為顯名股東的,全體股東應同意其顯名,公司應配合隱名股東辦理相關變更手續(xù)。
(二)加強宣傳隱名投資風險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隱名股東及名義股東對于隱名投資風險認識不足。一方面,對于隱名股東而言,必須證明其是實際出資人,需簽訂股權代持協(xié)議等書面材料,否則一旦名義股東否認,其很難加以證明。在司法實踐中,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其系實際出資人的案件比比皆是。更為重要是,即使能證明其是實際出資人,名義股東能否按照其意思行使股東權利,切實維護隱名股東的合法權利,無法得到保障。且如要變更為顯名股東,又受到其他股東意思的約束,無法實現(xiàn)心愿。另一方面,對于名義股東而言,公司注冊資本實行認繳之后,股東往往僅是認繳,有時隱名股東并未實際出資,在公司章程認繳期屆滿時,如隱名股東未出資,那么基于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記的外觀主義,名義股東就應當依法將應繳額出資到位,實際上就將出資義務轉嫁給了隱名股東。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隱名投資對于雙方都有風險,因此,雙方須在認清風險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否需要隱名投資,這樣可以減少發(fā)生糾紛的幾率,有助于公司的穩(wěn)定和長遠發(fā)展。
(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我國涉及隱名股東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較少,主要集中在司法操作層面上,目前主要體現(xiàn)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外商投資企業(y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一)》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兩部司法解釋中,其作用更多的是解決現(xiàn)實糾紛,并非是從制度層面上進行規(guī)制。因此,筆者認為,由于隱名股東大量出現(xiàn),在經濟生活中,已屬常態(tài),有必要對其進行規(guī)制,只有進一步明確隱名股東、名義股東、公司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才能更有利于保護股東、債權人及公司的利益。
1.明確股東認定規(guī)則。在司法實踐中,通常是以公司簽發(fā)的出資證明書、股東名冊、公司章程、工商登記資料等認定股東資格。之所以出現(xiàn)股權確認糾紛,是因為法律上并未明確清晰地界定股東的認定標準,容易使人產生誰出資誰是股東的錯覺。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晰股東的認定標準,使隱名股東知曉自己存在的風險。
2.建立名義股東及隱名股東責任追究制度。從民事行為上講,名義股東為隱名股東代持股,是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般不會影響公司、股東和債權人。但是如果兩者間出現(xiàn)糾紛或者法律對公司代持股行為進行限制時,即會影響到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因此,筆者認為,建立名義股東及隱名股東責任追究制度刻不容緩,尤其是公司及其他股東不知道存在代持股,或在公司讓股東申報是否代持情況而該名義股東出具不存在代持股承諾,后因存在股權代持,導致公司無法上市或并購等未成功,公司及股東利益因此受損的,法律應賦予公司、其他股東向名義股東及隱名股東要求賠償之權利。
3.確定股權代持協(xié)議效力對公司存續(xù)的影響?,F(xiàn)行涉及隱名股東的相關司法解釋均規(guī)定,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代持協(xié)議,不具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的,屬于有效。如果股權代持協(xié)議被法院確定無效后,對公司是否有影響,法律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從穩(wěn)定公司及保護債權人利益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即使代持協(xié)議被法院確定無效,因名義股東符合公司設立時的股東要求,不應否定名義股東享有股東權益,公司存續(xù)不受影響。但如果公司和其他股東在設立公司或名義股東繼受股權過程中,知曉隱名出資情況的,且股東身份影響公司性質的,應由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變更公司性質。
[參考文獻]
[1]覃有土.商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35.
[2]徐佳詠.隱名投資引發(fā)糾紛的處理[J].人民司法,2016(28).
[責任編輯: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