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菊蘭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制定有效的教學活動,精心調制好“潤滑劑”“催化劑”“黏合劑”這幾味教學良劑,促使學生想學、會學、活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充分尊重;方法遷移;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5-0069-02
課堂教學就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何真正融入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需求;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下,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學設計,并展開教學活動等,都是教師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本文將結合實際教學,談談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一、情感維護的“潤滑劑”——充分尊重
“親其師,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谌肭楦械恼n堂,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滿滿的關心、熱情的幫助,學生也會給教師帶來感動與快樂。師生有了心靈上的碰撞,學生才會迸發(fā)“我要學”的熱情,催開“思維之花”,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踐證明,只有在一個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彼此尊重,相互促進,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要想做到師生平等,教師就要以身作則,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一些學困生,教師要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愛,使他們產生學習數(shù)學的意愿。在實際教學中,我會鼓勵學困生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長期堅持這樣的教學方式,逐步樹立他們的信心。
下面,我摘取的是一個學困生寫給我的關于考試的感受。
尊敬的戴老師:
您知道嗎,數(shù)學考試能及格一直是我的夢想。以前上課,我就是在混日子,老師從不喊我回答問題,我也從不舉手回答。到了五年級后,您沒有放棄我,每節(jié)課都喊我回答問題,雖然有時我回答不出來,但我心里還是高興的。而且您下課后還幫我補課……雖然這次考試的成績還是不及格,但比以前增加了十幾分。您現(xiàn)在幫助了我,我長大后會回報您的。
您的學生:王某某
看到這樣的話語,我眼眶濕潤了,我的一個不起眼的、再平常不過的舉動,竟然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這么深的感觸。學生是渴望被尊重和被關愛的,但他們的心靈又是弱小的。教師應該成為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成為維護師生情感的“潤滑劑”,讓死板的數(shù)學知識不再死板,讓枯燥的數(shù)字不再枯燥。教師有感情地教,學生有感情地學,這樣才是有愛的教學,才是有營養(yǎng)的教學。
二、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方法遷移
日本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人們在學校學的數(shù)學知識,畢業(yè)后沒有什么機會用,一兩年后,很快就會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在心中的數(shù)學精神、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在隨時隨地發(fā)揮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數(shù)學知識,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方法。對此,教師要發(fā)揮“催化劑”的作用,調用各種方法促使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
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是數(shù)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有時是清晰的,但有時也會混亂,這些都是正?,F(xiàn)象,教師要耐心對待每一種情況。在解題過程中,當學生迷失方向時,教師要抓住數(shù)學概念的前后聯(lián)系和知識的生長點,探尋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思維依托,讓學生有知識可依,有經驗可循,即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有效遷移的思維支點,提出高效的解題方法。
例如,在學習了“列方程解應用題”后,我出示一道題目:A、B兩地相距420千米,甲車從A地開往B地,同時乙車從B地開往A地,經過3小時,兩車相遇又相距30千米;甲車每小時行8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答)問題一出,就有學生小聲討論:“題目是不是出錯了,怎么相遇又相距,是什么意思?”我沒有立即解答學生的疑問,而是說:“同學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耐心思考。”然后他們就又埋下頭來,有的畫圖,有的用橡皮等文具演示,有的低聲討論……幾分鐘過后,學生開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生1:80×3+3x=420-30。
生2:(80+x)×3=420-30。
生3:80×3+3x=420+30。
生4:(80+x)×3=420+30。
生5:(80+x)×3=420+30×2。
生6:(80-x)×3=30×2。
……
面對這么多的解法,我先引導學生把解法分類:一類是路程和為390千米的;一類是路程和為420千米的;一類是路程差為60千米的……
接著我說:“我們只要重點研究符合題意的那類解法,但這么多類解法,該選哪類呢?想一想我們以前是怎樣解決行程問題的?”經過回憶,學生認為用模擬表演的方法最好解題。我讓愿意來表演的學生到講臺前表演,再請一名學生當解說員,等兩名學生表演完了,其他學生的解題思路也就清晰了。
最后我引導學生回顧解題過程,并歸納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模擬表演,如不能實際表演,可以使用工具模擬,還可以畫圖模擬……學生在方法遷移中解決了問題,在策略總結中提升了解題能力,我也在課堂中實現(xiàn)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知行合一的“黏合劑”——學以致用
解決問題是數(shù)學教育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始終是教師需要特別關注的課題。自主探究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是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需要。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shù)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shù)學的發(fā)展”。在課堂中,教師要講究一定的教學方法,做知行合一的“黏合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讓學生學以致用,如此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知行合一的最佳境界。
例如,在“圓的周長和面積”練習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每位學生測量一罐可樂的直徑,然后用足夠長的絲帶捆扎可樂并解決問題——將4罐可樂捆扎在一起,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長的絲帶?(打結處長度為5厘米)
問題一出,學生主動配成四人小組,通過動手操作、測量得出以下的捆扎方法用的絲帶最少。
至此,我沒有停止教學的腳步,而是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有8罐可樂,又該怎樣捆扎?若不測量,你能計算出至少用多少厘米長的絲帶嗎?能找出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此結論嗎?”如此,學生便自覺地把數(shù)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會用數(shù)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使知識活起來?!?/p>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目中有人,看到每一位個性鮮明、充滿靈性的學生,要做維護師生情感的“潤滑劑”,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數(shù)學課堂的主旨在于學習數(shù)學知識,傳承數(shù)學文明,教師要調用各種方法喚醒學生的記憶,做學生思維的“催化劑”,使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數(shù)學技能、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是學習數(shù)學的較高境界,也是課堂教學的目標,為此,教師要做知行合一的“黏合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黃 露)