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宗室嫡庶現(xiàn)象及其影響*

2018-01-07 21:04王新瑋
關鍵詞:宗室爵位生母

王新瑋

(滄州師范學院 歷史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0)

清代宗室嫡庶現(xiàn)象及其影響*

王新瑋

(滄州師范學院 歷史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0)

嫡庶關系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重要的家族關系。 由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一妻多妾”的組成形式, 因此按照生母地位不同, 將子女劃分為嫡出與庶出。 與其他朝代不同, 清代宗室的嫡庶觀念經(jīng)過多次變化, 對男性嫡庶出身的規(guī)定逐漸弱化, 但對女性的嫡庶出身卻更為注重。 清代重視女性嫡庶是由其特殊的晉升制度及選秀制度造成的, 促使清代宗室內(nèi)形成了重視宗女嫡庶出身的特殊觀念。 這種特殊的嫡庶現(xiàn)象對清代宗室的禮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清代; 宗室; 嫡庶現(xiàn)象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 大部分王朝均選擇以“嫡長子繼承制”作為皇位、 爵位繼承的第一選擇。 明代朱元璋在冊封朱標為皇太子的冊文中稱:“國家建儲, 禮從長嫡, 天下之本在焉?!盵1]482朱元璋的思想代表了中國人的嫡庶觀念, 即重嫡子而輕庶子, 而對女性的嫡庶出身卻并不十分看重。

1 清制皇子、 皇女嫡庶觀念演變

1.1 清制初創(chuàng)時嚴格按照嫡庶劃分皇子、 皇女

努爾哈赤起兵后, 嫡子的地位遠高于庶出諸子。 杜家驥先生認為:“努爾哈赤建八旗, 實行領主分封, 雖然子息眾多, 但封為旗主, 領有旗下較多牛錄者均為嫡子……努爾哈赤生前也曾預立太子, 先欲立嫡長子褚英……繼而又立嫡次子代善……最終決定由八旗旗主等貝勒共同推舉。 由于充任旗主者及領半旗牛錄之非旗主貝勒均為嫡出者, 所以被推舉為汗者也不可能超出這一嫡出范圍 。”[2]

皇太極執(zhí)政期間, 繼續(xù)強化努爾哈赤時期已經(jīng)確立的嫡庶區(qū)別對待的方針。 崇德元年, 皇太極分別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 和碩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 和碩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 和碩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 和碩貝勒岳托為和碩成親王、 和碩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 貝勒薩哈璘追封為和碩穎親王、 貝勒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3]372-373。 雖然清代爵位名義上按照軍功授予, 但考察崇德時期所封諸王, 除鄭親王濟爾哈朗作為舒爾哈奇一支的代表外, 努爾哈赤子孫封王者全部為嫡出。 由此可知, 皇太極以論功行賞的方式對宗室授予爵位, 實質(zhì)上是對努爾哈赤起兵后實施的“嫡子掌兵”政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關于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嫡庶身份, 史學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根據(jù)《清史稿》記載, 豪格生母為“(太宗)繼妃, 烏拉那拉氏”[4]8904。 清代君主的配偶被稱為繼妃者只有3人, 其一為“(顯祖)繼妃納喇氏”[4]8898, 其二為“(太祖)繼妃, 富察氏”[4]8899, 其三即為豪格生母。

繼妃的位置在清代官史記載中并不相同。 《清史稿》記載太祖諸妃時, 將孝慈高皇后置于繼妃富察氏之前, 但在成書年代更早的《太祖實錄》中, 繼妃富察氏則位于孝慈高皇后之前, 這說明在最早的清代官修史書中, 承認繼妃富察氏嫡妻地位早于孝慈高皇后。 如果其他兩位繼妃嫡妻身份能夠確認, 那么豪格生母烏拉那拉氏曾為太宗嫡妻當沒有疑問。 由此來看, 烏拉那拉氏應為皇太極元妃之后、 孝端文皇后之前的嫡妻。 嫡出的身份也成為豪格能在皇太極稱汗后即成為掌旗貝勒, 并在皇太極稱帝后獲封親王的重要原因。

與其他朝代不同, 清代不僅十分重視皇子的嫡庶出身, 皇女的位份也按嫡庶出身作為重要依據(jù)。 崇德元年, 皇太極除了規(guī)定皇子的封爵外, 對皇女的封爵也有所規(guī)定, 即“中宮所生女為固倫公主, 庶妃所生女為和碩公主”[5]2。

這一規(guī)定與中國傳統(tǒng)上對公主的封號并不相同。 漢族王朝在對公主封授時, 一般只有名號的區(qū)分, 并不會因嫡庶出身而區(qū)別對待。 如明代就明確規(guī)定“皇姑曰大長公主, 皇姊妹曰長公主, 皇女曰公主”[6]3661, 公主的儀制均為“授金冊, 祿二千石, 婿曰駙馬都尉”[6]3661, 并不會因是妃嬪所生而與皇后嫡女有所區(qū)別。

1.2 清軍入關后皇子嫡庶觀念逐漸淡化

清王朝入關后, 宗室不斷漢化, 宗室內(nèi)的各種宗族關系受到漢族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逐漸形成了清代獨特的宗室嫡庶觀念, 其主要特點就是對皇子與皇女的嫡庶出身區(qū)別對待。

順治帝即位后, 宗室內(nèi)開始出現(xiàn)庶出皇子封王的現(xiàn)象。 順治元年十月, 順治皇帝下詔:“朕今嗣服, 定鼎中原, 景命維新, 誕登大寶。 爾碩塞乃太宗之子, 朕之庶兄, 當茲國慶, 宜篤懿親, 特授以冊印, 封爾為多羅承澤郡王, 本支萬世, 與國咸休?!盵7]100清代第一次出現(xiàn)庶出皇子封王。

雖然碩塞被順治帝破格提升為郡王, 后又晉封親王, 但是碩塞的爵位卻在未犯過錯的情況下出現(xiàn)過多次反復。 《清史稿》記載:“(碩塞)不當在貴寵之列, 茲以太祖孫故, 加錫王爵, 其班次、 俸祿不得與和碩親王等。 順治七年以和碩親王下、 多羅郡王上無止稱親王者, 仍改稱郡王?!盵4]9048碩塞爵位的反復, 反映出清代皇子爵位按嫡庶授封的原則開始動搖, 但庶出皇子封王仍不被宗室認可。 綜合來看, 順治年間除破格晉封其兄碩塞為承澤親王外, 對其他兄弟的封爵仍然按照嫡庶原則授予較低爵位。

雍正帝以后, 皇子爵位的封授不再按照嫡庶予以劃分, 凡皇子皆授王爵, 以體現(xiàn)皇子身份的尊崇。 清世宗序齒皇子6人中, 被授予爵位者2人, 其中親王2人; 高宗十七子中, 被授予爵位者7人, 其中親王6人, 郡王1人; 仁宗五子中, 被授予爵位者3人, 其中親王3人; 宣宗九子中, 被授予爵位者5人, 其中親王3人, 郡王2人。 可以看出, 自雍正帝開始, 皇子除夭折及本人或生母犯有嚴重過失外, 均會被授予王爵。 未被封為王爵的成年皇子如雍正帝第三子弘時, 就因“放縱不羈, 削宗籍, 無封”[4]9086。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則因生母“忤上旨”而被乾隆帝懲罰, 故而未得封爵。

從以上變化中可知, 清代皇子的爵位不斷提高, 王爵從設立之初為獎勵軍功轉變?yōu)楦哔F身份的象征。 由于王朝統(tǒng)一后皇子不再掌握軍權, 皇權逐漸加強, 皇子的地位與爵位不斷提升, 皇子的嫡庶出身不再重要。 至雍正、 乾隆時期, 清代皇子封授制度完成了由“以軍功為名, 以嫡庶為實”轉變?yōu)榘凑漳挲g排序進行封授, 授予爵位的時間和爵位的高低主要由皇子的年齡決定, 而不再按照嫡庶出身進行區(qū)分。

由于道光帝的前三名皇子先后夭折, 導致其存世皇子中年齡最大的皇四子奕詝在即位時亦不過二十歲, 皇子中除皇五子奕誴出繼外, 再無封爵者。 道光帝諸皇子均是咸豐帝即位后所封授。 道光三十年, 咸豐皇帝下詔:“朕弟奕讠斤著封為恭親王; 奕譞著封為醇郡王; 奕詥著封為鐘郡王; 奕譓著封為孚郡王。”[9]38由于是兄長對諸弟進行封爵, 嫡庶關系不再重要, 使得清代皇子爵位按照年齡大小進行封授的制度被固定下來。 雖然嘉慶二十四年也曾出現(xiàn)封“皇三子綿愷著封為多羅惇郡王; 皇四子綿忻著封為和碩瑞親王”[10]1這一不太符合長幼順序的現(xiàn)象, 但綿愷與綿忻為同母兄弟, 均屬嫡子, 爵位不同并非因為嫡庶出身不同而區(qū)別對待。

清軍入關后, 皇子授爵受嫡庶影響逐漸減弱, 而公主的爵位授予卻仍然受到嫡庶的影響, 直到宣統(tǒng)帝遜位也不曾改變。 康熙帝親政后改變了皇子授爵原則, 卻并未改變皇女冊封制度。 康熙帝對自己唯一妹妹的封授仍按崇德年間制定的慣例進行受封。 “世祖第二女, 庶妃楊氏生, 康熙六年二月下嫁訥爾杜, 封和碩公主。”[4]5278康熙帝的諸女中, 除下嫁蒙古王公或雍正帝同母姊妹外, 并無庶出皇女受封固倫公主的情況。

整個清代, 公主的身份嚴格按照崇德初年的規(guī)定, 嫡出皇女封固倫公主, 庶出皇女封和碩公主, 下嫁蒙古的庶出皇女和皇帝生母所生的庶出皇女一般會被封為固倫公主。 雖然有部分妃嬪所生皇女因皇帝的寵愛而被破例由和碩公主升格為固倫公主, 但從總體上看, 這一制度在清代被很好地執(zhí)行。

清代自建國至同治九年最后一名皇女受封為止, 共36名皇女獲封公主, 其中21人受封固倫公主, 15人封和碩公主。 在21名固倫公主中, 嫡出9人, 庶出12人。 然而, 在受封固倫公主的12名庶出皇女中, 皇太后所生4人, 下嫁蒙古5人, 被破格抬升的只有3人, 分別是清太宗第六女固倫公主、 清高宗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 清文宗第一女榮安固倫公主。

清代, 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不僅存在名號的差別, 所享有禮儀也并不相同。 乾隆五十一年, 乾隆帝對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的差別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嗣后, 固倫公主品秩著視親王; 和碩公主品秩著視郡王。 向來固倫、 和碩公主俱乘銀頂轎, 嗣后固倫公主著乘金頂轎, 和碩公主仍著乘銀頂轎, 十公主著加恩乘金頂轎?!盵11]125而在下嫁時的筳燕次數(shù)上, 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也有差別。 “乾隆二十五年, 和嘉和碩公主下嫁和碩額駙福隆安, 禮部提請筳燕次數(shù), 諭嗣后固倫公主著筳燕二次, 和碩公主著筳燕一次, 著為例?!盵11]26

從以上的規(guī)定可知, 從對皇女的封爵來看, 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地位存在較大的差距, 其禮制也不同, 固倫公主的地位明顯高出和碩公主; 從整個宗室層面來看, 乾隆帝對公主品秩按照親王、 郡王進行類比, 反映出在乾隆帝的設想中, 皇子今后的爵位都應為親王或郡王。

總體上看, 清代皇子立國之初對皇子及皇女均按照嫡庶出身分別封授爵位。 自康熙年間開始, 皇子按照嫡庶進行封授的原則開始松動, 直到乾隆年間徹底放棄以嫡庶出身授予爵位; 而對于皇女爵位的封授卻始終嚴格按照嫡庶出身進行, 雖然也出現(xiàn)過庶出皇女被授予固倫公主, 但從總體上看, 皇女授爵仍然較好地堅持了嫡庶原則。

2 清代宗室男、 女嫡庶觀

與皇子、 皇女的授爵情況類似, 清代對宗室的授爵也與中國傳統(tǒng)上對宗室授爵的原則不同, 而是以嫡庶出身作為宗室授爵的重要依據(jù)。

2.1 清代對宗室男性的授爵制度

在清制草創(chuàng)之初, 清代對宗室男性的授爵就開始刻意按照嫡庶差別進行區(qū)分。 皇太極即位后規(guī)定:“親王側室妾滕所生子封輔國將軍, 郡王側室妾滕所生子封奉國將軍?!盵5]2順治初年也規(guī)定:“親王嫡子奉特旨始封世子, 其未封世子者, 與余子同受封爵, 余子考授不入八分輔國公; 郡王嫡子奉特旨始封長子, 其未封長子者亦與余子同授封爵, 余子考授一等鎮(zhèn)國將軍; 貝勒嫡子降襲貝子, 余子考授二等鎮(zhèn)國將軍; 貝子嫡子降襲鎮(zhèn)國公, 余子考授三等鎮(zhèn)國將軍?!盵11]46這里所提到的余子, 是指親王、 郡王嫡福晉與貝勒、 貝子嫡夫人所生之子, 均為嫡子, 并不包括親王、 郡王側福晉及貝勒、 貝子側夫人所生之庶子。 由此來看, 這一規(guī)定主要是針對嫡子的授爵, 庶出諸子所能授予的爵位相較于一般嫡子較低。

乾隆年間, 為強化宗室內(nèi)嫡庶之間的區(qū)別, 保障庶出諸子的地位, 清政府對宗室庶出諸子所應授予的爵位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 按照乾隆帝的設計:“親王側福晉子考授二等鎮(zhèn)國將軍; 郡王側福晉子考授三等鎮(zhèn)國將軍; 貝勒側室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 貝子側室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盵11]53但這一規(guī)定僅適用于具有合法地位的親王、 郡王側福晉及貝勒、 貝子側室所生之庶出子。 對于地位更低的媵妾、 侍女所生之子, 乾隆帝下令:“親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 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 貝勒、 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將軍; 其余妾婢所生之子為閑散宗室?!盵11]53

通過這一系列規(guī)定, 清代將宗室男性的出身劃分為嫡長子、 其余嫡子、 側室所生庶子、 媵妾所生庶子等四部分。 這不僅強化了宗室內(nèi)嫡長子的地位, 明確了嫡子與庶出子之間的差距, 同時也依照生母的地位對庶出子加以區(qū)分, 確立了清代特殊的嫡庶區(qū)別授爵制度, 這一制度直到清末一直被堅持。 同治三年惠親王綿愉去世, 其子“奕詢、 奕謨均著加恩晉封奉恩鎮(zhèn)國公”[12]443。 光緒十五年惇親王奕誴去世后, 其子“載瀾著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載瀛、 載津著封為二等鎮(zhèn)國將軍”[13]182。綿愉諸子與奕誴諸子爵位的不同固然有奕誴出繼旁支后其特殊身份的原因, 但同時也與受封者的嫡庶出身有很大的聯(lián)系。

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定, 清政府進一步強化了嫡長子在諸子中擁有的崇高地位。 同時, 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定, 宗室內(nèi)妻妾的差別也得到更進一步的強化, 體現(xiàn)了宗室內(nèi)嫡庶有別的觀念, 同時也維護了正妻在家族中的地位。

2.2 清代宗室女性授爵規(guī)定

在中國歷代禮儀制度中, 宗女的封號一般只與其生父的爵位相關。 如明代就曾規(guī)定:“親王女曰郡主; 郡王女曰縣主; 郡王孫女曰郡君; 郡王曾孫女曰縣君; 郡王玄孫女曰鄉(xiāng)君?!盵14]按照明代宗女的授爵制度, 各級宗室所生之女雖因生母位份不同而有嫡庶之分, 但庶出女的爵位并不比嫡出女低。

與對待宗室男性不同, 清代對待宗女的嫡庶出身經(jīng)歷過明顯的轉變。 在立國之初, 清王朝對宗女的授爵并未按照嫡庶出身加以區(qū)別對待, 庶出女的爵位與嫡出女并無明顯不同。 隨著滿洲貴族不斷受漢族嫡庶觀念的影響, 清代對宗女的嫡庶出身逐漸重視。 康熙帝認為:“親王以下、 不入八分公以上側福晉、 側室所生女, 與嫡出一例受封, 實為過優(yōu)。”[11]50并下旨:“嗣后親王側福晉所生女降二等視貝勒嫡女授為郡君; 郡王側福晉所生女降二等視貝子嫡女授為縣君; 貝勒側夫人所生女降二等視鎮(zhèn)國公嫡女授為鄉(xiāng)君; 貝子、 鎮(zhèn)國公、 輔國公側室所生女并無應降品級, 將貝子側夫人所生女食五品俸; 鎮(zhèn)國公、 輔國公側夫人所生女食六品俸; 其余并稱宗女, 不受封?!盵16]50至此, 清代在宗室女性中開始出現(xiàn)因嫡庶出身不同而爵位存在差異的現(xiàn)象。

與宗室男性類似, 清代對宗室庶出女性的授爵也按照生母位份的區(qū)別加以區(qū)分。 親王、 郡王側福晉及貝勒、 貝子側夫人生女降等受封, 而位份更低的媵妾之女則不再受封。 乾隆十三年, 乾隆帝曾明確表示:“宗室庶女系媵妾所生, 從無受封之例, 其有許字蒙古者, 念其遠適外藩, 格外加恩, 以示優(yōu)禮。”[11]55即使是同蒙古聯(lián)姻的媵妾之女, 仍不能獲得與側室之女相同的地位。 按照清代的規(guī)定:“親王、 郡王庶出女許字外藩者, 著宗人府照公嫡出女請封?!盵11]55這里的庶出專指媵妾所生之庶女, 而親王、 郡王側福晉所生之庶女正常授爵應照貝勒、 貝子嫡女受封郡君或縣君, 兩者爵位仍有差距。 可見, 清代對庶女地位的區(qū)分同樣明確。

在清代的禮儀制度中, 宗室按照生母等級的不同, 對庶出子女進行分等, 將宗室子女由中國傳統(tǒng)中嫡庶兩等變?yōu)榈粘觥?側室所出、 媵妾所出三等, 這極大地強化了清代宗室的嫡庶差別, 反映了清代宗室中嫡庶觀念逐漸加深的現(xiàn)狀。 清代通過在宗室女性內(nèi)明確嫡庶劃分, 并對庶出子女身份的不同對待, 進一步明確了宗室內(nèi)嫡庶之別, 強化了嫡出子女的地位, 從而鞏固了正妻在家族中的地位。

從總體上看, 清代對宗室子女的嫡庶出身十分看重, 并在禮制上對庶出子女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 由單純的嫡庶兩等變?yōu)榈粘觥?側室所出、 媵妾所出數(shù)等, 通過這一系列規(guī)定反映出清代試圖通過嚴格要求宗室的嫡庶劃分重建社會的嫡庶觀念, 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使清代嫡母的地位有所提升, 并在宗族事務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然而, 從整個清代宗室的實際狀況來看, 清代更重視宗室女性的嫡庶出身, 而逐漸輕視宗室男性的嫡庶出身。

3 清代宗室嫡庶觀成因及影響

清代宗室嫡庶觀念十分獨特, 也較為混亂。 一方面, 清代對宗室的嫡庶出身十分看重, 甚至對宗室女性的嫡庶也十分看重; 另一方面, 清代對宗室嫡庶的認識也逐漸發(fā)生轉變, 對男性的嫡庶觀念逐漸放松, 但對宗室女性的嫡庶卻逐漸加強。 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有其特殊原因, 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3.1 清代特殊嫡庶觀念產(chǎn)生的原因

清代的嫡庶觀并非自滿洲貴族“漢化”后才出現(xiàn), 而是入關前就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這一點從清初諸帝對努爾哈赤眾兄弟的追封中即可看出。 努爾哈赤的庶母弟穆爾哈奇, 清代對他評價極高, 稱他“驍勇善戰(zhàn), 每先登陷陣。 屢從征伐, 賜號青巴圖魯”[4]8939, 但其死后僅被追封為“誠毅勇壯貝勒”[4]8940, 而努爾哈赤嫡母弟雅爾哈齊“生平不著”[4]8963, 卻被追封為“通達郡王”[4]8963。 這種追封, 反映了清初諸帝對于皇子嫡庶出身的看重。

清代宗室男性由于晉升機會較多, 無論是襲爵還是從軍亦或是參加宗室科舉, 均可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因此宗室男性出身在清代并不被看重。 與之相對, 宗女嫡庶出身的限制更加容易。 清代采取同其他朝代不同的選秀制度, 導致“八旗人家之女出嫁之后, 其對象有可能是比自家地位高的文武大臣, 甚至可能被選為皇妃, 機會碰巧還可能冊封為皇后”[15]211。 這種制度下, “滿族姑娘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 父、 母、 兄、 嫂都對她們表示十分尊敬。 比如早晨哥哥遇見了妹妹, 也要很客氣的說: 妹妹您早起來啦, 喝早茶啦”[15]33。

雖然宗女出嫁后在夫家的地位并不比娘家高, 但由于宗室人數(shù)較少及清代滿漢不得通婚的祖制, 使得滿洲各家族內(nèi)部世代通婚。 為維持家族的血統(tǒng), 使得滿洲貴族對其正妻的嫡庶出身格外看重, 促成了清代特殊嫡庶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3.2 清代特殊嫡庶觀念的影響

3.2.1 受嫡庶觀念的影響, 清代逐漸實行“兩宮皇太后”體制

雖然歷代均堅持以“嫡長子繼承”為皇位繼承的第一原則, 但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嫡子缺失, 使得許多庶出皇子繼承皇位。 由于庶出皇子的生母地位遠低于嫡母, 歷代君主對待生母與嫡母時往往區(qū)別對待, 嚴重時甚至會引發(fā)后宮的爭端。 按照中國傳統(tǒng)禮儀:“天子立, 尊皇后為皇太后, 若有生母稱太后者, 則加徽號以別之?!盵6]3534明代雖然也尊皇帝生母為皇太后, 但是直到明朝滅亡, 皇帝生母與嫡母的禮儀仍有不小的差距。 “弘治十七年三月(孝肅?;屎?崩, 別祀于奉慈殿, 不祔廟, 仍稱太皇太后。 嘉靖十五年, 與紀、 邵二太后并移祀陵殿, 題主曰皇后, 不系帝謚, 以別嫡庶?!盵6]3534

清代對宗室嫡庶出身十分看重, 也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確保嫡母的地位。 在對皇帝生母位份的處理上, 清代采取提高生母的位份, 形成了清代獨特的“兩宮皇太后”格局。 明代受制于漢族禮儀和宗法制度, 雖尊封生母為皇太后, 但在禮制上皇帝生母與嫡母地位并不相同。 清代雖以“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對皇帝嫡母與生母加以區(qū)分, 二者在位份上也有先后, 但其禮制地位并無不同。

孝莊文皇后是清代第一位以皇帝生母身份被尊為皇太后之人, 她與清太宗的皇后一起被尊為皇太后, 兩宮皇太后在薨逝后均得到“系帝謚、 附太廟”的待遇, 這反映出清代皇帝生母地位的上升。 清代生母、 嫡母并尊的情況在清一代始終沒有改變。 “(咸豐)十一年七月, 文宗崩, 穆宗即位, (慈禧皇太后)與孝貞皇后并尊為皇太后, 詔旨稱母后皇太后、 圣母皇太后以別之?!盵4]8925

清代如此做法, 與其所崇尚的孝道有關, 為凸顯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清代諸帝在禮制上給予生母同嫡母相同的禮制, 在孝道與嫡庶觀念相矛盾時以孝道作為首選, 只在太廟位次上體現(xiàn)尊卑, 并無明顯差別。

3.2.2 清代特殊嫡庶制度導致世子制度名存實亡

清軍入關后, 第一代親王、 郡王逐漸故去。 因此, 明確宗室諸王傳承的規(guī)則成為清王朝面臨的重要問題。 順治十年, 清政府正式確定:“親王一子封世子, 候襲親王爵; 郡王一子封長子, 候襲郡王爵。 凡應襲王爵者, 必以嫡妃子承襲, 若嫡妃無子, 方準次妃子承襲?!盵5]4從這一繼承原則來看, 清代王爵應為世襲罔替, 所以才會仿照明代設立世子制度, 以嫡長子為世子, 世代承襲爵位。

所見清代冊封世子的實例最早發(fā)生在順治八年。 這一年順治皇帝冊封鄭親王濟爾哈朗嫡長子富爾敦為世子。 此后, 濟爾哈朗之子濟度、 安親王岳樂之子馬爾渾、 平郡王羅可鐸之子訥爾圖、 簡親王雅布之子雅爾江阿、 裕親王福全之子保泰、 誠親王胤祉之子弘晟、 恒親王胤祺之子弘昇、 裕親王保泰之子廣善、 淳親王胤佑之子弘曙和弘暻、 順承親王錫保之子熙良等12人先后被封為世子或長子。

世子制度的建立, 源于清代試圖以冊封世子、 長子的形式將宗室內(nèi)已經(jīng)形成的嫡庶差別加以固定, 進而穩(wěn)定宗室內(nèi)的關系, 避免諸王之子因爭奪王位而造成宗室內(nèi)耗。 雖然清代以制度的形式, 明確規(guī)定了世子、 長子作為王爵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但是這一制度在乾隆中期開始, 就已經(jīng)名存實亡。

乾隆十五年, 履親王允祹之子弘昆被追封為世子, 自此以后, 清代再沒有人被授予或追封為世子或長子, 但世子制在乾隆十五年后仍然存在。 在嘉慶年間重修的《欽定大清會典》中, “世子”與“長子”雖已經(jīng)從爵位中被刪除, 但仍以特爵形式進行保留。 “嫡子之受封者, 其等二, 曰世子, 曰長子, 親王一子封世子, 嗣親王; 郡王一子封長子, 嗣郡王, 均奉特旨始行封授?!盵16]6

清初宗室內(nèi)嫡庶差別巨大, 庶出之子即使年長也與嫡長子有巨大的差別, 甚至存在一定的隸屬關系。 如努爾哈赤的諸嫡子皆為掌旗貝勒, 而庶出諸子均隸屬于各旗。 正是基于嫡子更高的地位, 清代在設立世子制度時給予親王世子和郡王長子更為崇高的地位。 在清代的禮制中, 親王世子的地位高于郡王, 郡王長子的地位也高于貝勒。 隨著清代宗室庶出子地位逐漸上升, 而世子的地位又被定位的過高, 故乾隆朝以后, 世子、 長子與庶出諸子的懸殊差距已經(jīng)顯得不協(xié)調(diào), 也不利于維持宗室內(nèi)的穩(wěn)定, 導致世子制逐漸名存實亡。

4 結 語

清代特殊嫡庶觀念反映出清代宗室對待嫡庶的矛盾心理。 出于有別嫡庶的政治考慮, 清代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嚴格的關于嫡出與庶出地位的各種規(guī)定, 并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嚴格執(zhí)行, 維護了正妻在家族中的地位。 然而, 由于清代特殊的制度及爵位傳承形式, 使得清代的嫡庶觀念在男性中很難被嚴格地執(zhí)行下去, 而在宗室女性中卻得到了較好的執(zhí)行。

[1] 明太祖實錄[M].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6.

[2] 杜家驥. 清朝滿族的皇家宗法與其皇位繼承制度[J]. 清史研究, 2005(1): 32-46.

[3] 清太宗實錄[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4] [民國]趙爾巽. 清史稿[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5] 大清會典·康熙朝[M].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92.

[6] [清]張廷玉. 明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7] 清世祖實錄[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8] 大清會典·雍正朝[M].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95.

[9]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道光三十年[Z].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10]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嘉慶二十四年[Z].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11]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M].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92.

[12] 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同治三年[Z].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13] 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光緒十五年[Z].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14] 皇明祖訓(卷十)[M]. 濟南: 齊魯書社, 1997.

[15] 金啟孮. 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16] 大清會典·嘉慶朝(卷一)[M].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92.

TheCloseDescendSystemoftheImperialClanintheQingDynastyandItsImpacts

WANGXinwei

(School of History,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061000, China)

The Close Descend System reflects an important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 Due to the traditional family formation of “One Wife and Multiple Concubines”, children were normally divided into some who born of man’s legal wife and some who born of concubin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ir mothers. Different from other dynasties, the Close Descend System of the imperial clan in the Qing dynasty altered many tim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atus of men who born of concubines was deemphasized inside the imperial clan, while the status of women was emphasized. It i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systems toward 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Furthermore, this special Close Descend System also had influences on the Li system of the imperial clan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royal clan; the close descend system

1673-1646(2017)06-0081-06

2017-09-18

王新瑋(1991-), 男, 碩士, 從事專業(y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

K24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6.016

猜你喜歡
宗室爵位生母
宋代宗室經(jīng)濟狀況與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論
居延漢簡所見戍卒問題瑣議
生母
生母
玄宗朝節(jié)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
從國君稱呼看春秋戰(zhàn)國時的“禮崩樂壞”
世襲制的起源和確立
生母和岳母等2則
“侯”和“候”
永年县| 汾阳市| 铜鼓县| 蒙城县| 吴桥县| 吐鲁番市| 琼结县| 江都市| 荔波县| 墨江| 兴城市| 宁化县| 彭州市| 旬邑县| 岗巴县| 聂拉木县| 馆陶县| 新河县| 喀喇| 吉木乃县| 伊宁县| 晴隆县| 株洲县| 文成县| 威宁| 平远县| 包头市| 阳山县| 泰州市| 双桥区| 公主岭市| 徐闻县| 孝义市| 正安县| 枣强县| 郑州市| 奇台县| 靖远县| 九寨沟县| 石嘴山市|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