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末民初子弟書的傳播記錄*

2018-01-07 21:04:48昝紅宇

昝紅宇

(太原學(xué)院 中文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清末民初子弟書的傳播記錄*

昝紅宇

(太原學(xué)院 中文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百年說唱藝術(shù)——子弟書, 是中國古代民族曲藝史上的重要現(xiàn)象。 它不僅是八旗滿族的人文紀(jì)念, 而且也表現(xiàn)了滿漢文化的融合過程。 結(jié)合清代子弟書的輯佚曲文、 稀見序跋和現(xiàn)存目錄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重點闡述其存在的傳播事實與演變軌跡, 挖掘有關(guān)清代北方說唱文學(xué)傳播中的財富。 從傳播脈絡(luò)的角度, 給予清代社會巨變中的這一獨具特色的曲藝“子弟書”更多準(zhǔn)確的詮釋與定位。

子弟書; 曲藝; 滿漢文化

八旗子弟書屬滿族曲種, 是清代北方說唱文學(xué)的重要一支, 興起于清乾隆北京地區(qū), 在天津、 東北等地廣泛傳播, 清末民初漸趨衰微。 它是一種盛行了近二百年、 滿漢結(jié)合的說唱藝術(shù), 先后以表演、 抄錄和刊刻等傳播方式, 表現(xiàn)其生存背景, 體現(xiàn)其時代風(fēng)貌。 清代子弟書已成絕響。 目前, 留存主要憑借文獻目錄的編撰、 曲文內(nèi)容的輯佚和稀見序跋的搜集等, 藉此尋繹清末民初子弟書傳播的歷史印跡和約略風(fēng)貌。

1 曲本傳播

在清代八旗說唱文學(xué)中, 子弟書曾以精粹的語言傳播著自己完美的聲音。 清末民初的子弟書漸趨文人案頭閱讀, 曲詞日漸華美, 形式漸至完善, 舞臺表演卻逐漸失傳, 尤其在經(jīng)歷了清末水火蟲蠹、 兵燹政禁等災(zāi)難后, 大多曲本已散佚湮沒。 少許劫后余生的作品散落于各種文獻的輯佚當(dāng)中。 曲本作為一種實際存在, 最為可靠, 是今人考證其傳播軌跡的一種真實有效憑證。

清中葉至光緒末年子弟書曲本的傳播, 一是八旗票友聚會結(jié)社, 討論創(chuàng)作交流演出, 實現(xiàn)自我陶醉、 調(diào)整認(rèn)知的情感滿足。 “立社不過借說書一節(jié), 以聯(lián)朋友之情?!薄跋舱f者說之, 不喜說者聽之?!薄笆缰腥丝梢杂幸嫔硇模?即社外人觀之, 亦不失為雅道?!盵1]829-830二是民間坊肆的無序傳抄, 隨意性、 重復(fù)性強。 文獻記載:“所謂《拐棒樓》也者, 所制曲廠肆竟為刓版。 廟市有張姓亦丐稿鈔鬻之。”(《綠棠吟館子弟書選》小蓮池居士序) “一是種詞曲在咸同以來頗盛興一時。 故前門外打磨廠一帶之鋪肆, 多有刊板出售者。 此外, 如東城之隆福寺、 西城之護國寺有所謂百本張者, 亦出售此項鈔本之書?!盵2]可見, 坊肆、 廟會在子弟書的傳播中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媒介作用, 但此時的私人傳抄還處于小規(guī)模狀態(tài), 尚未盛行。

清末以來子弟書的傳播方式悄然改變, 由八旗子弟圈內(nèi)表演、 私人書坊個別傳抄過渡到有識之士個人抄存, 以及政府教育等機構(gòu)大規(guī)??∵x刻的傳播模式。 民國四年(1915年), 久已不聞的子弟書諸多文本被選載在天津《社會教育星期報》上。 該報是于“中華民國四年八月一日發(fā)行”, 屬周刊, 由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林兆翰*清光緒庚子年之后, 歷任直隸學(xué)務(wù)處參議、 津郡學(xué)務(wù)總董、 天津縣勸學(xué)所總董、 社會教育辦事處總董等職。承辦。 現(xiàn)存報紙自民國五年(1916年)至民國八年(1919年), 歷時四年三十多期, 刊載衛(wèi)子弟書曲文十四種, 以清代子弟書創(chuàng)作者韓小窗的代表作品為主。 《社會教育星期報》經(jīng)常整月連載清代韓小窗先生的子弟書作品, 如《常峙節(jié)傲妻》《徐母訓(xùn)子》《費宮人刺虎》等。 子弟書《千金全德》曲文內(nèi)容, 從民國五年(1916年)9月10日“續(xù)”開始, 9月17日“再續(xù)”, 9月 24日“三續(xù)”, 直到民國六年(1917年)1月14日 “十續(xù)”才全部登載完成。 《社會教育星期報》在子弟書近代流傳的傳播史上功不可沒, 為后人保存國粹。 天津的教育者們?yōu)榫S護社會道德秩序, 積極利用子弟書作品中正統(tǒng)的思想內(nèi)容來宣傳自己的主張, 又對其進行大量的刪改和革新。 子弟書作品的迅速案頭政治化, 使其創(chuàng)作和演出漸趨衰微。 這是子弟書官方選刻刊印的例證。

子弟書曲本的傳播可謂歷經(jīng)磨難。 1925~1929年間北京孔德學(xué)校購買了大量散落在舊書攤上的原清代北京車王府所藏曲本(手抄本, 包括子弟書近三百篇)。 首都圖書館列子弟書目錄近千種, 其中一些子弟書名也見于劉復(fù)的《中國俗曲總目稿》(1932年)[3], 但實際曲本藏量不多, 見目不見文。 筆者在北京民族圖書館有幸找到《舊鈔北平俗曲》, 抄本不分卷, 單頁8行, 每行14字, 版框22.8 cm×14.6 cm。 首頁注明煦園改訂, 左下端有劉復(fù)印章“江陰劉氏”“劉復(fù)所藏”, 收入子弟書曲文《群仙祝壽》《托孤》《雪江獨釣》《魚樵問答》等。 50年代初, 傅惜華在《子弟書總目》藏者項中提及很多子弟書作品屬于“前中研院(已毀)”情況。 目前這些標(biāo)注“已毀”的曲文保存在臺灣傅斯年圖書館。

隨著1994年《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4]244、 2004年《俗文學(xué)叢刊》(第384~400冊說唱類子弟書總目)[5]以及2012年《子弟書全集》(黃仕忠編纂)[6]的先后出版, 子弟書曲本的輯佚無論在數(shù)量、 分類, 還是在版式設(shè)計等方面, 都是集成性的研究成果。 正是這些酷愛曲藝的傳播者們的努力以及受眾的思想觀念和喜好選擇, 對子弟書的傳播起到了無形的導(dǎo)引。 至今, 子弟書仍有精粹之遺存, 實屬選輯之功。

2 目錄傳播

清中葉經(jīng)濟生活不斷提高, 造紙印刷長足發(fā)展, 受眾層次日趨復(fù)雜。 子弟書的目錄傳播異彩紛呈。 清道光末年鶴侶氏(即奕庚)編撰而成子弟書《集錦書目》, 將150余種子弟書篇名藝術(shù)化地連綴在一起, 是一種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時人記錄時事的子弟書目錄。 這最初是八旗子弟編撰者為在小范圍內(nèi)創(chuàng)作討論交流演出而自編自娛的一個子弟書名目錄。 這類目錄僅見此例。 更多的子弟書目錄在清中葉之后民國中期以前, 以抄本目錄中的坊抄目錄為主。

清乾隆之后的一些知名書鋪, 如北京的樂善堂、 百本堂、 別埜堂、 聚卷堂、 文萃堂、 泰山堂、 合義堂、 中和堂、 打磨廠等; 東北盛京(今指沈陽)的程記書坊、 會文山房、 文盛書房、 文盛堂、 老會文堂、 東都石印局, 寬城子的格致書坊、 崇文閣, 海城的合順書坊、 聚有書房, 遼陽的三文堂等相繼開業(yè)。 他們大量翻印京劇大鼓、 文明小調(diào)、 曲藝唱詞等大眾百姓喜歡的通俗讀物, 專以手抄、 刻印(木刻、 石印)刊行子弟書唱本為業(yè), 如木刻本子弟書《露淚緣》、 石印本子弟書《八字成文》等。 各地坊肆為擴大銷路競相比爭, 既刊行內(nèi)容多樣的唱本, 又雇人抄寫編目出售, 即子弟書坊抄目錄的肇始。

其中的百本堂, 主人姓張, 又名“百本張”。 是清代北京書肆中一家專門以翻印戲本、 唱詞而出名的書坊, 由清乾隆起至光緒庚子年間傳至四代, 年代久名氣大, 為時人同行所矚目。 其所售子弟書目錄, 有不同版本, 后以《百本張子弟書目錄》統(tǒng)稱。 首都圖書館現(xiàn)存《百本張子弟書目錄》就有兩種:一種目錄收子弟書三百多種, 另一種目錄收子弟書二百五十余種。 書坊冊數(shù)多, 內(nèi)容全, 主要通過書鋪小販、 百姓趕會的方式, 普遍深入地銷書售書。 子弟書這樣的印刷讀物應(yīng)受眾需求, 廣為流傳。

書坊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夾雜著明顯的商業(yè)企圖, 對繁蕪復(fù)雜的唱本進行改編、 編目。 在目錄結(jié)構(gòu)方面力求寫全別名、 標(biāo)注序評、 細化故事梗概, 為了讓受眾在購買之前一睹為快, 了解欲購曲本的大致內(nèi)容以便選取。 對于一些記錄數(shù)量較多的子弟書書業(yè)目錄, 常從書坊刊印曲本的實際出發(fā), 以利于推介和銷售為原則進行分類。 目錄中醒目處標(biāo)明所刊印曲本的回數(shù)及售價, 并按各種曲本的“回數(shù)”和“價目”進行分類, 如表 1 所示。 從表 1 可知, 回數(shù)越多, 售價越高; 相同回數(shù), 選本為名著小說《紅樓夢》等, 售價略高。 單本與合集的價格, 也大相徑庭。 《百本張子弟書目錄(一)》著錄:“《魂辨》。*《魂辨》又名《鬼辨》《慧娘魂辨》。《慧娘魂辨》。 《紅梅閣》以后。 一回。 四百?!薄栋俦緩堊拥軙夸?二)》著錄:“《紅梅閣》,連《魂辨》。 共四回。 三回。 一吊二。”[7]書坊主或先以單篇出售, 再以小冊子“集”的形式出版發(fā)行。 受眾可根據(jù)所需和自身經(jīng)濟能力, 選擇單冊單回、 多冊多回或合集購買。 根據(jù)《百本張子弟書目錄》中不同回數(shù)本的子弟書, 售價從三四百文到一吊不等, 十二吊的《全彩樓》實屬最貴。 坊肆大規(guī)模的子弟書抄本, 與刻本相比更受歡迎, 流通銷路更好。 子弟書如今廣泛進入傳播領(lǐng)域, 由受眾之間的文本傳閱, 到后來逐漸成為一種以贏利為目的而進行的商業(yè)傳播活動。 客觀上也大量地保存了子弟書近千種篇名和唱本, 在其發(fā)展和傳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 1 《百本張子弟書目錄》售價例表

除了為售書而編的子弟書坊抄目錄(清《樂善堂子弟書目錄》《百本張子弟書目錄》《別埜堂子弟書目錄》)外, 與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 文化思潮緊密相連的“讀書記”式的子弟書目錄(私抄目錄)也應(yīng)運而生。 民國初年, 天津蕭文澄編纂的《子弟書約選日記》第一次以日記體形式為子弟書編目。 適應(yīng)近代易俗改良之風(fēng), 對所選輯的百余種子弟書做出個人評點。 共選錄子弟書128種, 編排內(nèi)容格式如下:“六月廿八日第一卷 《八仙慶壽》詞句過于迷信, 與社會教育不合”; “《天官賜?!肪浞H多費解”等。 值得注意的是頻繁出現(xiàn)的以下評論:“鈔《全德》已登過星期報”, “七月一日第二卷 《馬躍檀溪》可選登報端”[8]。 由此可知, 他認(rèn)為對子弟書的篇目進行選編, 應(yīng)符合社會教育目的的標(biāo)準(zhǔn)。 入選登報刊行的子弟書作品往往思想醇厚, 益于教育。

另外, 此時的子弟書目錄進入大規(guī)模傳播發(fā)展時期。 首先是專著式的子弟書目錄: 1932年劉復(fù)、 李家瑞等編《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錄曲藝近6 000余種, 其中子弟書370余種; 內(nèi)容設(shè)置新創(chuàng)記錄調(diào)名、 流行地域、 每首曲文的開首兩行文字等項。 傅惜華編訂的《子弟書總目》[9]共收入子弟書目400余種。 它是第一部子弟書目錄專著, 首次列出了傅惜華碧蕖館所藏, 以及馬彥祥、 程硯秋、 梅蘭芳等曲本創(chuàng)作者30余人私人藏書, 并加注按語。 其次是論文、 簿錄登記式的子弟書目錄。 1977年, 陳錦釗撰寫的《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臺灣“國立”政治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研究所博士論文), 收錄子弟書目530多種, 所收內(nèi)容全面、 完整, 并加按語。 1981年, 吳曉鈴編的《綏中吳氏雙棔書屋所藏子弟書目錄》[10], 補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之缺收26種, 并添加有關(guān)子弟書曲目、 流變及創(chuàng)作者等方面的按語。 2000年, 仇江撰寫的《車王府曲本總目及藏本分布》[11], 以表格的形式言簡意賅地著錄了300種子弟書名及藏本分布情況。

從清道光末年《集錦書目》中所記載的150余種子弟書名, 至2012年黃仕忠編纂的《子弟書全集》收錄子弟書520余種、 存目70余種, 在文獻目錄方面子弟書曲名的著錄已達到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 不僅在數(shù)量上增加了三倍, 而且對子弟書的著錄不再停留于簡單的曲名編目, 而是深入細致全方位地進行了子弟書提要的編撰。 從版本、 館藏、 同書異名、 同名異書等方面, 吸收最新成果, 為子弟書目錄編纂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提供線索和參考。 可以此為據(jù), 追尋遺響, 尋繹子弟書的目錄傳播歷史痕跡。 這種歷時性的傳播可以超越時空而延續(xù)其不朽的生命。

3 序跋傳播

在子弟書百年間的傳播過程中, 還出現(xiàn)了文人評點的新現(xiàn)象。 這些評點本, 保留了時人的稀見序跋和珍貴題識, 凸顯了不受重視的傳播者本身(編撰者、 書坊主、 受眾等)在子弟書傳播軌跡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其撰者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曲文編輯者, 如“金臺三畏氏”。 另一類是題署真名實姓, 如“林兆翰”。 他們通過感情訴求、 現(xiàn)身說法, 增強感染力, 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都圖書館現(xiàn)存的《綠棠吟館子弟書選》(1922年)中記載:“金臺三畏先生, 飽學(xué)士也。 憫古道之不存, 惜前人之心血, 效明臧氏元人百種。 曲之例, 集當(dāng)代子弟書百種, 為書二十卷。 示余……壬戌之秋重陽日小蓮池居士書于十剎海之漢嚴(yán)卯齋?!毙∩彸鼐邮康男蜓?, 明確指出子弟書選集的標(biāo)準(zhǔn)為保存曲文中的優(yōu)秀文本, 即“效明臧氏元人百種。 曲之例, 集當(dāng)代子弟書百種, 為書二十卷”。 金臺三畏氏的題識也再次印證其說法, 即“爰仿元人百種曲體, 裁選成百種以存古人高山流水之遺韻”*民國十一年歲次壬戌夏歷中秋前三日, 金臺三畏氏自識于綠棠吟館。。 題識中還分析了導(dǎo)致子弟書說唱消失的因素: ①擅唱此種詞曲的是“八角鼓之老宗友”民國初年可娛耳的靡靡之音“時調(diào)小曲”為人們所好, 視子弟書如陳羹土飯; ②清光緒庚子年兵燹以后, 書坊廠肆相繼歇業(yè), 私人藏書盡行遺失, “百本張亦杳如黃鶴焉”[2]。

由于子弟書屬于非正統(tǒng)的通俗文學(xué)范疇, 故它的傳播受到許多來自社會輿論以及自身思想觀念等方面的無形控制。 尤其在進行表演傳播時, 其內(nèi)容選擇、 表達形式等總是不自覺地依據(jù)社會需要來篩查作品、 改編題材。 民國七年(1918年)七月, 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總董林兆翰先生(1862~1933年)在識語中寫道:“按韓小窗先生在前清康熙年間, 所編子弟書甚多。 每回有八起八落者, 有十起十落者。 此回《徐母訓(xùn)子》, 本系十起十落之格。 第一段意在渾寫大概, 惟詞藻過多, 未免稍晦。 非普通人所能領(lǐng)略。 近今子弟書不為社會歡迎。 其故亦實由于此……演唱諸君宜取通俗主義。 務(wù)(似宜)將開首數(shù)行全行刪去。 即從第二段‘太夫人見徐庶請安在膝下跪’句唱起?!盵12]

清代子弟書是在八旗子弟樂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鼓詞摘唱形成的一種以七言為主、 具有韻文形式、 無說白可歌唱的曲種。 最初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曲文工尺音譜俱收的文本, 既可讓表演者使用, 又供案頭閱讀。 它既以文字為媒介, 又能通過表演者進行更為廣泛的傳播。 然而, 子弟書“表演”傳播的共時性特征, 卻使之無法保持原初的傳播狀態(tài)。 著名學(xué)者啟功先生曾提及, 一些“盲清客”在自家書房或客廳中拿起樂器來唱, 若是唱子弟書, 會因其唱法沉悶而跑開去玩。 北京當(dāng)時能唱子弟書的老藝人只剩兩位, 且沒有譜子流傳下來。 如今成為百年絕唱的它, 已無從考察其具體的“表演”傳播方式, 只能在只言片語的文獻資料記錄中尋繹、 識別和探索。

子弟書作為一種韻文, 在押韻上通押北方“十三轍”。 子弟書《徐母訓(xùn)子》全篇使用“遙條”轍。 此韻轍, 多表現(xiàn)豪放之語言和激動之情緒, 與曲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相契合。 曲文末尾出現(xiàn)“蕭” “毛” “曹”(2) “豪” “霄” “瞧”(4) “搖” “饒”(2) “飄” “韜” “迢” “敲” “調(diào)” “勞” “標(biāo)” “嘲” “拋”(3) “牢”(2) “苗” “高” “操” “瞧” “毫” “交” “袍” “刀” “遙” “焦” “豪”(2) “撓” “跳”一些韻字。 但“遙條”轍屬窄韻, 韻腳難免重復(fù), 如“瞧”字就出現(xiàn)了四次。

識語中還提到“每回有八起八落者, 有十起十落者。 此回《徐母訓(xùn)子》, 本系十起十落之格?!蹦壳埃?子弟書《徐母訓(xùn)子》的各類文本和目錄記載中均著錄為一回, 即不分回, 為近1 400字的文字段落。 根據(jù)識語所說, 第二段是從“太夫人見徐庶請安在膝下跪”句起, 第一段內(nèi)容則大約140字(八句)左右。 由此可知, 在眾所周知的“回”這個段落劃分單位之下, 還包括更小的結(jié)構(gòu)單位“起”和“落”。 “起”“落”是從音韻、 唱詞的角度在表演唱時對韻文內(nèi)容的自然劃分。 子弟書《徐母訓(xùn)子》全一回, 共十起十落, 每一起落之間140字左右。

《徐庶訓(xùn)子》是《三國演義》的忠孝節(jié)義故事之一, 內(nèi)容本為老太太怒氣填胸、 責(zé)罵兒昏、 自盡而死的壯烈場景。 然而, 由于子弟書曲文“第一段意在渾寫大概, 惟詞藻過多, 未免稍晦。 非普通人所能領(lǐng)略。 近今子弟書不為社會歡迎。 其故亦實由于此”。 因此, 提出“演唱諸君宜取通俗主義。 務(wù)(似宜)將開首數(shù)行全行刪去。 即從第二段‘太夫人見徐庶請安在膝下跪’句唱起”的舞臺表演改動。 根據(jù)受眾情緒, 將詩詞韻味十足、 詞藻過多、 晦澀難懂的第一段曲文“老精神無半點埃侵, 輕裘短杖鬢蕭蕭……千古下慷慨激昂筆作哭聲墨滴雨淚小窗圖寫女英豪”[4]去掉, 直接從具體故事情節(jié)唱起“太夫人見徐庶請安在膝下跪”, “以期詞意顯豁, 免得令人聽之昏昏欲睡”[12]。 目前, 所見《俗文學(xué)叢刊》收錄的文本內(nèi)容完全相同, 車王府本與之比較, 在開首多出八句詩篇:“英男賢母姓名標(biāo), 首冠東周次漢朝。 專諸至孝終全義, 慈母傾生始刺僚。 忠烈王陵扶劉季, 萱堂伏劍仰漢高。 垂名千古惟徐母, 訓(xùn)子留芳只恨曹”[4], 其余文字內(nèi)容相同。 車王府本中“詩篇”的補充和典故的引用, 雖增添了曲文的詩意, 但更顯示出子弟書由表演走向案頭文學(xué)化的大勢所趨。 這些零散的文獻資料, 讓我們對民國初年子弟書表演傳播形式的概貌略窺一斑。

4 結(jié) 語

清末到民國時期, 正是一批醉心于此、 為保國粹的志士文人們始終執(zhí)著于對子弟書曲本的搜集、 整理、 編目及評點, 方使之保存和流傳。 勾勒出子弟書漸趨衰微的粗線條傳播發(fā)展輪廓, 是其傳播軌跡的重要印證。 子弟書最初是以藝人說唱為主、 受眾坊主傳抄為輔的方式在傳播。 清末以來則形成了官方選刻、 有識之士個人抄存、 坊肆成規(guī)模私印的多樣化傳播模式。 其中評點者真實地記錄了直接參與子弟書或創(chuàng)作、 或編輯、 或刊行的全過程, 極大加速了清代子弟書的傳播和影響, 在曲藝的傳播史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于今文中所提及的諸多文獻資料, 面臨著訛變、 作偽、 失傳等變故,值得我們重視關(guān)注, 對子弟書的傳播歷史所進行的代表性評論, 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是有關(guān)中國古代民族曲藝傳播資料的重要留存。

[1] 關(guān)德棟, 周中明. 子弟書叢鈔(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 金臺三畏氏. 綠棠吟館子弟書選(內(nèi)含《綠棠吟館子弟書百種總目》) [Z]. 北京:首都圖書館藏(稿本), 1922.

[3] 劉復(fù), 李家瑞, 等. 中國俗曲總目稿[M]. 臺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 1932.

[4]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 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4.

[5] 俗文學(xué)叢刊(第384~400冊說唱類子弟書總目)[M].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4.

[6] 黃仕忠. 子弟書全集[M]. 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 2012.

[7] 百本張子弟書目錄[Z]. 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首都圖書館藏(吳曉鈴贈).

[8] 蕭文澄. 子弟書約選日記[Z]. 天津:天津圖書館藏(民國抄本).

[9] 傅惜華. 子弟書總目[M]. 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 1957.

[10] 吳曉鈴. 綏中吳氏雙棔書屋所藏子弟書目錄[J]. 文學(xué)遺產(chǎn), 1981(4): 150-156.

[11] 仇江,張小瑩. 車王府曲本全目及藏本分布[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

[12] 子弟書三種[Z]. 天津圖書館藏(刻本). 天津: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 1918.

OntheDisseminationRecordsofZidishuintheLateQingDynastyandtheEarlyRepublicofChina

ZANHongyu

(Dep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iyuan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2, China)

The art of rapZidishuhundred years,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ethnic folk China. It is not only the memory of the Manchu eight banners of humanity, but als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sion process of Han culture. The Qing song,Zidishucollenction rare related content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existing directory, focuse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fa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existence, the Qing Dynasty north mining rap literature in the spread of wealth.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 context, given the social upheaval in the Qing Dynasty a unique folk art, “mor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and positioning.

Zidishu; folk art; Manchu culture

1673-1646(2017)06-0038-05

2017-09-23

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xué)青年基金項目: 清代坊肆與八旗說唱文學(xué)的傳播研究(12CZW040)

昝紅宇(1977-), 女, 副教授, 從事專業(yè):元明清文學(xué)。

I207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6.007

新化县| 广西| 库车县| 察隅县| 普兰店市| 青河县| 恩平市| 安西县| 永州市| 大荔县| 青铜峡市| 无为县| 毕节市| 类乌齐县| 广河县| 富川| 吉木萨尔县| 永丰县| 五河县| 尤溪县| 修水县| 盐城市| 苗栗市| 贵南县| 武定县| 枣阳市| 托克托县| 油尖旺区| 庆安县| 宜州市| 原平市| 仪陇县| 永年县| 宁国市| 龙山县| 华亭县| 瑞昌市| 梅州市| 衡阳县| 修水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