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鑫
摘 要:二程繼承了儒家重視秩序的禮學(xué)傳統(tǒng),并創(chuàng)新性地從心性義理角度釋禮。義理上認為禮依據(jù)天地萬物差異一體的天理之序而設(shè);心性上,純善無惡的天命之性即性理是禮的形而上依據(jù),自然存在的氣稟之性即生性以及由此生發(fā)的人情,是禮的形而下依據(jù)。心性義理構(gòu)成了禮的本體,性理是禮的本體,禮是性理的發(fā)用。理體禮用,理本禮末,理不變,禮因時而變。圣人掌握了禮的要義因此能夠做到與理合一,因時變禮,樂在其中;常人通過克己復(fù)禮、禮樂教化達到安身立命的效果;背禮的人日踐危地,難得安生。二程從心性義理高度談禮,注重禮的要義,對禮進行抽象化內(nèi)在化,提升了傳統(tǒng)禮學(xué)的理論水平。
關(guān)鍵詞:二程;禮;理;性;性即理
中圖分類號:B244.6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11-0110-05
程顥、程頤兄弟的禮學(xué)思想繼承了儒家植根于稱情立文基礎(chǔ)、專注于倫理綱常建設(shè)、滿足于修齊治平需要的禮學(xué)傳統(tǒng)。區(qū)別在于,體貼出天理的二程從形而上的心性義理層面釋禮,將禮進一步抽象提升,為禮尋找到心性義理的形而上本體,將形而下的禮的依據(jù)上升到形而上的天理層面,內(nèi)化于天命之性為人性終極依據(jù)的人情中,以“理”釋禮,以“性”釋禮,在性即理、禮即理的抽象轉(zhuǎn)化中,提升了禮的哲學(xué)高度。
一、理本禮末
1.“禮之所尊,尊其義也”
在禮義和禮制之間,二程重視禮義。程頤強調(diào)了《禮記·郊特性》中“禮之所尊,尊其義也”的思想,他說:“大凡禮,必須有義。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shù),祝史之事也?!雹俪填U認為掌握了禮之義,就可以改變具體的禮。例如他說:“禮,長子不得為人后,若無兄弟,又繼祖之宗絕,亦當(dāng)繼祖。禮雖不言,可以義起?!雹?/p>
中國的禮樂文明素有禮分樂和之說,禮別異是為了形成差異一體的秩序,程頤就持這個觀點,他把禮理解為“別”和“序”。二程把“禮”訓(xùn)為“別”,即差別。程頤在訓(xùn)仁義禮智時說:“義訓(xùn)宜,禮訓(xùn)別,智訓(xùn)知,仁當(dāng)何訓(xùn)?說者謂訓(xùn)覺,訓(xùn)人,皆非也?!雹圻@符合“禮別異”的思想。程頤還說:“然推本而言,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④這種秩序是有差別的維齊非齊的秩序?!抖Y記·樂記》說:“樂統(tǒng)同,禮別異,禮樂之說貫乎人情矣?!倍Y是“上下尊卑的分別”,禮之義是上下尊卑的差別秩序。
“禮別異”的思想古今一致,區(qū)別在于二程認為禮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把禮普遍化、天理化。中國歷史上時常會有人發(fā)出禮壞樂崩的感嘆,二程卻不這樣認為。二程認為,國家和人群中都存在著禮樂,存在著“上下尊卑之分”的等級差別。只要有國家,就會有禮樂;禮樂沒有了,意味著國家的滅亡。等級的區(qū)分在團體中普遍存在,有團體就會有等級區(qū)別,這就是理,學(xué)者要看到這一點。“人往往見禮壞樂崩,便謂禮樂亡,然不知禮樂未嘗亡也。如國家一日存時,尚有一日之禮樂,蓋由有上下尊卑之分也。除是禮樂亡盡,然后國家始亡。雖盜賊至所為不道者,然亦有禮樂。蓋必有總屬,必相聽順,乃能為盜,不然則叛亂無統(tǒng),不能一日相聚而為盜也。禮樂無處無之,學(xué)者要須識得。”⑤程頤說:“天下無一物無禮樂。且置兩只椅子,才不正便是無序,無序便乖,乖便不和?!雹蕹填U認為,天下萬物都要符合禮樂,不符合禮樂就不正常。顯然,程頤是在禮義的層面談禮。
程頤把“理”等同于“禮”,這個意義上的“禮”指的是“禮義”,如《論語·顏淵》中孔子回答顏淵如何為仁時提出的四個條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程頤把“禮”換成了“理”,并說禮就是理。不合天理就是私欲,人即使有意為善也是非禮,因為一旦想為善就動了欲念,不合天理。他把禮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禮和理在這個層面上是互通互用的?!耙暵犙詣樱抢聿粸?,即是禮,禮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雖有意于為善,亦是非禮,無人欲即皆天理。”⑦二程的弟子在《粹言》中重申了這一思想,即理禮一致,天理無私,禮也無私,即便是想自己的言行好些,也就成了私,不合禮的要求?!白釉唬禾炖頍o私,一入于私,雖欲善其言行,皆非禮?!雹?/p>
二程尊禮義,尊崇的是普遍存在的上下尊卑區(qū)別以及差異一體秩序,即理,二程在天理人性的意義上對此有理論的展開。二程認為禮義是“理”,“理”是禮的根本,理不變而禮可據(jù)理而變,天理為禮的存在提供了形而上的保證。二程經(jīng)常在抽象層面上將“禮”與“理”換用,這是二程禮學(xué)的特色。
2.“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
程顥從本末關(guān)系來看“禮”,把理看作是禮之本。程顥說:“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文過則奢,實過則儉。奢自文所生,儉自實所生。故林放問禮之本,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言儉近本也?!雹崴讯Y分為內(nèi)外來談,理是禮的內(nèi)在實質(zhì),禮的表現(xiàn)則是文,同時前者為本,后者是末。兩者的關(guān)系要平衡兼顧,過于強調(diào)文飾,則會流于奢侈,過于強調(diào)內(nèi)在的規(guī)定與義理,則會過度節(jié)儉。而節(jié)儉與禮的實質(zhì)即理接近,所以程顥贊同孔子的觀點,主張節(jié)儉,注重禮之本,即作為理這一層次。在《粹言》里,二程的弟子楊時這樣說:“子曰:理者,禮也,文也。禮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文若二,而道一也。文過則奢,實過則儉。奢自文至,儉自實生,形影之類也。”⑩這里進一步把禮中包含的理和文,比作形和影,可見理的地位和作用比起禮的外在表現(xiàn)更為重要。
從本末看,理是本,禮是末,從體用看,理和禮是體用關(guān)系,兩者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程頤從“體用一源”的思想來看“理”和“禮”的關(guān)系,他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盉11理是禮的根本,禮體現(xiàn)了理。懂得了深微的理,那么外在表現(xiàn)的禮就容易施行。這符合二程形而上與形而下不離、道器一體的思想。
理是禮之本,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的差別就是天理,尊卑上下差異秩序是禮的基礎(chǔ)。程顥說:“夫天之生物也,有長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天理如此,豈可逆哉?”B12二程認為事物有大小、高下、美惡的差別,這種差別是理之當(dāng)然,禮的根本。程頤說:“夫物之聚,則有大小之別,高下之等,美惡之分,是物畜然后有禮,履所以繼畜也。履,禮也。禮,人之所履也。為卦,天上澤下。天而在上,澤而處下,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dāng)也,禮之本也,常履之道也,故為履。”B13這種差異秩序具有天地的依據(jù),天尊地卑為人際關(guān)系中的貴賤之分提供了依據(jù)。二程賦予天地以人倫的色彩,程頤說:“‘天尊,地卑。尊卑之位定,而乾坤之義明矣。高卑既別,貴賤之位分矣?!盉14有天尊地卑,禮就存在,而一旦有了群體以及群體的區(qū)分,禮也就發(fā)揮作用?!疤熳鸬乇?,禮固立矣;類聚群分,禮固行矣?!盉15
人生天地間,天地萬物有尊卑上下的區(qū)別,圣人根據(jù)這些區(qū)別,制定了各種具體的禮,以求完成人倫之間的應(yīng)有之義。圣人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賢人自覺行禮,而世俗之人需要用禮儀制度加以教化和規(guī)范。程頤說:“人者,位乎天地之間,立乎萬物之上;天地與吾同體,萬物與吾同氣,尊卑分類,不設(shè)而彰。圣人循此,制為冠、婚、喪、祭、朝、聘、射、鄉(xiāng)之禮,以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義。其形而下者,具于飲食器服之用;其形而上者,極于無聲無臭之微,眾人勉之,賢人行之,圣人由之?!盉16
禮根植于理,理比禮更為根本,因此,對于懂禮的圣人而言,不能用具體的禮法來要求他們。程頤說:“曾子執(zhí)親之喪,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不合禮,何也?曰:‘曾子者,過于厚者也。圣人大中之道,賢者必俯而就,不肖者必跂而及。若曾子之過,過于厚者也。若眾人,必當(dāng)就禮法……然圣人所以教人之道,大抵使之循禮法而已。”B17綜上,禮根于禮的原因是天理本身差異一體,萬事萬物大小不同,人作為宇宙中的存在,本身也有區(qū)別,差異一體的天理是禮的精神所在。
二、因天性裁成禮法以制人
1.情者性之動
二程認為,天下只是一個道,分而言之,有命、理、性、心等。程頤說:“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論其所主為心,其實只是一個道?!盉18從人的角度出發(fā),二程承認稱情立文成禮,情是性的發(fā)動,性分氣稟之性與天命之性,純善的天命之性最終保障了禮的合道德性。
二程認為,情無善惡,但情的發(fā)用可以分善和惡。善情合乎天性天理;惡情有違天性天理,表現(xiàn)為情的過度或不足。禮與情的關(guān)系上,二程繼承先儒思想,承認禮因人情而設(shè),情是圣人制禮的感情依據(jù),禮是情的外在表現(xiàn),如“喪禮”。禮順應(yīng)并增進人情,對情有積極作用,如“婚禮”“宗法”。禮也調(diào)節(jié)過或不及的情,如“放情”“貪生怕死”“情欲”“私情”,禮要約束和規(guī)范這類情的發(fā)揮。從禮與情的角度看,情是圣人制禮的依據(jù),但情或自然之性要合乎天性,因為“情”自“性”出,“性”比“情”更根本,程頤說:“情者性之動也。”B19“問:‘喜怒出于性否?曰:‘固是。才有生識,便有性,有性便有情。無性安有情?又問:‘喜怒出于外,如何?曰:‘非出于外,感于外而發(fā)于中也。問:‘性之有喜怒,猶水之有波否?曰:‘然。湛然平靜如鏡者,水之性也。及遇沙石或地勢不平,便有湍激,或風(fēng)行其上,便有波濤洶涌,此豈水之性哉?人性中只有四端,又豈有許多不善的事。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情也?”B20可見,喜怒哀樂由性而出,有性才有情。禮與性比起禮和情的關(guān)系更為抽象,二程納“性”入“禮”。
發(fā)為善或惡的“情”發(fā)自性,性又有二分,二程把“性”分為“氣稟之性”和“天命之性”?!皻夥A之性”繼承了“生之謂性”的思想,這類“性”或“才”可善可惡;另一類是純善的“天命之性”。關(guān)于“性”二分的思想,程顥指出,人的氣稟之性與生俱來,有善有惡。程頤明確把性分為“極本窮源之性”B21和“生質(zhì)之性”B22,程頤認為:“‘生之謂性與‘天命之謂性同乎?性字不可一概論?!^性,止訓(xùn)所稟受也?!烀^性,此言性之理也。今人言天性柔緩,天性剛急,俗言天成,皆生來如此,此訓(xùn)所稟受也。若性之理也則無不善,曰天者,自然之理也?!盉23為了界定好“性”,程頤借用“才”來說人性,程頤說:“性無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受于天之謂性,稟于氣之謂才,才之善不善由氣之有偏正也?!盉24“且如言人性善,性之本也;生之謂性,論其所稟也?!盉25這樣,二程把性進行了區(qū)分,有純善的天性,以及氣稟之性或者自然之性,或稱為“才”。天命之性純善無惡,禮根據(jù)純善的天性而制定,也體現(xiàn)現(xiàn)存的具體的氣稟之性、“情”“欲”等。這就保證了“禮”的可靠性,以及禮的現(xiàn)實性和生命力。
2.因天性裁成禮法以制人
“氣稟之性”“氣質(zhì)之性”指人的自然本能即飲食男女。人的情緒即喜怒哀樂、性急性緩等內(nèi)容,是現(xiàn)實存在的人性,二程兄弟承認它的合理性,并以“性”“情”“才”等概括人所具有的這些性質(zhì)。二程依據(jù)性之自然制禮,并用禮來規(guī)范不適度的自然之性,這里的自然之性是“氣稟之性”,而非“天命之性”。二程說:“佛之所謂世網(wǎng)者,圣人所謂秉彝也。盡去其秉彝,然后為道,佛之所謂至教也,而秉彝終不可得而去也。耳聞目見,飲食男女之欲,喜怒哀樂之變,皆其性之自然。今其言曰:‘必盡絕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見其喪天真矣?!盉26程頤也說:“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性也?!盉27可見,二程承認氣稟之性的存在是合理的,禮儀制度就是因順這些自然的秉性而制。以婚禮為例,程頤說:“而及時成婚姻之禮,人情之所樂也。”B28程頤在贊賞古人求學(xué)、嘆息今人為學(xué)時說:“古人為學(xué)易,自八歲入小學(xué),十五入大學(xué),舞勺舞象,有弦歌以養(yǎng)其耳,舞干羽以養(yǎng)其氣血,有禮義以養(yǎng)其心,又且急則佩韋,緩則佩弦,出入閭巷,耳目視聽及政事之施,如是,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入。今之學(xué)者,只有義理以養(yǎng)其心。”B29古代完備的禮樂制度對于個人的成長十分有利,而禮樂的制定以及發(fā)揮作用都是為了培養(yǎng)人。
參照正當(dāng)?shù)臍夥A之性制禮,禮也反過來規(guī)范氣稟之性。人性本善,順善性而行符合天性,但氣稟之性的影響與后天的習(xí)染,使得人往往掩蔽天性。因此,人就有必要克己復(fù)禮,改變氣質(zhì),對氣稟之性加澄治之功,使善性流行,消除惡性。二程說:“凡說人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污,此何煩人力之為也?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盉30
“天命之性”,純善無惡,是人的本性即善性。以“天命之性”引導(dǎo)“氣質(zhì)之性”,改變氣質(zhì),就是為了讓“天命之性”流行,使人的行為無不善。天命之性即是仁義禮智信,二程說:“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盉31具體說就是:“仁者,公也,人此者也。義者,宜也,權(quán)量輕重之極。禮者,別也。知者,知也。信者,有此者也。萬物皆有性,此五常性也?!盉32禮出自天性。例如祭禮,祭祖是出于人的天性,圣人根據(jù)天性制禮教人,避免人淪落到不如禽獸的地步。程頤說:“祭先本天性,如豺有祭,獺有祭,鷹有祭,皆是天性,豈有人而不如物乎?圣人因而裁成禮法以教人耳?!盉33禮儀出于性,程頤說:“禮序經(jīng)禮三百,威儀三千,皆出于性,非偽貌飾情也……蓋其所有于性,物感而出者如此。故天尊地卑,禮固立矣;類聚群分,禮固行矣?!盉34程頤認為,“經(jīng)禮三百,威儀三千”都出自性,而不是外在的擺設(shè)和修飾,由于出自性,禮才有效果,能發(fā)揮作用。從內(nèi)容上看,天性中的禮除了仁、義、禮、智、信之規(guī)范,還有“五倫”,具體可以分為君臣、父子、兄弟、賓主、朋友之道等內(nèi)容。程頤說:“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此只就孝上說。故言父子天性。若君臣、兄弟、賓主、朋友之類,亦豈不是天性?”B35由此可知天性中蘊含有禮。
禮出于性,順性而為,就是善行,圣人以仁、義、禮、智、信順性而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就盡性盡道,反之就違反了性和道。程頤說:“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則為仁義禮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為五者以別之。合而言之皆道,別而言之亦皆道也。舍此而行,是悖其性也,是悖其道也。而世人皆言性也,道也,與五者異,其亦弗學(xué)歟!其亦未體其性也歟!其亦不知道之所存歟!”B36
圣人順應(yīng)天性裁成禮法以制人,禮在天性中并體現(xiàn)天性,二程為禮找到了可靠的心性基礎(chǔ)。程頤說:“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盉37他還說:“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于涂人,一也?!盉38可見,“性”“理”一貫,而這些都是禮的可靠保證。禮的形而上的依據(jù)是天性,更是天理,理更根本。天理流行,人性稟受自天地之理,性理是人的道德本質(zhì)。
三、克己復(fù)禮與理合一
根本上講,對圣人而言,視聽言動克己復(fù)禮符合天理天性,圣人能夠自然而然,克己復(fù)禮,安身立命,達到樂在其中的境界。因此,對圣人而言,禮絕非束縛人、殺人的工具,而如果達不到圣人境界的凡夫俗子背離了禮,肆意妄為,任意越軌,人生就會有許多的兇險。
程頤是守禮的典范,謹守禮長達四五十年。“幼有高識,非禮不動。”B39為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程頤為自己制訂了視聽言動“四箴”,目的是達到禮的要求,不違天性。例如在聽的方面,程頤說:“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盉40有人替程頤感到辛苦。程頤說:“吾日履安地,何勞何苦?它人日踐危地,此乃勞苦也。”B41如果把禮單純理解成束縛人的枷鎖,那樣就沒有領(lǐng)會程頤所說的守禮能夠達到安身立命的真意。
對于知禮不深的常人而言,需要克己復(fù)禮,用禮樂教化規(guī)范人的行為。程頤說:“為常人言才知得非禮不可為,須用勉強,至于知穿窬不可為,則不待勉強,是知亦有深淺也。古人言樂循理之謂君子,若勉強,只是知循理,非是樂也。才到樂時,便是循理為樂,不循理為不樂,何苦而不循理,自不須勉強也。若夫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又上一等事?!盉42克除一己之私,使自己的行為和禮一致,真正認識是非善惡,達到誠的境界,這是仁者能做到的。在這個前提下,“禮”和“理”一致,這樣就可以達到樂的境界了。“凡言仁者,能有諸己也。必誠之在己,然后為‘克己?!Y亦理也,有諸己則無不中于理……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盉43
對圣人而言,禮法不僅不是枷鎖,反而是符合天性天理的,順禮就是順天性天理,無須在“敬”和“恭”上費神,且能達到樂的境界。程顥說:“今學(xué)者敬而不見得,元本有未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來做事得重,此‘恭而無禮則勞也。恭者私為恭之恭也,禮者非體之禮,是自然底道理也。只恭而不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須是恭而安。今容貌必端,言語必正者,非是道獨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只是個循理而已。”B44程頤也說:“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顏子之與圣人相去一息?!盉45由此可知,圣人可以順性而為,從容中道;顏回離圣人有一步之遙,因此需要思而后得,勉而后中;不如顏回的人則需要“禮”的約束和規(guī)范。二程禮學(xué)的圣人境界和孔子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追求一致??鬃犹岢思簭?fù)禮,反對逾越禮教的行為,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的理想境界卻是“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鬃雍投潭枷M梢詮男乃?,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卻不需要突破天理良知、規(guī)矩禮法。
二程為了維護禮法,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這和突出個性、強調(diào)平等的現(xiàn)代價值觀有沖突,禮學(xué)被認為是殺人的禮教。然而,不管時代和實踐如何發(fā)展,只要有人群存在,就要有組織,就要有高低上下的層級劃分和各自需要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否則就難以形成上下聯(lián)動、有效運行的社會組織。歷史一再證明,無政府的亂世絕非理想的狀態(tài)。對于個人而言,沒有絕對的自由,人和人之間難免有各種差別和協(xié)同?!安町愂侨鍖W(xué)的核心信念,以差異為基礎(chǔ)的秩序、統(tǒng)一、和諧是儒學(xué)在倫理、政治、自然觀上的根本追求?!盉46今天講禮學(xué),抽象繼承前人優(yōu)秀思想的同時,更應(yīng)該強調(diào)禮學(xué)追求的最終目標(biāo)是秩序與和諧。
注釋
①②程顥、程頤:《遺書》卷十七,《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177、179頁。以下引《二程集》僅注頁碼。
③B23《遺書》卷二十四,《二程集》,第314、313頁。
④⑤⑥B17B18B20B25B27B35B38B42《遺書》卷十八,《二程集》,第225、225、225、211、204、204、207、257、234、204、186頁。
⑦B29《遺書》卷十五,《二程集》,第144、162—163頁。
⑧B19《粹言》卷二,《二程集》,第1271、1257頁。
⑨B12《遺書》卷十一,《二程集》,第125頁。
⑩B26《粹言》卷一,《二程集》,第1177、1180頁。
B11《易傳序》,《二程集》,第689頁。
B13《易傳·履》,《二程集》,第749頁。
B14《易說·系辭》,《二程集》,第1027頁。
B15B16B34《禮序》,《二程集》,第668、668—669、668頁。
B21《遺書》卷三,《二程集》,第63頁。
B22《遺書》卷八,《二程集》,第102頁。
B24《外書》卷七,《二程集》,第393—394頁。
B28《經(jīng)說》卷三,《二程集》,第1067頁。
B30B41《遺書》卷一,《二程集》,第10—11、8頁。
B31B44《遺書》卷二上,《二程集》,第14、34頁。
B32《遺書》卷九,《二程集》,第105頁。
B33B37《遺書》卷二十二上,《二程集》,第285—286、292頁。
B36《遺書》卷二十五,《二程集》,第318頁。
B39《遺書》附錄,《二程集》,第338頁。
B40《聽箴》,《二程集》,第590頁。
B43《外書》卷三,《二程集》,第367頁。
B45《顏子所好何學(xué)論》,《二程集》,第577—578頁。
B46李祥?。骸度鍖W(xué)差異思想闡微》,《哲學(xué)研究》2006年第3期。
責(zé)任編輯:涵 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