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明
使役與被動共用標記詞“給”和“叫”的對比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
□楊曉明
本文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從語義、句式及頻率分布對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的使役與被動共用標記詞“給”和“叫”進行對比研究。結(jié)果表明“給”和“叫”在表使役和被動時既有相同點和不同點,而這兩個詞在表被動時的不同可能源于其在表使役時的差異。(1)“給”和“叫”表使役用法的出現(xiàn)頻率都高于其表被動的用法;(2)二者在表使役時,“使令類”使役的出現(xiàn)頻率高于“容許類”使役;(3)“給”在表使役時,受事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而“叫”在表役使時則一定要出現(xiàn)受事;(4)“給”字被動句和“叫”字被動句很多時候都是語境受限的被動句;(5)“給”在表被動時,施事可以省略受事,而“叫”字被動句的施事一定要出現(xiàn),這可能是因為“給”在表使役時,受事可以省略,而“叫”字使役句不能導致的結(jié)果。
使役標記;被動標記;“給”;“叫”;語料庫;對比研究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里主要指普通話),“給”和“叫”既可以表使役又可以表被動。《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對“給”的第三條注釋為“表示容許或致使,相當于‘叫’、‘讓’等”。第四條注釋為“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相當于‘被’”。詞典對“叫”的第五條注釋是“要求、使”。第六條注釋是“容許、聽任”。第七條注釋是“用于被動句,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相當于‘被’”[1]。由此可見,“給”和“叫”關(guān)系十分密切,都有表使役和表被動兩種不同的用法,而且彼此間可以相互定義。那么,“給”和“叫”在表使役和被動時有哪些異同點呢,其使役用法和被動用法間的差異又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普通話的“給”和“叫”作使役標記詞,構(gòu)成使役句時,都有兩種含義:一
是表示使、讓對方做某事,二是表示容許對方做某事。本文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新華大字典》等對“給”和“叫”的注釋[1,2],結(jié)合呂叔湘、牛順心、王琳、李煒、何元建、王琳琳、劉永耕等學者對使役句的論述[3-6],把帶“給”和“叫”標記的使役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使令類”使役,表示使讓對方做某事;二是“容許類”使役,表示容許對方做某事。
關(guān)于“給”和“叫”可以兼表使役和被動的語言現(xiàn)象,已有不少學者進行過詳細的研究。如李崇興、石毓智探討過“叫”的語法化,指出了“叫”從“使得某人做某事”到表被動的合適的句法環(huán)境[7];樸鄉(xiāng)蘭同樣也曾分析過“叫/教”字句從使役到被動的演變[8];李煒、瀨戶律子分析了琉球官話課本中表使役、被動義的“給”的分布情況,指出表給予義的詞表使役義和被動義是琉球官話的特征[9];王琳、李煒則通過統(tǒng)計分析琉球官話課本中的使役標記“叫”和“給”,指出琉球官話課本中的“叫”和“給”分工有別,互補分布,并進一步提到使役范疇二分為“令致類”和“容任類”使役的必要性[4];蔣紹愚細致地分析了“給”字句、“教”字句表被動的來源[10]。但是目前關(guān)于“給”和“叫”的研究都主要是集中于“給”和“叫”的語法化路徑,或是單獨討論、對比其使役用法或被動用法,尚未有研究從大量真實語料出發(fā),對比“給”和“叫”在表使役和被動時在當今普通話中的出現(xiàn)頻率及其用法差異。又根據(jù)呂叔湘、丁樹聲、石毓智等人的論述,“給”和“叫”表被動時主要出現(xiàn)在口語中[11-13]。因此,本文采用大量真實的口語語料作為研究素材,探討使役與被動共用標記詞“給”和“叫”在表使役和被動時的出現(xiàn)頻率和其用法的異同點,以期勾畫出“給”和“叫”的用法對比圖,并進一步完善基于語料庫的語言研究。
本文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從大量真實的口語語料中分類整理出“給”和“叫”表使役和被動的句子。其中表使役的用法又再具體細分為“使令類”使役和“容許類”使役,再以所得語料為基礎,從語義、句式及頻率分布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
研究中所使用到的語料主要源自“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006年間播出的9個節(jié)目的轉(zhuǎn)錄文本,共計83萬字。其題材廣泛,涵蓋了時政新聞、社會話題、時尚、美食、養(yǎng)生、情感等多個領(lǐng)域。節(jié)目包括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百姓TAXI”、“車友音樂時空”、“夾敘夾議”、“歡樂正前方、“美食風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今日論壇”、“特別推薦”、“天下財經(jīng)”、“藍調(diào)北京”。
表1 普通話語料節(jié)目信息
在83萬語料中,“給”表使役共出現(xiàn)了35次。其中表“使令類”使役出現(xiàn)了24次(占69%),表“容許類”使役出現(xiàn)了11次(31%)?!敖o”表被動出現(xiàn)了15次。從結(jié)果我們可以看到“給”表使役的用法(占70%)的出現(xiàn)頻率高于表被動(占30%)的使用頻率,這和語言的演化規(guī)律是一致的。語言中的語法標記都是來自于普通詞匯,“給”作被動的語法標記也是經(jīng)歷從最初的表“給予”到表“使役”,然后到表“被動”的演化過程[12]。從“給”表使役的用法的出現(xiàn)頻率高于表被動的使用頻率我們也能看出,“給”還處于語法化的過程當中。
圖1 “給”表使役和被動用法分布圖
圖2 “給”表使役時用法分布
“叫”表使役一共出現(xiàn)了15次,其中表“使令類”使役出現(xiàn)了14次,表“容許類”使役出現(xiàn)了1次。“叫”表被動出現(xiàn)了1次??傮w看來,“叫“表使役的用法的出現(xiàn)頻率(94%)遠遠高于表被動的使用頻率(6%)。同樣,這是因為“叫”表被動的用法是從表“使役”的用法演化過來的[7,8],而“叫”的語法化程度不高,因此 “叫“表使役的用法的出現(xiàn)頻率要遠遠高于表被動的使用頻。對比“給”和“叫”表使役和表被動所占比例,我們也能看到,“給”的語法化程度要比“叫”高。
圖3 “叫”表使役和被動用法分布圖
圖4 “叫”表使役時用法分布
從頻數(shù)來看,不管是表“使役”還是表“被動,“給”的出現(xiàn)頻率都要高于“叫”。從圖5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給”和“叫”表“使令類”使役出現(xiàn)的頻率是在“使令類”使役、“容許類”使役、被動這三種用法中占的比例最高的,且“叫”所占的比例高于“給”。而在表“容許類”使役和表被動時,“給”所占的比例都要高于“叫”。
圖5 “給”和“叫”表使役和被動對比圖
由圖5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給”和“叫”表使役時,其表“使令類”使役的用法都多于表“容許類”使役的用法。其使役語義關(guān)系可以用圖6進行簡單描述,表示致使主體/原因作用力于致使對象,從而導致某種結(jié)果[4,14]。
給/叫
↓
使役主體/原因→使役對象→使役結(jié)果
圖6使役語義關(guān)系圖
“給”和“叫”表“使令類”使役時,其句式主要是“NP1+給/叫+NP2+VP”,為兼語式致使結(jié)構(gòu)[14,15],即“NP2”既是致使這一動作的“賓語”,也是后一個動作的“V”的主語。例如:
(1)我不自信你自信?。磕阕孕乓粋€[給]我看看。
(2)猴子的表現(xiàn)[叫]所有人驚呆了,它出色的球技征服了所有的人。
句(1)和句(2)都是兼語式致使句,句中受事“身兼兩職”,既是致使動作的賓語,也是后一個動作的主語。如句(1)中的“我”既是“給”的賓語,也是“看看”的主語。句(2)中的“所有人”既是“叫”的賓語,也是“驚呆”的主語。而且所有句子的“使役者”(施事)和“被使役者”(受事)均有出現(xiàn),沒有出現(xiàn)省略現(xiàn)象。
“給”和“叫”表“允許類”使役時,其句式都可以是“NP1+給/叫+NP2+VP”中,和“使令類”使役一樣都是兼語式致使句,如:
(3)我小時候上學很寂寞,苦苦哀求,我媽媽才[給]我?guī)П韭嫊?/p>
(4)孩子長大了,我們也管不了,[叫]他們?nèi)グ伞?/p>
“給”表示“允許類”使役時往往會涉及到“東西或物件”的移交或傳遞,例如句(3),在使役者的允許下,“漫畫書”會從使役者手上移交到被使役者上,這是因為“給”表使役的用法是“給”表“給予”義動詞語法化的結(jié)果?!敖小钡谋玖x是“叫喊”,后引申為“大聲說話”,然后再從“用語言通知”演化為使役的用法[2,4,7]。因此,“叫”表“允許類”使役時,還往蘊含著“通過言語允許被使役者做某事”的意義[7,8]。例如句(4),被使役者“孩子”是在使役者“我們”的言語應允下才發(fā)生了“去”這一動作。
“給”表“允許類”使役時,還出現(xiàn)了句式“NP3+給+(NP2)+VP”,如句(5)和(6):
(5)新碾的米盡量不要[給]老人和小孩吃。
(6)養(yǎng)老金為什么不[給]報呢?
句(5)和(6)的“新碾的米”、“養(yǎng)老金”提到句首了,這是受事名詞主題化的一種現(xiàn)象,起到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4]?!敖小弊质挂劬渖袩o此句式出現(xiàn)。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觀察語料發(fā)現(xiàn),“給”在“允許類”使役時,“被使役者”(受事)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即其使役句式為“NP1+給+VP”,如句⑦就沒有出現(xiàn)“被使役者”。
(7)…點了一個香酥玉米粒,里面有很多雞蛋皮,后來找了經(jīng)理才[給]換的。
雖然由于語料限制,并沒有檢索出很多“叫”表“允許類”使役的句子,但是根據(jù)李崇興、石毓智、牛順心、邢欣等人的論述,“叫”在表使役時是不能省略使役對象的[4,7,12,15],而“給”在“允許類”使役時可以省略,這是“給”和“叫”在表使役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區(qū)別。
在15條“給”表被動的語料中,有13條“給”后沒有出現(xiàn)施事,為短被動句,即其句式為“NPpatient+給+VP”。有2條出現(xiàn)了施事,為長被動句[16],其句式為“NPpatient+給+NPagent+VP”。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給”做被動標記詞時,其后不出現(xiàn)施事的情況多于后接施事的情況。朱德熙、石毓智、Wong認為帶“給”為標記詞的被動句,如果施事是上文指出,或者是從語境中可以明確推導出來的,則往往省略掉[12,17,18]。
圖7 “給”表被動時施事出現(xiàn)情況分布圖
在83萬語料中,只檢索到一條“叫”表被動的語料,其后帶有施事,句式結(jié)構(gòu)為“NPpatient+給+NPagent+VP”。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普遍認為“叫”是口語中常用的被動標記詞,但其出現(xiàn)頻率還是非常低[8,7,11]。丁樹聲在其著作中曾提到,在口語中,“叫”和“讓”表被動的使用情況比“被”多[11],但是根據(jù)筆者對現(xiàn)代漢語口語語料的統(tǒng)計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仍然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的例子分析“給”和“叫”表被動時的異同。
(8)原來老六被老三從背后偷偷地推了一把,一下子[給]推倒水里去了。
(9)她整個人[給]我拖住了,我一會都不能離人。
(10)有人說別說了,懸念都[叫]你們說沒了。
句⑧沒有出現(xiàn)施事,但是我們從前面的分句可以很清楚地推導出,“推”這一行為動作的施事是“老三”。句(9)出現(xiàn)了施事“我”,但如果我們把施事去掉,句子變成“她整個人給拖住了,我一會都不能離開人”,句子同樣是符合語法的,而且讀者也能很容易從語境中補充出施事“我”。而我們來看句(10),如果把施事“你們”去掉,句子變成句(11),則是不可以接受了,也難以理解原文表達的意思。
(11)*有人說別說了,懸念都[叫]說沒了。
因此,帶“給”標記的被動句,其后施事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而以“叫”標記的被動句,其后一定要出現(xiàn)施事,不可省略,這是“給”和“叫”在表被動時的一個區(qū)別。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與“給”和“叫”表使役的用法有很大關(guān)系。根據(jù)太田辰夫、石毓智、樸鄉(xiāng)蘭、王琳和李煒等的考察,“給”和“叫”表被動是由其使役義語法化的結(jié)果[4,8,12,19]。并且根據(jù)上面我們對“給”和“叫”表使役用法的分析可知,“給”表使役時,“被使役者”(受事)是可以省略的,而“叫”則不可以。這有可能是帶“給“標記的被動句的施事可以省略,而”叫“則不能的原因。
因為“叫”表被動是其使役義語法化的結(jié)果,所以帶“叫”標記的被動句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看出使役意義的存在。如句(10),也可以理解為說話者是在聽話者的“容許”下,才能把懸念說出來,懸念才被說話者說沒的。因此,句(10)也可以看作是使役義與被動義共存的句子。
“給”和“叫”有時候可以出現(xiàn)在同一個被動句中,如句(12),但這時候被動標記詞為“叫”,而“給”則可以被認為是助詞,加強處置的語氣。
(12)有人說別說了,懸念都[叫]你們[給]說沒了。
與此同時,李崇興、石毓智認為,“叫”字被動句往往是受語境限制的被動句,即在被動句前一般還會有一個陳述條件或原因的小句出現(xiàn)[7]。本次檢索出來的例子(10)同樣是在被動句前還有一個陳述條件的小句,進一步印證了李崇興、石毓智的論述。但我們還發(fā)現(xiàn)“給”在表被動時,也常常會在被動句前或后出現(xiàn)一個講述條件或原因的小分句,如句(8),在被動句“一下子給推倒水里去了”前有講述事情發(fā)生原因的分句“原來老六被老三從背后偷偷地推了一把”。同樣句(9),在被動句“她整個人[給]我拖住了”后也出現(xiàn)了陳述原因的小分句“我一會都不能離人”。
(13)車牌子噴上這種東西能跟鏡子一樣反光,光照能[給]折射回去。
(14)許久沒出門,今天終于找到一個由頭[給]派出來了。
又如上面(13)和(14)兩個例子,同樣是這種情況,為語境受限的被動句。如果把其前后的小分句去掉,則難以判斷“光照能給折射回去”、“今天終于找到一個由頭給派出來了”是表被動。從這點來看,“給”和“叫”表被動是頗為相似的。
本文以大量真實的口語語料為素材,對比研究了現(xiàn)代漢語中使役與被動共用標記“給”和“叫”的分布頻率、句式及用法的異同。目前對使役與被動標記共用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其語法化路徑,而且主要以書面語為主。但是根據(jù)呂叔湘、丁樹聲、石毓智等學者的研究,“給”和“叫”主要是在口語使用的被動標記詞[11-13],而目前尚未有基于口語語料對“給”和“叫”表使役和被動的用法進行研究的文獻,本研究恰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白。
研究結(jié)果表明,“給”和“叫”表使役用法的出現(xiàn)頻率都高于其表被動的用法,這是因為語法標記都是來自于普通詞匯,遵循著語法化的普遍規(guī)律?!敖o”和“叫”在表使役時,是實義動詞,而表被動時,則是單純的語法標記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給”和“叫”還處于語法化的進程中?!敖o”在表使役時,“被使役者”(受事)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而“叫”則一定要出現(xiàn)。同時,“給”在表被動時,施事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而“叫”字被動句的施事一定要出現(xiàn),這可能是因為“給”在表使役時,“被使役者”(受事)可以省略,而“叫”字使役句不能導致的結(jié)果。
與此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給”字被動句和“叫”字被動句很多時候都是語境受限的被動句,但是由于語料的限制,并沒有檢索出很多含“給”和“叫”標記的被動句,因此尚無法下一個肯定的結(jié)論。語料在進行語言研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從大量真實語料中探索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語言的手段。后續(xù)研究可以繼續(xù)擴大樣本,在大數(shù)據(jù)中探索“給”和“叫”在表使役和被動時的一般規(guī)律?;蛟S還可以增加書面語,對比二者在書面語和口語中使用情況。
[1] 李行健.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 新華大字典編委.《新華大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 牛順心.漢語致使范疇的結(jié)構(gòu)類型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
[5] 王琳,李煒.琉球官話課本的使役標記“叫”、“給”及其相關(guān)問題[J].中國語文,2013(2): 155-162.
[6] 何元建,王玲玲. 論漢語使役句[J].漢語學習,2002(4):1-8.
[7] 劉永耕.使令類動詞和致使詞[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1):93-96.
[8] 李崇興,石毓智. 被動標記“叫”語法化的語義基礎和句法環(huán)境[J]. 古漢語研究, 2006 (3):36-43.
[9] 樸鄉(xiāng)蘭.漢語“教/叫”字句從使役到被動的演變[J].語言科學,2011(6):593-600.
[10] 李煒,瀨戶律子.琉球官話課本中表使役、被動義的“給”[J].2007(2):144-147.
[11] 蔣紹愚.“給”字句、“教”字句表被動的來源——兼談語法化、類推和功能擴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 丁樹聲.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3] 石毓智.兼表被動和處置的“給”的語法化[J].世界漢語教學, 2004 (3):15-26.
[14]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5] 張豫峰.現(xiàn)代漢語致使態(tài)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16] 刑欣.現(xiàn)代漢語兼語式[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17] Huang C T J, Li Y H A, and Li Y. The Syntax of Chine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8] Wong L Y. Gei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bei constructions in Cantonese: a corpus-driven contras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2009 (1) : 60-80.
[19]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0] 太田辰夫. 中國歷史文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
H314.2
A
1008-8091(2017)04-0117-06
2017-07-14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浙江 杭州,310058
楊曉明(1990- ),廣東陽江人,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